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学乱’也是动乱
弹劾奏疏就像雪花一样飘向通政司,六部、六科,都察院诸道都是不停上疏要求处理程敏政,不管是乾清宫还是内阁的案头之上都是被各种弹劾奏疏堆满了。夸张点的说,差不多都是能够将书案给压塌了。
弘治皇帝还有内阁现在每天都是焦头烂额的,原本是朝堂之上六部还有科道的弹劾就是已经让人疲于应对了。更为严重的是,朝廷学政诸部也是好事不断的在向内阁还有礼部试压。尤其是以礼部侍郎管国子监事的林翰还有礼部侍郎提督浙直学政的焦芳为首的学政系统的一众人等,个都是像与程敏政有什么破天大仇恨一样,其奏疏之言真的什么话都是贻误国家这样的话都是轻的,话重一点的脾气不好的人已经是在奏疏之中骂娘了。
程敏政等于奸臣,仿佛也是朝野上下一致的认为。
事情到现在,已经不再是朝堂官员还有学政系统之内的弹劾了。各省巡抚还有布政司也都是纷纷上疏言说此事,大明两京十三省哪一个省没有人参见会试?
地方官员不管怎么说都是有些护犊子的,你程敏政这样一弄明显就是对自己治下不公平。科举本来就不仅仅关乎与国家选才,更是关乎与一省一府一县的文治成绩的,如今有了这样的事,人家怎么可能答应呢。
这是程敏政人在宫中,不然愤怒的举子还有学子们那一定会将他给生生撕了。举子们大多是年轻的,是热血的,还未踏进官场的他们看着圣贤书长大,更是受到最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年轻,热血,个个性格明显,遇到这样的事很难有人让他们保持绝对的冷静。
所以国子监还有顺天府学一级周边是县学学子都是齐齐罢课,一起涌向文庙还有顺天府向先贤向官府请求严惩程敏政此等祸国殃民之奸臣。
一时顺天府内那是波涛汹涌,各地官府都是严阵以待。这些人身上多是有着功名不是童生就是秀才,都是朝廷优待之人。这时面对的他们的举动,官府根本就是不敢有任何过激的动作,即便是顺天府衙门聚集着成百上千的读书人张宪也是只能命人关闭大门,静候朝廷的旨意。
没有办法啊,这些人你不能打。就是能打,也是能打,这次朝廷真的理亏啊。天下读书人说不多但是也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即便是朝廷面对这些人也是会慎重对待。
顺天府大堂的张宪是一脸无奈,前日里还是会试大员此事确是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程敏政这次捅了天大的娄子了,要是处理不好一辈子甚至世世代代都是被读书人钉在耻辱柱上啊。
世世代代啊!张宪听了之后就是全身发凉!不敢去想这样的事要是发生自己身上该是一种什么样感受,也不知道现在的程敏政会是什么想法。面对成百上千还有源源不断从京城之外赶来的学子读书人,官府明显是招架不住了。
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会出问题的。
西暖阁,还是傍晚但是西暖阁中的灯火确是通亮。许多灯火甚至里面的人感觉到燥热,春时的天再是温暖也是不至于让人满头大汗。但是此刻西暖阁里的一众朝堂大员都是满头大汗,事态已经是越来越严重了。所以朝廷必须做出应对了。不管处置程敏政还是处置那些学子,今晚都是必须要有一个应对。
内阁在,都察院也在,六部也在通政司也在,大明朝廷的大九卿都是到齐,再是加上五军府,顺天府,大理寺,太仆寺,以及东宫诸人。司礼监陈宽,锦衣卫牟斌,东厂罗祥都是在。
整个西暖阁真的是人满为患了,加上灯火气温也是很高。
但是不知道的是大家脸上的汗到底是热的还是冷汗。
弘治皇帝首先开口将此次事件上升到动乱的级别,弘治皇帝已经口口声声是将此事事情称呼为一次动乱。所以泄题案也是终于变成了‘学乱’了。
西暖阁气氛压抑到所有人但是在调整着呼吸,朱厚照在弘治是身边站着也是能够感觉弘治皇室的愤怒。
“内阁礼部马上准备殿试!务必尽快开始殿试,本次殿试分上下两轮,由朕亲自考核。”
“刑部,锦衣卫,大理寺立即追查泄题案所有有关人员,所有参与卖题买提以及帮助买卖题目的人皆是一体抓捕,严加审问。”
“兵部五军府以及东宫共同严加管控京城,不准任何学子举子再是上街围困官府,一应述求全部交到相关衙门,再是于京城街道聚众按照谋反处置!”
“东宫诸报也是立刻将朕此旨刊发,晓谕天下!”
“顺天府,以及都察院加强对于京城监管,严防有人闹事立即将那些”
弘治皇帝一说完所有被点到名字的人都是立马口称遵旨,随后弘治皇帝又说说道“关于程敏政还有李东阳处置,你们各自回去后先是拿出个办法,再是奏与朕看。”
果然皇帝就是皇帝,一点的拖泥带水都是没有。朱厚照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弘治皇帝这份乾坤独断的威势,另外也是更是对于弘治皇帝有了新的认识了。尤其是刚刚弘治皇帝一道道圣旨,说的那叫一个干净利落。根本就是不容一点的质疑,所有人都是俯首。
待到所有人都是退去之后,整个大明朝廷的统治机器就是在弘治皇帝的驱使之下开始运转。
第二日以东宫为首的临时“管控三司”便是开始发力,首先在朱厚照严格整顿,闭门集训许久的神机营与各个驻地出发,进驻到在京个衙门房子有人趁机冲击官府。五军府与兵部分别下令到五军营还有五城兵马司,命令五军营对于各城门加强控制并且提前城门开关时间;五城兵马司所有人等则是全部上街,对于各处街道街口还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加以控制。
整个京城,顿时就像是被人扯紧了袋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