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一条鞭法

罗昭云见到几位心腹大臣都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积极性,感到欣慰,这些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协调者,把他们的思维认识给统一了方向,能够戮力同心,那么国家大事也就容易办了。

“诸位卿家,目前的朝廷赋税制度,都是效仿前朝,推行租庸调制,按人头收税,门阀豪族,乡绅大户,往往自持身份,依照九品中正制的思维,少缴税,甚至不肯交税,把赋税压力都安置到贫民身上,导致贫富不均,越来越大。”

“尤其是按人丁收税,百姓田地少,一家几口人,按人头收税,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诸位也都认真考虑一下,如何能够扭转这种局面,给百姓更多的优惠待遇,从拥有土地较多的贵族豪强身上,把赋税收上来,这样才能合理。”

“否则,朝廷稳定之后,随着功臣封地,豪族买的,使得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了田地,再按照人丁不断交税,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一旦到了灾年,很容易官逼民反,出现大乱之世。”

罗昭云这一番话,语重心长,直接触及到了赋税的根本所在,耕地面积存在,虽然荒芜,但是,只要流民返乡之后,开始耕种,还是能够恢复生产的。

但是赋税的方式,罗昭云却觉得,以往的税收模式不合理,地方官府,巧立各种项目,征收人头税,被官吏贪墨,导致百姓的负担过重了。

“陛下,目前我们推行的税法,是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修订,北周的过度,前朝大隋的推广,基本定型,不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能够接受,不知陛下,还有哪方面建议?”高士廉询问,他作为户部尚书,兼左仆射、同平章事,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国家财政方面,他觉得已经尽心竭力,奈何管财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让他再想出更先进、完善的税法,他并不擅长。

毕竟高士廉是研究儒家经学出身,对财政、商业、农耕等方面并不精通,只不过这个尚书职务,太过重要,在立国之初,必须要有资历和威望,信得过的人担任。

罗昭云派高士廉兼职户部尚书,其实大部分差遣,都是由户部侍郎长孙无忌来执行,过几年,会把长孙无忌扶正,成为真正的户部尚书,让高士廉在朝廷初立时期过度一下。

“魏征,你又什么想法?”

魏征沉思一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拱手答道:“按照前朝的惯例,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分开,皆由地方官员征用,留为地方财政,并不上缴明朝廷国库,实际上这项收入多半落入官吏的私囊。隋朝廷的户部,应该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臣带人查了前朝在行政及政策公布方面的檄文谕令,朝廷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只是收了田租,丁银被地方剥削了。”

“由于地方官吏不敢开罪豪门乡绅,往往只给普通百姓收人头税,那些乡绅豪族都免去了,这使得不少百姓依附豪强,成为部曲和佃农,免去人丁税,甚至逃避了赋税和徭役,的确大为不妥!而且,有些官吏贪心不足,不断加税,添丁税,弱冠税,娶妻税,嫁女税,过桥税等等,的确给地方百姓造成很大负担,朝廷若能够规定,对人头税进行约束,或许能减少百姓无故被剥削的机率。”

杜如晦、房玄龄、褚遂良等人,都点着头,觉得魏征的言论,十分有道理。

温博彦也是大儒,曾经在幽州之地,做过罗昭云的读书先生,现在算是帝师了,身份尊贵,他心中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念着百姓之利,此时沉思说道:“照如此分析,是该寻求新的税法,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乡绅豪族分担更多的税收,减少贫富的差距,可缓解贵族与寒门矛盾。”

罗昭云环顾这十余人,见他们都顺着自己的思路在思考问题,心中有数了,一点点引导,达成思想共识,然后提出自己的新税法政策。

不过,以目前的朝廷新立,门阀根基尚存,罗昭云也在考虑,如果贸然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很可能一下子将门阀豪族给得罪死,毕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了较大宗族和豪强很多,关陇集团势大,盘根错杂,隋代如此短命,也跟门阀最后的放弃杨广,倒戈有关系。

罗昭云打算过几年,等大局稳定,自己彻底掌控了局面,削弱了门阀势力之后,再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目前,需要过度一下,最好使用明代的“一鞭法”,这已经是“摊丁入亩”的前身了,而且从地方变相收税,全部改为国家征收,对统一财政有大好处。

“朕这些日子,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想到一个新税法,名为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诸位大臣都愣住了,心想何谓一条鞭吗,闻所未闻啊!

罗昭云看着这些大臣的目瞪口呆,不知所谓的神态,微微一笑,解释道:“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赋役的各项名头,全部拧在一起,如同一条鞭子,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钱币或银两;耕农百姓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田地多的,自然也要按比例多承当一些税收,百姓人丁税,未成年和七旬之上,不得征收。而且,除了朝廷征收的项目外,地方衙门不得私立税目,乱征乱收,横征暴敛,到时候各州县都设立御史监察机构,做好督察工作。”

众人闻言后,都在沉思,消化着陛下提出的方案,这个道理倒是不难理解,很容易想通,越发觉得这个一条鞭法,倒是很有特点,能够去掉不少当下税收的弊端,值得一试。

第三百一十二章 行刺辛秘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妻典故第二百一十九章 建都诏书第五十八章 掩杀第六百九十章 谋巴蜀第七百九十九章 郑国举措第一百九十五章 早朝会第五百四十八章 救危安民心第四百六十七章 西京相聚第八百二十四章 低调出征第二百八十一章 三年之约第一百六十二章 主力渡河第四百九十九章 救驾而来第三百四十七章 荣归故里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二百三十二章 风波欲来第九百二十三章 层层设伏第二百二十九章 武不能万敌第七百六十五章 威逼长安城第五百六十八章 荥阳形势第一百九十九章 芙蓉花开俏公主第二百八十二章 谈婚事第四百六十四章 心软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规模壮大第二百八十三章 少女朦胧总是诗第五百一十章 大婚之日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四百四十一章 塞上曲第四百九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五百零六章 春风一笑楼第四百三十二章 锲而不舍第五百九十二章 调令第十一章 遇袭第三百二十六章 赛文会第七百四十二章 巨大压力第两百零八章 行刺事件第五百零七章 南陈遗族第七百一十九章 喜忧各不同第三百六十六章 失利的阴影第六百五十二章 大儒授课第九百章 布杀局第三百九十二章 演义不靠谱第一百五十章 祭天之典第四百五十二章 熟悉的面孔第七十二章 刀法绝伦第八百零九章 发兵洛阳第一百五十五章 出征北伐第一百章 秉烛夜谈第二百一十八章 李家有子初成长第五百五十九章 黄雀在后第八百八十章 南北情报第七百七十二章 夜夺长安城第二百七十四章 斗嘴冤家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机陷害第四百一十三章 这个杀手不太冷第六百章 血拼荥阳第三百一十章 杨族密谋第八百二十章 李唐谋划第七百七十四章 盘踞关中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战屈人之兵第七百八十一章 秋季大典第七百三十八章 元气大伤第七百五十六章 血腥鏖战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鏖战第一百八十八章 私宴小聚第一千章 流民入长安第七百二十章 招安李密第二百一十七章 赏雪观梅第八百一十一章 内政与科举第五百一十八章 对饮小酌第五百五十五章 固边陲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纨绔枉法第三百五十五章 冶铁生意第九十三章 点拨第四十五章 狭路相逢第二百四十八章 临羌城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国朝令的探讨第七百八十二章 册封百官第九百零一章 犯大华虽远必诛第三十八章 传授经验第九百三十二章 捷报第九百六十一章 半路杀出程咬金第五百三十五章 暴露受伤第三百八十三章 古老势力第六百四十三章 忽悠第四百二十二章 义军遍地第五百一十七章 才女往事第二百二十章 春梦了无痕第九百一十六章 求子第一千零九章 赈灾大使第二百五十章 遣将布兵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朝议(上)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八十四章 那一抹低羞的风情第一千一十章 国库不足第二百四十三章 那一夜的风情第五百八十九章 皇后献策第六十八章 吟诗一首第五百零二章 突厥撤兵第九百一十八章 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