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尽收南方
【击败追兵之后,李靖又率军直奔江陵城,一路上势如破竹,一举攻破江陵外城和水城,包围了内城,期间还俘虏了大批舟舰。
但紧接着李靖却下令把这些舟舰放入江中,让它们顺流而下。
这做法让他的部下很是懵逼,并问道:“好不容易到手的战利品,不善加利用以攻敌,反而弃之以资敌,是何道理?”
李靖解释道:“萧铣之地,幅员辽阔,南出岭表,东距洞庭。而唐军则是孤军深入,江陵城坚,若攻之不克,敌方援军四集,则己方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到那时,有再多的舟舰也是枉然。
若将它们弃之江中,任其塞江而下,敌方援军见之,必谓江陵已陷,不敢轻进,犹豫之间,必派人核实情况,往来之间,已浪费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待援军得知实情,我军已拿下江陵。”】
【结果也正如李靖所料。
断绝萧铣的援兵后,李靖率五千精兵为先锋,直至江陵城下。
萧铣遣骁将杨君茂、郑文秀出战,被李靖击溃,俘甲卒四千余人,李孝恭率大军继进,将江陵围得水泄不通。
萧铣想要战斗,奈何兵力不足;想坚守而援军却不至。
无计可施之下,萧铣与部下商议后,最终穿上丧服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
李靖率军入城后,很多将士都想抢劫财物,但是李靖却坚决反对,他说我们在南方还有很多地盘没有打下,如果现在就烧杀辱掠,那么其他城镇会拼死抵抗。】
【唐军在李靖的带领下,不行那烧杀辱掠的恶性,采用怀柔政策安抚民心,受到百姓一致好评,很快梁国其他城池也都望风归降。
萧铣投降几天后,他的十几万援军赶到,他们听闻萧铣战败,唐军宽厚,于是不战而降,后来萧铣被押往长安处死。
李靖经此一战威名远扬,李渊也为李靖的军事才华所折服,并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然后大手一挥把李靖给派去了岭南,“贬”得更远了。】
“好你个老六,嘴上喊着小心肝儿,下手却比谁都狠!”
“哈哈哈!笑死我俺了,李渊这是对李靖有多大恨啊!”
“李渊说:我可以饶你性命,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我没事儿还是想搞搞你,要不然心里实在不舒畅!”
【虽然被“贬”去了岭南,但李靖依旧尽心尽责,他越过岭南,收复九十六州,得民户六十余万。
武德六年八月,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乘吴王杜伏威入朝之机,伪称杜伏威被囚,诈称得伏威书令起兵,于是江南皆反。
李渊随即令李孝恭为元帅,李靖副之,李𪟝、任瑰、张镇州、黄君汉等七总管并受节度,出兵平定叛乱。
辅公祏派冯慧亮、陈当世率三万水师屯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并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馀里,又结垒江西以拒唐军。由此,冯慧亮、陈当世所部水师与陈正通、徐绍宗所部陆军互为犄角之势,防御甚是严密。
为此,唐军也兵分两路,李孝恭与李靖帅水师驻舒州,李世𪟝统一万步兵渡过淮河,攻拔寿阳,驻硖石。】
【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讨对策,诸将皆以为,冯慧亮部驻博望山,陈正通部屯青林山,不仅兵力强大,而且已经同时占据水陆之险要地势。
且对方水陆两部互为犄角之势,防御严密,一时之间,难以攻下。既如此,不如绕过敌方正面的防线直取丹杨。
丹杨乃是敌军的大本营,只要拿下丹杨,冯慧亮和陈正通部自然不战自溃。
孝恭正打算采纳此策,但李靖却表示反对,他认为:冯慧亮、陈正通部确实是辅公祏的精锐之师,但辅公祏亲自留守的丹杨兵力必然也不少。
丹杨城坚,而我军连博望山等隘口都不能攻克,辅公祏据坚城死守,岂是旦夕之间所能攻克的?
若丹杨久攻不下,冯慧亮等人趁机从我们背后发功进攻,那么我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且冯慧亮、陈正通二人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此番坚壁不出,并非怯战,不过是辅公祏严令他们坚守不出,意图挫伤我军锐气,迟滞我军攻击罢了。
为今之计,应当示之以弱,诱敌出战,在野战中歼灭敌军。】
“李靖的对局势的分析能力当真可怕.”
“好比两人对峙,一方是正常的视角,另一方却能把你前后左右里里外外看个通透.这还怎么打?”
“正是因为有着对局势的全面把握,这才有李靖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威风吧。”
【一通分析下来,李靖成功说服了李孝恭。
于是,唐军先是故意派羸弱之兵进攻对方构筑的防线,示敌以弱,而后暗中集结精兵等待战机,意图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嘿!这招韩信熟啊!”
“果然,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谋,哪个时候都不过时啊!”
【攻击对方防线的唐军皆是弱旅,自然攻之不下,他们佯装败退(其实也差不多就是真的败退),陈正通果然中计!
陈正通率领守军追击,不过数里,却正好遭遇李孝恭的主力精兵,遭到惨败。
唐将阚棱之前是杜伏威的部将,而陈正通所部步军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
双方甫一交兵,阚棱便脱下铠甲表明身份,敌方士卒见了之后斗志全无,纷纷逃走或者投降,李孝恭、李靖等将领便乘胜扩大战果,拿下博山、青林两地。】
【说到杜伏威,这里要多提两句。
众所周知,前有三国乱世,后有隋唐,乱世出英雄!
隋末大乱时期,杜伏威趁机揭竿而起,组建了农民起义军,并且他还将自己的起义军发展壮大为当时最强农民军,超过了瓦岗!
杜伏威少年时期也是一个穷孩子,因偷盗被告上官府后,与辅公祏亡命天涯,中途聚众为盗,那一年,杜伏威只有十六岁,再之后就是组织起义。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杜伏威和辅公祏到了长白山一带,然后辗转到了淮南地区,杜伏威因英勇善战,很快脱颖而出,做了首领,自称将军,并开始扩大地盘和兵力。
武德二年,李渊遣使招降杜伏威,而杜伏威也审时度势,归顺了李渊,而对于杜伏威的归降,李渊也给出了足够的诚意,封杜伏威为吴王,并且赐姓李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