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传话

所谓义气之争,谦谦君子还真不怕这个,他们的底线横在那里,在道理上,他们一般都是稳稳站定脚跟,然后代之以口舌之争,这样的人一旦认准了,往往是不容易说服或者低头的,其实,称得上君子两个字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这个毋庸置疑。

然自古以来,能真正配得上这两个字的人其实并不多,为什么?那还用问吗?滔滔浊世,君子固清且廉,却往往不得人喜欢,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听上去是佳话,但却总带着绝情的味道。

与这样的人相交,真的是考验人的心胸,以这样的人为臣子,更加考验帝王的度量,而这样的人在官场中也讨不了好去。

魏晋名士名传千古,但多数却悠游林下,不愿出仕,后世有些人就会说,此等人只尚空谈,未必有何才学,其实细细想想,却也不然,试想,魏晋名士之所以为后世所敬,这些人没有才学是不可能享此大名的。

这里面的因由,估计一个是风气使然,一个呢,是这些才学之士有感于朝政凶险,杀机暗伏,不愿置身于其中,与人同流合污,坏了自己一世清名罢了。

不然怎么会有那么一句话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能兼济天下的,都是有大勇气大智慧之人,多数人最多也就是个独善其身罢了。

废话少说,张世杰行事风范,早有人夸其有古君子之风。但能在官场中厮混的如鱼得水的人,可能是谦谦君子吗?

这个答案很明显。但名声却很不错,相交之人多有赞语,这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个地道的聪明人,目光敏锐,公私分明,让人抓不住半点把柄,却又才干过人。如果非要有个评语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有着底线的伪君子。

但这一次,在为表妹保媒的事情上,真的是办了一件蠢事。

不管是伪君子(当然,这里的伪君子并非纯粹的蔑称。),还是君子。如果是后者,心胸必定坦荡非常,也会直承其事,多数不会做出什么辩驳,因为他们会觉着,切词狡辩。会使自己变得卑污。

但作为一个聪明的伪君子,这不是什么问题,直承其事可以,但总会有自己的道理的。

这不,张世杰开始解释。赵石本还有些不耐烦,但一听之下。心中却是大惊,而这个时候,他才记起,张世杰还有东宫侍讲这么一个职位。。。。。。。。

原来,自太子回京奔丧,虽未大嚷大闹一番,但也没有消停,先就是上书,欲为皇后守陵,皇帝陛下看都没看就给驳了,太子守陵,根本不可能,如果那么干了,只能说明太子失宠,储位堪忧,景帝自然不准。

不过开始时还只以为太子做的表面文章,但太子李全寿却是再三上书言及此事,这时候,景帝才意识到,这个儿子恐怕是有旁的意思在里面。

但皇后崩逝,他心中是有愧疚在的,加之皇后的临终嘱托言犹在耳,也无心与李全寿计较,只是召见太子,准备训责一番也就是了。

不过没成想,太子李全寿的倔强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其中细节,外人无法知晓,但最终,景帝也没允了太子所请。

之后的事情,则更让人惊悚,太子亲召张世杰于密室,说了一些话出来,这些话,张世杰到了如今,都觉着自己耳朵是不是不好使,听差了什么,午夜梦回之间,常常惊醒过来,随之便是一身的冷汗。

其中滋味,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之后,张世杰以父亲病重为由,请求回乡探亲,太子当即便允了,吏部那里办的也很快,因为这本就是太子的命令,直等大将军回朝,才能重回长安。

不过还没等他走呢,已经风闻刑部有数人暴毙,加之东宫同僚与他传信,当晚,太子在勤政殿外跪了半晚,想那时正是隆冬季节,身子怎么受得了?最后昏迷在大殿之外,之后御医诊断,风寒入体,反正是重病不起。

皇帝陛下大怒,除了已经上请回乡省亲的张世杰,其余人等都是罪过不轻,被赶出了东宫不说,在年关之前,一个个收拾行李,都被贬出了长安城,更是下了封口令,这个东宫同僚还是奉了太子之命,传讯于他,不然的话,他根本不会知道此事。

张世杰大惊之下,连夜收拾行囊就要启程回乡,但转念一想,又聪明了一把,呆了两天,这才出了长安,中间更是不敢停留,生怕出了什么意外,一路疾奔,回了巩义,待得回到家中,连惊带怕之余,加上路途劳顿,也没扛住,病倒了下来。

总之来说,这几个月的时光,张世杰是度日如年,连睡觉都恨不能封住自己的嘴巴,生怕露出点马脚来,招来灭门大祸。

赵石已经启程回京的消息传到,传信的人他自然也不认得,不过却持有太子信物,张世杰没着急回京,因为太子曾说过,还会有人来的,时至今日,他对于太子的谨慎以及其他什么,都不会太过惊讶了。

果然,过得两日,又有人来,说大将军已经到了哪里,又过一日,再有人传信过来,言道大将军已到潼关。

又过两日,这一次来人已经开始催促他回京了,不过他还在等最后一个人。

这人来到的时候,却是平平常常一个人,还是个商人,带着一支商队,张世杰此时终于开始收拾行李,别了老父老娘,随着商队一路回京。

回到京师之时,赵石已经回京数日了,而张世杰也没在京师留下什么人守家,怕就怕留下什么人乱说话,所以也根本不知道得胜伯府发生的事情。

直到回京,到吏部点卯,有到御史台转了一圈,这才从一个交好同僚那里晓得,得胜伯府竟然生了如此大事。

他知道,苗头不对,但还是耐着性子等了一天,直到赵石入宫见驾,圣旨到了家中,这才登门造访,说起来,赵石那些埋怨和这些事情比起来,真的是不值一提。

要说张世杰也不是唠叨之人,办起事来也向来干净利落,但这几个月所思所想,皆是太子嘱托,又日夜担惊受怕,精神上实在饱受折磨。

不过也不知怎的,先前等在府门外的时候,心里还是惶惶然一如当年落魄时候在赵石府门外转悠那会儿,但不知怎的,一入府门,这心反而安定了下来,等到见到赵石,心中多有愧疚就不说了,却好似找到了宣泄的地方,将事情一股脑的说了不算,中间还夹杂着些琐屑之事,直说了半个多时辰,才算口干舌燥的住了嘴,不管不顾,拿起旁边的茶壶,将半凉的茶水一股脑倒进了嘴里,那里还有半点平日谦谦君子的影子?

赵石听了这些,心中震惊自不待言,哪里还发得出什么火儿?

直沉默良久,赵石起身在屋中转悠了一圈,下意识的瞅了瞅门窗,府中书房,是防卫最严密的地方之一,但这个时候,他好像也有些担心,什么人在旁窥伺了。

直过了半晌,才沉声道:“殿下让大哥传什么话于我?”

“殿下说。。。。。。”张世杰抽动了一下干涩的嘴唇,心里想,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自己怎么就卷进如此大事当中来了呢?

不过事已至此,也没后悔药可吃,不还是有那么句老话吗,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君有事,臣不敢辞,临危受命,冒着天大的干系,将话传到,若之后。。。。。。。。不定又是一桩佳话。

读书人啊,总不难找到理由来安慰自己的。

“殿下说,曲氏悖逆,定不可留,惜,此时将军在身侧,不然定尽诛之,以慰母后在天之灵。。。。。

陛下。。。。。。不念夫妻,父子之情,如此。。。。。。昏聩凉薄,何以为。。。。。。。天下之主,将军与我,乃手足也,托付重事而不疑,付生死而不顾。。。。。。。”

“今小人窥伺在侧。。。。。。。人主不辨忠奸,将军当早作准备,助我廓清朝堂,功成之日,天下群山,吾与君共之,天日可鉴,吾定不负今日之言。。。。。。今有前鉴,余人不敢用之,唯世杰乃将军兄长,平日稳重端方,遂托之以心腹,望将军勿为高官厚禄所惑,陛下疑将军久矣,亏负之处一言难尽。。。。。。将军闻此言时,当已处之于凶险之地矣,望将军善自珍重,速做决断,切切。。。。。。。。”

说完这些,张世杰已是满头大汗,好似虚脱一般软在椅子上,这可不就是一封口传的衣带诏嘛。。。。。。。

(月票,还有没,好不容易有推荐,今天爆发一下,能加更几章阿草不知道,但一定尽力而为,先上开胃菜,大伙儿加把劲儿啊,冲进前五十名,让阿草在月票榜首页上露个面。。。。。。。。。)

第1400章 商队第586章 宴饮第1226章 西北第51章 儿戏第1148章 国策(四)第1176章 评说第146章 出行(五)第926章 部众(二)第1350章 绸缪第860章 为誓第944章 大笑第1089章 终结(二)第41章 伤势第620章 陛见(二)第1095章 商人(一)第314章 异数第1352章 官员第1387章 兄弟第955章 目光第290章 弑君第1038章 掌握第1136章 回京第1016章 封号第845章 牢狱第2章 变故第1417章 商议(二)第154章 祝寿(四)第168章 扬威(二)第1517章 简字第886章 靖佳第1361章 结果第987章 退却第1030章 交战(三)第218章 偶遇第417章 家事第938章 走马第16章 血战(三)第3章 盐监第218章 偶遇第1534章 辽东第813章 着凉第1182章 权争第172章 厚礼(二)第1350章 周枋(三)第127章 分说第46章 跋扈第1354章 开端第324章 大战(二)第1451章 揪心第1325章 消息第860章 为誓第1025章 投诚第1414章 笑话第120章 世杰第1452章 夜饮第1380章 价码第691章 新鲜(五)第1017章 封号(二)第375章 遇匪(一)随手打开评论看了一下阿草也笑了第1047章 狂胜第370章 遭遇第1482章 人事第1473章 大案第1393章 质询第1522章 长亭(四)第1430章 巡狩第627章 众谋第1105章 商人(八)第1526章 迁陵第1289章 归来第478章 围城第912章 行程第766章 疯狂第98章 捉贼(二)第401章 奖惩(六)第920章 死战(三)第270章 进京第1377章 智商第806章 书房第127章 分说第45章 说笑第1092章 终结(五)第653章 年关第1490章 行路第257章 变起(三)第1243章 西凉(七)第375章 遇匪(一)第1129章 喜事第1066章 深意第1302章 沈鹤(二)第389章 绝顶第1493章 过往(二)第103章 先生第232章 黄雀第1063章 秋深第701章 乱子(二)第1372章 交托第311章 邸报第46章 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