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意外收获

西市东海纸行内,长安情报署侯正杨重澜和主管情报述内勤的参军高瑾皆面色凝重,他们正在听一名手下的汇报。

这名手下名叫马耀宗,年约二十四五岁,彭城郡人,是从隋军斥候中精心挑出来的弓弩旅帅,有百步穿杨的神技,他是以徐州游侠的身份潜伏在长安,绰号摘星手,这是因为他手臂极长的缘故。

正是这名手下得到一个消息,恒安武馆招募高水平武士,居然给出了每月一两黄金的高薪,斥候特有的敏感让杨重澜生出一丝警惕,便让马耀宗也去应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次恒安武馆的招募背景绝不简单,卑职听说一共只录用了十二人,其中三个女人,所有人都来历不明,但卑职感觉,这个恒安武馆只是替人招募。所招募的人实际上和他们无关。”

“关于这家武馆,高参军查到什么了吗?”杨重澜回头问高瑾。

高瑾点点头道:“这家武馆的前身叫做晟长武馆,在长安以培养弓箭手出名,是当初天下第一箭长孙晟开设,长孙晟去世后,武馆便改名为恒安武馆,据说是被他的次子长孙无傲接手,这个传闻应该正确,因为长孙无傲的字就叫恒安。”

杨重澜眉头一皱,“长孙无傲现任左监门卫将军,他要招募十二名武士做什么?”

这时马耀宗禀报道:“或许和长孙无傲无关,是长孙家的另一个人。”

“为什么?”

“今天下午来了一个年轻人,馆主对他非常恭敬,叫他四公子,他将录用的每一个人都审视一遍,然后要求我们各自回去考虑一晚上,一旦决定就不能反悔,卑职直觉,此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导。”

高瑾脱口而出,“难道他是长孙无忌?”

“你确认他是叫四公子吗?”杨重澜问道。

“卑职不会听错。”

杨重澜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似乎看到了什么,但又看不透彻,似乎抓到了一点线索,但眼前又是一团乱麻。

高瑾小心翼翼提醒道:“卑职觉得,关键是要确认这个四公子究竟是不是长孙无忌。”

杨重澜点点头,还是高瑾看得透彻。

长孙无忌的府邸位于安业坊,是一座占地五亩的小宅,他妹妹嫁给李世民后,李世民便将这座小宅送给了他,目前长孙无忌和妻子以及几个儿子住在这里,此外,还有十几名仆人。

夜晚,忙碌了一天的长孙无忌骑马回了家,由于他对李世民极为重要,李世民特地派了两名贴身侍卫保护他的安全。

长孙无忌翻身下马,他的长子长孙冲从大门内奔了出来,扑进了父亲的怀抱,长孙无忌抱着儿子哈哈大笑进了大门,侍卫也将马匹牵入府中,大门随即关闭了。

这时,藏身在街道对面一堵高墙上的杨重澜问道:“今天审视你们的人是他吗?”

马耀宗点点头,“卑职看人从不会出错,就是此人!”

杨重澜轻轻拍了拍自己额头,他不知是不是该庆幸,自己竟然在无意中发现了唐朝的一个秘密,不用说,长孙无忌是在筹建一个杀手组织,杀手组织为谁服务,无需考虑,肯定是李世民。

庆幸的是,他们的人也被长孙无忌招揽进去了。

杨重澜沉思片刻,他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为马耀宗建一个假的籍贯和假的成长记录,长孙无忌一定会去查他的背景。

目前张铉并没有返回中都,而是在马邑郡北部的紫河一带,这一带地势平缓,紫河以北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紫河以南则是重峦叠嶂的山脉,巍巍长城便修筑在紧靠紫河的山峦之上,经过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破坏,秦长城早已坍塌损坏殆尽,而这些山峦之间又有无数的山口,几百年来草原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就是从这些山口杀向中原。

八年前,已经意识到突厥开始有南侵野心的隋帝杨广为了堵住突厥骑兵南下并州,便强行征发了四郡三十万民夫在紫河至榆林一带重修了近千里的长城,这段长城成为突厥骑兵难以逾越的障碍。

不过就在刘武周统治马邑郡后,他在突厥人的一再要求之下,刘武周将紫河山口的一段约三十里的长城拆毁,使突厥骑兵又能沿着紫河山口长驱南下。

紫河山口其实就是紫河河道,原本东西流向的紫河在这里折道向南变成了南北流向,长年累月的冲刷,使流经山峦之间的紫河冲出了一条最宽处达二十几里的山谷,这条长达数十里的谷地在和平时期是著名的马邑商道,张铉第一次去草原便经过了这条商道。

而一个月前隋军伏击突厥骑兵,也是发生在在这条谷道内。

隋帝杨广修建的长城也经过了这段谷地,在低缓的平地上修建了二十余里的长城,形成了一座关隘,叫做紫关,派有重兵在这里驻守,可惜这段长达二十余里的关隘却被刘武周拆除了。

为了恢复这段关隘,张铉在马邑、娄烦、雁门三郡征集了三万民夫,连同两万隋军一起重新修筑一道二十余里的长城,重新将山峦两边的长城连接起来。

尽管此时正是秋收农忙季节,但为了防御突厥入侵,三郡民众还是踊跃报名,况且还能包食宿,还有每天五百文的工钱,另外,凡是参加过刘武周军队的年轻青壮,只要参与修建长城,将不再追究从贼之罪,如此好的条件,三郡民众怎么能不趋之若鹜。

很多人都是赶着骡车前往,隋军缺乏运输工具,便承诺以每天三百文的价钱租赁民众的畜力车。

长达二十余里的工地上格外热闹,到处是叮叮咚咚的凿石声,骡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将大量石料从南方运来,木工制造大型防御武器,石匠开凿方石,泥瓦匠修砌城墙,实在没有手艺也只能卖苦力搬运方石青。

五万军民昼夜不停地运送石料,修建城墙,好在刘武周虽然摧毁了这段长城,但大部分城砖还在,可以利用,加上民夫从附近山上采来大石,凿成一块块大方石夯基,使这段长城造得比原来更加坚固,但隋军不仅要修建长城,还要每隔三十里,在山上修建烽燧,烽燧分两路,一路通往上谷郡,一路通往善阳县,另外在北方武周山上也要修建五座烽燧,负责监视突厥军是否南下。

尽管工程量浩大,在军民的全力配合之下,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长城和烽燧工程便接近了尾声。

此时已是九月下旬,秋风萧瑟,树木凋零,早晚起了霜,寒气逼人,在紫河北岸的草原上,搭建了一望无际的大帐,在北方数十里范围内,隋军部署了上千名斥候,关注着北方的一举一动。

中军大帐内,张铉站在沙盘前默默注视着并州各郡,他已经得到长安的情报,李渊和武川会达成妥协,暂停打通南襄道的计划,派人去洛阳和王世充和解,唐军将全力和隋军争夺并州。

这个结果让张铉有些失望,他是希望唐军两线作战,南线和王世充争夺淅阳郡,北线和自己在太原对峙,使唐军陷入巨大的国力消耗之中,这样只需一年的时间,唐朝的经济和民力就会被战争拖垮。

但张铉没有想到,李渊竟然没有上当,反而和王世充和解了,宁可忍受使者被杀的巨大耻辱,转而集中力量对付自己,虽然也会消耗国力,不过专攻一线会使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以唐朝目前的国力以及关陇贵族的支持,并州对峙他们还是能支撑得起。

倒是张铉自己将面临一个严重的势态,那就是突厥,搞不好会形成腹背受敌的局面,这让张铉着实感到忧虑。

第340章 秘密拉拢第2章 人心难测第130章 渤海高慧第463章 横洋之舟(下)第319章 占据上风第1130章 勉为其难第544章 黄氏决策第501章 郭绚出兵第856章 投降边缘第301章 各有打算第1218章 亡羊补牢第664章 利益交换第30章 庆功酒宴第129章 都督拉拢第452章 北上追击第1154章 天下大战(十二)第322章 全线被动第545章 长江交易第128章 暂驻蓟县第1240章 螳臂挡车第1225章 紧急军令第1036章 徐公述职第885章 风雷再起第633章 前狼后虎第811章 及时提醒第255章 裴府家宴(上)第708章 蚕食战略第395章 祸兮福兮第224章 两线激战第517章 谣言四起第1121章 国号共决(下)第371章 功亏一篑第506章 渤海之军第842章 兵临弋阳第326章 紧急北上第180章 外围奇兵第684章 胸有成竹第417章 试探之策第534章 满城风雨第208章 清河兵败第742章 陈棱建议第705章 西撤燕城第1002章 渡黄之战(上)第1222章 偷袭河湟(下)第812章 半路截杀第117章 初战成都第1207章 达成妥协第274章 将帅交心第203章 清河崔焕第805章 危急时刻第206章 招才募士第400章 京城买宅第395章 祸兮福兮第923章 防御漏洞(上)第1138章 紧急求和(上)第1007章 江陵陷落(上)第1033章 喜讯到来第1206章 谈判得失第949章 最后一战(下)第932章 草原异动(下)第74章 三年之约第1046章 意外驾临第1190章 关中危机(二)第862章 无奈罢战第1130章 勉为其难第1153章 天下大战(十一)第416章 何处破局第1137章 激战河东第908章 隋使裴矩第826章 战幕拉开第797章 激战到来第97章 校场较武第473章 虽远仍援第844章 路断秭归第671章 用人不疑第211章 计取武城(一)第72章 惊涛骇浪第1022章 父过子偿第75章 初到幽州第680章 应对之策第1145章 天下大战(三)第581章 联窦击高第1192章 关中危机(四)第29章 玉钗风波第688章 风起辽东第1096章 后路被断第84章 一路向东第1196章 太子之惑第624章 江都兵变(上)第688章 风起辽东第324章 东安势急第564章 秘密泄露第227章 尔虞我诈第323章 步步险境第1031章 八面来风第124章 平壤决战(四)第765章 翟让抉择(上)第111章 乌骨之城第885章 风雷再起第211章 计取武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