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

(第281条~第325条)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讲解:少阴病即表阴证,属虚,表证类似太阳病,病在外而脉虽浮,但微细,因其虚弱,故病人困倦而喜卧。体虚或年老气血不足之人,一旦外感,往往发生少阴病。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讲解:少阴病里有水而欲吐,欲吐不得吐而心烦,但欲寐示其为少阴病,同为表证,太阳正气不虚,抗邪有力,五至七日传半表半里,七至九日传里,少阴里虚且有寒饮,向里传变迅速,发为呕吐下利之太阴病。少阴病津虚血少,传里而为太阴后更下利伤津,故而口渴,即“虚故引水自救”而渴欲饮水,补充津液,而非热证,“小便色白”,而不红赤即可证明。下焦虚有寒,机能沉衰,不可收持水液,故小便色白。临床不可一见下利而渴便断为热利,当详审。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讲解:病人脉阴阳俱紧,为太阳伤寒之脉,伤寒本应无汗,但表虚不固,津液外亡而反汗出,亡津液则太阳转为阴证,传入少阴。热邪未却,加之津液枯燥,不能濡润而咽痛。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讲解:少阴病津液虚,虽有宜发汗者,仅仅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如太阳病以重剂取汗,更不可以火劫,迫使大汗。如里有水饮,被火邪激动,射于肺则咳,迫于下则利,火气入胃则谵语,汗后利后,津液大亏,则小便难。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讲解:脉细数,主虚而有热,见之于沉,病为在里,不可发汗,言外之意,见之于浮,尚可稍稍发汗。少阴为表阴证,历来注家未有提出者,若非表证,仲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论及发汗法?少阴为表,但不可以太阳之法汗之,仅可微微发汗,后文再论方药。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讲解:少阴病,脉微,非提纲证主虚之微,乃脉微欲绝,津液将竭,即亡阳之脉,故不可发汗。津液已虚,尺脉弱涩,尺以候里,弱者主虚,涩者血不足,里虚血不足,更不可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讲解:少阴病脉亦可紧,七八日传里为太阴病,脉突然间转微,胃气已衰,若手足逆冷,预后不良,若手足不冷反温,脉紧已解,为胃气尚强之征,虽烦躁下利,但为胃气尚可与邪交争之象,必自愈。本条可与第278条互参。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讲解:恶寒即怕冷,蜷腿弓腰即踡卧,为恶寒之甚,阴寒之极。少阴病合于太阴则下利,利止可有两种转归:一是津液尽脱,无物可下,为死证;一是此条所言邪气尽而利自止,虽见阴寒极甚之踡卧,但胃气尚存,手足尚温,故曰可治。胃气为一身之本,胃气存者生,胃气亡者死,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胃气一败,必死无疑,可见保胃气之重要。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讲解:本条承于上条,同是少阴并于太阴,当也有下利、恶寒而踡卧之症。烦为热象,阴证见阳者生,乃正邪仍可抗争之象,相对于烦来说,躁者乱也,正气不持,不能胜邪,则为躁扰不宁。热能回复而盛于里,则欲去衣被,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讲解:由太阳中风转为少阴病为少阴中风(参见第302条)。脉阳微即寸脉微,寸以候表,寸脉微为表邪已衰。脉阴浮即尺脉浮,尺以候里,尺脉浮为里气渐充,此为邪退正复之象,故少阴中风见此脉者,为欲愈。

少阴病下利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少阴与太阴合病可称为少阴病下利;另一方面是少阴病传里而发生下利,即少阴太阴并病,二者临床俱可见到。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讲解:此为例文,无临床实际意义。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讲解:少阴病转太阴,而呕吐下利者,若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为胃气不衰,故不死。假如脉不至者,可灸少阴太溪2穴灸7壮。

293少阴病,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必便血也。

讲解:少阴病日,传入阳明,故一身手足尽热。由于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以热在**。

阳明病下血,为热入血室的要征,但一身手足尽热,确定不了为热在**,同时有便血才能肯定之。以热在**,宜读在必便血之后,此可与阳明病下血谵语互参自明。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讲解:血不充于四末则厥,故少阴病厥者,则无汗。若强发其汗,则必动其血,因致口鼻出血,或从目出血等,不一其道。肢厥者血本虚,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为下厥上竭,此证属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讲解:少阴病,恶寒身踡,虚寒已甚,若复转属太阴而下利,是为重虚,手足逆冷者,则胃气已衰,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讲解:少阴病不解,转属太阴,则呕吐、下利,若其人躁烦不宁、四肢厥冷者,为血虚上竭之征,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冒者,死。

讲解: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胃气不复,精气泄尽而利止,头眩时时冒者,为血虚上竭之征,必死。

头眩时时冒者,有似今之所谓脑贫血症。本条所述,为胃气沉衰、精气虚竭所致。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讲解: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者,虚寒至甚也。脉不至者,血不足而气衰也。因无热故不烦。但躁者,神欲离则乱也,故死。

若证见四逆脉细欲绝者,与当归四逆汤尚可治,但至脉不至,不但血不足而心亦大衰,尤其不烦但躁,死在顷刻矣。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讲解:少阴病,六七日正传入厥阴,若气促而息高者,为气脱于上,此大凶候,主死。

以上两条为少阴并厥阴的死证。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寐者,死。

讲解:脉微细,但欲卧,为少阴本有的脉和证,始终之证在表,由于有水饮,故微细之脉反见之于沉。汗出不烦者,暗示除上之脉证外,原来还有发热心烦,因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微发汗,汗出热解已而不烦也。但寒饮未除,故自欲吐,则太阴病的为证渐显,此时急宜与附子汤温中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因胃虚无力收摄,而致下利,又复烦躁,以致不得寐者,更是生机欲息,难得暂安之象,故不免于死。

少阴病本虚,若里有伏饮,势必转属太阴,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虽汗出不烦,但自欲吐,明明里饮未除已有内传太阴之渐,奈何待至五六日,终至中虚失摄自下利,而成不治死证。此正告医者,要知防微杜渐。学者宜与后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汤、四逆汤等条互参,细研自明。

以上第281~第300条为少阴病的总论,少阴病与太阳病,为同在表位的阴阳不同的两种证。历来注家误于经络名称,不承认少阴病亦属表,但以上即有三条述少阴病不可发汗的禁例,如不是病在表,提示这些禁汗条例,岂非废话?少阴病传里以转属太阴为常,与太阳病传里常转阳明病者,亦正相反。其传半表半里亦然,多传厥阴而少传少阳。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但其死均在并于太阴或厥阴时见之,最后所提死证诸条均属其例。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者,沉为寒饮在里,反发热为邪在表,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在太阳病提到了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而又发热,则表邪明显,因以两解表里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故以麻黄细辛附子汤解表兼以逐饮也。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第52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40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33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2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53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第1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第54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1)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32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35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第20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第31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第45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第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第29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38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第45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第28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49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 (2)第31章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2)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32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2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第51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第4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第1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5)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20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18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第2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2)第46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8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4)第37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第33章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19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第16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第47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第20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54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1)第41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34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第1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52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5)第45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第19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第19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8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第15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5)第19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第10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6)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18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第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5)第24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第27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28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第1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第32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第53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第53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第7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第50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第39章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第52章 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23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第16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50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第41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第4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第4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第18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