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3章 谈商

其实崔晋很快就明白,之前的惊惧,多数是自己吓唬自己了,道理很简单,他是东宫长史,官职虽低,却没必要在知道点晋国公不喜的风声之后,便太过惊惶,就事论事,即便是在皇帝陛下面前,也不用太过害怕。

换句话说,他是在尽臣子本份,不必在意其他什么。

要不怎么有那么一句老话呢,英雄见惯亦常人,还是他太年轻,见的少了,为大将军威名所摄罢了。

明白了这些,崔晋也回了魂儿,言谈举止,也从容了起来,“成武二年,下官随在大军之后,得见我大秦军威,实乃下官生平幸事。”

赵石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官职相差太远,又是个读书人,在东宫任职,没必要弄的惺惺相惜,或者做出一副淳淳善诱的样子来。

随后,赵石的注意力便转回到太子身上,缓缓道:“汉胡往来,除了进献,赐予,联姻等事,最多的怕就是商事了。”

太子李珀凝神静听,崔晋也竖起了耳朵,因为他们都明白,像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而关于大同边市的处置,很可能就会出现在晋国公的这番话语当中。

实际上,晋国公一旦表明了态度,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此行便多半便要顺着晋国公的意思来了。

至于晋国公为何没向皇帝陛下进言,在出京之前做出应有的准备,那就不好说了,也许是朝堂上正纷纷扰扰,闹个不休。皇帝陛下没问晋国公的意思。也许是晋国公不欲在商事上多做纠缠。为旁人留下话柄,也许。。。。。。真正的原因,也只有天知道了。

由彼及此,半路上能得晋国公只言片语的原因,怕也不好猜,不过只要晋国公愿意多说些东西出来,对大同一行,则会多出许多的便利。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他们到是猜对了一点,赵石对大秦商事,一直不曾多做评论,只是在参知政事张光晋上书之后,才旁敲侧击的提议太子出巡,顺便将张光晋弄到了随行名单之中。

而在皇帝陛下那里,赵石的姿态其实已经一览无余,为了彼此考量,也没多问什么。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实非旁人可以想象。

赵石的话还在继续。“之前崔大人说的一点很对,胡人重商,为什么?其实崔大人也已经提到过,因为胡人所缺之物太多,所以,商人行走于草原之上,沟通有无,是胡人喜闻乐见之事。。。。。。。。。”

“而在我大秦,商旅之卑微也就不用多说了,这就是汉胡之间,风俗的差异,明白了这个,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不明白这些,只谈重商抑商。。。。。。”

说到这里,赵石笑了笑,不管是太子李珀,还是崔晋,都轻易察觉出了他这笑容中的轻蔑。

太子李珀适时道:“国公所言凿凿,实让人耳目一新。”

这就是恭维了,赵石还没说到点子上呢,断也不会让人有太多出奇的感觉。

而重商抑商,也非是单单汉胡往来可以概括,而提出这种观点的历代人物,看到的重点,却是在农业上面,和胡人其实关碍不大。

赵石顺手拿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出了长安之后,他身上确实觉得轻松了许多,好像除去了一层枷锁般。

“其实,商旅往来,平常事也。。。。。之后西边商道通畅,自然也会有汉胡商人行走其上。。。。。依微臣之见,阻不如疏,加重税赋,严管行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便是商路断绝。。。。。。。。”

“这般一来,谁会高兴呢?商旅肯定不会高兴,但在我大秦,商人也就那个样子,不高兴也就不高兴了,而胡人也不会高兴,他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了,嗯,有些人应该是这么想的,自己人不高兴也许不要紧,千万不能让胡人不高兴了,连年寇边,谁受得了?”

赵石嘿嘿笑了起来,太子殿下摇头失笑,虽然他这位大秦太子并不觉得胡人不高兴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他知道,朝臣们自然不会如此想法,胡人若是连年寇边劫掠,肯定会让许多朝臣愁白了头发。

晋国公的话有些不中听,但确实是实情,而这么来解释大秦商事,让他终于起了新鲜之感,并在心里开始琢磨,还会有谁不高兴呢?

而旁边的崔晋已经红了脸,怯于外敌,威于内里,他终于明白,自己文章中是哪点引得晋国公不喜了。

“百姓其实也不高兴,家用之物也就罢了,想要为自家添点光彩,却非商人不可,商途有碍,东西自然就贵,百姓之家,多是承受不起了。”

“富户们也不会高兴,坐拥田产不假,物易却受阻碍,不便之处,一言难尽。”

“读书人们高兴吗?我看未必,笔墨纸砚,从哪里来的?”

“朝廷也不会太过高兴,商旅渐少,于税赋上怕是也有碍吧?”

“既然谁都不高兴,还谈什么重农抑商?在微臣看来,老生常谈的东西,并不一定多有道理,而多是无奈之举罢了。。。。。。。。”

赵石看了一眼听的认真的李珀,接着道:“广就大同那边的事情而言,其实牵扯没那么多,不过是朝中的老大人眼光长远。。。。。。。。嗯,还有点过于激动罢了。。。。。。。”

“欺行霸市,货易不均此类纷争引起的混乱,极易平息,要的不过是公平二字而已,惩治些想要坐大的汉商,让蛮野的胡人也收敛些,不行就杀上几个闹事的,让胡人知道,在我大秦境内,没有他们凭刀子说话的份儿,这么着也就成了。”

“朝廷之策,有结果的时候还早,微臣也说不上什么话,但微臣知道,朝廷所决,影响到的是千家万户,应该慎之又慎,多做考量,而大同这边儿,扯不到那一篇大文章上来。”

李珀眨了眨眼睛,终于明白了赵石的意思,不用管太多,关于大同边市的事情,其实很简单。

朝廷所在意的,其实是长远的未来,那是需要朝堂重臣们以及皇帝陛下仔细琢磨的事情,不用他们为此操心。

崔晋显然也明白了这层意思,脸有些白了,这时他才发觉,自己这次进言,真的是很冒失,他这小小的七品官,完全承担不起搀和朝廷重务所带来的风险。

太子李珀则有些遗憾,左右朝堂政事的时刻,离他好像还远着呢。

不过令他高兴的是,这一趟过去,应该不会出什么差错了,处置起来,也能少些顾忌。。。。。。。

而经过这一番相谈,他也确实觉得,所谓重农抑商,或是农商并举什么的,说的太过轻易,大秦的疆域越来越大,各地差异已然极多,更别提汉胡之间的差别了。

轻轻松松一句话,就定下朝廷国策,实是让人感觉不太靠谱,而且,后面那位张老大人,是跟同僚吵了一架之后,立马上书言事,以意气而定国家大政,可笑而又可叹,也不知其人这个参知政事是怎么来的。。。。。。。。。

相比之下,晋国公之言,就听着实在多了,是啊,没谁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急着去干呢?

那许多人都是左右权衡,不敢轻易决断,只你张光晋一人了得?

在太子李珀这里,还没跟后面那位张老大人谈上一次,在其心目中,一位为官数十载的参知政事,国朝重臣的形象已是大坏。

于是,李珀笑着举杯,“老师所言,果然句句皆为真知灼见,胜其他人远矣。”

这个其他人指的是谁,自然没有人去深究。

恭维话赵石已经听的太多了,根本不会往心里去,而他对商事的见解,其实也分外片面,这毕竟不是几百年之后,在这样一个时代,很难讲商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商人们的品质,不用估计过高,像大同那里的乱象,可不就是商人逐利闹出来的?

商人和军人是两码事儿,商人为了获得暴利,什么国家民族都可以抛之脑后,不过相比较满嘴大义微言,私下里却不定怎么回事的读书人,赵石觉着,商人还是比较能得他喜欢的。。。。。。。。。

这个话题告一段落,太子李珀一杯酒下肚,接着酒劲儿,问了一句,“老师,学生听闻,父皇曾有意让学生代替他于大同会盟诸部首领,却为老师所阻,学生有些不明所以,还请老师指点。”

说完了,他这里可能有些后悔,这事传到他耳朵里,也就罢了,如今还说出来,就是他的不对了。

无论是父皇,还是晋国公,听了之后都不会欢喜,他这里确实有些孟浪了。

不过这事憋在他心里已经许久了,父皇什么都没说,就更让他难受,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也只能说明,他的年龄太小,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城府也不够深沉了。

(三更了,阿草努力吧?那还等什么,月票呢,订阅呢,推荐呢,呵呵,开个玩笑,阿草最近还不够努力,阿草自己知道,这两天正在调整状态。)未完待续。。

第673章 长街第382章 豪杰(六)第523章 战报(三)第227章 进京(二)第399章 奖惩(四)第1218章 无力第1369章 结巴第729章 决断(一)第935章 贤能第310章 心结第351章 祝寿(一)第1412章 明远第980章 称臣第631章 人来(四)第1081章 平胡第176章 寿宴(三)第63章 杀戮第1507章 展示第483章 金州第586章 宴饮第923章 安定第1366章 赐婚第1112章 盟约(七)第142章 出行(一)第1391章 洛阳第788章 惊异第1375章 大夫第1196章 县事第422章 杂事第709章 君臣第143章 出行(二)第1190章 廷议(二)第302章 斩获第517章 云涌(十七)第1432章 兴革第17章 血战(四)第1155章 拜会(五)第1428章 稍定第287章 平静第7章 征兵第1486章 算账第375章 汗王第444章 可笑第266章 阵前第390章 为官第514章 云涌(十四)第499章 不安第1328章 赌博第565章 关内第282章 禁沟第15章 血战(二)第423章 来客(一)第1479章 张承第218章 偶遇第1253章 突击第1367章 禁军第287章 平静第534章 插曲第1314章 君臣(六)第825章 枢密第240章 血夜(八)第446章 关城第533章 战机第1056章 宴请(四)第986章 清除第935章 贤能第1471章 盛会第48章 定军(一)第1068章 舞者第921章 死战(四)第336章 遇敌第245章 国议(二)第1496章 名气第54章 粮草第1384章 向西第859章 余波第385章 归去第1346章 文会第1470章 称病第1399章 战争(三)第1153章 拜会(三)第798章 见驾(四)第636章 定计(二)第931章 见客第121章 顽劣(一)第1171章 年礼第1054章 宴请(二)第1366章 赐婚第425章 军务第1425章 宫中第985章 开始第1467章 斗气第1094章 草场第1567章 风雪第2章 变故第1257章 韦州(三)第939章 道士第1395章 赞语第1293章 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