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

朱桐打着酒嗝走回驿馆时,彤云似火抹满晚空,朱芝正站在院中与驿吏说话。

驿吏问候过朱桐便转身离开,朱芝看了一眼朱桐,没有作声转身往屋里走去。

“大哥,这事值得做啊!”

朱桐追入屋中,见朱芝站在窗前不为他的话所动,说道,

“大哥素来敬慕太史慈,携弓练射,常跟我说‘以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想那太史慈是壮志未酬而逝,病终之时无奈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哥现在连这样的志向伸手碰一碰都不敢了吗?”

“以往年少懵懂,才有胆说得出这些惹人痴笑的狂话来,现在你我一言一行,都关乎朱家老小上百口人,还能继续任着性子行事?”朱芝蹙着眉头反问道。

“京襄去年秋冬又有六千将卒战死沙场之上,他们是不是任着性子行事,没有凡事想着要三思而后行?”朱桐问道。

“????????????????你这是胡纠蛮缠。”朱芝气恼道。

“你现在唯恐牵累别人了,”朱桐说道,“那好,吕靖他们都在这里,你问问他们怕不怕被牵累?”

“全凭大公子、二公子做主,小人绝无怨言。”吕靖等人跪伏在地说道。

“吕靖他们练就一身好武艺,这些年南奔北走见识不凡,应该效力军中为指挥使、为都虞侯,为大将军——即便他日战死沙场,也当为万世铭记,而不是这辈子都作我朱家奴仆,甚至后世子孙都作我朱家奴仆。”朱桐声音激烈的说道。

朱芝转过身来,见吕靖跪在地上,头埋得更低,但肩膀微颤,可见朱桐的话叫他们起了何等的触动,心想吕靖等人与他们兄弟二人年岁相当,这些年除了前后经历二次北征伐燕的战事外,追随他朱家父子南奔北走,所吃辛苦远非寻常王侯之族的家兵家将能及。

然而不管他朱家如何器重他们,他们身上却始终摆脱不了朱家奴仆的烙印。

再想想楚山众人,这些年虽说付出极大的牺牲,但所立的每一分军功也都成为抬升自身的阶梯——低微的出身丝毫不构成障碍。

偏偏吕靖等人之前与楚山接触也多,他们心里又怎么真就甘愿一世沉寂?

朱芝也很清楚朱桐未能入仕,一直耿耿于怀,不甘愿泯然众人。

想到这里,朱芝心里又是一叹,看向吕靖等人问道:“倘若将来惹下杀身之祸,你们也不怨我们兄弟二人?”

“小的誓死追随大公子、二公子,死而无憾!”吕靖等人说道。

“你看,我就说这事值得做吧?”朱桐咧嘴笑着说道,“宫里那位是什么成色,我们当年在岚州里早就领教过了,当真指望他统领大越将臣抵御外侮,可能真就害得大家都死无葬身之地了。”

“别的都不要多想,多想无益,你且说说刚才又听那个苏求承说过什么。”朱芝当然能猜到朱桐之前借口出去喝酒打探消息,多半是要私下跟苏求承见面,这时候打定主意,也决意将眼下的事情办好再说。

“我们再一并去铺院见苏求承便是,反正嘉州城里也没有谁会管束我们!”朱桐说道。

朱芝流贬黎州,嘉州官吏不会跟他亲近,以免神仙打架、殃及凡人,但也不会轻视他——谁也不知道朝廷到底有着怎样的微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距离。

知州钱云书不在城中,朱芝暂时无法前往黎州赴任,但在嘉州城里还是相当的逍遥自在。

“京襄在嘉州的部署,理应瞒过朝廷的耳目,我们频繁出没,不太妥当吧?”朱芝有所顾虑的说道。

“苏求承在嘉州,一直都没有以京襄的名义行事,接下来铺院会假托到丰月楼名下,”朱桐说起来他与苏求承所商议的办法,说道,“我们到嘉州,怎么能????????????????避丰月楼的铺院而不入呢?”

“那又要怎么跟嘉州官吏说清楚丰月楼早在半年前就已在嘉州设立铺院之事?”朱芝早已不是当年的纨绔子弟,心思也是缜密,疑惑问道。

针对这点,苏求承早就想好应对的办法,朱桐说道:

“汴梁沦陷之后,先帝在襄阳即位,当时诸部院司都缺官吏,周鹤、高纯年等人从川蜀、荆湖等地紧急抽调大量门生故吏填入襄阳——这些年来,但凡跟朝中那几个沾亲带故的,要么都聚集到京中任事,要么就填入诸路监司担任要职,还继续留在嘉州这种偏隅之地任事的,与朝中的联系都相当薄弱,对朝中发生的事情也知之甚少。我们暗中散播消息,说你外放黎州,乃是我朱家为了避党争而有意为之,因此才会有一二闲棋冷子提前落到嘉州来,这里谁会起疑?”

朱芝点点头,心想他们兄弟二人初至嘉州,很多事来不及细想,但苏求承都已经在嘉州落脚半年,应该都考虑周祥,当即就令其他家将守在驿馆里,他与朱桐、吕靖二人往苏求承所说的铺院走去。

见朱桐能这么快说服朱芝,苏求承也是满心欣喜,将在嘉州城的几名主事人员召来拜见朱芝。

朱芝心情还很是复杂,再者荆州与徐怀相见时也没有定下名分,说道:“我兄弟二人会尽力配合你们行事,除此之外,还挑不起太重的担子。”

苏求承微微一笑,心想后续制司定有更具体的安排,当下也不纠缠这些细节,又详细介绍了契丹残部目前的状况:

“石海、萧纯全二将率三千骑兵进入打箭炉,目前已经攻占吐蕃达札部的族地,八万多族众很快就将陆续从神玉山麓迁到邛崃山以西……”

目前苏求承手里已经有更为详细、准确的邛崃山及木雅热岗等地的堪舆图,铺陈在长案上,给朱芝、朱桐介绍契丹残部在邛崃山以西的形势发展。

吐蕃诸部四分五裂近两百年,邛崃山以西木雅热岗地区栖息近十万吐蕃族众,也分割成十数大小势力,甚至远没有以布曲寺为首的色莫岗吐蕃诸部团结、紧密,在前期的军事作战上,根本不足以抵挡契丹骑兵的杀入。

契丹残部虽说穿越吐蕃高地,人畜减损极大,但就军事力量,目前相对于分散、割裂的朵甘思吐蕃诸部,还是具备碾压性的。

不过,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吐蕃王朝虽然早就四分五裂了,但之前逾两百年的统治,使得吐蕃诸部在文化、习俗上高度统一。

契丹南迁族众的规模又太小了一些,族人刚迁入高原,对严酷的高寒气候还远没有适应过来,此时没有能力去吞并一个个分布于辽阔高原上的吐蕃诸部,那已经不是简单的蛇吞象了。

吐蕃部族的流动性也决定了,暂时军事上????????????????的失利,会举族迁徙暂避兵锋,不会轻易为契丹吞并。

这种种特点决定了,契丹残部短时间内打几场胜仗是轻而易举的,但接下来与吐蕃诸部的长期军事对峙、鏖战,力量只会不断的被削弱,难以得到加强。

而一旦朵甘思吐蕃诸部形成紧密的军事联盟之后,契丹残部将要面临的压力将会倍增;更不要说朵思麻吐蕃此时已经遣使与赤扈人的河西兵马都总管府进行接触,随时有可能将赤扈人骑兵引入吐蕃高地。

另一方面,陌生的、规模高达八九万人众的部族突然取代相邻数百年的吐蕃部族,占据邛崃山西麓的土地,很难想象世居邛崃山的青羌、东蛮诸部会欢欣鼓舞的拍手欢迎。

更大的可能是青羌诸部会联起手来,防止契丹残部侵占他们的领地。

难道说朝廷简单下几道令旨,说契丹残部是过来跟青羌族人做朋友的,不是帮青羌族人抵挡赤扈人入侵的,就能消除青羌族人内心的警惕、畏惧、抗拒?

“在真正拉拢到一两支青羌部族势力、消除其戒心之前,我们不宜过早暴露与契丹残部的密切关系,甚至前期可以利用契丹残部东迁对邛崃山所形成的威胁、军事压力,推动邮驿建设。前期为了隔绝青羌诸部互通消息,尽可能阻止青羌诸部联合,且在一定程度上将邛崃山南麓群岭分隔成东西两片,军情司都虞侯赵善率三百精锐假扮流匪,进入在弥勒岭之间的化林坪——右参军张雄山目前也在化林坪。我们要做的,就是先修建游龙县经九黎镇至弥勒岭山脚的邮驿……”

契丹残部能否在邛崃山西麓落足,是抵御赤扈人南侵整个战局极为关键的一步棋,当然不可能是苏求承代表铸锋堂在这里主持其事,前期乃是张雄山代表军情司在此坐镇——后续等打通邛崃山道、对黎州具备一定的掌控力之后,才会移给铸锋堂掌握。

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二十九章 未雨之谋第三十三章 信里虚情真意第六十章 作茧自缚第八十六章 工师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雾第七十六章 凿穿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涂鬼第五十三章 不动如山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军而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门第一百三十三章 冲冠一怒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七十九章 司户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进第一百四十章 谘议参军事第九十三章 红白乡营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十五章 登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缘由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八十二章 晋家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决第二百三十六章 颍水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二十一章 处置第一百五十九章 忧心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炼第一百二十一章 旧忆第二百一十章 缓冲第一百零七章 驰援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军统将第一百八十四章 传信第一百五十八章 驰援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讯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九十八章 夺军之谋第一百五十章 天门第十一章 节制第二十五章 寻找徐武良第五十三章 强袭第一百一十章 战前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诏第一百五十八章 当务之急第一百四十三章 对策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二百章 京中第一百七十八章 武士斋舍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八十三章 鏊战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占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烟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奋勇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一十四章 问案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九十一章 军事指挥学堂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卷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来客第二百四十七章 车路第四章 他人眼中痴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十五章 登城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六十七章 软禁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三十八章 误会第四章 望山津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九十三章 红白乡营立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章 死士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十四章 又见悦红楼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二百五十九章 长堤第一百九十五章 铁场第一百零三章 迁都第七十八章 训子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十章 场面有点乱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五章 恶缘第二百二十五章 进城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七十四章 父命难违第二十一章 请君侧耳听第四十八章 分道扬镳常事第六十七章 斩将(二)第四十二章 老成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