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平庸将军

来到长乐宫,李怡正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茶水,小乐子站在一旁,陪着贵妃娘娘说话,前段时间,小乐子回家省亲,由于其家乡远在岭南,这一走就是两个多月,昨天刚刚回到丰京。

自从两年前,李满仓与李怡得以姐弟相认,小乐子在其中立下大功,受到李怡的宠信,几年下来已经成为其心腹太监。

“娘娘,李公子来了。”

小乐子见到李勋走入房间,笑着对李怡轻声说道。

李勋哈哈大笑道:“小乐子,回家一趟,气色越发蓬勃,看来心情非常不错嘛!”

小乐子感叹道:“有五六年没回过家了,此次返乡,家中父母兄弟身体都很好,生活也是有了许多气色,奴才心里甚为欣慰。”

小乐子的出身也很苦,家中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最末,八岁的时候便是被送到丰京,经同乡的一位太监介绍,净身入宫做了太监,原本也是个苦差事,只能说不愁吃喝,五年前的那场意外,让他成了李满仓与李怡姐弟相认的功臣,从此得到李怡的赏识与宠爱,如今已是尚药司主管太监,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勋笑道:“若是思念家人,可以把他们接到丰京来,吃的住的,我来安排。”

小乐子连连感谢,心中极为感动,他知道李勋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巴结他,自己不过是李怡身边的一介奴才,而李勋则是李怡的亲侄儿,谁高谁低不用言说,要说巴结,也是自己巴结李勋才是。

李怡笑眯眯看着李勋与小乐子两人在那里说话,并没有打断他们,对于李勋这个侄儿,几年下来,李怡是越发的喜爱了,觉得李勋虽然没有什么学文,长相气质也是一般,但是性格却是非常洒脱平易近人,极有人情味,在皇宫这种尔虞我诈的地方,这些是极为难得与少有的。

李勋来到李怡下手坐下,笑着问道:“姑母,唤侄儿前来,所为何事?”

李怡放下手中的茶杯,淡笑道:“江南之事你可有听说?”

“倒是有些耳闻,听说皇帝姑父准备对其用兵,却是不知真假。”

李勋探头小声说道,随即把来的路上与王忠相遇之事说了一遍。

李怡点了点头,淡声道:“皇上确实已经决定对郢州用兵,只是朝臣的意见还不统一,皇上正在协调劝说,昨天中午皇上到我这里来过,我特意询问了一番,政事堂的七位相国,已经被其说服,意见基本统一,出兵之日已经不远了。”

“姑母,你今天找我来,就是为了说这些?我身无一官半职的,这些事情跟我有何关?”

李勋摸了摸头,不明白姑母为什么要跟自己谈这些事情。

李怡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淡声道:“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也没有,上次你们在我这里吃饭,我说的话想来你也还记得,你父亲为人木讷老实,不善与人交际,他是指望不上了,年纪也大了,就在家中享受富贵吧!但是狗儿你还年轻,难道就此混吃等死不成?”

李勋全身一震,顿时明白了李怡的意图,姑母是想借着此次出兵之机,让自己参与进去,借军功以图官权。

李勋站了起来,拱手一拜,朗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平庸度日。侄儿也想有番作为,还请姑母给侄儿这个机会。”

李怡看着李勋,眼中有着赞赏与欣喜之色,她要的就是李勋这种态度。

“你是我的亲侄儿,心中既有志向,当姑母的自当成全。”

李怡摆了摆手,示意李勋坐下,然后扫了四周一眼,小乐子立即明白其意,挥了挥手,让四周的太监宫女退下。

待房间只剩下李怡、李勋与小乐子三人,李怡看着李勋,低声说道:“皇上向来厌恶后宫干政,所以姑母也不能明着为你求职,我已经疏通了牧公,让他在皇上面前为你进言,昨日晚间,牧公派人传来消息,说此事已经在皇上面前提过,皇上态度不明,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我猜测今天晚一些时候,皇上会到我这里来,就此事与我商谈,我招你前来,就是想要看看你的态度与志向,若你不愿从军犯险,姑母绝不会逼你,毕竟你是我们李家现在唯一的独苗,若你有事,满仓恐怕会恨我一辈子。”

李勋刚刚的热血已经冷却下来,经李怡这么一说,心中顿时紧张起来,这可是真正的战争,是要死人的。

“姑母,这次出兵,很危险吗?”

“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李怡瞪了李勋一眼,随即说道:“具体战事行动,我一个妇道人家,自是不懂,不过听皇上的语气,此次出兵,应该是十拿九稳,轻而易举,所以我便动了心思,让你随军出战,以获军功。”

听了姑母的话语,李勋心思顿时活泛起来,又没有什么危险,又可以体验真实战争场面,想想都是让人兴奋难耐。

两人交谈了一会儿,有太监回禀,皇上赵智已经和诸位政事堂相国议事完毕,或许会来长乐宫,李勋于是告辞离去。

出了皇城,一眼便见到几名官员正站在门口,其中一名年近五十的男子,身材魁梧,面相刚毅,像是武将,正在那里来回走动,脸上有着焦虑之色。

“安公公,那名走动之人你可认识?”

李勋对着身边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太监低声问道,此人姓安,也是在长乐宫做事,像李勋这种外臣,每次进出皇城,身边都是要有太监跟随的,说是监督也不为过,皇城虽然是皇帝早朝以及政事堂办公的地方,但是皇帝的后宫也是在其内,但凡大臣进出,都是要有太监在旁跟随,以免走错了地方,坏了君臣之礼。

“这个人奴才倒是认识,乃是安国大将军黄。”

李勋点了点头,原来他就是黄,李勋听赵询谈及过此人。

黄出身河东名门黄氏,家族仕晋数百年,良将辈出,其祖父在僖宗一朝曾经贵为左相兵部尚书,其父在平宗时代做到了岭南节度使,最后入朝拜相,可谓显赫一时。

黄自幼熟读兵书,艰苦好学,但是为人性格木讷迟缓,说简单点就是很笨,总比别人慢几步,所以不受其父喜爱。

黄一直到了二十五岁,数次科举不中,最后得父门荫,受职正八品宣节校尉,总算是入了仕途。

天明九年,平宗率领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河北,结果大败,当时三十岁的黄,已经升为左武卫亚将,领军五千拼死断后,最终成功护送平宗返回丰京,因此大功,受封南开国县侯,左武卫大将军。

赵智继位之后,对黄颇为重用,二十年间,黄领军作战十余次,多有战功,承平三年,黄受封安国大将军,封爵南开国县公。

有意思的是,黄领军作战十余次,从未有过大胜,却也从未有过大败,但凡他领军作战,不是小胜,便是小败,因此世人皆戏称他为平庸将军。

第六百二十五章 一年(九)第两百九十九章 西域烽火(八)第三百二十六章 卑鄙手段,我也会。(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多生事端(三)第四百五十一章 沙盘第五百八十五章 统一西域(三)第六百八十七章 生与死的较量(一)第五百七十八章 穷途末路(八)第七百九十一章 合纵与连横(十七)第三百八十章 雪与血(五)第七章 相认(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惊涛骇浪(十四)第六百二十一章 一年(五)第四百零一章 动荡(六)第四百三十三章 归途(二十五)第六百七十章 突来的变局(七)第四百六十三章 拒绝投降第五百三十章 尸横遍野(三)第四百零四章 动荡(九)第四百五十章 惨败(十一)第七百一十四章 时间紧迫第一百六十四章 一方节度(八)第五百三十六章 尸横遍野(九)第二百零三章 匪袭(二)第六十一章 当了回小人(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陇右,新的舞台(六)第七百七十一章 屁股决定思想第一百一十九章 柴册礼第四百六十三章 拒绝投降第二百一十七章 天兰教第一百八十四章 陇右,新的舞台(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要什么证据嘛第五百二十四章 关门打狗(七)第六百二十七章 帝王心思(一)第一百一十一章 尔克城第七百四十五章 寡人第一百八十一章 陇右,新的舞台(四)第六百六十五章 突来的变局(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心思第二十八章 到达襄州第三百九十四章 遽变(七)第五章 被擒第四百三十六章 安排第二百五十一章 祸起萧墙(三)第一百零四章 围杀(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雪与血(二)第六百九十六章 生与死的较量(十)第一百八十三章 陇右,新的舞台(六)第两百九十二章 西域烽火(一)第三十八章 各怀心思第七百三十章 震撼第一百六十五章 一方节度(九)第四百八十七章 方向第三百八十五章 太子(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远虑第一百九十章 愤青第五十九章 志向渐起(上)第五百三十六章 尸横遍野(九)第两百九十四章 西域烽火(三)第六百零八章 出其不意(五)第四百四十八章 惨败(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官与贬职(十)第五百零五章 死守与内变(九)第六百九十四章 生与死的较量(八)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方节度(一)第六百六十二章 回家第四百六十九章 各方动作(一)第七百二十八章 欺辱第两百八十二章 大环境第两百九十章 坦然(下)第八十四章 丢官第二百二十三章 明着诬告(五)第一百八十三章 陇右,新的舞台(六)第两百七十一章 转运使第五百一十三章 惊险(二)第四百一十九章 归途(十一)第十九章 说情第五百二十七章 关门打狗(十)第六百二十七章 帝王心思(一)第七百八十五章 合纵与连横(十一)第七百零二章 绝境逢生第三百三十八章 成家(五)第一百五十一章 惊涛骇浪(九)第三百六十三章 多生事端(二)第三百章 西域烽火(九)第三百九十九章 动荡(四)第二百章 邂逅第七百九十章 合纵与连横(十六)第六百三十六章 夏原县第五百八十四章 统一西域(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奇兵(二)第五百八十五章 统一西域(三)第七十四章 小有威名(五)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兵北部第四百六十九章 各方动作(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节度副使(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上兵伐谋第八十五章 共患难第五百四十四章 尸横遍野(十七)第六百五十九章 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