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献策

隋炀帝杨广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如何牵制关陇贵族,打压旧阀实力,强化中央集权,因为这两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太多的朝代更迭,藩王作乱,门阀割据,威胁皇权,杨广想要大隋长治久安,就必须要解决门阀士族的问题。

这是国之根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伤根掘基,王朝倒塌,不可冒进。

但是隋炀帝恰恰是个急功好利的性格,他心中有着功盖三皇五帝,势超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霸气,但是毕竟大隋开国,是他的老子实现的,开国之名他得不到了,但是他要实现大业,称霸宇内,再现古代圣君,四方蛮夷来拜的盛世。

可门阀士族,却严重制约了他,甚至危及他的权力和统治,他的父亲就是以外戚专权而得北周天下,隋炀帝可不想,这些八大门阀,还要那些一流豪门,能够威胁他的统治。

拉拢寒门,提拔寒士,来平衡门阀,分化贵族权力,这是隋炀帝的想法,但如此实施,却一时不知从何处下手。

此时,隋炀帝杨广问向了罗昭云,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想法,还夹杂着试探,以及无心之举,总之,隋炀帝这个人,性情多变,古怪得很,有时候的想法,不能按常理揣度。

罗昭云犹豫了一下,看宫内倒是没有什么外人,但仍是拘谨,毕竟他要是说些不利于门阀的,担心会将门阀得罪了,以后在朝内,可是寸步难行了。

杨广城府也颇深,否则不会在夺嫡中成功扳倒太子了,他看出罗昭云的犹豫,心中略村,一挥手,让所有宫女侍卫们退出房外,只留下萧皇后和小公主,还要几名侍卫,都是站在角落,如果低声说话,不见得能听到。

罗昭云放下心来,回答道:“臣以为,当广开科举之路,选拔人才,给寒门一定取仕机会。”

其实,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书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但是这种举人,都流于形式,最后推举上来的,肯定都是关系户,跟寒门关系不大。

杨广狐疑道:“科举选人?这方面,朕也早有考虑,打算设置‘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学业优敏’等十科举人。再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等四科举人,拓宽选拔举人的途径和考核,但执行起来,恐怕还是难免被门阀控制。”

罗昭云听完,明白杨广所说,都是隋代推行的举人制度,但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在大业中间,伐辽东之前,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才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但仅此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下去。

因为不久伐辽东之后,科举就荒废下来,随后三伐辽东失败,天下烽烟,诸侯并起,杨广躲避到江都去,北方几乎一片混乱,科举没有推行起来,就夭折了,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真正实行。

不过,如果以为唐朝科举对国家影响很大,那就错了,因为在唐朝的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了,一届科考,三年一次,一共才录取二十人,最后都是成为翰林院等执笔官,才如李白,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权官职,对朝政影响不大。

只有到了宋朝,科举取士,才是最主要途径,赵匡胤为了拉拢寒门士子,不让这些文人捣乱,使读书人都能坚决拥护朝廷的领导,所以科举更加全面,选人的数量也多,宋代的门生、学派党争也最多,读书氛围也最好。

罗昭云开口道:“臣所说科举,不是传统意义的举人和选拔管理,可是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途径,让所有人在皇帝的监督下,凭着真才实学,进入朝堂为官,他们会直接成为陛下的人,这样略过的门阀考核,他们都会绝对效忠陛下了。”

杨广眼神一亮,露出惊喜之色,连萧皇后、小公主听完,也都感到惊奇,不知他有什么办法?

“可以跳过门阀控制,甚至能让朕亲自监督,究竟是什么办法?”

“考试!”

“考试?”杨广错愕一下,有点不知所云。

罗昭云振奋道:“就是科举考试,不是通过那些表面的贤能、正直、德行等,主观考核,而是让寒门与贵族的公子,读书后进行科举考试,可以分文章卷、治国卷、军伍兵法卷、建筑算术卷等,分科取士,不但可以选出一些精通儒学,擅写词赋的士大夫,还能选出精通治国理论的官吏,懂得兵法的武将,精于建筑、算术、工匠的人。”

杨广听完,表情变化,然后啼笑皆非道:“哈哈,这个想法,朕还是首次提到,依靠答卷写字吗?这倒是能避开一部分门阀插手,只不过,你所说建筑、工匠之流,他们如何有资格参与这种朝廷科举,真是荒谬!”

隋炀帝有赞有斥,对罗昭云的建议,一部分觉得可行,一部分觉得异想天开。

罗昭云心中一叹,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代太深了,连皇帝本身,都觉得天经地义,更何况那些贵族和百姓了。

“这样一来,士子们就真的能崛起,步入朝堂吗?”杨广还要疑问。

罗昭云道:“朝廷颁布科考的书目,让贵族和寒门子弟,各自学习,然后统一出题,或是各州一张卷,从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级选拔,出现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不同级别,笼络读书人,压制贵族势力,到最后一关,陛下亲自在宫殿监考,所有来京城殿试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以前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演变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陛下就能将收天下文人为己用了。”

第三百零四章 新添美婢第四百三十三章 三败俱伤第四百八十八章 雁门之围第三百二十九章 薛芷箐第三十五章 西北烽烟起第四百九十六章 出兵援救第二百四十二章 情深重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难与共第五百六十三章 背后诽议第八百四十六章 李密亡第二百九十二章 挑起比武第七百八十七章 睡错了床第四百四十五章 拔里速对决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势杀人第七百四十四章 三方结盟第三百一十三章 蛛丝马迹第九十二章 少年无忌第五百四十二章 固步自封第三百九十六章 秘密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 陇关到手第九百五十九章 开始收网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渡江做说客第八百七十一章 暗夜袭营第九百五十七章 亲自出手第一百五十章 祭天之典第七百九十九章 郑国举措第五百五十六章 坚守防线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秦出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血染辽水第七百二十三章 瓦岗军之威第四百一十章 一念善恶间第二百一十一章 公主驾到第九百七十四章 敞开心扉第三百二十七章 人言可畏第五十章 铁甲锵锵雄威壮第九百五十九章 开始收网第四百二十三章 各奔西东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火攻之计第七百四十四章 三方结盟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逢才女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军汇合第一百一十一章 合作第一百八十二章 擒将第五百零八章 道不同不为谋第四百四十八章 离开草原第四百九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八十九章 借势杀人第五百四十章 战事来临第四百七十四章 情丝苦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朝议(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河滩之战 上第二百六十八章 交锋开始第一百七十八章 节节胜利第二百六十九章 连环阵第六百三十三章 西北七豪族第一百二十一章 越王寿辰第四百八十二章 乱局第六百八十九章 霸王暴毙第三百三十五章 才女的请求第六百二十九章 打造陌刀第八百四十九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第一百三十四章 风高天黑肃杀夜第五百零三章 相顾无言泪千行第九百五十八章 大反攻第五百二十四章 罗府添丁第六百七十六章 唐王政权第八百三十一章 夏军迎战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第七百四十六章 大华危机第二百八十九章 劫后余生第二百二十七章 相见欢第二百一十六章 术士之言第六百四十四章 圣女吃货第五百零五章 朝会赐婚第八十五章 画舫听琴第四百八十三章 三征高句丽第二百八十七章 过祁连雪山第五百九十一章 撮合第九百九十三章 攻峡州第三百七十三章 根基已固第九十二章 少年无忌第一百三十九章 仁寿宫变 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造东都第二百九十四章 少年战神第九百七十八章 晋安侯第三百章 欢喜冤家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扩用第八百一十四章 开科取士第二百六十四章 吐谷浑女人第四百一十八章 下落不明第九百二十一章 大势已去第四百六十九章 剑术契合第九百一十二章 微服出访第二百一十六章 术士之言第四十一章 出关第三百八十四章 盛名之下无虚士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才阵第六十九章 打压第一百八十四章 弃城投降第九十五章 见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