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义军

听史轸说起来春耕的安排,徐怀邀请史轸一同前往山庄。

这是位于灯台架山西段五峰岭之中的一处庄园,原主人早已经拖家带口逃往襄阳,留下十多数家仆看守。

刘衍率右骁胜军驻守舞阳、叶县期间,还想保持对地方秋毫无范的良好形象;楚山接手西线防御,徐怀就对舞阳等地境内条件较好的庄园、堡寨直接下令征用,或驻扎兵马,或安置民众。

在数千虏骑放弃扰袭,从滍水沿岸撤出之后,徐怀就将军政事务交给徐武碛、徐武江、史轸、苏老常等人打理,他携柳琼儿住进五峰岭养精蓄锐。

他们如今在山里已经住了大半个月,也算难得享受战后的闲暇时光,不至于叫神经崩得太紧。

庄园位于五峰岭东山的半山腰上,从后山林间溪涧走进庄园,走到前院一块支伸出去的巨石上,能将庄园东侧有十数里宽阔的山谷尽收眼底。

山谷两侧分布的也主要是低矮的浅山低岭,像是灯台架山脉在中部北段被无形的巨掌拍陷下去一大块似的。

一条宽阔的河流从南面的群山峻岭之中缓缓流出,穿过山谷往北而去,乃是汝水在舞阳县境内最为主要的一条支流洪河。

灯台架山作为伏牛山脉的东部余脉,从西北往东南延伸约有百里,涉及舞阳、遂平两县,有不少民众结寨栖息其中;洪河所流经的山谷,人口要更为密集一些,除了坡地山田,漫山遍野都是乌桕树,人称乌桕乡。

澧滍二水截流北泄之后,源出灯台架山的洪河便成为汝水的正源。

汝颍大捷之后,为确保滍澧上游地区牢牢控制在楚山手中,淮上西线防区则从舞阳、叶县往北扩大到郏县、襄城、召陵。

不管从哪个角度,舞阳都要取代叶县,成为淮上西线防区的中心。

楚山行营的行辕、蔡州州衙都最终迁入舞阳。

不过,舞阳城地处平阔,距离灯台架山约有三十里,地形上易为优势敌军合围,楚山这才决定在洪河出灯台架山的谷口筑造城墙,将乌桕乡围成一城,作为舞阳背腹的战略支撑。

淮上诸县虽然都归隶于蔡州,但为了便于防御,徐怀月余将楚山行营划为东线防区、西线防区部署防御之事。

东线防区囊括确山、楚山、信阳、罗山、潢川及淮源等县,以行营左长史院、左司马院统摄东线军政事务。

西线防区除了舞阳、叶县、郏县、襄城、召陵、乌桕之外,还有新近恢复县治的遂平,军政事务皆受行辕直辖。

除了州兵作为诸县(城)最为基础的留守兵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从诸屯寨及乡司征调丁勇进行补充外,仅编三万正卒的天雄军,作为楚山行营的精锐战力,也正式划分为选锋军、左右军及水军四部分。

选锋军即侍卫亲兵营其他行营也有类似选锋军的旗号,皆是军

中所选精锐,楚山选锋军编三千甲骑,以王举为统制,驻营设于舞阳。

左军辖徐心庵、韩奇、殷鹏、唐青四厢精锐,编一万两千名甲卒,驻营设于楚山,分戍东线诸城寨,隶属于左司马院统辖,徐武碛以左司马兼领左军统制。

水军以许凌为都虞侯,编三千水军将卒,受左司马院节制,驻营设于周桥,协防淮河上游诸城。

右军辖陈子箫、徐武江、唐盘、王宪四厢精锐,编一万两千名甲卒,负责西线防区的守御之事,徐怀兼领右军统制;驻营设于舞阳,分戍西线诸城。

楚山常备兵马规模还要小得多,敌军京西四州总管府辖有两万精锐赤扈骑兵不说,同时还将一批诸蕃族健锐改习战,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淮上面对京西敌军还是处于劣势的。

徐怀朝北面的辽阔原野眺望过去,眉头微微皱着,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迎来反攻的时机。

“嗒嗒……”十数骑沿着洪河左岸朝山谷驰来,经过乌桕城工地没有停留,沿着山道往山庄这边而行,很快就来到山庄前院的巨石前。

“节帅好雅兴啊,在这里看风景哩!”周景与张雄山、王峻等人下马来,行礼道。

“你们此行辛苦了,有什么好消息带回来?”徐怀看向周景身后张雄山、王峻等人问道。

汝颍会战后,最重要的事务除了部署、完善滍水沿岸的防御外,就是联络撤入嵩山之中的义军。

这个联络,不是派人去传几封书函这么简单。

更为关键的还是尽一切可能,帮助义军及当地的抵抗势力,在嵩山之中站稳脚,更好的从侧翼袭扰、牵制许郑等地的敌军,减少淮上正面受到的军事压力。

因此张雄山带队,与王峻、柳越亭等人往嵩山走了一趟,两个月才返回淮上。

“总体来说,收获还是颇丰的!”张雄山说道。

“这么说,还是遇到一些困难喽?”徐怀说道,示意周景、张雄山等人直接爬到巨石上来说话。

张雄山详细说起嵩山此行种种情况。

徐怀率部潜袭汴梁,总计联络蔡河、涡水沿岸逾万名抵抗义军共同进退。

潜袭汴梁期间,徐怀位高权重、威势凛然,同时徐怀身先士卒,亲率侍卫亲兵精锐连战皆捷,极大激励义军首领、将卒争功勇战,前后都没有暴露出什么大的问题来,但张雄山这次带队前往嵩山,就发现义军内部存在很多问题与矛盾。

抵抗军到底成分太复杂了。

朱仙驿一战之后,约有四千义军将卒,是直接在韩昌甫等义军首领的率领下往西撤入嵩山,但他们当中大部分将卒,最初选择往西撤入嵩山,主要还是觉得往南突围的胜算更小。

等到汝颍大捷的消息传到嵩山,他们中就有很多人更希望能南下,而非留在被众敌围困的嵩山之中坚持作战。

шшш ◆ttκá n ◆¢O

当然也有一部分抵抗军,并没有参与潜袭汴梁的战事,仅

仅是担心事后受到牵连、遭受虏兵疯狂的清剿报复,被迫就近撤入嵩山。

同时嵩山之中,除了一部分土生土长的山寨势力外,还有胡虏南侵这几年来,郑许等地相当多的残兵败将逃往嵩山之中结营扎寨。

虽然建继帝下旨嵩山诸部义军(山寨势力)皆受楚山节制,但实际上楚山想要嵩山诸部义军真正有效的听从指挥,从侧翼牵制、袭扰郑许等地的敌军,不仅需要往嵩山持续输入兵甲、粮秣及钱饷,还需要调派、委任一批武将军吏,对抵抗军进行有效的改编才行。

然而就算楚山咬紧牙关,额外增加大笔补给预算,还要从诸部抽调大批将吏,不惜将淮上防线实际从襄城、郏县往延伸到嵩山之中,但嵩山之中的大部分义军,存在严重的山头倾向,真未必愿意接受楚山的改编。

诸部义军之中,对楚山认同感最高的,其实还是韩昌甫、周虚易等人率领的黑衫军。

徐怀率部潜袭汴梁,最初就是跟黑衫军联络,并在黑衫军的根据地潜伏月余,与韩昌甫、周虚易等黑衫军将领接触密切。

在汝颍会战之后,不仅有大量黑衫军将卒家小撤入楚山,像周洛等一批黑衫军撤入楚山的将领,直接编入楚山为将。

因此,黑衫军可以说是楚山伸入嵩山之中的一只触手。

问题是韩昌甫、周虚易等人率领进入嵩山,并在嵩山南段大鸿寨立足下来的黑衫军,仅有六七百人,在嵩山诸部义军中占比不高,影响力及威望也就受到极大的限制。

针对这一情况,楚山很多人都主张索性正式收编黑衫军及大鸿寨,作为淮上在嵩山南段山脉中的一处据点。

“韩先生,你有没有更妥当的办法,使嵩山诸部义军更好的为朝廷分忧?”徐怀看向站在张雄山身后、身形瘦小,有些其扬的韩圭问道。

韩圭乃朱仙驿都水吏,早年主要负责朱仙驿蔡河新渠斗门船运等务,在朝中混迹半生,也没能获得官身;汴梁沦陷后,其家小皆在汴梁,韩圭也被迫降敌,继续留在朱仙驿任事。

史轸却知韩圭其人饱满诗书,只是科举差些运道,入都水司为吏,通晓河渠、津梁、船务、堰坝等事,乃是朝野难得一见的干吏。

楚山很早就想着游说韩圭直接携家小逃奔楚山,但适逢韩母卧病在床,不良于行,韩圭担心其母经受不住的逃亡颠簸,最终答应留在朱仙驿及汴梁先作楚山的内应。

韩圭不仅与周虚易相识,与韩昌甫更是同出鄢陵韩氏的族兄弟,因此在朱仙驿一战之后,先带着家小,随韩昌甫、周虚易撤往嵩山。

却是史轸一直惦记着韩圭擅长河渠、津梁等事、极有干才,张雄山、王峻、柳越亭等人这次前往嵩山联系,特意将韩圭接来淮上。

徐怀在汴梁时接触过韩圭,但忙于战事,都没有机会说上几句话,这时候当然要考较一下韩圭有几分真本事……

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一百八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敌去思功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战第五十五章 破敌第十六章 云停风不息第一百三十二章 铸锋堂第二百二十三章 软肋第五章 恶缘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旧事第二百七十五章 禅让第一百六十五章 沦陷第一百八十六章 劝进第八十八章 隐患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九十章 脱钩第一百二十九章 试射第一百四十一章 传诏第九十章 对质第七十章 名实相副第四十八章 小雀岗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九十二章 彼刀彼子第五十六章 庙堂远谋第一百七十六章 来客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八十三章 遗训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三章 贵女第十六章 援至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八章 绍隆二年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营第二百二十章 所愿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十九章 知谋无良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晋家子婿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恶虎第一百八十一章 瞒天过海第七章 撤离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四十三章 南迁之议第十七章 县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缓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难行第六十章 职事第九十九章 凿穿第二十三章 掌灯倾诉第一百四十八章 恢河第八十六章 审讯第五十二章 以启山林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九十六章 浪成于微澜第二百四十五章 备战第一百零八章 防线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十四章 调令第一百三十三章 冲冠一怒第七章 撤离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图之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八十八章 阶下囚第一百七十九章 峡谷第六十九章 风雨将至第八十一章 中牟残城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说恩义第十一章 风吹草动惊蛇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一百零三章 迁都第九十二章 客远不为阻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六十五章 阵战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敌第五十三章 疏影横斜藏踪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一百零二章 绸缪第六十六章 斩将第一百八十八章 岁旦第一百四十章 恶讯第二章 座前好走狗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十八章 婚配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二十一章 人生不过一赌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诚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诚第一百一十八章 晋城第六十四章 长夜惊魂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