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君臣(六)

至此,君臣两人说起了闲话。

说是闲话,但实际上,一个皇帝,一个大将军,话题中涉及到的,哪里逃得出国事的范畴。

草原胡人这次在西北天狼原上,与西夏左厢军司激战竟月,损伤惨重,也砍下了左厢军司司主,西夏名将李元翰的脑袋,为大秦立下了战功。

所以明年草原诸部需要好好安抚一番,大将军木华黎是该调回来参加中原之战,还是让其留在草原上继续统领草原诸部兵马。

西北战事告一段落,但到底还有着首尾,诸将之封赏和这也密切相关,君臣两人就此事很是商量了一番。

然后,还有折汇待罪回朝,该怎么处置,在这个上面,皇帝陛下跟赵石明言,不可能将大将军折汇定罪处斩,最多,削官夺爵,比照折木河,吴宁两位大将军的旧例,赶回家中养老了事。

赵石对折汇虽深恶痛绝,却也不为己甚,他也明白,朝廷在重处折汇之后,还要想方设法的安抚折氏。

不过没了大将军折汇,折家的没落已经无可避免,当然,中原之战将启,折氏这样的将门在其中还有机会。

但无论是大将军赵石,还是大将军张培贤等人,皆不会再给折氏过多的机会,对于这样底蕴深厚的门阀世家,辉煌的时候朋友很多,一旦有了败落的迹象,那么它的敌人照样比比皆是。

至于很可能在明年春末开启的中原之战,君臣两人皆避而不谈,其实他们都清楚。到时候中原之战的焦点。定然在河南。

皇帝陛下想的是。如果战事顺遂,一战而定开封,后周也许不会就此亡国,但也只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之后战事进行下去,用两到三年的功夫,覆灭后周,那么中原天下。也就只剩下一个南唐了。

而赵石想的则不一样,中原之战,在他看来,是汉人间不可避免的内耗,艰难之处,比之他领兵伐夏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原大地之上,到处都是坚城要塞,以大秦之兵锋,或可逞一时之快,占据优势。但战事连绵,秦军不会很快结束中原之战。

而他所预估的时间表。则是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大秦都要被拖在中原腹地之上。

因为他虽然不太清楚蒙古人灭宋用了多少年,但他却晓得,在另一个时空当中,蒙古人数攻襄阳而不得,在襄阳城下,还死了一位蒙古皇帝。

襄阳,可以说是江北最坚固的一座堡垒,又有后周名将岳东雷这样的大将把守,换了秦军,估摸着在襄阳城下,也要吃尽苦头。

但这些话他不会明说,即便说了,除了损伤将士士气,受人攻讦之外,没有太多的用处。。。。。。。

而他力主伐夏,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攻取金国半壁江山,消弱草原诸部实力,将蒙古人困在东北,有意无意之间,已经为中原之战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至于战事到底能打成什么样子,等着瞧便是了,战阵之上,意外总不会少,说不定,秦军真能将后周京师开封一鼓而下呢。

其实皇帝陛下很想就这个话题聊一聊,但最终,君臣两人都避开了,因为他们都清楚,大将军赵石不宜在此事上过多的指手画脚。

他这些年立下的战功太多,一旦露出要掌控中原之战的意思来,会引起朝野内外的全面攻讦,无论是河洛的张大将军所部,甚或是杜山虎所部,都不愿将眼瞅着到手的功劳让出来了。

他们已经陈兵河中,河洛太久了,就等着大将军赵石伐夏功成,而之所以能等到现在,还是赵石对他们做出了承诺的缘故。

这些关节,无论皇帝陛下,还是赵石,心里都明镜相仿,自然也就没有就这个话题谈论的余地了。

这个时候,赵石终于谈起了国武监。

对于他现在的身份地位来说,国武监这里可以说是格局太小了一些,但赵石还是郑重其事的向皇帝陛下表明,他会重新整顿国武监,甚至于,回京之后他准备以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国武监之上。

说实话,国武监已经容不下一位战功如此之著的大将军了,但赵石之前做了足够充分的铺垫,此事好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皇帝陛下也能理解赵石此议,他以为,当初赵石创立国武监,用了将近五六年的时光,将国武监从无到有整饬的好生兴旺,同时创建了猛虎武胜军这样一支皇帝亲军出来。

这都是大将军赵石的心血所在,回京之后,自然要多照看一些。

而再一想,还有比国武监山长更清闲的职位吗?想到这个,皇帝陛下心里也是苦笑,这是连养老的地方都找好了吗?也不想想,自己才多大的岁数,他们君臣二人,都可以说是年富力强,怎么就有了这么多的暮气呢?

但他不明白,在赵石看来,国武监是大秦第一所真正的军事院校,猛虎武胜军的成功,也证明了国武监的价值所在。

他的雄心,皇帝陛下不知道,外间的将领们也不清楚,朝臣们更是懵然不知,在他的设想中,有了国武监这样的种子,只要生根发芽,将来大秦的军伍,将能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数字上面。

这是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了的事情,只要国武监能在大秦开枝散叶,那么,职业军人将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取代如今那些半职业的士卒,这么一来,第一个直接后果便是精兵简政。。。。。。。。

职业士兵组成的军旅,将用很少人数,便能战胜那些漫无军纪,身上还带着土腥味的看似强大的敌人。

而他用数载的时间,创立了国武监,然后匆匆出征,国武监发展至今,也多出了太多其他的味道,看似繁荣,但在赵石看来,却已经开始背离他的本意。

他要的是走出国武监的都是坚强的军人,而非满嘴之乎者也,文不成武不就的废物。。。。。。。。。

这次回京,他已经决意革除国武监旧弊,并让国武监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不过到底能做成什么模样,赵石心里也没底,不过无论胜败,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已经无关紧要,这只是他做出的尝试而已,即便小败,他还是大秦上将,无损于其威权。

而且,皇帝陛下也不算猜错,赵石回京,总要找个事情来做,与其在其他事上纠缠不休,不如一如当年,躲到国武监去,也能少沾些麻烦。

皇帝陛下自以为知晓了赵石的意图,随口便答应了下来,还很是勉励宽慰了几句,有了皇帝陛下的允准,赵石之后行事便能顺遂的多了。

君臣这一番倾谈,直到日暮时分才结束,因为皇帝陛下已不胜酒力。

君臣把臂而出,皇帝陛下身子已经开始摇晃,口齿也不太清晰了,换句直白点的话,就是喝多了。

醉眼迷离之中,皇帝陛下还是摆活着,“柱国且去,朕定不负你。”

太监宫人们顿时围了上来,将皇帝陛下搀住,他们都是头一次看到皇帝陛下酒醉的模样,不由自主的便有些埋怨大将军,为何将皇帝陛下灌成这样。

也许换个旁人的话,官大些的,他们便敢埋怨几句,官小些的,他们就能呵斥连声,当然,换个人也不会跟皇帝陛下促膝相谈数个时辰,那得是多大的荣耀。

而大将军赵石当面,给个天做胆,他们也不敢露出半分不满出来,还要谄笑着,问大将军是否也醉了,要不要在宫中休歇一晚,或者给弄些醒酒汤之类的。

赵石那是没有一丁点的醉意,以他的酒量,灌倒皇帝陛下十次八次都有余,遂摆手吩咐,“赶紧扶陛下歇息去吧,照看好了,别出差错,找个人,带我去慈安宫。”

太监们诺诺连声,心中也在咂舌,果然是大将军赵柱国,在宫中就敢随意吩咐陛下近侍,换了同门下平章事李大人当面,也不会这么逾越吧?

不过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还是麻利的扶着陛下登上龙辇,往皇帝寝宫方向而去,留下不下五六个人,打着灯笼,引领着赵石往慈安宫方向而来。

慈安宫中,灯火通明,因为大将军赵石的家眷被招入了宫内,慈安宫左近的先帝妃嫔们,也都听了消息,打扮的花枝招展,聚到了慈安宫这里。

她们先前在后宫之地可能风光过,但现在嘛,却大多都属于宫内过气的人物,先帝宠爱的妃嫔,都在西山守陵,剩下的都是些孤魂野鬼,在宫内战战兢兢的过活。

说实话,已经没多少人在意她们,她们聚居于此,得太皇太后娘娘庇护,这里一切都在围着太皇太后娘娘转悠。

外朝的事情,离她们更加的遥远,不过,既然如日中天的大将军赵石家眷到了这里,她们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如能说上一两句话,结下些交情,等。。。。。。太皇太后百年之后,不定就又是一张护身符。未完待续。。

第312章 异数第977章 乃蛮第1489章 收获第45章 说笑第1214章 财富第1510章 较量第946章 道官第1232章 匪类第1506章 灭辽第344章 突围(三)第390章 为官第194章 故人(四)第228章 进京(三)第64章 京官第104章 目标第81章 捉贼第1219章 攻守第717章 开端(六)第1332章 对议第85章 风云(三)第1374章 推心第160章 群战第997章 荣耀第578章 激战(二)第810章 相绝第710章 开端(一)第1432章 兴革第981章 安达第188章 开始第925章 部众第293章 小胜第693章 重遇(一)第515章 云涌(十五)第1350章 绸缪第474章 飞燕第938章 走马第1081章 冬天第674章 喋血第1508章 将来第642章 逝去第167章 扬威(一)第1265章 韦州(十一)第1195章 年关第1544章 余波第455章 惊变第694章 欲望第1244章 西凉(八)第1081章 冬天第209章 年关(二)第288章 战略(一)第510章 云涌(十)第694章 欲望第534章 插曲第567章 混乱第1120章 盟约(十五)第446章 关城第441章 游园(四)第245章 国议(二)第683章 相遇(六)第1530章 学问第1319章 见欢第1417章 商议(二)第319章 夜谈(一)第654章 建府第1055章 宴请(二)第536章 勇气第501章 云涌(一)第497章 轶事第1470章 称病第865章 归去第177章 寿筵(四)第44章 麻衣第623章 相斗第446章 关城第1533章 登门第1379章 启程第1547章 大将第1章 少年第727章 意外第369章 始末第163章 庆功(一)第480章 蜀亡第779章 议和(一)第1358章 考量第371章 誓言第364章 庆功(二)第1332章 对议第273章 开拔(三)第901章 猛虎第1514章 缘由第1220章 诈城第1533章 登门第126章 波澜第1138章 入城第139章 来访(二)第372章 归来第1559章 包围第174章 寿筵(一)第1384章 教诲第351章 祝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