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人事即政治

王仁锆侧头看了岳继明一眼,微微摇了摇头,暗叹一声,岳继明接近拉拢河北藩镇,王仁锆一直都是持反对意见,可惜,岳继明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王仁锆的劝说。

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不仅仅只是家族关系非常亲密,其个人私交也是极好,但岳继明自广元十五年进入政事堂为相,投靠杨道嗣之后,后他半年为相的王仁锆,却是没有选择杨道嗣,而是投靠了刘桀,为此,两人险些翻脸。

王仁锆的眼光比岳继明看的要远,也更清楚朝堂的平衡是多么重要。

承平元年,政事堂相位有空缺之后,当时有很多人去竞争,王仁锆便是其中之一,且在所有竞争的人之中,其综合实力是最差的一个。

白巾军被平定之后,刘桀作为名义上的总指挥,军事上的一些失利与错误选择,右相一党的官员以此为借口,集中所有力量,对刘桀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指责与弹劾,当时为工部右侍郎,参知政事的王仁锆,却是第一个站了出来,鼎力支持刘桀,他的这个举动,得到赵智的大加赞赏,并最终让其入职政事堂为相。

今时今日,左相一党已然瓦解,右相一党一家独大,杨道嗣老迈,没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与精力,杨炳林以杨氏领袖自居,有意趁机再进一步,让杨氏一族与其党羽,霸占整个朝堂,虽说不至于把持朝政,但至少也要在朝堂上保持绝对的话语权,岳继明就是杨炳林的积极支持者,因为杨炳林曾经给过他承若,若是杨道嗣有一天致仕,整个杨氏集团将会全力推他坐上右相之位,文官第一人,右相的巨大诱惑,显然已经让岳继明失去了理智。

这样的政治局面,赵智岂能容忍其出现?显然不会,他绝不会坐视不理。

赵智的综合能力或许远远比不上一代雄主武宗,但就单论政治智慧,那绝对是不遑多让,极为高明,而且在他当皇帝的二十多年时间,大晋虽然谈不上中兴,其综合国力比之武宗时期要差许多,但在他的励精图治之下,大晋至少恢复了许多元气,尤其是在军事上,取得了诸多成就,所以说,不论是威望,还是实力,赵智都不是一个弱势皇帝,一个不弱的皇帝,单凭一个人或是某一个政治势力,是很难与其硬碰硬的。

王仁锆明明看清了形势,最后却依旧倒向了右相一党,其实也是出于无奈,或者说是出于自保,以及对相位的不舍,刘桀自漠蒙草原回来之后,便是变得非常低调,一些人已经看出来,刘桀有了退隐的心思,黄事件爆发后,刘桀以养病为由,彻底断绝了与朝堂的联系,这个时候的左相一党,只剩下王仁锆一人,面对越发咄咄逼人的右相一党,王仁锆独木难支,根本抵挡不了,为此,王仁锆曾经单独面见过赵智,两人有过一番深谈,赵智的话语还是那么隐晦,但王仁锆却是听懂了,赵智竟是有意让自己去地方任职,那自己的相国之位岂不是....

王仁锆觉得自己无错,这些年也是尽心尽力为国操心,如今却是平白无故赶自己离开政事堂,王仁锆岂能甘心?

王仁锆导向右相一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图,就是想要借助他们的手,逼迫赵智妥协,一旦右相一党在朝中形成绝对优势,赵智很有可能会对右相一党中的几个相国进行拉拢分化,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从其中脱离出去,投向赵智,相国之位自是可保。

可惜,赵智此次的行事手段与以前大不一样,大出王仁锆乃至所有人的意料,态度极为强硬,根本就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而面对赵智的绝对强硬,杨氏一族.......退了。

赵智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能把大晋从深渊中拉出来,唯才是举,知人善用是一方面,敢于放权,给与大臣足够施展拳脚的空间,又是一方面,但赵智却也保留了三点,一个是御史台,有了这个部门在手中,便是掌握了舆论的至高点。

一个是言路,地方刺史的奏折,一直都是直达赵智手中,吏部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其扣押与先行查看,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也是有着奏折直陈赵智的特权,工作量虽然很大,但赵智始终坚持,绝不假手于他人,保证了言路的畅通,这就让赵智对大晋始终有着具体而真实的了解,防止大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最后一个便是监军制度,兵权,赵智看的极重,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是有了这三点,不管朝中的政治争斗在怎么激烈,赵智一直都是表现的风轻云淡,稳坐钓鱼台。

朝会继续进行。

经过了刚刚那场激烈的风暴,接下来议论陇右分道,以及李忠调职回京,由马武接任新的安北节度使,也就显得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

免去李忠安北节度使一职,调回京城,任侍中、兵部尚书,入职政事堂,为新一任的左相。

这个人事变动与任命,没有人反对,李忠在安北坐镇多年,其功劳众人有目共睹,他继任左相一职,完全有这个资格。

马武被免去兵部右侍郎一职,继任安北节度使。

马武的人事变动,倒是有那么几个大臣出来说了一些反对意见,但并不强烈,最后也是顺利通过,大家都知道,马武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得到赵智信任的武将,今日朝会,直接就是拿下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其意图已经很明显,接下来的人事变动与布局,赵智会有大动作,这个动作,他不希望有人出来捣乱,这是一种**裸的威慑。

被冷藏了好几年,原河东道节度副使,晋阳留守司马忠,被任命为陇右南道节度使。

司马忠的任命也是非常顺利,三读通过。

司马忠在白巾军之乱中,立有大功,本人也是出身名门大族,为官极为勤廉,在官场上的名声很盛。

陇右北道的人事任命,则是有些奇怪,不设立节度使,而是设了两名节度副使,分别是右武卫将军顾雍与右通卫将军赵飞度,前者以陇右北道节度副使实领凉州都督,后者则是以陇右北道节度副实领会州都督。

齐王被封为陇右大都督,督陇右诸州军事,他这个官职,当然是虚的,只是遥领,但让众臣震撼的是,陇右既然有了大都督,自是要设立大都督府,而大都督府制下的大都督长吏,这个职位的人选,竟是由刚刚被罢了相位的王仁锆出任,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涛骇浪(九)第五百五十六章 威震西域(十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李勋的婚事(上)第十九章 说情第六百二十五章 一年(九)第一百九十三章 要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惊涛骇浪(十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卑鄙手段,我也会。(五)第两百七十三章 我的错第三百三十二章 诬告(上)第一百四十章 谗言(上)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来的变局(十)第六十五章 新年第七百三十七章 执着与人事第六百一十章 出其不意(七)第七百零五章 夺权与反击(三)第六百九十三章 生与死的较量(七)第五百五十二章 威震西域(七)第八百十八章 人终归要有底线(二十二)第六百一十章 出其不意(七)第六百七十七章 突来的变局(十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一方节度(十一)第六百五十二章 回京(五)第六百八十九章 生与死的较量(三)第一百零一章 围杀(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升官与贬职(九)第七百三十章 震撼第八百零十章 人终归要有底线(十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你敢做我敢干(三)第二百一十九章 明着诬告(一)第三百零二章 西域烽火(十一)第十七章 闹事第两百八十一章 善将者第六百八十四章 突来的变局(二十一)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终归要有底线(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送礼第一百四十三章 升官与贬职(八)第七章 相认(下)第二百三十章 内部分化(四)第三十九章 李勋的决断第三百四十六章 成家(十三)第四百八十章 你敢做我敢干(六)第四百九十四章 上兵伐谋第六百五十七章 回京(十)第六百八十一章 突来的变局(十八)第四百四十三章 惨败(四)第八章 与帝同食(上)第四十章 转折(上)第六百二十一章 一年(五)第两百六十二章 铁腕镇压(九)第七百九十九章 人终归要有底线(三)第七百六十九章 虎子第六百六十一章 故人第三百九十三章 遽变(六)第三百一十二章 回家第两百八十九章 坦然(上)第五十三章 幕僚(上)第四百章 动荡(五)第七百一十一章 夺权与反击(九)第三百三十五章 成家(二)第五百六十七章 袭城第二百五十一章 祸起萧墙(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要人第四十一章 转折(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帝王之命(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我不愿意(三)第四百九十八章 死守与内变(二)第二十二章 平庸将军第五百一十一章 死守与内变(十五)第五百零六章 死守与内变(十)第一百五十三章 惊涛骇浪(十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利益与矛盾第一百八十章 陇右,新的舞台(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遽变(八)第六百五十二章 回京(五)第五十章 不要脸咋了?(上)第六百九十一章 生与死的较量(五)第五百三十四章 尸横遍野(七)第三百八十八章 遽变(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一方节度(七)第五百零二章 死守与内变(六)第二百二十四章 争锋(六)第三百零九章 不堪回忆(上)第三百零七章 根基(二)第四百零四章 动荡(九)第六百九十章 生与死的较量(四)第三百零八章 根基(三)第一百八十七章 陇右,新的舞台(十)第六百三十章 帝王心思(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官与贬职(十)第两百九十三章 西域烽火(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攻城第十五章 郊游第七百二十七章 帝王之命(十)第四百四十七章 惨败(八)第七百五十四章 心意已决第三百六十二章 多生事端(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帝王之命(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方节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