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西线大军

并州一线的隋军防御已经全面加强,两天前,隋军斥候在乞伏泊抓了五名战俘后,隋军的每一个士兵都知道战争即将到来,突厥可汗亲率数十万大军已经在南下的路上。

首当其冲便是紫河长城,又叫紫河关,这是隋军的第一道防线,城墙高三丈,长约三里,由五千名士兵守卫。

长城一直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骑兵的有效工事,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巍巍长城便成了突厥骑兵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前提是长城之上必须有守军,否则游牧骑兵完全可以摧毁长城后长驱直入。

所以长城上的守军才是真正的防御者,长城不过是使守军占据了防御优势。

但长达万里的长城上并不可能布满防御士兵,只有那些骑兵可以通过的要塞关隘才是守军的防御重点。

除了东面的雁门关外,紫河口便是突厥大军南下的最便捷通道,宽约数十丈的紫河就在城关前方折道九十度,由南向北贯穿长城后又向西方流去,相对于易守难攻的雁门关,紫河口是河道冲积平原,没有险峻的地势,更加容易攻打,所以紫河口便不可避免的迎来的第一场大战。

紫河口的守将叫做张镇秋,是原隋朝大将张镇周的幼弟,隶属于裴行俨的第三卫,官任虎贲郎将。

张镇秋出任紫河关守将是裴行俨的推荐,裴行俨给他的评价是谨慎、稳重,可独当一面。

张镇秋约三十余岁,他和兄长张镇周相差了二十岁,虽然是同父异母,但因为父亲死得早,张镇秋便一直是由长兄养大,事兄如父,他从兄长那里学了一身好武艺,使一把七十斤重的大刀。

张镇秋原是陈棱的部将,跟随陈棱一起投降了北隋,陈棱的军队打散后他被分到第三卫,成为裴行俨的部将,他的稳重和谦虚低调深受裴行俨的赞赏,被裴行俨推荐为紫河关大将。

这天上午,张镇秋正在城墙上注视着远处草原,虽然看不清远方的情形,但他感觉远方已经有了某种说不清楚的变化,天地间似乎变黑了,两千名士兵端起弩箭,个个神情严肃,从前天隋军斥候全歼了突厥巡哨队后,紫河关便进入了临战状态,五千军队分为三班,每天昼夜不断地在城头严阵以待。

就在这时,两名隋军骑兵从远处疾奔而至,片刻奔至城下大喊道:“突厥大军杀来了!”

他们话音刚落,远处忽然传来了低沉的号角声,‘呜——’号角声此起彼伏,响彻了草原,这时,远处出现了一条长长的黑线,足有数十里长,城墙的隋军士兵都变了脸色,所有人都看出来,这至少是数十万人的规模。

张镇秋神情异常严肃,喝令道:“敲响警钟,举烽火!”

‘当!当!当!’城头上警钟声大作,正在城下休息的三千士兵纷纷起身,拿起弓箭和兵器向城头奔来,城墙上的烽燧点燃了烽火,三道狼烟直冲天际,向南面发出了突厥大军到来的消息。

这是敌军到来后的最后一次警报,但如果在烽燧熄灭后再次点燃,则就是告诉南方,紫河关失守了。

虽然从突厥王廷南下马邑郡要比到虎谷关近得多,但突厥大军启程就晚了三天,加上路上行军速度不快,他们带着数百万头牛羊南下,足足比东线突厥军晚了四天抵达隋境,又行军两天才抵达紫河。

在一杆高达三丈的金狼头大旗下,突厥处罗可汗冷冷注视着十几里外的紫河长城,他用马鞭一指,回头不满地问道:“那座城墙一直就在吗?”

旁边的柱国康鞘利连忙上前道:“启禀可汗,这应该是隋军新建的城墙,原来的城墙已经被刘武周拆毁。

处罗可汗哼了一声,“螳臂也想挡车,让我们的铁蹄将他们踏为齑粉吧!”

康鞘利上前道:“卑职愿为前锋,攻下紫河长城!”

处罗可汗点点头,“我给你三万军队,天黑之前拿下关城!”

“遵令!”

康鞘利接过令箭去领兵了,这时,突厥大军震天动地的鼓声敲响了,整个大地就仿佛颤抖起来。

这次突厥大军南下携带了大量辎重,包括几百架攻城梯,这是突厥计划去年秋天进攻北隋而做的战争准备,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

康鞘利从突厥和铁勒各部中抽调了三万大军,迅速组成了攻城先锋,在一阵又一阵战鼓声的激励下,三万大军扛着一百架攻城梯向长城城关如海潮一般涌去。

突厥大军进攻十分讲究气势,他们并不太在意生死,战死沙场对士兵们来说是一种幸运,这也和突厥人的寿命较短有直接关系,大部分普通突厥人都活不到四十岁,所以能死在战场上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之一,这能给他们的子孙带去极大的荣誉。

但突厥人又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士气容易被鼓动,但也容易消退,一旦士气消退,那种视死如归的荣誉感便荡然无存了,士兵们就开始畏惧死亡,开始担心妻儿成为别人的财产,便不愿再死战,一旦这种畏惧形成共识,大军就会溃败了。

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视死为荣和畏死不战往往就在士气转换的一念之间,所以突厥主将都会千方百计振奋士气,包括用气势宏大的号角声和鼓声来激励,在进攻之时,每个士兵都要痛饮一袋马奶酒,让酒劲转化为进攻的士气。

突厥军队虽然士气高昂,视死如归,但他们并不是没有一点进攻的策略,他们也有进攻方略,最前面是五千执盾骑兵,他们要冲到城下,先用弓箭压制住隋军强大的箭阵,五千骑兵铺天盖地从十几里外向紫河长城冲来,气势波澜壮阔,巨大的马蹄声震动得大地也颤抖起来。

这时,城头上的五千隋军士兵也纷纷各就各位,摒住了呼吸,等待着发射的命令,由于守军并不多,所有紫河长城也没有安装投石机,而是采用大黄弩和军弩两种远程武器。

大黄弩为十石重弩,仅靠一人是无法拉开弓弦,必须要两人合作,两人一起蹬弩拉弦才能拉开重弩,弩箭长约三尺,一般用比较沉重的榉木制作,箭头是破甲箭,又细又长,呈流线形,射程可达五百步,杀伤射程三百五十步,三百五十步外可射穿突厥士兵的双层皮甲,杀伤力惊人。

隋军在城头上部署了一千架大黄弩,两千士兵使用,其余三千人则使用军弩,杀伤射程一百五十步,远近结合,形成一道强大的防御线。

张镇秋冷冷地望着突厥骑兵越来越近,在距离关城还有两里时,突厥骑兵队忽然发生了异变,只见战马纷纷惨嘶摔倒,将骑兵掀翻在地上,不少人摔得骨断筋折,伤势严重,这是隋军撒在草丛中的铁蒺藜和陷马坑发挥出了效果,

铁蒺藜是一个桂圆大的鉄丸,上面有四根长约两寸的细针,无论怎么抛洒,总会有一根细针向上,战马踩到后会带来剧烈的疼痛,使战马失去了奔跑的动力。

但铁蒺藜并不足以致命,所以大多时候,防御士兵会在铁蒺藜上淬毒,战马中毒后,轻则失去战斗力,重则丧命。

不过比起陷马坑,铁蒺藜要温柔得多,陷马坑深约一尺,洞口约碗口粗细,上面用干草遮挡,更为狠毒的是,陷马坑中插有一根淬毒竹签,无论马蹄还是人的脚掌,踩上后必然会被竹签刺穿,战马踩中陷马坑,一定会腿骨折断,而腿断对于战马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隋军在长达两里宽的草原上撒了数万枚铁蒺藜,挖了上万个陷马坑,当然,中间留了一条小路并做了记号,隋军斥候可以小心地奔回来,但在万马奔腾中,没有人会注意到脚下那一点点特殊的记号。

只瞬间,便有七百余匹战马摔倒,士兵滚翻一地,五千人的骑兵军阵一旦发动就很难停止,后面的战马纷纷从摔倒的战马和骑兵身上奔踏过去,很多原本只是摔伤的骑兵被后面的战马踩踏而死。

这时,越来越多的战马中招,五千骑兵竟然摔倒一半,后面的骑兵终于停住了,纷纷惊恐后退,只见满地都是战马的悲嘶和突厥骑兵的哀嚎,铁蒺藜淬了剧毒,很多士兵摔倒在铁蒺藜上,伤口处迅速变得乌黑肿胀起来。

处罗可汗脸色铁青,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不知道隋军究竟部署了多少铁蒺藜,挖了多少陷马坑,只得咬牙切齿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大军就地驻营!”(。)

第909章 最大诚意第201章 北海新政第62章 风云聚会第762章 各奔东西第579章 张裴联姻(下)第684章 胸有成竹第735章 残忍出卖第156章 谶语事件(上)第675章 黄河酒肆第989章 长安风波(上)第947章 可汗抉择第670章 假手于人第932章 草原异动(下)第1072章 权限扩大第498章 先礼后兵第798章 城池陷落第491章 北海借粮第1093章 军权问题第864章 悬崖勒马第1210章 谁是刺客(上)第496章 两头压力第1205章 天子接见第322章 全线被动第875章 当廷对质(上)第593章 烽烟四起第599章 东线开局第1134章 弃唐举义第454章 留县截击第972章 太原战役(十三)第631章 黑白通吃第1060章 退兵江夏第983章 太原战役(二十四)第427章 江南势力第954章 紧急议事第211章 计取武城(一)第616章 重要情报第355章 各有胜负第397章 升官之议第389章 李渊之策第126章 借刀杀人第270章 文武双会第926章 抓到线索第68章 北上大湖第520章 年轻气盛第1019章 反间之计第168章 离而间之第51章 莽汉初伏第1106章 南城突破(中)第515章 谈判难成第574章 元庆抉择第736章 王妃烦恼第340章 秘密拉拢第910章 第三势力第346章 局势威迫第878章 秋后算帐第896章 奇袭并北(五)第234章 共同敌人第1117章 解决之道第1229章 唐宫政变(一)第307章 再回北海第675章 黄河酒肆第1192章 关中危机(四)第264章 初次合作第777章 草料风波第213章 计取武城(三)第1102章 攻城前夜第1081章 襄阳阻击(中)第430章 欲擒故纵第988章 太原战役(二十九)第282章 禅林还愿(下)第97章 校场较武第1010章 青云酒肆第35章 小事变大第987章 太原战役(二十八)第814章 匪影疑踪第40章 面君述志第32章 失手杀人第1100章 迅速出兵第175章 高密乡老第395章 祸兮福兮第806章 幕僚献策第1142章 天阁议政(下)第691章 血战柳城(三)第918章 娄烦备战第325章 趁火打劫第628章 王亦要王第448章 下邳激战第565章 裴氏抉择第733章 谈判投降第577章 张裴联姻(上)第1151章 天下大战(九)第1214章 废储之争(二)第232章 东征失败第1044章 幡然醒悟第490章 矛盾激化第366章 达成交易第1056章 腹地一击(上)第1174章 天下大战(三十二)第1162章 天下大战(二十)第925章 防御漏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