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

这半个月来,大多数将吏都还沉浸在斩获淠口大捷的喜悦之中,包括诸路勤王兵马的统兵将吏也是如此。

不管他们以往对京襄所推行的新政,对出身低微、行事又不拘一格的京襄众人有着怎样的不爽,有多看不顺眼,但谁都无法否认这次还是徐怀率领京襄众人站出来,挽救了大越的亡国灭族之危。

汴梁沦陷时,很多人还没有从泱泱上国的幻梦彻底惊醒过来,还以为那只是一次偶然的历史性失误,还抱有赤扈人乃蛮夷之邦,地瘠人微不足以鲸吞天下,在中原劫掠一番就会撤兵而去的幻想。

然而这些年过去,看到河洛、河淮、陕西等地的反抗相继被平灭,看到赤扈人在中原成立一座座兵马总管府、都总管府建立军政统治秩序,看到大越费尽心机,才勉强在秦岭-淮河建立起相对稳固的防线,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赤扈人的强大。

这一次建邺水师覆灭,令赤扈铁骑视长江天堑????????????????如无物,大越两次迁都的京畿之地,在赤扈铁骑面前再次有如无人之境,江淮荆湖等地的将臣士绅这一刻对亡国灭族危机的感受,才真正深刻起来。

徐怀率领京襄众人再次力挽狂澜,不仅使大越从亡国灭族的巨大危机摆脱出来,甚至还令世人看到彻底守住淮河一线的希望,这种危机感得以解除,如何不令人如释重负、欣喜若狂?

不过,至少到这一刻,大部分将吏还沉浸在淠口大捷的喜悦中,还没有多少人去想渡淮这个问题,但周良恭在夜宴上提及渡淮,席间惊愕者有之,不解者有之,但也有不少将领听了,却是热血沸腾。

是啊,为什么不趁热打铁、乘胜追击,渡淮继续揪住士气低迷的虏兵痛殴呢?

之前强攻淠口虏营,诸路勤王兵马虽然也有机会杀入虏营缴获首级,但基本上以都将、队率统兵,首级功也都记到基层武吏及兵卒头上,营指挥使以上的中高级军将都还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呢。

胆气就是这么一回事,以往看虏兵凶神恶煞,畏之如虎,但看到虏兵有如牲口一般被杀戮,就眼馋起那一颗颗可以换作田宅、换作真金白银,乃至平步青云的首级军功来了。

至于钱粮够不够,地方上还能不能承受更多压榨,需不需要进行适当的休生养息,当世武将还真很少有去考虑的。

“周侯所言甚是,军中当议渡淮之事!”也不用刻意安排,当即就有人站出来附和周良恭说道。

“这确实是本公有欠考虑,但今日诸公远道而来,车马劳顿,此时当以酒洗刷疲惫,明日再议渡淮之事不迟。”徐怀很虚怀若谷的接受周良恭等人的“批评”,举杯邀众人同饮。

顾藩、邓珪、刘衍、孔昌裕、杨祁业等人都是午后才赶到涧沟镇大营,很多事情都没有事前沟通,徐怀也无意这么仓促就谈论这事,邀请大家尽情

畅饮,将烦心事留待明日再作考虑。

不过,周良恭抛出引子,徐怀即便岔开话题,想众人不仔细思量也不可能。

酒宴过后,诸将臣皆往驿馆休息。

邓珪除了当年曾在剿平桐柏山匪乱时与楚山众人并肩作战过外,后来还是在守御巩义期间,强袭清泉沟一战时,与徐怀表露过心迹。

不过,当时徐怀也不清楚局势会如何发展,只是要邓珪耐心辅佐当时还是景王的建继帝匡扶社稷、抵御胡虏南侵。

之后除了暗中保持联系外,邓珪与京襄(楚山)一直保持距离,晃眼间这些年过去,邓珪这次才算是公开回归到京襄(楚山)麾下。

酒宴过后,邓珪也没有急着回驿馆休息,徐怀将他挽回在行辕说话。

行辕后宅花厅之内,除了史轸、徐武碛、徐武江、刘师望、韩圭、董成、萧燕菡、撒鲁合等人外,主持军务没有参加夜宴的范宗奇、张雄山、王????????????????峻、乌敕海、史琥、姜平等将也都脱身过来与邓珪见面。

将众人送往驿馆区安顿之后,郑屠拉着朱桐赶回行辕,看到邓珪也是一顿激动,说道:

“我就知道邓郎君是性情中人,怎么可能轻易忘却当年携手诛匪之情?我这些年在背后说过你不少怪话,但这只能怨使君瞒我们好紧,这些年半点口风都没有漏,邓郎君你可不能怨我。”

“你倒好,轻飘飘就把自己撇干净了?”徐怀笑道,“邓侯在涧沟镇还会住上几日,罚你每日在邓侯面前先饮三杯,这事才能揭过。”

“当罚,当罚,只要使君不怕我醉酒误事就行,”郑屠热切的坐到邓珪身边,说道,“其实我一直都在想啊,老潘、鸦爷、陈将军他们都识得使君的好、识得使君的妙,邓郎君怎么可能是眼拙之人嘛?看来我的感觉还是对的……”

与众人热切寒暄过,邓珪将话题转到周良恭提及的渡淮之事上,问道:“就目前而言,京襄有多大的把握在淮河以北站住脚,还是说使君另有打算?”

“除了这次军议,以及要求魏楚钧将五路度支使司行辕北迁涧沟镇外,我也没有其他表示,但周鹤与韩时良都猜到我有渡淮之意,这世间还真是不缺聪明人啊,”徐怀轻轻叹道,“渡淮终究要渡的,而且当下士气可用,我也不想轻易放诸路勤王兵马回去,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说服韩时良、葛钰让出寿春,我希望是刘衍或杨祁业来坐镇寿春,以使侧榻无后顾之忧……”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转变,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或者说漫长。

京襄据汝蔡抵挡住赤扈人从中路发起的进攻,以及这次获得第二次淮南大捷,看上去战果不是特别的明显,甚至大越累积伤亡也大,更不要说战争的消耗,但赤扈人在河淮一带的战争潜力,也被严重削弱。

较为关键的一点,就

是京襄在第二次淮南会战中粮秣消耗极为有限不说,甚至在军事实力上得到进一步加强,具备了展开局部反攻的条件。

考虑到补给线以及京襄精锐兵马进攻的便利性,徐怀当然希望是将蔡州作为前进基地,集结大军发起反攻。

然而这除了需要解除汝颍之间的洪泛水灾之外,同时需要淮西作为稳定可靠的侧翼,为中路发起的反攻给予坚定的支持、支撑;必要时,还需要淮西兵马渡过淮河,占据北岸的颍上、下蔡等城,兵锋直指北面的涡阳、阜阳等地,牵制住一部分虏兵。

而占据淮河北岸的颍上、下蔡等城之后,还可以调两江、两浙等地的地方兵马过来参与轮戍,可以进一步缓解兵力的欠缺。

不过,潜邸系所掌控的淮西,很显然不是徐怀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放心不下的。

倘若潜邸系再与虏兵暗中媾和,到时候将直接威胁到京襄反攻兵马的侧翼安危。

此????????????????外,靖胜军以及邓珪所部将卒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激发起来,要想从根本上解除将卒以往受歧视、压制的遗留问题,对立下军功之将卒,还是进行授田最为直接有效。

虽说绍隆帝继位之后,驻戍分置解决了随军家属致使军营过于庞大、臃肿等问题,但数十万军眷迁往建邺、江东、浙东等地进行安置,主要还是集中居住于建造的一座座军寨之中,并没能从地方获得足够的田地进行耕种,平时主要依赖将卒所得的兵饷维持生计。

军属即便能从当地租种一些田地,但除了忍受高额佃租的盘剥外,也存在跟地方佃户争耕的矛盾。

徐怀暂时并不想过深的触及江浙、荆湖等地的田制,但经历两次大规模会战后的淮西,人口损失严重,有大量的无主之田可以征为官有,从根本上解除宣武军、骁胜军以及靖胜军将卒的授田难题。

仅仅光州四县,人口可以说损失殆尽了,仅光州四县就有五六百万亩田地可以直接用于授田。而此役过后,也不用再担心虏兵会有侵入淮河以南的可能。

所以说,真正要展开反攻,首先要解决的乃是淮西的换驻。

“倘若潜邸一系不愿让出淮西,使君就打算直接从寿春、霍邱等地渡淮,进攻盘踞下蔡、颍上之敌?”邓珪问道。

徐怀点点头,说道:“寿春守军,有功于社稷,不到万不得已,我也不愿如此……”

他并不确定潜邸系一定会让步,但倘若潜邸系坚持不将寿春兵马换驻到他地,那他目前也只能直接调寿春守军,与靖胜军、骁胜军以及淮东军(右宣武军)一起渡淮,在明年春季,在淮河以北的下蔡、颍水以及阜阳、涡阳之间,与东路虏兵进行会战。

到时候会不会因此产生过大的伤亡,以及粮秣军械的消耗会不会超乎预料,也就不是徐怀特别关心的事情了……

第九章 作战方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侨置第四十四章 咸鱼岂能枉自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八十三章 当街刀问贼第四十五章 将计第一百七十九章 峡谷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六十章 来头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二十一章 请君侧耳听第二百二十九章 间歇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统兵第二十三章 黑锅能否习惯第五十五章 破敌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耻第二十二章 军使请上座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一百六十七章 叙功第七十六章 城楼火焰第五十章 贵子第五十八章 风月交椅第四十三章 饮宴第一百八十一章 传话第一百五十九章 忧心第六章 殿议第一百三十章 将计第五十八章 荐将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十章 刺客也是惊弓鸟第一百九十八章 不动如山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军第八十四章 有诈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岂相易第二百一十五章 圣意第六十五章 风光各异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章 七寸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惊扰第四章 岳海楼第一百六十九章 书斋密议第五十五章 朵甘六岗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二十二章 兵饷第二百零一章 开垦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一百零四章 宫中第八十二章 杀人算赏钱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盘龙湖第二十八章 进退第四十章 水轮风箱第十三章 人心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迹第二十章 旧吏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索横江第一百八十二章 盘龙寨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龙第二十章 讨粮路行迟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六十四章 马鞍颠簸第一百三十七章 计成第五十六章 庙堂远谋第三十一章 将计第一百九十章 东洲寨第三章 梦里梦外两相疑第五十九章 斗转星移妇人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败局已定第三十七章 进退第一百一十七章 弃留第六章 相好不相亲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五十五章 混乱第十七章 县政第六十二章 杀人者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军而上第九章 少年奸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难行第九章 驰援第一百一十七章 弃留第一百六十七章 软禁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五十七章 统兵第九十四章 荆湖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袭岢岚第七十四章 父命难违第一百四十五章 将行第一百零六章 义军第一百六十三章 隐秘真相第四十二章 邀斗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六十章 先帅旧部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