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右卫的事情通过锦衣卫传回京城,传回乾清宫的时候。弘治皇帝手拿着一本没有看完的奏章从窗户现在向着东宫的方向看去,脸上带着笑容:“或许照儿根本就是不需要的什么历练吧,他本身就是有着天赋,天子的天赋。”
弘治皇帝只想着历练朱厚照,或者说只是想着能够让朱厚照早一点接触,早一点熟悉如何治国。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朱厚照完成的很好甚至滴水不漏的,这让弘治皇帝对于是否还是要继续对朱厚照进行历练有些动摇,他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去考验朱厚照了。
身为太子的朱厚照几乎是整个大明历史中最为舒服以及享福的太子了,没有争斗没有扯皮,无论时间事情是怎样的去向。他都是太子,都是未来的皇帝。这就是朱厚照最为天顶星的命运了,现在朱厚照要做的就是如何拼命的守住这样的优势,又是怎样将这样的优势发展到极致。
七月的盛夏,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毫不留情的炙烤着大地上的一切。大地被晒的发烫,热浪翻滚,整个大地就是好像被按上一个大大的蒸笼一样,被死死的笼罩住,让人透不过气来。就是连天上云彩都是受不了,悄悄躲藏起来了。有人曾经说过,北京城的冬天苦寒漫长,春天不好捉摸,夏天轰烈凶猛,秋天一悲不起。如今看来是没有错的,当北京城的春天在人们还没有重视的时候就是远去的时,这夏日的炎热就好像是星夜而至的某位旧敌一样,似乎仅用了一个夜晚就是炎热了整个顺天府。
晨钟响起头遍,清洁局的清洁人员就是开始清扫街道了,因为东宫的旨意现在整个京城乃至顺天府各县都是有着清洁局,每天这个时候也就是寅时时候,清洁人员就是要开始清扫街道了。炎热的天气让人们的睡眠并不是很好,这样的年代里如果冷的话想想办法或许也就是过去了,但是这热真的是没有办法,因为再热也是没有电扇空调。清洁队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将各处街道打扫干净,随后在正午时候可以回去休息。
正午时候,整个京城的温度上到最高。尤其是在没有树荫遮挡物的紫禁城中,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因为这里住着老天爷的儿子和孙子就是有任何的偏颇,一样热的让人发慌。
但是即便是这样炎热的天气,在东宫中的朱厚照的生活还是很舒服的。早在刚刚住进来的时候,朱厚照就是对于东宫进行的很大的改造。冬天的时候东宫有着朱厚照自行设计的地暖,现在东宫也是有着与冰窖相连的冰道,在是加上房间里的冰块让温度不是那么的让人心慌。
书房中朱厚照正在认真的看着詹事府各衙门送上来的奏疏,以及从乾清宫哪里转来的奏疏,现在朱厚照每天也是需要处理五十份左右的奏疏。好在经过一段时间时间的适应,朱厚照现在完全就是可以处理完这些奏疏。
其实朱厚照也是苦恼,因为他提出的‘封边’之想法被弘治皇帝拒绝了。不但是弘治皇帝不同意此法,就是内阁包括兵部也是提出了反对,而且兵部尚书马文升更是一再上书说“大明万不可封边,一旦是封边无疑就是在宣告与鞑子进入到全面的战争之中!”
此事,或许是朱厚照的欠考虑,因为他想的只是怎么断绝大明境内的禁物流入鞑子境内。但是没有考虑到有着变市的存在也是可以起到稳住鞑子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被弘治皇帝拒绝了要求,但是朱厚照却是没有气馁,而是在继续完善自己的计划。因为他还是认为让大明停止一些与北方草原的一切来往有必要的,毕竟双方不是什么邻居而是从古至今的敌人,还是生死之敌。
大明以礼仪之邦要求自己,而鞑子则是明里暗里都是在把大明当成冤大头。这怎么行呢,一边拿着一边还不停闹事。放在那里都是说不过的,尤其两国之间。
七月最大的事就是月底的万寿节了,而且今年的万寿节由他来主持!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的诞辰。唐时玄宗之后才有定例,自后各朝各代中以宋尤为重视与盛大,大明之前因为一些原因并不是很是重视,毕竟在文官眼中这是劳民伤财的。
但是今年不一样,太子朱厚照在朝会上主动提出要为弘治皇帝举办万寿之节并且顺便庆祝一下弘治皇帝登基十年之喜。
并且为了堵住所有人的嘴以及取得大家的同意,朱厚照一并说这次万寿节庆典之银钱花销都是由东宫宫庄承担。同时朱厚照也在朝会上向所有官员保证这次的万寿节庆典,只为庆贺祝愿不会铺张浪费更不会动用国库一分一毫,更不会一点有伤与民。
不过话虽然是那么说的,但是真是不是这样做就是另当别论了。所有花销都是由东宫开承担,朱厚照当然是不愿意的。毕竟自己的东宫也不是什么地主,家里也是没有余粮。所以他在朝会上又是坑了一把自己的两个舅舅,以及弘治皇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家,瑞安候王家)还有自己爷爷宪宗皇帝的两个舅舅(庆云候,长宁伯)。
朱厚照直接就是在朝会上问他们是否愿意愿意为天子万寿庆典祝贺?其意思很明显就是要他们出钱,几家是哑巴吃黄连又是吃了臭豆腐,心中无奈到绝望只有点点头。
几位戚贵快哭了,朱厚照笑了。
文官们无奈忧愁,弘治帝笑了。
那个皇帝不想被人家祝贺,不想风光大办一场呢。
尤其弘治皇帝登基以来,就是处处谨慎,宫中用度都是处处节省。前段日子乾清宫都是漏过水,所以听到自己的儿子要给自己办万寿节大典还不要国库一份钱,弘治皇帝想都是没有想直接就是答应了。
钱解决了大臣们也是没有话好说,毕竟说破大天文官反对不过是劳民伤财之说,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太子对于天子的一片孝心是错的?
何况,太子都说了不花国库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