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决断(三)

及至深夜,将军们纷纷散去,南十八,孙文通两人却留了下来,两人心中有事,虽说已是深夜,两人却无一丝倦意,满脑子都是事情,满肚子都是话语。

赵石就更不用说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压在肩头,千头万绪,一下子好像多出了无数事情,哪里还顾得上休息,耐下心思与这两位细细商谈。

直到天色微明,南十八两人才满脸凝重的出了房门。

秋风萧瑟,寒意渐深,出了房门的两人被风一吹,都下意识的紧了紧衣袍,两人对视了一眼,都是微微苦笑,此番之后,也不知是怎样一番局面?

两人皆是城府深沉之辈,一笑之间,便也默不作声,相伴出了府邸。。。。。。。。。

直到两人并行,离得那知州府远了,孙文通终是忍不住,闷声道:“南兄大才,我等不及,然,大帅。。。。。。。。欲行那大险之事,为何南兄只听之任之,却不加一言,还请南兄为文通解惑。。。。。。。。。。”

这话略显生硬,其中的埋怨和责备之意也是昭然若揭。

南十八并没看孙文通,眼睛直视前方,半晌过后,才笑道:“孙兄如此埋怨于我,可@ 是有些冤枉人了,孙兄才干不下于我,于军务之上犹有过之。。。。。。。若早随大帅几年,也许南某等人便要视孙兄马首是瞻了的。。。。。。。。”

捧了一句,接着话锋一转道:“孙兄也算是头一次随大帅出征吧?可瞧出大帅与之前有何异处?”

孙文通抿着嘴,不为所动,只拿眼直愣愣的瞧着南十八,他性子偏于耿介,多数时候认准了便不会轻易更改,于品性上来说,这样的人有些固执己见,南十八的话云山雾罩的,自然无法解其疑虑。

南十八是什么人,自然不会不明白他的性子,所以顿了片刻,接着便又自顾自的道:“不管旁人如何,十八为人参赞,知前后,晓事理,识进退的道理却时刻谨记于心,不敢稍忘。。。。。。。。”

“大帅虽方年少,但从军十余载,可谓身经百战,功勋赫赫,时至今日,已有一代名将之姿,声威日彰,实非幸至。。。。。。。。”

“这些年,大帅于长安开办国武监,少了战阵杀伐,多了些。。。。。呵呵,多了些文气,但十八却从不曾忘了,大帅领兵于蜀中,杀伐决断,才使大军上下服膺,军兵上下,悍不畏死,一心向前。。。。。。。。”

“孙兄耿直敢言,十八是打心底里佩服的,但为人幕者,首重识人明理,而今大军在外,军中上下,皆为大帅旧部亲信,建功立业之心急切,骄兵悍将,如轻绳系于猛虎,薄水困于蛟龙。。。。。。。。”

“张培贤领兵战于河洛,虽有小挫,之后定是捷报频传。。。。。。。而大帅领兵于河中,眼见沃土千里,却为大军侧后,不敢稍动,孙兄以为。。。。。。。。日久之下,即便众将不敢稍违大帅军令,但军中可有怨言?可会有损于大帅声名?”

“再者说了,折汇为大军留后,又与大帅有隙,心思难测,而今大军孤悬在外,河上渡船皆在折汇操持之下,一旦事急,谁又能保折汇。。。。。。。。”

“大帅向来果敢,怎会让大军生死操于人手?孙兄只晓得此番凶险难测,可又曾想过,何尝不是以进为退之策?”

孙文通听的认真,南十八虽然说了许多,但其中含着的意思却很简单,赵大将军行事,有些时候劝得,有些时候却劝不得,什么叫大军征战在外,什么又叫杀伐决断?换句话说,一个不好,便会扰乱军心,当心军法处置的,孙文通也是久于军旅之人,这个道理却是一点就明。

紧紧抿住嘴唇,在嘴角划出一抹固执的弧线,“这怕不是什么以进为退吧?以大帅之布置,再有数载,这河中之地哪里还有旁人立足之处?”

“呵呵,孙兄说的不错。”南十八不禁笑了,“以我观之,大帅也正有此意。。。。。。。”

“那。。。。。。。。”

“孙兄既然明白这个,又何必计较那些细枝末节?进退攻守之间,想来大帅已经有了主意,天下纷争,哪从一定之规?今我大军东出,分合之间,已露端倪,此正英雄用命之时,大帅又怎能甘于人后?”

孙文通心中一惊,一统天下,定鼎九州这样的字眼在脑海之中一闪而过,好像打开一扇大门,眼光立时便开阔了不少,也不能说他眼光不够长远,没有想到这些,只是他向来务实,也就少了几分锐气,所以才纠缠于细节罢了,而听了南十八一番话,心潮涌动之间,也终于将心思放了开来。

想到大秦这些年励精图治,与世仇西夏结盟,先下蜀中,如今又大军东出,欲取河洛,若能再取晋地经营数载。。。。。。。。

想到这里,再固执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确是心胸有些小了。。。。。。。。。。。

真心诚意的在马上一拱手,道:“南兄所言甚是,文通受教了。”

南十八摇头失笑,“孙兄不必如此,南某痴长几岁,想的也就多些,不当什么,再则说了,大帅既然将众人托付于你我,你我总归要有个交代,若不能齐心协力,这差事啊,恐怕要糟。。。。。。。。。”

“南兄放心便是,文通虽觉着。。。。。。急了些,但定当竭力相助,不敢稍存怠慢之心。”

“这个不用提,孙兄之为人,南某又有什么信不过的?只是诸事繁复,还需你我再仔细合计一番才成。”

这时孙文通虽还心存疑虑,却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纠结了,不过说到正事,却还是叹了一口气,来了一句,“于你我而言,万事皆易。。。。。。。。却恐难留善果啊。。。。。。。。。”

不过随即便大嘴一张,自嘲的笑了,“文通瞻前顾后,让南兄见笑了,这个恶人,南兄不用和我争,文通一身当之便是。”

虽然说的有些没头没尾,但南十八却清楚他说的是哪般,不管怎么说,这事确实急了些,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此番行事,有再多的理由摆着,也难逃轻率之说,若想办好,也就不可能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之后也许。。。。。。。就得杀的人头滚滚,满眼血色。

再兼。。。。。。照那位的主意,俨然就是要挑动民乱,再于乱中取利,别瞧嘴上说的光明正大,慷慨激昂,不过一旦照那位的意思做了,不论胜败,这北地之百姓却是首当其冲,再没有安宁度日的时候了。

也许这千里江山,又是一个蜀中啊,南十八心中一叹,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什么礼仪道德,大义微言,在这两国征战之间,都显得那般的微不足道,也不知。。。。。。。那位年纪轻轻,为何就有了如许狠辣的心思城府。。。。。。。。。。

但不管怎么说,之后的诸般手段,也确要有个恶人来担着,“孙兄说笑了,南某乃周人,孙兄是蜀人,若有恶名,都是一般,还争个什么?到是大帅这次所图非小,事情别坏在你我手里才好。”

两人并辔而行,相视苦笑,之后便转开了话题,你一言我一语之间,身影渐渐消失在晨光之中。。。。。。。。

。。。。。。。。。。。。。。。。。。。。。。。。。。。。

书房中终于暂时安静了下来,赵石俯身于案上,握着笔,皱着眉,有些难以下笔,他现在要写下的,不光是给大将军张培贤的战报,且还是要呈送于朝廷的奏报,要将这许多事说的清楚明白,有理有据,对于他来说,实在难为的很,所幸的是,他只用打个底稿,其他的只需南十八润色便是,不过还是够他头疼的。

正冥思苦想间,房门轻响,种七娘端着个大大的食盘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赵大赵二两个,手中拎着食桶,热气腾腾的,酒菜香气很快便充斥于房间之中,很是诱人食欲。

将食盘轻轻放在桌子上,回身便将没个眼色的赵大赵二撵了出去,自己则垫着脚,探头往赵石这儿瞧了瞧,见了夫君那标志性的大字,嘴角抿了抿,眉儿弯弯,却忍着没笑出声儿来。

这些年下来,赵石虽长进不少,但于这书法一道上,却真的是一窍不通,写出的大字还是那般惨不忍睹,尤其是种七娘乃世家大族出身,瞧在她眼中,赵石这一笔字啊,真真是不堪入目的紧了,也不知这位从小是怎么练的,硬是有越练越难看的架势。

赵石斜眼瞅了瞅她,鼻端嗅了嗅,一夜没睡,确实有些饿了,许是被人笑的多了,也许是根本不在乎自暴其丑,大大方方的放下毛笔,宽厚的身板往后一靠,压的椅子咯吱吱一阵呻吟,“别笑了,赶紧端过来,饿了。”

“我可没笑。”这么说着,种七娘带着娇憨的吐了吐舌头,“南先生也是,怎就这么去了?只留大将军在这里费神?”

“他啊,事情多着呢。。。。。。。。”赵石随口回应。

种七娘埋怨着南十八,手里没停,将食盘端过来,又掀开食桶,端出几盘也不知热过几次的小炒,又给赵石盛上满满当当一碗白饭,嘴里也没闲着,“他事情多,又哪里多得过你?看这眉头皱的,一夜不见,好像就老了几岁似的。”

难得轻松一会儿,赵石从成婚数载,却依然娇俏有如少女的妻子手中接过饭碗,笑着道,“心疼了?”

种七娘哼了一声,其中心中却是欢喜,“妾身不是心疼,是头疼,头疼回去之后,见到其他几位,不好交代呢。”

一边说着,一边却已经绕到赵石身后,一双小手熟练的摆正赵石的脑袋,揉捏开了。

赵石放下碗,半眯着眼睛,作享受状。

“听说。。。。。。。”种七娘小心的控制着手上的力道,轻声问着,“大军要开拔了?”

“嗯。”

“那。。。。。。是要去取临汾?”

“嗯。”

见没得多少回应,手上力道不由重了许多,嘴上接着道:“是不是。。。。。。。有些弄险了?”

赵石依旧有些漫不经心,“打过才知道,现在不用担心,还要看金人那边的情形。。。。。。。。。”

种七娘明显有些担心,有些忧虑的道:“大同,太原两处兵马加起来不下三十万,一旦。。。。。。。。”

“大同,太原皆为金国重镇,弃守不得,北边草原不安宁,西夏那边也不会坐视,能起兵十万就不错了,现在的情形跟当年不同,金人已是日薄西山。。。。。。。。。这一仗打好了,女真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嗯,再用点劲儿,这几天确实有些头疼。”

种七娘天赋异禀,力气自然不在话下,稍微又加了些力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咱们可不能大意轻敌。”

“这个自然,不过既然来了,不跟金人打一仗,别说我不甘心,便是这上上下下的,恐怕也不会甘心。。。。。。。。兵凶战危,到时临机应变便是,看似弄险,其实已经占尽先机,这一仗啊,总归有几分成算的。”

种七娘嗯了一声,心安不少,她出身将门,这些道理也不是不懂,但关心则乱,心里便也有些没底,听了向来崇慕的丈夫这般说,心里那些疑虑才消去不少。

不过很快,另一层忧虑又浮了上来,“大将军那里怕是不好分说吧?”

“出关之前,他便准我便宜行事,再者说了。。。。。。。这一仗,不论胜败,于河洛战事来说,都是无关紧要,只要攻下洛阳,张大将军才不会管咱们这边如何呢。”

种七娘翻了翻白眼,刚要反驳,不过随即就明白了其中关节,不是不管,一个是管不过来,有赵石在,张大将军的军令还不如兵部的呢,二来呢,和金人这一仗打下来,就算大军败了,金人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又如何能威胁到大军后路?所以说,张大将军这边,确实无关紧要,有个说辞就成。

“但朝廷。。。。。。。。”

“是啊,就怕有人作梗,弄得虽胜犹败就不好了。”

“要不。。。。。。。。妾身修书一封,让爹爹那边帮着说话?”要不怎么说女生外向呢,种七娘想也不想,一句话的工夫,就想将自家父亲拽进来掺和。

赵石可不侨情,立即便笑,还拽了句文,“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种七娘立马醒悟,说了这么多,就觉着与自家夫君以往的性子不合嘛,原来在这里等着呢,不过这八个字,却还是让她喜不自胜,笑的露出两排小白牙,怎么也合不拢嘴唇,拍了赵石肩膀一下,佯装嗔怒,“你就知笑我。”

“好了。”赵石拍了拍她的手,“来,一起用些,大军一旦开拔,风餐露宿的,可就没这等清闲的日子可过了,对了,赵幽燕要留在解州,所以那些亲卫就都交给你了,别跟我嚷着要到阵前带兵啊,咱们来之前可是说好了的。”

“知道了。。。。。。。。”种七娘拉着长音,声音却甜的有些发腻了,不过随后便小心意的问了一句,“你说。。。。。。。。若是换了金花姐姐,你也不让她带兵?”

这回赵石聪明了,“都是一家人,不比这个,照我的意思,你们啊,都在长安享福才对。”

种七娘皱了皱鼻头,顺势在桌旁坐下,心里还是暗哼了一声,就知道。。。。。。。。不过这一次出来,能单独随于夫君身侧,朝夕相处,却还是满意的,再加上夫君虽然威权日重,但在一些细节上,却更能体会他的维护之心,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开始一心享受这难得的安静时光了。

其实她和李金花比了这些年,在夫君心目中,各人是个什么分量,那是知道的真真的,别看她出身种氏,论起来,怕是还不及人家惜红呢,再加上现如今府中又多了个来自草原,美的跟什么似的异域胡女,她就更不占优了。

不过呢,种大小姐也不着急,得胜伯府正妻范氏出身太低,李金花吧,年岁老大,那个什么琴其海长的虽美,也还聪明,但却到底是胡女出身,惜红就更不用说了,出身景王府歌姬,就算诞下得胜伯府长子,也威胁不到她种大小姐的地位。

这般算下来,若不论情分,赵石身边女子虽不少,但却没一个能比得上她种大小姐文武双全,得天独厚的,加之娘家那边父兄皆在,她还真没什么可担心的。

不过是因为这些年和李金花攀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才时不时的要挂在嘴边,总想着要占一占上风,而实际上,她与李金花也共职有些年了,论起和家中其他妻妾的关系来,还就数她们两人处得来,还是那句话,不吃醋的女人,那还叫女人吗?

。。。。。。。。。。。。。。。。。。。。。。。。。。。。。。。。。。。。。。。。。。。。

解州知州府书房,夫妻两个享受着这暴风骤雨来临之前的温馨平静,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原府官道之上,却是蹄声隆隆,震的地面颤抖不停,一行数百骑,如狂风刮过,一路烟尘,向太原府方向疾驰而去。

太原府,北地之重镇,控带河山,居天下肩背,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论秦汉隋唐,得之,便可为王者资,胡马南来,此为必经之路,所以历代以来,此地皆为御胡重镇,屯兵之要隘。

然,自辽取晋地,以其险要,遂以此为基,北进云中,又修大同,有大同府在前,太原府之重略减。

而女真崛起于东北,不数载,便席卷北地,取契丹而代之,随后,北逐契丹,于云中与契丹纠缠,大败之,辽人北走,北地遂定。

有鉴于此,金人更重大同,遂于大同修建行宫,定其为西京,命大将守之,于是,太原府便也成了后方粮草聚集之所在,繁华日盛不假,却少了几许王气。

而实际上,太原之险要,却非大同可比,南窥河中膏腴之地,北接云中,东据太行,西望秦川,河东之根本,得之,或西取秦川,或东进幽燕,南下便是河南,北方又可进窥云中,天下三都之一,其地势又哪里是大同可比?

“万户大人,前面便是榆次地界,再有百多里,便到太原了,您看。。。。。。。。。。”

完颜和尚一提马缰,疾驰中的战马,立时便缓了下来,数百骑士,纷纷控马减速,一时间,战马长嘶之声不绝于耳,马蹄蹬踏,尘土飞扬,但片刻之间,数百骑便已云集于一处,一个个骑士汗流浃背,泥水顺着身上,脸上滴滴答答的落下,但一双双彪悍狂野的眼睛中却看不到一丝疲惫之态,亮的吓人。

他们如同野兽般喘着粗气,满是老茧和伤疤的大手随意的拍打着同样满身汗水的战马,向这同生共死的伙伴传递着自己的友善和安慰,战马嘶鸣的声音立时便低落了下来,而不经意之间,带着血腥味儿的肃杀之气已然充斥于旷野之间。

完颜和尚抹了一把脸,大声道:“怎么?累了?”

“回万户大人。”好像狗熊般强壮的女真汉子在马上弯下腰,大声回道:“咱们不累,跟着万户大人,就算再走个三天三夜,也不会累。。。。。。。。。。但马。。。。。。。。。有些撑不住了。。。。。。。。”

旁边听到的人都嘿嘿的乐了,他们笑起来依旧很是令人惊悚,但听在同伴耳朵里,却会感到格外的安心。

完颜和尚也笑了,“好,那咱们就在榆次歇上一半天,明天一早赶路,明天晚上天黑之前,定要喝上太原府的美酒,吃上太原府的牛羊烤肉,睡上太原府的娘们儿,但记住啊,别丢我完颜和尚的脸。”

队伍中欢呼声大作,完颜和尚哈哈大笑,说不出的爽快。

要知道,这些年来,他并不算好过,当年河中一战,损兵折将不说,大帅完颜烈无奈回京,随即便被软禁了起来,而作为完颜烈爱将的他也不太好过,回京转了一圈儿,很是受了些委屈。

但与完颜烈身受忌惮不同,他是当今金主完颜雍的亲侄子,当年完颜亮在位之时,完颜亮生性残暴,动辄杀戮,更兼好色如命,朝臣人人自危,完颜雍虽得完颜亮喜爱,却也提心吊胆,虽借机远避南京。

但到底也没逃过,完颜雍妻子乌林达氏貌美如花,名声著于女真,完颜亮垂涎不已,屡次召其回京入宫觐见,完颜雍留驻南京之时,圣旨又到,措辞激烈,隐有不耐之意。

完颜雍大怒,但羽翼未成,力有不及,唯有忍痛送妻子入京,然乌林达氏刚烈,于归京途中自尽而亡,消息传回南京,完颜雍大痛之下,欲起兵叛反,为近臣所劝,终于隐忍了下来,不过终是对完颜亮恨之入骨。

而那时完颜和尚年方弱冠,正于京中任职内侍卫,听闻此事,怒不可遏,是时又逢内侍卫统领,金主完颜亮的孙子完颜成章屡屡挑衅,语多嘲讽,一怒之下,于宴饮之间,拔刀杀了完颜成章,众目睽睽之下,以其颈血手书奏折,快马直驱宫门,长跪不起,为婶婶鸣冤。

少年热血,不知艰险,许是完颜亮稍有愧疚,更兼完颜烈力保,这一番胆大妄为竟然被轻轻揭过,在上京也未激起多大*澜,只是内侍卫做不成了,被贬去北方军中听令。

后来消息传到南京完颜雍耳朵里,也曾叹道,族中子弟众多,却只完颜和尚身有傲骨,吾等所不及也,有了这番因果,及到完颜雍登位,将完颜亮贬为海陵庶人,令其死后也留千古骂名,心中恨意稍减,又将完颜亮一系宗室故旧杀的杀,贬的贬,坐稳了皇位,想起前情故事,对这个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侄儿还能坏了?

所以说啊,这些年完颜和尚虽略有委屈,但过的却也不错,完颜雍虽不如完颜亮残暴成性,但也绝对不是心慈面软之人,登基之后,很有些励精图治的意思,眼见后周,西秦等国渐渐强盛,不可轻辱,随即便与后周议和息兵,专心于北方草原以及西夏。

更有意与西夏结好,逼迫西夏称臣之意。

不说这些金国朝政,只说完颜和尚,现在的他,虽受完颜烈牵连,总少不了这样那样的攻讦,与一众女真贵戚也是格格不入,但却深受完颜雍看重,先是拔为兵部侍郎,后出使草原,助塔塔尔人对抗日渐强盛的蒙古诸部。

后转西京行台尚书,挑动鞑靼内乱,与乃蛮部结盟,阻隔蒙古诸部西侵,又兼压迫西夏,让西夏人不敢轻动,而完颜和尚一路升迁,如今的他已是金国数得上的重臣了。

而去岁回京述职,转任兵部尚书,离入阁拜相其实已经不算太远了。

其实,就在六月间,秦人东出的消息已然传到上京,后周使臣也到了金国京师。。。。。。。

不过说起这个,完颜和尚就是一肚子的气,朝中吵来吵去,也没个决断,便是皇上,也有些左右犹疑,多有不愿出兵相助之意。

这个到也无可厚非,如今蒙古诸部越来越是强盛,虽还未与金国刀兵相见,但却迟迟不肯受封,南侵之心已是昭然若揭,假以时日,定为大金北方大患,于此时出兵掺和汉人内斗,有些得不偿失。

加之朝中重臣多数都已被金银耀花了眼睛,在女人身上睡软了骨头,遍观贵戚子弟,还有几个人能提得刀枪,骑得烈马?如雄鹰失去了利爪,猛虎失去了钢牙,上他们领兵上阵?还不如让汉人自己去打生打死来的好些呢。

不过完颜和尚却是力主出兵的,当年河中之战,他是从头到尾参与其中,对于秦人军伍之强悍深有体会,那一战,乞石烈赤儿,萧幕等悍将皆殁于秦人之手,十余万大军,一战而败,致使河中糜烂,难以收拾。

秦人不好对付,远不如后周来的好欺负,一旦秦人灭了后周,用汉人的话来说,那就叫一个唇亡齿寒,南北皆有强邻,大金如何应对?为长远计,那还用说吗?

如此思摸良久,终是没有忍住,上书力请出兵,并荐举完颜烈为帅,后果虽是难料,但终是尽了臣子本分。

可想而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完颜烈的一些亲信也糊涂的跟着上书保举,一下子将完颜烈和他完颜和尚推上了风口浪尖,金帝完颜雍大怒,朝臣相互攻讦,出兵不出兵的反而到成了其次。

好在完颜雍并非完颜亮,并未大动干戈,只是随机下旨,将他这个“罪魁祸首”赶离了京师,贬来太原,提点太原兵马。

这样一来,完颜和尚算是松了一口气,带着一群旧部话也没多留几句,便径自出了上京,此时却已经是八月间了,而途中却是接二连三的接到探报,秦将赵石率兵渡河北进,兵势如火,从河中来的请援急报是一波连着一波。

完颜和尚大惊,虽觉着这些探报或是请援战报多数都有夸大其词之嫌,什么临汾危急,什么汾州一昔数惊,什么太原府屡现敌踪,一看便知皆为守臣推卸之词,不可轻信,但也不敢怠慢,率人几乎不眠不休急急往太原府方向赶了过来。

一身的疲惫,却如脱笼之鸟,到了太原府左近,看了这里的情形,心中更放下了大半心思,大笑声中,透着轻松,一提马缰,呼哨声中,战马再次提速,身后的女真骑士们也放声呼啸,如同狼嚎般的声音震彻四野,隆隆如山崩般的马蹄声再次劲急的响起,顷刻间便去的远了,只留下一路的烟尘以及那回荡不休的狂野嚎叫之声。。。。。。。

第五 卷万里征途会英豪第132章 先生(三)第1122章 盟约(十七)第241章 天明第1379章 启程第1223章 降敌第346章 许诺(一)第1305章 论政(二)第796章 见驾(二)第1557章 序曲第1131章 圣旨第309章 两帅第1071章 夺旗(二)第909章 人心第550章 天荡第1510章 较量第145章 出行(四)第173章 厚礼(三)第1315章 封赏第408章 奖惩(十二)第462章 喧嚣第995章 一夜第1380章 价码第1533章 登门第1343章 大事第212章 年关(五)第642章 逝去第1509章 论赏第336章 遇敌第1080章 分裂第907章 大同第1121章 盟约(十六)第346章 许诺(一)第758章 粮草第111章 夜宴(二)第520章 云涌(二十)第600章 来人第72章 提亲第739章 唠叨第933章 问答第1185章 家事第1526章 迁陵第1356章 大将第736章 细数第593章 自污(三)第989章 将军第1215章 谄媚第1393章 惊悚第1452章 夜饮第1018章 说服第565章 关内第1406章 夜宴(二)第1007章 战果第297章 先锋第405章 奖惩(十)第998章 号角第1367章 聚饮(二)第988章 军议第696章 苦口第528章 七娘第368章 余生第233章 血夜(一)第1441章 文楼第378章 风雪(一)第1230章 布置第674章 喋血第543章 准备第267章 猛将第83章 风云(一)第1507章 展示第282章 禁沟第1374章 雄心第24章 定计第1347章 缘由第183章 刺杀第1314章 君臣(六)第555章 汉中第615章 勾画第1169章 争辩第584章 诸事第951章 知府第977章 乃蛮第734章 临汾第1203章 训诫第1069章 敬酒第119章 惊讶第1465章 家宴第156章 比斗(二)第483章 金州第229章 暗流第560章 劫后第525章 任命第1484章 轻松第486章 发作第674章 喋血第1108章 盟约(三)第405章 奖惩(十)第1400章 罪责第1348章 周枋第1369章 聚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