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军权与民政

罗昭云派人在蓟县城内,另立一个将军衙门,作为这次征调大军的临时办事处,随后下令燕郡、北平郡、渔阳郡的郡守、府兵郎将、辽东驻军大将统统过来参与议会。

如今他手握圣旨,相当于钦差大臣,总管四郡的民政与军权。

以后这里就是他起兵之地,根据之所,所以,罗昭云打算趁此机会,整顿一番,把不听命于他的一些顽固派、保皇派、见风使舵派,都给除掉,换成信任下属。

数日后,四郡郡守都到了,分别是于仲谦、潘栎、邵长函、祖颋四人,涿郡府兵鹰击郎将罗艺、渔阳郡鹰击郎将晋文衍、北平郡府兵郎将贺兰宜、燕郡府兵郎将宋镶,从辽东撤回来的镇戍边关的大将军薛世雄、麦铁杖也到来。

可谓文官武将齐聚,都是目前幽州边陲之地的主要官员了。

这里面罗艺虽然仍是府兵郎将,但爵位比众人都高,而且又封了侯爷,所以坐在文武官吏的最前首。

其余人则是文官一列,武将一列,各自在胡椅上坐好。

罗昭云位于正位,手中端着圣旨,见人到齐了,于是宣读出来,这些文官武将起身叩拜听命。

圣旨内容很简单,擢升罗昭云为四郡总管,统摄军政大事,戍守边关安宁,镇压地方叛军,同时扩军马,要消灭窦建德的势力。

“罗某承蒙陛下信任,委托重任,拥有此地生杀大权,可先斩后奏,一切从权,不论是民政,还是军方建制,一切都听候本将军的调遣,尔等可有异议?”

薛世雄、麦铁杖等人自然高兴,大声拥戴,四位文官没有兵权,在这乱世,朝不保夕,早就见识过罗昭云的勇武,听过其事迹,所以,也乐得由此保护伞,毕竟他身为国公,又是当朝驸马,官居一品,跟他站在一派系,在大隋朝肯定官运亨通。

唯独晋文衍、贺兰宜这两位胡族将领,眼神相互对视,都有些不甘,以前二人在各自郡内,拥有兵权,说得很算,此时被人管束,自然不情愿。

“由于当前局势动荡,叛军四起,所以,本将军决定整合死地兵权,每一郡的府兵,只留一万人,应付当地的盗匪作乱,其余人马抽调出来,集合在蓟城外,燕山下的军营,薛将军,麦将军,你二人留下副手和两万人马在辽东边戍镇守即可,其余人马也撤回来,组编在一起,统一训练。”

“末将领命!”薛世雄、麦铁杖虽然都有威名,但是对这年轻少帅还是很敬重的,欣然领命。

其余将领见这两位大将军都如此痛快答应,也不敢多言,同意下来。

罗艺肯定也站在自己儿子这边,鼎力支持,所以没有什么怨言,心想整军过后,肯定有他老子的一席之地。

“好了,诸位将军,时间紧迫,请回去抓紧抽调兵马,腊月前争取完成整军之事,因为来年开春,窦建德就会率领大军来攻涿郡,早做准备,可早训练,本将军不打无把握之仗。”

薛世雄等人起身拱手,然后退出去此临时的将军衙门。

罗昭云接下来,跟几位文官讨论民政,询问四郡的户籍都有多少,耕作面积,难民情况。

于仲谦说道:“不满国公,三征高句丽,使得四郡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征调劳役,运送各种军械、粮草等去前线,又把前线的伤员运回来,不少壮丁为逃劳役,都躲进了燕山的山脉中,还有人落草为寇,或是逃向了关外,去了契丹、靺鞨、室、奚等部落逃难,涿郡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

祖颋叹道:“我燕郡最为严重,人口锐减了一半,本就是边陲之地,人丁稀少,现在更少,不足五万百姓。”

罗昭云仔细盘问:“能否为我讲解一下,目前的全国人口,还有北方四郡的人口总和,让我有个大致了解。”

邵长函拱手解释道:“大业五年,经过大貌索检,全国人口总数是四千七百多万人口,这其中还有不少没有户籍的奴隶、仆人没有计算,大隋境内有一百九十郡,平均下来,每郡大约二十五万人,不过,事实上,以两都、齐鲁、河北等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而边陲稀少,涿郡在大业八年人口总数二十万人,渔阳郡十七万,北平郡十三万,燕郡只有十万多人,经过修运河、长城,三次与高句丽的作战,四郡百姓逃亡,劳役死亡,战死沙场三项加起来,共少了二十多万人口。”

罗昭云蹙起眉头,如果以北方四郡为根据地,没有百姓怎么能行,如何崛起?打起仗来,没有百姓作为基础,征兵、劳役、赋税等等,都无法比得过中原地区,这是短板。

“即将入冬,四郡难民情况如何?”

邵长函回答:“大战三四年,土地荒芜,劳动力短缺,一些壮丁除了征兵入伍,再就是落草为寇,即便来年春耕,也没有多少劳动力了,满村子都是一些老弱妇孺,情况不乐观。”

祖颋回道:“燕郡、北平郡的粮食短缺,一些乡绅大户囤粮高价卖出,使得这里的粮食比中原地区,高了接近五倍,百姓存粮早就用光,入冬的话,可能要啃树皮、熬菜粥度日了。”

“如今各地米价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远处不知晓,不过河北、幽州一带都是重灾区,米价肯定贵,大业七年,洛阳米价是两文钱一斤,如今各地大乱,官商大户都在囤粮,田地又荒芜,洛阳靠近几大粮仓,不愁米吃,但米价也涨到了五文钱,燕郡的米价,已经快达到了二十文,百姓根本没有钱买。”

“二十文一斤米!”罗昭云感到吃惊,十年前,他在涿郡西北山庄曾经跟车队去卖过米,那时候天下安定,五铢钱硬朗,一斤米价两文多点,十多年过去,涨了十倍,让边戍百姓难以为继。

五铢钱一百文为一吊钱,在开皇十八年,七吊钱就够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伙食费了,有肉有菜,过得富裕。

可是如今,七吊钱买三十多斤米,一天一斤米,三口之家,的确非常难熬,何况,战乱时候,钱币流通不足,当地百姓没有营生,如何赚得到钱,基本都是一贫如洗了。

第九百四十六章 偷袭与反偷袭第七百一十六章 与唐交锋第七百二十八章 芳心乱第九百零六章 踏青第四百四十七章 化解兵变第八百四十七章 两军会师第九百八十一章 父女重逢第二百四十七章 出征边塞第七百一十四章 唐政不稳第五百零一章 坚守孤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印刷术第四百六十一章 他的传说第七百六十二章 梁国困局第三百六十五 举步维艰第六百三十八章 行刺第四百零六章 追逐战第一百六十五章 先锋血战第五百二十一章 奇妙符号第八百八十八章 混入宫内第七百四十章 东门突围第六百九十三章 谥号炀第五百二十七章 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五十六章 苦战坚守第一百一十八章 罗府团聚第七百七十二章 夜夺长安城第一千零七章 水患无情第九十二章 少年无忌第六十二章 长安行第二百七十八章 四路军齐至第八百二十章 李唐谋划第四百八十六章 突厥来袭第二百八十六章 托孤之意第五百三十二章 李家父子第五百一十二章 君臣私聊第七百九十五章 注重工业第一千一十七章 用兵之诡道第九百五十四章 军医队的作用第四百七十八章 裴氏父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官复原职第八十五章 画舫听琴第一百零一章 重阳之日第八百六十二章 生擒唐太子第九百一十二章 微服出访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册封婕妤第九百八十六章 表明心迹第七百六十九章 人心与军心第四百章 虚张声势第四百零六章 追逐战第一千零五章 裴宅小聚谋庙堂第二百六十七章 惊险一场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义愤填膺第一百九十三章 庙堂之途第一百七十六章 反袭杀第九百三十五章 夜宴群妃聚第九百六十九章 班师回朝第九百七十五章 朝会议政第六百零七章 谋划战略第三百三十五章 才女的请求第八百一十章 应对之策第六十三章 东宫率卫第一千零三十章 君臣同力第九百七十六章 粮饷困难第五百一十六章 佳人有约第一百八十三章 苦战后的胜利第四百零六章 追逐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上兵伐谋第六十章 犒赏三军第二百九十六章 班师回京第六百二十三章 夜袭险关第二百四十八章 临羌城第三百七十一章 被迫弃城第三十章 废立太子第二百五十七章 有朋自远方来第六百五十九章 收揽八郡第二百五十三章 胜利在望第九百九十六章 玉石麻将第六百六十三章 设枢密机构第四百三十六章 同枕而眠第一百章 秉烛夜谈第二百五十二章 调兵有策第六百五十七章 三日破城第九百三十九章 运筹帷幄之中第九十六章 爱莲说第五十四章 且战且退第八百八十五章 禁闭的平阳公主第六十六章 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百四十二章 危机意识第三百三十三章 隆中对第三百六十三章 鏖战辽东城第六十八章 吟诗一首第八百六十九章 布局第八百四十一章 后宫秘事第两百零一章 孟浪一回第一千零八章 安民之策第七百六十七章 大战将至第三百八十七章 疲敌之计第七百零七章 兵临大震关第五百二十三章 长兄逼婚第八百三十七章 王世充乞降第六百七十五章 屈将军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