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辽东

送张世杰走的时候,赵石再次劝道:“大哥,我还是那句话,你年岁已高,该到留个地步的时候了。。。。。御史台,终究不是久留之地。。。。。。”

两次相劝,以赵石的身份地位,已经极为难得,张世杰不可能无动于衷。

张世杰叹了一口气,道:“贤弟的心意,大哥领了,但陛下于我恩遇极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啊,这身后之事,还请贤弟多多照看,大哥是顾不上了。。。。。再者说,到了咱们这个位份上,想退又哪那么容易?”

听上去挺有道理,但赵石心里却是摇头。

御史台到了今日地步,实际上就是两个字,争权。

既然是争权,树敌便在所难免,观今日之势,还有转圜之余地,不过早晚有一天,御史台会犯了众怒。

就像张世杰今日想派人去军前的事情,身边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靠他自己奔走,孤家寡人之势已显。

现在没人参劾于他,不过是因为这些年朝中变化有些快,可供攻讦之处也多,御史们很忙,别人也穷于应付,无暇顾及其他,等朝政渐渐平稳,却还有更大的事情在前面顶着罢了。。。。。。。

而像张世杰这样的皇帝近臣,朝中显贵,一旦有人生事,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不过赵石也不再言及其他,像张世杰这样的人,又来到了如今的地位,主意并不比他少,眼界上,也不一定比他就窄了。

该怎么做,都自有章法,劝上一句两句,对于赵石而言,已是仁至义尽。张世杰也承情,这就得了,说的多了,反而显得他赵石过于侨情。

当然。对于张世杰所谋之事,赵石也不会答应。

开玩笑,大军征战,身边有个管着军法军纪的人在旁边指手画脚,你让大军主帅怎么想?换了他赵石。你若是老老实实的也就算了,若真不知进退,找个由头斩了,也不算多大的事情。

连赵石都做如此想法,可想而知,张世杰所思所想,根本就是镜花水月,没影儿的事儿。。。。。。。。

送走了张世杰,赵石也是摇头,文人啊。。。。。。。。。

接下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三天的功夫,大军主帅的人选已然尘埃落定。

此次挥军东进,将以河洛宣抚使,大将军江善为帅,辅之以枢密副使,大将军种燧以及河东宣抚副使种怀玉,河洛宣抚副使魏怀德。

以潼关守将段瑞为大军转运使,掌粮草辎重事。

接着便是调兵,这个有些麻烦。商议了五日,朝廷才陆续发出调兵文书。

这一次,因河北李任权应无暇旁顾之机,大秦河东。河中的各部精兵,皆在抽调之列,从这个也可以看出,大秦上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了。

这中间,还穿插着无数的人事任免。

比如说。大同守将赵幽燕,接替种怀玉镇太原,暂任河东宣抚副使之职。

大同镇守副使万春年,守大同。

已经成军数载的河东兴武军,三万骑在兴武军指挥副使王胜保率领之下,南下归于大将军江善麾下,剩下两万骑,仍由兴武军指挥使,大将军李刑统领,归大将军张锋聚节制。

朝堂上,户部右侍郎,兼国武监祭酒杜瞬卿,晋户部左侍郎,卸国武监祭酒之职,兵部令史褚徵晋国武监祭酒。

户部郎中李浑,晋户部右侍郎。

吏部郎中李士芳,晋吏部右侍郎。

国武监虞侯江游,出任军察院主事,这一步跨度有点大,却也不算奇怪,因为江游身上本就有从五品武职,和国武监虞侯的七品职位,很不搭调,和杜瞬卿差不多,都属于高位兼任罢了。

这一次升迁,则是为他接任大将军杜山虎,掌军察院事做准备。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人事任免,并非仓促而定,是经过这几年的朝政变革,皇帝陛下为进一步掌握朝政,早已准备好的手段。

而这里面,也隐含着大将军赵石在逐渐脱离国武监,进一步交卸权柄的意味。

只是在当前战事面前,这种政治考量没多少人关注而已。

到了五月间,河中禁军陆续南下。

河东各部要晚上一些,不过各部也都开始纷纷启程,尤其是王胜保部,都是四条腿走路,河中禁军还未调拨完毕,他这里,前锋陆相部,已经到了黄河边儿上了。

六月间,三十余万大军,云集河洛,联营百里,人喊马嘶,旌旗蔽日,洛阳古城周遭,彻底成为了一个大兵营。

如此声势,东宋若没什么反应,才叫怪了。

实际上,在五月间,东宋便已抽调各部人马,汇聚于开封之西,郑州地界,严阵以待,淮右兵马也聚集于荆襄一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事。

这还不算,东宋已经派出使者去到南唐,许诺种种好处,想请南唐派水军与东宋水军一道,逆流而上,进击蜀中夔州,行那围魏救赵之谋。

另外,还派出使者北上,厚着脸皮,跟河北李任权求援,许以厉害,想让李任权像当年一样,率兵南渡牵制秦军人马。

奈何李任权也是焦头烂额,投靠蒙古人这件事上,已让河北人心惶惶,众将离心。

而接下来,蒙古人迁十五万户北上,充于蒙都,更是让河北一片喧哗。

河北乱象,怎么也压制不住,很多地方,再次闹起了义军。

蒙古人之残暴,河北上下有目共睹,李任权这一次改换门庭,真真是不得人心。

而罪魁祸首,却是开封那些两面三刀的王八蛋,任使者口绽莲花,有苏秦张仪的本事,也是白搭。

因为即便不咎既往,李任权也已是身不由己,根本无力旁顾了。

不过,对于旧主的怨恨。还是让他忍住了,没将厚颜无耻的来使斩了,而是好言安慰,紧接着。便派人北去辽东,将诸般情势,报于成吉思汗铁木真。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晚了,因为战事已经将将开始。一来一回,差不多也就到了秋末时节,再想备战出兵,已是绝无可能。

但李任权还是存了万一之想,因为秋末时节,正是蒙古人用兵的时候,和汉人征战,有着很大的区别。

。。。。。。。。。。。。。。。。。。。。。

辽东,蒙古人都城。

当年金人宫廷所在,已然换了主人。

只是当初金人离去。虽然略有仓皇,但财物没扔下,差不多可以说是搜缴一空,大多数都被带去了高丽,少数则藏于辽东的山峦莽林之中。

虽说金人并没有焚烧宫室城池,但当年之乱象,非是亲见,谁也难以想象。

末日来临,杀人放火哪还能少了?

所以,等蒙古人来到这里。其实这里已然差不多是一片废墟。

金人宫廷所在,残垣断瓦,一片凄清,城中。还留有一些苟延残喘的百姓,蒙古人一来,都成为了奴隶,加上蒙古人从北边儿带回来的汉奴,人数到也不算少。

而这些人,也就成为了蒙古都城的第一批居民。

等成吉思汗决定定都于此之后。奴隶也就成为了修建这座城池的苦役,其中惨象不用多言。

到了如今,蒙古人的都城,已经有了些当年模样,后来成吉思汗定名这里为汗八里,大汗居所的意思,传出去,汉人皆名之为大都。

在这里,蒙古人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其他人等,皆为蒙古人之牛羊,蒙古人的盘中餐罢了。

也确实有那心理扭曲,不类于人的家伙,以虐杀,食人为乐事。。。。。。。。

要说蒙古人在草原上的时候,也以热情豪爽,憨厚耿直者居多,到了这里,却变了一个模样,凶残狠毒之处,让人瞠目结舌。

而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多年的征战,让许多蒙古人已经脱离了生产,过渡到了职业武士阶段。

他们不用再放牧,忍受饥寒,只要拿起弯刀,自然可以从中掠夺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这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这个族群。

到了南边儿,远离故土,一年年的下来,战事从来没有停止过,等他们习惯了鲜血横流的场面,并乐在其中的时候,他们的性情,也就成了今日这番模样。

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也只能从奴隶的惨叫和鲜血中寻求某种刺激。

说起来,他们和契丹人,女真人,甚至是后来的日本鬼子,也没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当他们进入一片几乎可以予取予求的世界之后,都会变得疯狂起来,人类的基本底线,也就不存在于这些野兽身上了。

自蒙古人定都以来,这座都城之中,就从来没少过杀戮,而实际上,从契丹人开始,到如今的蒙古人,这个地方每一寸地方,都渗透着汉人的鲜血,缠绕着冤魂的哀嚎。

这样一座城池,对于蒙古人来说,无疑是天堂,对于汉人而言,只能是地狱。

如今,大都中的宫廷所在,富丽堂皇之气已然泯灭,带上了粗矿也蛮野,并散发着难闻的羊膻味儿。

蒙古人的官吏们,带着尖顶皮帽,裹着皮袄,满面沉肃,不过间或就能听到一两声肆无忌惮的大笑,将这里的庄严肃穆之气,冲的一干二净。

不过,不管怎么说,有了官吏制度,那么,也就有了一丝丝王朝的气息,不管他们现在有多野蛮,只要长久下去,定然也会慢慢向文明靠拢。

这个进程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所有族群,都不会甘于野蛮。。。。。。。

当然,像蒙古人这样的民族,等他们学会礼义廉耻的时候,其实也就是他们渐渐消亡的时候了,就像契丹人,和女真人一样。

在宫廷最雄伟的建筑里,成吉思汗铁木真接见了李任权派来的人。

这里本来是当初金国皇帝朝会所在,不过,现在完全变了模样。

地上铺了厚厚的地毯,曾经高高在上的皇位,也没了踪影,一张大大的矮桌,摆在大殿中央。

殿门外,早已升起了篝火,上面驾着一只只考的金黄的羊羔。

酒水和肉食,流水般送入殿内。

蒙古贵族们围着长桌,席地而坐,或者拿着随身短刀,不停的片下羊肉,塞进嘴里,或者干脆拿着,吃的满嘴流油。

成吉思汗铁木真居中而坐,吃相也并不比其他人文雅,他看上去臃肿了一些,因为自从定都于此后,他便很少再骑上战马,带领麾下的勇士们去杀死自己的敌人了,最多最多,也就带着人到城外去打打猎物,而这并不足以消耗他身上堆积的脂肪。

不过,他的目光,依旧凌厉如同鹰隼,里面蕴含的疯狂以及那勃勃的野心,从来不曾少过半点,只会更加旺盛。

再粗鲁的言行,也不会让这样一个人沦于卑贱,他是天生的王者,蒙古人中当之无愧的雄鹰。。。。。。。。

桌子上,有个异类。

一身道袍,还是那么飘然出尘,轻酌慢饮间,已经将他和周围的蒙古人分隔开来。

当年的反金义士,如今的蒙古国师,成吉思汗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丘道人是也。。。。。。

如今的他,在蒙古人中间已经站稳脚跟,没了通天巫阔阔出,没有了桀骜不驯的合撒尔,道教在他传播之下,渐渐流传于蒙古人当中。

只是时间还短,三清还无法跟长生天相提并论罢了。

不过蒙古人的信仰还很原始,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这也让他不必太过话费心思去挑战长生天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现在,唯一困扰他的是,他在汉人百姓中间的名声,正在急速降低下来。

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蒙古人是残暴了些,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可以借助这些,让自己的徒众去传播他的仁慈的声名,比如说在蒙古大汗的手下,又救出了多少多少无辜百姓云云。

而他也确实让广阔的辽东原野以及这座城池之中,少添了很多冤魂,他自认。。。。。。功德无量。。)

第1402章 商队(三)第290章 弑君第337章 遇敌(二)第1515章 开端第792章 家聚第707章 春暖第1099章 惊惧第534章 诡异第278章 关下第1529章 相议第1411章 相谈第379章 豪杰(三)第135章 密议(一)第1341章 应对第1106章 盟约(一)第23章 冲动第777章 落幕第1549章 降人第155章 比斗第452章 条陈(一)第2章 亲戚第1396章 敌人第892章 重整第132章 先生(三)第1534章 辽东第1254章 突击(二)第741章 请见第698章 游说第1465章 家宴第337章 遇敌(二)第1098章 商人(四)第1500章 运气第288章 战略(一)第133章 先生(四)第838章 秘闻第606章 夜谈(一)第889章 殴斗第175章 寿筵(二)第1019章 犹豫第1268章 使者第1054章 宴请(二)第1224章 豪情第441章 游园(四)第675章 寻源第1124章 盟约(完)第459章 亲家第1489章 收获第86章 风云(四)第737章 退兵第864章 吉兆第925章 部众第1098章 商人(四)第1427章 夜谈第1208章 初战第1504章 范本第599章 皇子第1508章 将来第1353章 失误第1434章 纵谈第567章 混乱第953章 狎妓第673章 长街第1490章 行路第1193章 公主第794章 抽丝第237章 血夜(五)第603章 孩子第1411章 迁徙第242章 劝语第841章 宁阴第596章 其人第1099章 惊惧第1289章 归来第1428章 稍定第218章 偶遇第486章 发作第194章 故人(四)第283章 丛林第842章 风浪第534章 诡异第1325章 消息第1366章 赐婚第1214章 财富第371章 不同第1026章 收降第1003章 活着第725章 过河第1562章 大军第1515章 开端第380章 风雪(三)第457章 君臣第860章 为誓第127章 分说第225章 谋算第1308章 献捷第1196章 县事第1479章 张承第404章 奖惩(九)第140章 来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