03 文若细说士族事刘晔恍然任官职

卷七 跃马徐州 03 文若细说士族事 刘晔恍然任官职

“英雄所见略同”,当荀彧说出这番话后不久,曹操手下的毛玠,袁绍手下的沮授,先后对他们的主子进献了语句有差别,然而行动一致的战略思想。

不同的是,曹操听之心喜,但面上不动声色,因现时他之实力不可能入关中将天子迎出,便也只能依毛玠所言之“若有大变”前提,静待机会来临;而袁绍在那个机会果真来临后,认为郭图等人所言“迎天子后,行礼与否,权力交接等等多有麻烦掣肘”正确,拒沮授之策不听。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抛出这个明确而又极具震撼力的策略主旨后,荀彧见刘晔听得连连点头,田丰与戏志才则皆是皱眉苦思,顿感胸中抱负今日终要一朝开展,继续为刘晔补充道:“奉天子为主可增民望,师出有名,可谓大顺;秉承至诚公平之法,以服天下不平之势力,所谓大略;兴扶汉室,弘扬气节礼义以招致天下英雄俊杰,此是为大德也。依此策行之,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阻挡大势,将被一一平复,局势终会明朗安定!”

“好!!文若有张子房之才,王佐之称实至名归!吾意决矣!便请屈就别驾从事,助我治理幽州十一郡。”

刘晔并不知晓历史上的曹操定心奉迎天子,是先后有毛玠、荀彧的进言。今初次听闻如此惊世之语,如何能不心中震动,几疑荀彧原本便是曹操迎天子之策始作俑者?当然心中大定,以目观田丰、戏志才此时亦转过念来,看向荀彧目光中不乏欣赏佩服,立时便委以身份数一数二的别驾从事之职位。

“明公赏识之恩,彧铭记于心,敢不效死命相助……”

荀彧虽然早有猜测刘晔若真是传言那般知人善任,则必会委他实职重责,但能居于别驾从事这种州牧的左右臂膀,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何能不心中感激,存着效死以报之意?

“士为知己者死”,有人常言得贤才难,又哪知贤才之盼明主亦难?

其实,荀彧并未言尽其意,因为有些话,他认为没必要挑明;或者说,不用现在就早早去讲究——

那就是天下一统后再还政于汉室!在他的理解中,刘晔本就是汉室宗亲,本人行事间也没看出有何野心,这意思大家心知肚明便成,自然没必要初来便将这等后事拿来说道。

见到荀彧得封别驾,说田丰与戏志才心里没有别样想法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荀彧刚来相投便身居高位,而刘晔现今都未委任他们正职。但是有如此平天下之大略,他们也只得心里服气,同时很快转过念来:刘晔封了荀彧这后来者,那不是明摆着很快便要拿出决策,大封属臣么?

有此念想,自然心中好受许多,纷纷起身向荀彧作礼道贺,而荀彧也起身分别还礼。

一番客套,刘晔教田丰与戏志才二人先去理事稍等,他自己拉着荀彧同车回到了蓟城家中,如此自然是为了询问那个难题了……

“文若,先前幽州多遭大乱,有张氏、公孙氏、田氏三大家族先后叛乱,影响极大,几乎使局势逆转、公孙瓒这贼子得逞!当初他等豪族势强,幽州官吏尽出其直系或附属士族,虽现今平定,然但凡通经读书者,十有九者便是此等士族!要再次起用,必会有第二个张氏,田氏崛起,此实为极大隐患也!吾才学微薄,实难以想出万全之计,今见文若大才,愿汝有以教我。若能除此大患,则政通人和,根基稳固,大事亦可图矣!”

依旧是直说直说,刘晔看准了荀彧此人对大汉一片赤胆忠心,虽他自己也是士族,却是将兴扶汉室看得比为自身阶级讨要利益来得重要。

“明公能了解其中憋端,已是明察秋毫,更难得一心苦思解决之道,此是为明主所为,却不需自贬,彧甚敬之!”

荀彧眼中精芒闪动,他没想到刘晔比他想像中来得更真诚直接,在他初归时刻便拿此等隐秘大事相询,丝毫不顾忌他也是士家大族身份,如何能不更有深受重视之感?先是恭敬对刘晔深施一礼,然后再刘晔期盼的目光下默然静思半晌,组织好语言再续道:

“士族与士人并非同一概念,其中自有寒门士子这一例外。但确如明公所言,天下间能任用为官者,九成九出于士家大族,他们勾联结党,共同进退也是常事。但士族亦可细分,并非一概而论。中原大战,大批士族或北迁,或南避,大多数集中于袁本初、袁公路治下,其余南则往江东,荆州一带;北则赴幽燕,辽东。此部份可称之为流亡士族,他们是因为朝廷动乱故而失去权力,袁本初两人又不可能尽数吸纳庞大的士族集团,这才有北往南迁之事。因此,这些士族盼望权力欲望极重,因势力单薄,多要同小族一般依附于流亡之地本土士族,这便是明公所虑者根本!”

荀彧能说出此番话,其实也非常不容易,因为他本身就算是一个“流亡士族”,现直说其中究竟,哪能没有丝毫感触?只听他继续说道:“再说幽州本地情况,本地士族长久年月下根深蒂固,名望流传于民间,更多有利用身份经商牟取暴利,掌握有不少私兵,钱粮。这些人当然不可能尽数卒除,只能尽量压制,还得把握其中用度,否则便会引起反弹。”

为什么不能尽除?这是个极为明显的问题,只要刘晔稍一动手,就是与全天下的士族为敌,名声立时臭不可闻!

“动不得,压制不能过甚,全数不用又不行”,这就是刘晔一直担心的难题,听闻荀彧能明白理清其中脉络,刘晔频频点头,也不插话打断,任由荀彧讲一段,停下片刻来深思后再继续叙说。

“以彧之见:流亡士族可重用拉拢,择其中高才任重要职位;本地士族则亦择其中精明之士尽用,分而划之,不可尽得情况下甚至可以先与之妥协,将中下官吏尽量委之,先与民生息,以后势力稳固再作打算不迟!”

思索半晌后,荀彧却是没有再往下说,直接便道出结论,显然这个难题不可能现在就能完全解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毕竟荀彧与刘晔一样,都是人而非神,再有才能都不可能对所有难题得心应手、轻松处置。

“文若不急不躁,敢于直言,真乃高士也!现实确实如此,且不能久拖,便依卿之意思,先与之虚以委蛇罢!”

刘晔心下一叹,看来确实不能操之过急,针对现状而用最合适的办法,这永远都是真理。

……

初平三年二月五日,刘晔至州牧府正式委任了下属从吏,田丰身居治中从事,荀彧为别驾从事,戏志才任功曹从事,张飞任兵曹从事,请刘虞代为部郡从事之实职,协助处理政事。

其下自多有细作安排,表面上看似与先前无异,身居郡县官吏者多为当地士族,但心细者也许就会发现:只要是边郡等要害位置,不是刘晔委任亲信,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流落于北地之士族中人,其中更以荀彧所带亲族最为明显,皆有任职在身。

面对内部不稳隐患,刘晔在荀彧的帮助提醒下迈出了一小步,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16 回代郡问明敌情得典韦各有喜忧15 暂别是为将来计武将情谊子义奇13 匹马出营战千军温酒斩将传美名25 刘晔诚恳得赵云子龙武勇并三英14 排兵布局暗无声先歼白马两千人10 戏志才现身幕府排众议刘晔出兵03 攻心之策破关隘子扬心惊识伏击09 两年治郡初见成回蓟重逢刘关张01 曹刘皆判迁都事击掌为誓定追击第21章 帝皇亲兵20 上任明发讨逆令荀彧郭嘉分道行13 半月后知晓情况魄力下直谏刘虞17 刘晔曹操细计较董卓李儒有商量27 慈不掌兵古贤训火烧连营十万兵26 处置降将有法度完毕诸事返州府16 任前路艰险渺茫吾却要勇往独闯第10章 濮阳再败第23章 袁术称帝08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晔转念定心思第10章 庄凡记事04 猛张飞形象由来灵帝封晔都亭侯12 话细语宁静时光刘燕说蔡琰心思02 逢黄巾围攻刘虞晓利害定计破敌07 刘晔改动文试题典韦一力败三甲第33章 襄平陷落17 张飞初战赵子龙惺惺相惜真英雄第16章 孙乾为使05 少女心思单纯念文辨武斗渐健全14 三日不懈细照顾张飞脱险定心思17 刘晔曹操细计较董卓李儒有商量第6章 苍天黄天15 搜城三日无所获无奈放弃议政策08 大兴山初战黄巾刘备冒进险丧命40 袁术贪心蛇吞象赵云拍案令进兵36 刘晔分析阴谋事暂督徐州两牧实29 问答牛头难对马嘴错料注定一败涂地18 阵前三英战吕布依计伤人再败兵第28章 再出计略第2章 心若磐石08 豺狼至朝廷大乱檄文起诸侯讨董04 赵明李政通文理左右双翼初显成10 缓急两策惊群座刘晔心起拜师念23 刘晔分兵固营寨胡族遇挫屠边民第7章 釜底抽薪05 得秘法思虑实用杀敌无声毒箭计28 田畴讨得退兵诏刘晔震惊疑问生第11章 飞将入徐05 联盟散刘曹亦别归途中得遇名医第16章 孙乾为使21 袁绍阴谋双算计乱世年月人心险12 劝刘虞移营北城誓战斗最后一刻第21章 帝皇亲兵08 戏志才就事论事田元皓睿智本色30 王允掌权长安乱吕布败阵投四方第14章 大变前兆07 谈判间明暗交锋白驹议名传千古第19章 各有算计26 陈宫张邈迎吕布徐州陶谦请刘晔11 刘晔整军再出动曹袁本心岂相同03 文若细说士族事刘晔恍然任官职11 赐女刘晔欲定亲刘玄德自有念想第7章 浮出水面第32章 异族之事24 收管亥竟得奇书看黄巾怒书讽信01 刘备辣手灭活口刘晔初称安平君32 攻营战诱敌深入重骑兵首战建功05 赴任途中动心思夜投小村知郡情09 师事水镜习两月得诺典韦知自途29 诸多计较备兵事得知情况定战心01 刘备辣手灭活口刘晔初称安平君第11章 飞将入徐30 王允掌权长安乱吕布败阵投四方第22章 按步就班02 乍闻郭嘉至代郡刘晔惊奇速回归02 乍闻郭嘉至代郡刘晔惊奇速回归17 任丘遭遇敌截拦逆天一战前奏曲13 匹马出营战千军温酒斩将传美名07 郡守府一番战争以誓辞巧救蔡邕24 不同选择不同命势落千丈败公孙19 轲刘各自细谋划幽燕北地战云密第18章 洛阳之变14 孙坚闯宴讨说法吕布镇军虎牢关21 徐无细说进兵由大军围拢北平城19 刘虞满意言训示刘晔恍接州牧职12 收周方回归幽州说刘燕学医细由22 袁诡孔辨抢先机回营诸将问事宜01 千里外代郡亭院才女蔡琰动心思12 诸侯两年演变势北海信使太史慈39 张昭无意说关键刘晔大喜得提点11 诸侯会盟各心思曹操精明自清醒第6章 变乱再起07 用田丰代郡渐兴历数月大变乍起06 得兵器武装乡勇刘晔三人探敌情21 袁绍阴谋双算计乱世年月人心险07 郡守府一番战争以誓辞巧救蔡邕07 刘晔改动文试题典韦一力败三甲11 赐女刘晔欲定亲刘玄德自有念想08 求师华佗历数月势演变再拜名人第28章 再出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