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六节 自相箭甲

部族人不会用箭!

就算有,也射得不多、不准!

他们的弓箭稀稀拉拉地射过来,甚至没有到达距离就乱射一气,在唐军面前老远处落下,显示出他们的很不专业。

弓箭的使用绝非容易,不同地域的民族对弓箭的使用有不同的态度,草原地区开阔,作为远程兵器的弓箭最受青睐,游牧民族骑着马,拿上一张弓,就那么远远地放风筝,则可杀死野兽和吊打农耕农族。

天高任鸟飞,飞鸟需要硬弓,游牧民族常出射雕手。

山民用弓则不然,它不能太长,山路崎岖难行,太长的弓不易携带;它也不能太硬,太硬难拉开,尤其需要迅速拉开时办不到那真要命。。。山路上,很可能转过一个岩石,迎面就是一头熊向你扑来!

不同于草原上策马飞奔,狼在前面,它没地方可以隐蔽,一箭不中可以来第二箭,好整以暇,而山民却讲究首发命中,第一箭射不中,猎物会消失在山岩里。

更有一个麻烦,山高潮湿,弓箭保存不易。

所以这批部族人冲锋时没有伴随箭雨,让唐军是兴高彩烈。

感觉到大地颤抖,部族军飞快而来,他们亮出了雪亮的马刀。

唐军基本上都是步兵,除了一百多骑矮脚马的(基本上都是军官或者侦察兵),他们列阵以待,排成密集队伍,弓箭在弦上,傲然而立。

唐军则是部分步兵前出约三十步,伏在地上不知道忙乎着什么。

当部族骑兵迫近时,他们不慌不忙地退回阵前,拿起了长矛。

他们的长矛木制,钢矛头,中间套有螺栓,可以分开携带,合拢来使用,是山地步兵特有装备。

前三排统统蹲伏,三层长矛对准前方,象刺猬张开了刺一般。

部族人义无反顾地冲来,距离五十步!

唐军军官举高军刀,大家拉弦!

看到部族人激动的脸孔,张大了嘴巴呐喊着,高吼着冲锋。

但是前军的旗号没动,军号没响,军官高举的指挥刀没有下落,大家只是预备着。

距离三十步!

只听得冲在最前面的马匹惨嘶一声,猛烈地向右倾覆,马身轰然倒地,溅起的泥砾甚至弹到了唐军阵上!

真棒!

部族人的马匹冲得急,摔得重,人仰马翻一大片,蔚为大观!

抵挡马队的急就章!

对付马匹冲锋有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铁蒺藜,这玩意儿外型简略,主要特型就是四根均匀分布的铁刺,用的时候往地上一扔,总有一个刺头朝上。

急冲的马匹马蹄子一踩上去,就有得骑兵乐呵乐呵,基本上马匹的那条腿就不要了!

它的历史远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家用这小玩意儿来对付马匹和进行警戒,将它撒在路上、城墙的周围,安营扎寨的时候,扔一些在路上。效果非常明显,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敌人想来杀人,跑来劫营时,踩到了这东西。。。所以说,古代劫营不是那么容易的!

话说回来,韦晞出关外攻打西方,铁蒺藜比较少用,基本上没用到。

他要不用骑兵去对付敌人,他的骑兵强大之极,根本没必要用那小玩意儿去害人。

他的步兵出动时,营外垒长围、挖深沟,对付马匹可以使用拒马枪,就是将短枪放在横木上,枪头朝外,移动便利(就是一扎枪加上一条横木,用的时候组装起来,可以方便地抬着走,到处放),成本低廉,所以也不用铁蒺藜。

根本的原因,他以马队打天下,怕的是用上铁蒺藜后,敌人有样学样!

可以这么说,铁蒺藜就是古代版的“地雷”,穷人的武器!

地雷看似不起眼,其实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抗战时中国军民用它来对付倭倭,在二战时苏德的“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苏联人建起一条纵深三里的地雷阵,德国军队再精锐的坦克,也望而生畏,敢冲就是死,白死。

同样地,铁蒺藜这么简单,拿些劣铁铸造,除了当场戮伤马蹄,还奉送“破伤风”,在那个没有疫苗的时期,再多的马也怕呵。

就算韦晞舍得下本钱,马蹄钉的马掌落足料,合金钢制!铁蒺藜扎不穿,可马踩上去易失平衡,想不摔倒除了极高明的骑手,否则踩上铁蒺藜照倒。

唐军基本上不用铁蒺藜,但装备有,现在这场战斗就拿来阴部族人。

它们是打制比较短的铁蒺藜,刨些土盖一盖,难以看不出来。

果然中招,冲前面的马匹都倒也倒也,后面的马匹也收不住脚,继续冲,与前面的马匹撞在一起,不断地倒下。

马匹长嘶,痛苦地在地上翻滚。

马上骑兵惨不忍睹,直摔下地,有的人当场将脖子给折断了,有的则给马压着爬不起来。

再远一些的马匹冲来,他们竭尽全力,猛勒马缰,将马头都给扯起来,总算在乱成一片的前军面前停住马蹄。

一犹豫就不行,“就是现在!”

唐军军官的军刀落下,“胡胡胡胡胡……”弓弦声大作,弓箭齐射!

前面的弓手平射,后面的抛射。

箭矢从空中飞到了部族军队列里,只听得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声,有的沉闷,那是破甲成功,即时带来部族人的惨叫,也有的清脆,仿佛冰雹落在瓦上的声音,那是没有破甲。(

但在三十步到六十步之间的距离,基本上都破甲成功!

而七八十步的抛射,则未能击穿装甲。

唐人的箭vs唐人的甲!

成语中有自相矛盾,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孰强孰弱?

现在是自相箭甲,拿自己的箭去刺自己的甲,孰强孰弱?

基本上在唐军内部,军官们和军工系统曾经发生过争执,是制作更利的箭还是更坚固的甲呢?

官司打到韦晞那儿,他的决定是攻要强于守!

所以唐军装备有破甲箭,箭头特别锐利,能够把自家的装甲都给射穿了!(部族人通过扒火车得到唐军马甲)

锋利的箭头扎进装甲里,洞穿甲胄,杀伤部族人。

惨叫声大作,继前面被铁蒺藜放倒的骑兵,又有大量的骑兵给唐军射倒。

军号响、军旗动,军官军刀前指,唐军向前推进!

第六八六节 韦武联手第四十节 护法神第六二十节 建设新西域第一六零节 程府亲戚(第10更求收藏)第六四五节 水桶妙用第五六四节 打架事件第五七一节 突厥人跑路第二十三节 铜钱滚滚来第一千四节 哈扎尔汗国的对策第八一三节 老虎的眼泪第一百十七节 大叔博尔扎第六八四节 大唐与大食的碰撞(二)第一九八节 闲看两军对垒第六五五节 战曹国第二四七节 破寨(二)第六四六节 不要脸的唐人第七二三节 决心干了第三二六节 不嫁表哥第三六五节 捷报(一)第千五七节 国王劝自己臣民投降第三百六节 好运杜孝升第三六六节 捷报(二)第千六一节 儿子的婚事(二)第五九六节 铺路第二八二节 陪公主逛街(求收藏)第二五二节 交通改变命运第六百二节 无奈的丘神绩第二八五节 帝国军事会议(一)第二一七节 不杀人是不行的第二一一节 为了吃肉第三四四节 吐蕃集结号第七十一节 唐执令的预感第九一九节 封无可封第三十三节 造肥皂第七八一节 青年军官扎尔扎加第四十三节 出战第七九十节 大臣们心思第七六十节 大决战(十二)第八四七节 火车上的对话第三六九节 论家三律第三七七节 猎户第千五一节 (二一)第一六八节 御史弹劾第九一四节 观火夜话第三五九节 唐吐大战(九)第九九七节 拳头收回来第七九三节 总体战第九九三节 宫相丕平二世第六四一节 西域星空夜话第五三三节 丰州不可废第三百四节 杯葛(二)第二六八节 死亡行军第八四六节 张家兄弟得圣宠第九三八节 女战神第五百四节 斗将斗兵第四二二节 明崇俨之死第二百五节 指点迷津第五五六节 山陵使第四一二节 吐蕃内乱第六百十节 图谋可汗第八八五节 可列入战例的阻击战第九二六节 兄弟捅刀最狠第二一六节 湟鱼第八六九节 我数一二三,你就敲!第七一七节 跑路第千五六节 攻法兰克(三)第四二一节 向薛公致敬第五二十节 史万超上位第七三八节 骑射逞威第十二节 紫气东来第二十一节 掉馅饼了第六七一节 劝进(一)第一百节 训练军团第二十六节 家父信息第四百九节 办大事(四)第九九七节 拳头收回来第六十九节 河东裴家第四三六节 一路突进(一)第千四五节 (十五)第八二九节 佛爷带你参欢喜禅第五节 穷人翻身记(二)第九百节 扎拉汉的怨念第六五五节 战曹国第千二六节 不是普通人第六六一节 修铁路第二七九节 陪公主玩冰壶第三三十节 举猛士(二)第五百二节 大将之殁第八四八节 火车上的培训第二八七节 烧尾宴第六四九节 破拓枝城第九七二节 宝地在手第九三一节 终结来俊臣第六三一节 憋屈酷吏第六四四节 仿弦高劳秦师第九五七节 总参谋部的怨气第八二七节 破敌易第六九六节 武三思的忧愁第七四五节 大食军攻城(二)第九七四节 借酒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