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横洋之舟(上)

张铉一直念念不忘吴应钦告诉自己的横洋舟,回江都后,他立刻派人去查找这种横洋舟,吴应钦曾告诉他,江都有两艘这种横洋舟。

此时他已经得到韦云起发来的鹰信,信中明确告诉他,北平郡船场的四艘横洋舟确实已经被拆除,包括龙骨在内的部分材料目前就在寿光县仓库内,但没有图纸或者样品参考,船匠无法重新建造这种大型海船。

找到那两艘横洋舟就成了张铉的当务之急!

这天上午,张铉正在军营内视察六千水兵训练,虽然朝廷吝啬官职,对他剿灭孟海公的封赏并不大,只是爵位升了一级,但兵部却批准了他扩军的申请,准许他再增兵一万人,以便于两面作战,这样,他的军队额度达到三万人,和杨义臣的军队人数一致了。

军队扩张对张铉而言比升官更令他兴奋,事实上,他的军队已经悄然增加了一万人,一是在下邳县从战俘中挑选了五千精壮加入军队,其次是之前借招募水鬼之名招募了五千江淮水军。

这五千水军都是新募之兵,加上齐亮手下的一千水贼,一共六千水军,虽然水性都很不错,但士兵的交战能力还不行,需要至少几个月的强化训练。

训练军队一向是尉迟恭的长项,他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将一支乌合之众训练成精锐士兵。

训练场上,远远听见尉迟恭雷鸣般的厉吼声,“你们这群软骨头,一个时辰就站不住了吗?两军交战,杀几天几夜是常事,到时你们哪来的体力?要不就成为别人刀下之鬼,给俺站直了。今天站三个时辰!”

张铉站在高台上,望着六千名站得笔直的士兵,他不由想起自己第一次训练士兵时的情形,脸上浮现出一丝会心的笑意。

这时,水军偏将齐亮匆匆走上前躬身施礼,“卑职参见主帅!”

扩军后。张铉准备将六千水军分为三军,分别由三名偏将统帅,齐亮便是水军第一军的偏将,只是另外两军的偏将人选还没有定下来。

“齐将军免礼!”

张铉笑着点点头,他马鞭一指训练场上的士兵,问道:“齐将军觉得这种训练怎么样?”

齐亮由衷赞道:“卑职对尉迟将军的训练手段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何如此感叹?”

“回禀主帅,卑职原来手下的一千余人也在训练队伍中,他们都是混迹大江的水贼,个个放荡不羁。但到了尉迟将军手中,短短五天时间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完全变了样,他们身上的匪气已经荡然无存,变得坚毅自律,我都不认识他们了。”

张铉笑了起来,“确实如此,到了尉迟将军手中。就算鬼也会变成人。”

这时,张铉又想起一事。对齐亮道:“我倒有件事想问问齐将军。”

“主帅请说,卑职知无不答!”

张铉沉吟一下问道:“齐将军听说过横洋舟吗?”

齐亮立刻点头道:“卑职知道有两种横洋舟,一个是五牙战船的别称,另一种是运输海船,可运两万石物资出海,主帅指的是哪种?”

“我说得是运输货船!”

“卑职年初时在江宁见过一次。两艘巨大的货船停泊在码头上,十分壮观,杜伏威就十分动心,但听说它们属于官府,他只能望舟兴叹。”

张铉听说大船在江宁。他心中一动,难道这两艘大船被陈棱带到江南去了吗?

就在这时,骑曹参军李清明匆匆走来,躬身向张铉行一礼,“属下参见使君!”

由于张铉手下将军已多,所以大家都渐渐改称张铉为主帅,同时他又是江淮招讨使,所以一些文官也习惯称呼他为使君。

张铉就是派李清明去调查横洋舟之事,他连忙问道:“查到两艘船的下落了吗?”

“属下多方打听,得到不少线索,年初那两艘船运输粮食去丹阳县备战,后来就去向不明了。”

‘去向不明?’

张铉没有一皱,“不是跟随陈大将军南下吗?”

旁边齐亮插口说道:“主帅,那两艘横洋舟无法在江南河航行,肯定不会跟随陈大将军南下!”

李清明也连忙道:“齐将军说得不错,确实没有跟随陈大将军南下,而且这两艘船已经在官府的记录簿中消失了。”

这时,尉迟恭派人过来找齐亮过去,齐亮连忙行一礼,匆匆去了。

等齐亮走远,张铉才冷冷道:“说吧!那两艘船到底在哪里?”

李清明压低声音道:“属下找了王太守,他说船归江阳县管,属下又找到江阳县韩县令,他也表示不知情,后来属下找到金主簿,金主簿悄悄告诉我,那两艘船在延陵县,不过已经卖给了江南会。”

“什么!”

张铉顿时大怒,“国之重器,竟然擅自卖给江南会,谁有那么大的胆子?”

李清明苦笑一声道:“使君认为它们是国之重器,但在地方官府眼中,它们不过就是两艘大船,和普通船只没有区别,记录也是和普通船只混在一起,至于朝廷,更不会把它们放在心上。”

张铉半晌说不出一句话,他想起了在北平郡船场消失的四艘大船,根本没有人把它们放在心上,恐怕李清明说得是实情。

但无论如何,这两艘船他绝不允许卖给江南会,他当即立断道:“立刻去延陵县!”

三十艘战船劈波斩浪向长江对岸的延陵县驶去,张铉站在船头,目光严峻地注视着长江对岸。

作为非常人,就必须有非常人的眼光,当江都官府将两艘横洋大船弃之若履,当大隋朝廷根本不把横洋舟当一回事,张铉却以非常人的眼光将横洋舟视为国之重器。

大隋仅剩的八艘横洋舟,四艘被拆除,两艘在洛阳,极可能被编入了杨广的南巡船队,还有两艘在江都一带,就在张铉的眼皮子底下,张铉怎么可能放过它们。

延陵县又叫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是江南运河的起点,江南运河从延陵县始发,一直通向余杭郡的钱塘县,和通济渠连为一体,成为大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一部分。

延陵县从三国时代便是长江上著名的大港,刘备招亲就在江边的北固山上,山上至今尤存多彩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但张铉却没有心思去瞻仰甘露寺旧景,他的所有的心思都在那两艘横洋舟上,当战船渐渐靠近延陵县码头时,忽然有眺望兵在桅杆上大喊:“主帅,卑职看见了,就在最东面!”

张铉急忙站上高台,他也在江边无数船只中看见了两艘巨大的身影,就停泊在码头的最东面,张铉心中轰然狂喜,战船没有被取走,它们还在码头。

战船队立刻调头向最东面驶去,但战船渐渐靠近两艘大船,所有人都惊呼起来,千石战船在这两艘巨无霸面前显得竟如此渺小,张铉也十分震撼,尽管他看过同样庞大的杨广龙舟,但这两艘横洋舟似乎比杨广的龙舟还要大一圈,长约三十丈,高十余丈,相当于后世一千五百吨级的船只。

不过张铉心中有些疑虑,既然这两艘大船无法在江南河中航行,江南会买它们做什么?

此时大船上有百余名工匠正在忙碌地清理船舱,江南会买了这两艘大船已有近两月,一直停留在延陵港码头上修缮,要重新给大船刷上桐油,换掉生锈的铁钉,更换腐烂的船板,忙碌了整整两个月,所以大船还没有开走。

隋军战船迅速包围了这两艘大船,数百名士兵们冲上大船,喝令船上所有的工匠下船,工匠们吓得惊慌失措,纷纷向岸上跑去。

张铉在数十名亲兵的簇拥下登上了最靠岸边的一艘横洋舟,虽然没有杨广龙舟的那种富丽堂皇,却更加气势恢宏,宽广的甲板,高耸的桅杆,巨大的铁锚,一切都显得那么粗壮结实。

这时,一名满脸惊慌的管事被带上来,他跪下行礼,战战兢兢道:“启禀招讨使大人,这艘船已被江都富国商行买下,有官府的转让契约。”

“胡说!”

张铉脸一沉,怒斥道:“这是隋军的战船,谁敢出售!”

管事吓得连连磕头,“小人句句是实,这艘船确实从官府手上购得,小人这里还有官府的转让契约。”

他从怀中掏出一卷契约呈上,张铉冷笑一声,随手将契约撕得粉碎,麻纸碎片扔进江中,冷冷道:“我不管你们有什么契约,从现在开始,这两艘大船重回军队!”(。)

第757章 讨价还价第1176章 天下大战(三十四)第986章 太原战役(二十七)第897章 奇袭并北(六)第942章 血战善阳(下)第240章 夜访裴矩第1179章 天下大战(三十七)第184章 利益攸关第231章 魔王俯首第374章 琅琊收官第291章 英雄大会(七)第510章 后方失火第1117章 解决之道第298章 英雄大会(十四)第636章 阴差阳错第569章 寻找漏洞第361章 声东击西第477章 天下勤王(三)第560章 铲除侧患第481章 天下勤王(七)第41章 皇后软语第940章 东线对峙第5章 武川之府第14章 各怀心机第1221章 偷袭河湟(中)第1017章 围城打援(上)第957章 奇兵北上第156章 谶语事件(上)第477章 天下勤王(三)第823章 图谋襄阳第593章 烽烟四起第512章 立场不同第517章 谣言四起第1042章 力辩担保(上)第768章 关键一环第47章 长平遇匪第216章 身陷绝境第1103章 函谷施压第145章 接受任务第237章 再次进京第270章 文武双会第906章 出使突厥第577章 张裴联姻(上)第516章 卢崔分道第796章 备战合肥(下)第377章 一路追赶第1018章 围城打援(下)第860章 新的任命第494章 瓦岗内讧(上)第279章 多事之夜(下)第519章 攻心为上第1024章 出兵灵武第272章 初见卢母第1147章 天下大战(五)第1067章 永兴之战(七)第846章 彭泽激战第586章 引军入瓮第58章 斗智斗勇第658章 意外胜利第561章 围困新乡第1142章 天阁议政(下)第998章 可汗之死第845章 一线希望第193章 路上偶遇第473章 虽远仍援第385章 王屋猛将第557章 太行悍匪第25章 天下十猛第891章 出兵飞狐第969章 太原战役(十)第947章 可汗抉择第835章 钱塘断桥第392章 初次上朝(上)第589章 建德断指第1240章 螳臂挡车第1005章 诛心之战(上)第835章 钱塘断桥第126章 借刀杀人第1074章 逐利而为第878章 秋后算帐第902章 矛盾激化第226章 血战武城(下)第1193章 关中危机(五)第910章 第三势力第524章 辽东半岛第487章 重返北海第968章 太原战役(九)第1146章 天下大战(四)第390章 利益至上第509章 十万火急第720章 水淹燕城第680章 应对之策第578章 张裴联姻(中)第120章 决战前夕第589章 建德断指第888章 绝密任务第1137章 激战河东第1068章 永兴之战(八)第965章 太原战役(六)第9章 初窥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