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朝议(下)

“众卿言之凿凿,陈述之见,也吻合世理,朕会认真考虑,再与枢密院相商决议。”罗昭云并没有把话说死,以前他十分信任徐世绩,因为历史早有定论,对徐世绩的军事能力有很好的记载。

但是,目前局势如此,这些朝臣说的也有道理,徐世绩的阅历、经验、出身门第等等,不足以服众,如果作为皇帝,一意孤行,那么很容易给人刚愎的印象,即便徐世绩得胜,这个印象也不容易驱除。

一旦徐世绩在进兵中收到一些挫折,那么朝堂之上,反对声音就会更加喧嚣尘上,会影响朝廷对南方的用兵。

做皇帝,不能觉得自己足够聪明,就可以枉顾所有人的意见和建议,即便自己坚持的是对的,也需要跟朝臣达成一种共识,或者少数重臣形成意见的统一。

否则长期下去,会让所有臣子觉得陛下听不进去忠言,都不积极谏言,也不坦诚交流,很容易形成孤家寡人,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也就破坏了政治的生态。

“陛下圣明!”

不论是御史台的言官,还是翰林院学士,三省六部九卿的侍郎,见到陛下能够及时听进去言论,会与枢密院认真考量,都觉得进言有效,为朝廷做了一件益事。

接下来,罗昭云问起了都水监,这是水利部门,牵扯到运河与各大水系的河工修复工作。

都水监令认真回答,已经在研究黄河旧道修复的工作,如何避免各大水系与黄河汇流造成的水位暴涨,冲出新河道,淹没农庄等等。

“户部的大索貌阅”,进行的如何了,朝廷管辖区内,人口有多少?”罗昭云忽地问起了人口问题。

在农耕社会,土地和人口,是朝廷发展的必要因素,重中之重,关乎了赋税、徭役、征兵等等,是基础所在,不得不重视。

户部尚书,兼政事堂的同平章事高士廉站出来道:“启奏陛下,以关中,江北,晋州,幽州,河北,齐鲁,洛阳,西北,八个区域,普查了户籍与人口,除长江以南外,目前人口有一千两百万人,长江以南,是萧梁、杜伏威、李子通等占据区,加上岭南、闽越之地,估算在一起,有三百万人口,这样推算,全国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万了。”

“这么少了。”朝中大臣们文言,全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与大业年间,人口数字差距太大了。

在隋炀帝的大业年间初期,普查过一次人口,那时候大隋的人口有四千六百多万之多,按照以往人口普查的惯例,真实数字,会统计的只多不少,因为许多偏远之地野夫,豪族家奴等是不在统计之内的。

罗昭云似乎也感受到人口的差距,前些日子他看过大隋时期的人口、户籍、粮食、国库的总量,记过这个数字,今日高士廉汇报的人口数,一千五百多万,比大业年间,足足少了三千万人。

“怎么会少了这么多人口?会不会统计错误?”

“就是啊,虽然天下大乱,但也不会少了如此多的人。”

一些官员开始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对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露出质疑。

“造孽啊,这是隋炀帝的罪行,罄竹难书,三千万人口,就这样没了。”翰林院大学士杜淹一声大哭,带着悲悯之情,带动了不少官员跟着指责前朝的暴政。

这杜淹学识广博,年轻时颇有美誉,只不过心胸不大,有时候容易走捷径取巧。

两年前,王世充僭号称帝,建立郑国,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对他非常信任。;但??当时,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关系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给杜如晦兄弟穿了小鞋儿,致使杜如晦的兄长被杀,杜如晦则狼狈离开洛阳。

虽然两人如今同为大华官员,但是杜如晦显然更受罗昭云的起重,这杜淹只是作为翰林院大学士的身份,并没有什么实权,此时,听到全国人口锐减,趁机嚎啕大哭,悲天悯人,带了个头儿,可以博得了‘爱民’的好名声。

有些儒学出身的官吏也在落泪,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破口大骂前朝隋炀帝的残暴,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才会人口凋敝,骤降如此地步。

罗昭云却并不相信,人口真的会少了三千万之多,他读历史的时候,依稀记得隋唐交替时期,人口锐减的史料,在唐朝武德初年,全国普查人口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一千五百万而已,史学家们却分析了不少原因。

因为隋末天下大乱,死了很多人,但战争中死的人其实很有限,更多人的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战争带来的副伤害——对农业的破坏。

当时,战乱不停,壮丁被抓的抓,自残的自残,还有逃入了山林,耕地都荒废了,百姓因饥饿而死的数目,数十倍于死于战争的军人和义兵。

可即便如此,隋末唐初人口也不会锐减到如此巨大的地步,当时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各地瞒报了户口,统计不全面造成的。因为在战乱期间,农民流离失所,破坏了原来的户籍制度;许多百姓都投入了豪族,当北方天下稳定之后,很多农民已托庇豪门,做了奴仆或佃户,没有了户籍,许多原来村子,十个九空,再想准确统计人口就非常吃力了。

罗昭云想通这些,已经心如明镜,开口道:“朕觉得,人口因为隋末大乱而锐减,但决计不会到这个程度,此次普查人口,由于朝廷初立,地方行政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索貌阅有可能进行得不彻底,许多村子乡里,人口还没有完全回返,所以统计会少的厉害。”

“等这次行省州县制推行之后,新政运行,再详细普查一次。另外,地方州县要贴出告示,让各地豪族,放开奴隶和佃农自由,留下的家丁仆人必须登记,规定不同家产所雇佣的数量和上限,有胆敢私藏人口,进行贩卖、奴役等,都要严查惩治。所有百姓回归地方,都会分配土地和务农工具等,编户入册,尽早恢复地方生产!”

大臣们听到陛下的言论,顿时觉得醒悟不少,事情似乎并不像表面统计的那么简单,连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实干人才,都对罗昭云临时分析和应对能力,感到钦佩了。短时间内能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指出要害处,这等施政见识和理解能力,他们都觉得自愧弗如。

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一百七十七章 收场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会师请罪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容乐观第二百五十二章 调兵有策第四百九十三章 困龙消志第四百九十一章 外族之祸第九百二十章 一夜晋阳破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围而出第八百三十一章 夏军迎战第九百五十五章 滋扰敌营第三百五十章 问罪第两百零七章 朝议科举第六百一十八章 夺城第二百一十章 无可奈何第五百六十四章 驱狼逐虎第三百九十七章 杨玄感起兵第一百零二章 大隋风月第六百九十五章 各自反应第六百八十九章 霸王暴毙第八百四十一章 后宫秘事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革鼎乾坤第五十九章 夜下倾谈第四百一十七章 击杀强敌第一千零四章 君臣坦诚第七百零七章 兵临大震关第七百一十四章 唐政不稳第一百七十六章 反袭杀第四百二十七章 怀璧其罪第九百六十二章 全线崩溃第四百二十九章 半路截杀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重振军心第七百四十五章 另有重任第六十六章 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七百一十二章 夺关第一百五十三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夏国反应第四百九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不死心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亲自南征第六百七十二章 吐蕃议和第十六章 拉拢人心第九十一章 拜临长孙府第六十章 犒赏三军第七百二十三章 瓦岗军之威第二百一十三章 印刷术第四十三章 任斥候火长第六百五十五章 打西凉第八百零五章 叙话第五百四十九章 定策破军第八百四十七章 两军会师第二百五十六章 余波第两百零一章 孟浪一回第五百七十三章 初次交锋第一百九十一章 夜会佳人第七百四十四章 三方结盟第二百八十四章 围猎布局第六百四十五章 借力打力第八百七十三章 杀身成仁第五十八章 掩杀第五百八十五章 密谋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淮南局势第四百八十九章 雄关破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关风与月第九百零八章 突厥来犯第九百一十一章 食物与肉第七百零二章 变数第九百一十八章 莫待无花空折枝第八百三十六章 岌岌可危第五百零一章 坚守孤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阵前搦战第七百七十六章 触景伤情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朝议(中)第四百四十九章 意气相投第二百九十三章 龙争虎斗第三百三十六章 逗着玩儿的第一千一十三章 流言蜚语第六十八章 吟诗一首第七百四十二章 巨大压力第九百六十八章 捷报入宫第三百章 欢喜冤家第六百六十五章 出征吐蕃第四百三十六章 同枕而眠第六百六十三章 设枢密机构第一百四十四章 平叛第五百二十二章 风雪归途第九百零二章 一夜春风来第七十四章 知辱而后勇第六百章 血拼荥阳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新型织布机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军汇合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华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谈第一百九十三章 庙堂之途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围第八百二十七章 徐世绩归降第三百五十二章 诚心以对第一百五十三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九百五十四章 军医队的作用第一百一十七章 岁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