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9章 廷议

大秦成武四年十一月,朝堂上波澜骤起。

秦川北路宣抚使韩思功,除秦川北路宣抚使之职,出任枢密副使,改以大同守将张锋聚继之。

晋种怀玉为河东宣抚副使,暂领河东兵权。

又使赵幽燕镇大同,王胜保镇汾州。

杜橓卿,除太原粮草总管之职,转任秦川北路转运使。

接着,便是羽林卫指挥使赵布宗,晋兵部右侍郎。

魏王李玄道,晋枢密副使,兼察朝廷各路兵马粮草事。

潼关镇守副使,种爏,改任秦川南路转运使。

随后,又晋远在草原的木华黎为镇声将军,掌草原归附诸部兵权。

原户部右侍郎何长龄,改集贤馆学士,入翰林院,修订史册。

后以中书舍人庞晋继之。

侍御史张世杰在家丁忧,夺情,闻诏之际立即回京,任大理寺少卿,暂掌大理寺诸事。

原大理寺少卿郑龚改任刑部侍郎。

从京师长安出来的带着朝廷旨意的信使,纵马疾驰于道途之上,昼夜赶路,将朝廷旨意传往各处,旨意之上,都有着即日上任字样。

可以想见的,不论外放,还是京师,只要又了这么一个外任,也就别想着安稳的渡过年关了。

即便是军中将领,也是如此。

河东,河中的猛虎武胜军诸路人马,除了少许留下,随主将镇守关隘外,都在频繁抽调,因为是冬天,所以抽调出来的人马,会随改任秦川北路宣抚使的张锋聚,取道已经更名为河左的大秦河中,去往西北待命。

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任命之后,也没容人们多有深思,宫中旨意已经到了兴国公府,兴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入宫议事。

这次见驾之处在乾元殿,还是那一套章程,等到赵石终于进到乾元殿中,人已经到齐了。

人数并不多,七八个人,但有着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枢密使汪道存文武辅臣在座,这次廷议的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

瞄了一眼那两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与平时并没有多少不同,而汪道存的变化就有些大了,脸色有些灰败,却还挺直身子坐在那里,勉力维持着武臣之首的威严和矜持。

但一眼看上去,却好像比以往老了足有十岁,目光闪烁不定,不时左右观望,那副坐卧不安的样子,配着那花白的头发,看上去着实有几分可怜。

不过,在见到赵石进来,这位老臣的目光一瞬间便变得分外的凌厉起来,之前的些许不安,也是一扫而空。

就好像一只做好了战斗准备的斗鸡,让赵石能清晰的感受到他那不住攀升的战斗欲望……

赵石心里摇了摇头,对于这位枢密使大人来说,这注定已经是一场必败的战斗,但这位老大人好像已经没了退路。

之前的一切,已经表明了陛下的决心,不过是皇帝陛下预先做了一些铺垫,好让群臣知道自己的心意,给许多人留出了一些余地。

在登基不久的现在来说,已经算是足够仁慈宽厚了,不然的话,这正是一个让自己皇位更加稳固的好时机,不是吗?

不过,其他人可以退让,枢密使大人却已经不行了,在皇帝陛下旨意下来之前,他便已经上书御前,言明了自己的主张,并还有纠集同党,造出声势的嫌疑,不然的话,这些时日,枢密院,兵部,乃至于御史台那边结连上书,关于东征之议大作的事情是怎么来的?

皇帝陛下连着任命了两位枢密副使,对其的不满已经表明的淋漓尽致,也顺便,断了他的退路。

这个时候,对于枢密使汪道存来说,缩头是一刀,伸头还是一刀,所有情势都表明,皇帝陛下不会再容他坐在枢密使的位置之上了。

这位三朝老臣不甘寂寞的挣扎,现在看来就像是一个笑话,这不但表明他才干眼光,都有着不足之外,恐怕,这背后身在河洛的张大将军也没少费了力气,才让这位恋栈权位的三朝老臣开始不管不顾了起来。

也许,还是之前消息保密的太好了些,让这位枢密使大人有了错觉,大将军刚刚回京,要有所布置,还需要很多日子吧?

也许,张培贤那边对其有所承诺,想一想,除了先斩后奏,率先开战之外,除此之外,常年身在军中的张培贤,能够给出的承诺并不多。

见礼,落座,赵石的心渐渐沉静了下来。

朝廷上的风波动荡,对于之后的战局肯定是有着影响的,尤其是新任的几位转运使,初来乍到,虽堪信任,但总归不会那么得心应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希望这几位能对得住这种信任才好。

至于朝中那些职位的变幻,在他眼中,却没有什么,这应该还是皇帝陛下的铺垫,之后才是真正的雷霆手段,当然,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位枢密使大人了。

成武皇帝看上去精神很是振奋,年轻的面庞上,挂着温和的笑意,但隐藏在其中的强硬,却谁都能看的出来。

皇帝陛下的声音清晰而又缓慢,“朕召诸位爱卿入宫议事,议的是什么,想来诸位爱卿已经心里明白,那就当着朕的面说说吧,都有着怎样的主张,尽可直言,不须顾忌太多。”

实际上,如今谁都明白,明年攻夏之战已是势在必行,现在的这场廷议,多数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当然,军国重务,这里的人都有着建议之权,但除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枢密是汪道存,兵部尚书李承乾,殿前司禁军指挥使种遂以及冠军大将军赵石之外,其他人说话的余地并不算多。

至于皇帝陛下口中所说的不须顾忌太多,那就是个笑话,这个时候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其他人若有异议,恐怕之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了。

再说那几位,若非那几位上书提议,或是支持,皇帝陛下也不会如此笃定的提出来。

有的时候,这廷议和殿议也差不多,说出来的都是早已定下来的事情,之所以还要当众议之,除了明谕群臣得知之外,倒也不乏采纳真知灼见之意,只是这个真知灼见可不是反对之言,而是为此议添砖加瓦而已。

能参议此事之人,事先或多或少都有着认知,等到之前那些诏谕一下,大致结果也就都明白了,若非像汪老大人一样,有着难言之隐,又或自信能独力回天,一番言语,能让所有人信服,改了皇帝陛下,两位大将军,以及其他人的心意,不然的话,谁也不会迎难而上,效那诤臣之举。

不待旁人说话,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已经言道:“陛下宏愿,微臣知之,想那西夏,初为唐臣,地为汉土,西夏李氏,不思唐皇恩遇,狼子野心,窃而有之,实为可恨。

且,自我大秦立国以来,连年进犯,扰我疆土,掳我百姓,而又使我大秦多少热血男儿,埋骨西北边塞,西夏,实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馨竹难书之恨……

历代祖宗,皆欲灭此虎狼,而不可得。”

“如今,我大秦国势日彰,威加于诸国,西贼惧之,摇尾乞怜,欲行断尾求存之事,我大秦怎能如其心意,养虎为患,虎必伤人,臣之见,当趁此时除之,以彰大秦威名,以全历代祖宗遗愿……”

话音未落,成武皇帝一拍桌案,笑道:“好,爱卿果知朕之心意,历代祖宗,若在天有灵,当能见到,那兴庆城头,插上我大秦龙旗之日。”

赞了一句,摆手让李圃坐下,才转头望向武臣这边,笑道:“李大人,以你之见,又是如何?”

这个李大人可不是李圃了,而是兵部尚书李承乾。

李承乾不敢怠慢,站起身来就欲行礼说话,但上首的枢密使汪道存却先自起身,高声道:“启禀陛下,臣有异议。”

群臣心里都是一拎,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更是垂下眼睑,心中暗叹,自己已经说的那般明白,先他开口,便是想要堵住他的嘴,这可是一腔保全之心,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但这位……好像牵连已深,真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皇帝陛下的目光凝了凝,笑容淡了许多,不过随即,便温和的道:“卿家之见,朕早已知之,今日廷议,还是多听听旁人的吧……”

汪道存背后明显已经沁出了汗水,但还是立在那里没动,声音透着一丝倔强的道:“陛下,西北山川险恶,当年之败,犹在眼前,今西夏俯首称臣,割让疆土,已为历代之不可得也,陛下又何苦再为了西北不毛之地,而置众军于险地……”

(求赞,打开作者专区瞧了瞧,没什么短信,还以为又要裸奔一周了,呵呵,等阿草再打开qq,编辑却告诉咱,这一周有无线频道推荐,上过一次,效果很不错,现在无线频道也正式开通了,应该比那会儿效果还好,哈哈,阿草高兴啊。)(未完待续。

第16章 血战(三)第836章 竹林第1047章 狂胜第221章 校场(二)第479章 围城(二)第446章 关城第798章 见驾(四)第829章 皇权第1111章 盟约(六)第85章 风云(三)第1428章 稍定第797章 见驾(三)第12章 行路第1425章 宫中第917章 序幕第1402章 商队(三)第514章 云涌(十四)第4章 亲事第1246章 西凉(十)第408章 亲族(三)第726章 解州第1466章 参劾第372章 袭战(一)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战图五百八十五章 相府第687章 新鲜(一)第1556章 古北第422章 杂事第24章 定计第757章 献计第352章 祝寿(二)第1152章 拜会(二)第223章 成军第703章 乱子(三)第1458章 北上第1332章 对议第693章 重遇第382章 倒霉第586章 宴饮第416章 热闹第372章 归来第419章 拜访第465章 突然第405章 论人第1444章 文楼(四)第117章 夜谈第405章 奖惩(十)第373章 毡帐第584章 诸事第578章 激战(二)第964章 降顺第1407章 争权第482章 参议第1145章 国策第1312章 君臣(四)今天只能一更了第558章 寨子(二)第1141章 家宴第345章 入山第二百九十二章第110章 夜宴(一)第1429章 书信第203章 严苛(五)第506章 云涌(六)第831章 蜕变第842章 风浪第1393章 质询第209章 年关(二)第455章 惊变第1056章 宴请(四)第839章 老头第965章 长远第1383章 谈商第1398章 战争(二)第1459章 够吗第199章 严苛(一)第1501章 护卫第730章 大防第1345章 暴怒第1302章 沈鹤(二)第254章 夫妇第1286章 考量第736章 细数第1320章 言政第162章 分配第209章 年关(二)第1264章 韦州(十)第1318章 偶遇第983章 赏赐第1566章 不安第346章 许诺(一)第587章 廷议第155章 比斗第1489章 收获第1087章 疯狂第379章 豪杰(三)第1149章 国策(五)第127章 分说第1342章 谈锋第1509章 论赏第1379章 伏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