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三章 有心

张瑚特意往后廷去看了两个堂外甥。

赵颙身体康复得不错,即便对着这一个年纪比自己小几十岁的舅舅,也能谈笑自如,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般。人虽然是瘦了许多,剩下一条长长的麻杆样,精神倒是十足。

张瑚没有待久,也不敢送什么旁的东西,临走前给了一盒自赣州带回来的白蜡。

他解释道:“璧儿做的,他而今被框绑在府上,得了圣人吩咐不叫随意出入,闲着无事,总记着你们,正好那赣州旁的没有,才出的白蜡倒是勉强能拿得出手,就硬是要自己做了,缠着叫我拿进来。”

口中说着,自己亲自打开了,递给一旁的内侍。

赵颙简直喜不自胜,极给面子地将那一盒子白蜡自内侍手中接了过来。

盒子不大,里头也就装了七八根蜡烛,每根都有小儿胳膊粗细,制作的十分精致,镂空、雕花、磨整,种种工序,当真是一样不缺,根本不可能是简单浇铸出来的,便是给到熟手的工匠那一处,少说也要精心打磨多日才能制成一根。

这样的蜡烛,自然不可能是张璧这样的小儿做出来的。

赵颙却是笑呵呵地道:“果真是……怨不得母后总挂着他,便是我们这几个兄弟,也恨不得人人把他捧在手心里护着!”

接着笑道:“全亏有你帮着打理,听说靠那白蜡,去岁赣州的赋税都翻了好几番,二哥……”他叹了一口气,语气微微沉了下去,眼角也有些发起红来,顿了好一会,复才接着道,“二哥虽是嘴上不说,心里想来也是极器重的。”

张瑚摇头道:“不过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而已,况且我只是搭一搭手,只有个老的,一把年岁了,劝了好几回,叫他回乡享享清福,也总不肯听。”

赵颙不以为意,笑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自能干,也想干,倒不必过分拦阻……”他说到此处,忽然话锋一转,“不过也忙不了几年了,我虽不曾亲眼得见,可与亲眼见得也无甚差别,早听人说了,赣州那一处,面上是挂着老张知州的名字,可实际上,劳苦功高之事,却全是小张知州在做。”

说到“小张知州”四个字时,他便看向了张瑚。

张瑚摇头道:“我不过行些微末之事罢了。”

赵颙意有所指地补道:“也太自谦了,什么大功大绩不是自微末而来?木生于荒野,杂草岂能掩其秀挺?莫说圣人看不下去,便是我也觉得埋没了……二哥先前……其实都说举贤不避亲,他也太过谨慎了……”

他又是克制,又是热忱地夸耀了好一番,最后把那盒子盖了起来,给回一旁的内侍手中,道:“好生收起来,等我今晚看书时再点了来……”又想到什么似的,特意追着嘱咐了一句,“只在我这宫中用,莫叫那几个小的顺了去……”

就这般热热闹闹地把人送出了门。

张瑚出得这一处,正行在路上,却是越走越慢,捏着拳头,深深呼吸了好几下,才把心中那一股堵得慌的情绪压下去。

他出身权贵之家,从小文武双全,出挑能干,又自矜自持,活到这样大,的是头一回行这样委屈的事情。

放在从前,哪里需要他亲自进宫,送什么东西!

更莫说今日听得济王那一番话,简直字字句句戳进他的心里,丢人现眼之至!

而今张太后垂帘,旁人都说张家全靠着裙带才得了眼下地位,可实际上,当真如此吗?

父亲尚不可说,可以自家之能,若无这个堂姐,早正经做官,怕是已出了一头地!

可正因有了这个堂姐,有了张家的累世名望,不但帮不上他的忙,反倒是拖了后腿,叫他不得不时时谨记不得出头,不得抢功。

饶是如此,每每立下汗马功劳之时,为了避嫌,自家已是比寻常人领的功还要薄上三分,却总要被人耻笑是靠了张姓才独有的厚待!

天下如何有这样的道理?!

可他偏偏不知当要如何辩驳!

嘴长在别人脸上,难道要一个一个去他们面前澄清、辩解不成?

便是澄清了,把证据甩在他们脸上,那又如何?

不肯信的,始终是不肯相信。

辛辛苦苦去延州,熬了那样久,冒着生命之危,最后只得了丁点的封赏,旁人还要私下里头抱怨杨奎太照顾太后颜面。

此回在赣州,他父子二人之辛劳,更是天地人神可鉴,然则也无几个人叫好。

眼下先皇去了,太后垂帘,已是能想到京城之中会怎么评说张姓一族。

这天下终究是姓赵的,不姓张。

今日再怎么光耀,将来新皇继位,过不得许多年,一旦太后有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张家虽然势大,终究不长久,唯有代代皆有人出,方能维持一姓之荣。

他为何着急想要在京城领差?

在赣州做得再好,也无人瞧见,可若是在京城之内行了大事,总无人能再装瞎了罢?

京城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穿城而过,几乎年年洪涝,只有大涝小涝的区别而已。

几十年治水而不得效果,究其原因,除却当真河流太多,雨水太频,也有京城之中人烟太繁,房屋太密,沟渠为人房屋所阻的缘故。

他早已询问过工部中人,虽说京城年年兴修水利,通畅沟渠,也都有人领命而为,可此处权贵太多,偏又寸土寸金,但凡空处,都有豪门奢遮占了地方。

你要修渠、通渠?

那爷我的酒楼、屋子、仓房谁人来赔?

归根到底,那地并不是他们的,可主持通渠之人,往往只是一人,所动利益,却是百人千人乃至万人,一个太岁已是够呛对付,如此之多的太岁,谁人又敢去踩在他们头上动土呢?

除却奢遮之辈,另有当地百姓、流民穷汉,众人拣着地方住,各自在空隙处搭了棚子,你难道当真能把人撵走吗?

果然引起了骚乱,叫京城里头人心惶惶,沟渠还未修通,雨水还未到来,你就被天子给免了。

如此经年累月,诸多乱象,又怎能成事?

怨不得京城年年洪涝,死伤之外,另有钱财损耗无数。

可旁人做不来的,并不代表他张瑚做不来!

他在赣州也修了福寿沟,很是知道当要如何管理如此庞大之事,无论人员、财物,都甚是熟手。

他本就是阁门舍人之子、太后堂弟,有他出头,又正值这个千载难逢之时,天子虽未落定,可十有八九要由太后垂帘,谁人胆敢不给几分薄面?

一旦京城里头服帖了,京畿二十余个县镇,他号令一出,谁敢不从?

只要下头县镇把堤坝都修稳了,京城里头把沟渠都修通了,即便不能治本,保得城中数年安稳,实在并不困难。

有了如此把握,他才会这般出头去求了这项差事,趁着地冻未化,早早筹备人力、物资,等到一开春,正好行事,绝无半点耽搁。

等到立下了大功,京城之中谁人还敢多言?

届时趁势转官,好生再显一番身手,等到一二十年之后,自家正当时,弟弟也已经起来,纵然父亲老去,太后垂帘不再,也自能岿然不动,正为上策!

先皇已去,新皇未接,便是朝臣担忧外戚太盛,内外不能相联,也拿他没办法了。

只是样样都算得细,唯有一桩,眼下新皇未定,宫中甚乱,可张家到底是皇亲,不能置身于外,显得太过冷漠,还是得时常探视。可父亲远在赣州,京城里头只有一个不懂事的弟弟,除却自家,这事别无他人可为。

此时为了遮掩颜面,还要借了弟弟的手,实在有违他素日秉持并行事,叫他如同嚼了只活生生的臭虫一般,那一股虫尸臭浆在嘴里钻来涌去,怎的吐都吐不出去。

他忍了又忍,越想越梗,终究还是过不去这一下,见前后并无行人,只有两个带路的小黄门,索性不再往前走,寻了个一旁的大石,坐在上头干咽了好一会,等到终于把那股不平之气压下去了,方才又起身而行。

这一回去探的却是魏王。

只是赵铎沉疴未愈,不便见客,幸好张太后不放心儿子,特安排了心腹过来帮着打点。

那宫人看是张瑚到了,小心接了他送的礼,自言定会转给正主云云。

张瑚在宫中待了这半日,总算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他老想着文德殿中的张太后,不知对方究竟会不会准了自己所求,偏又不好去催,只能吊着一颗心回了府。

***

新月初生,张府已经点起了许多灯笼。

东南方向的一处小院里,则是早早就燃起了好几根白蜡,映得一室甚为亮堂。

张璧蹲在地上。

他身后围着好几个仆妇,人人面上都挂着纠结之色,不知是上前拦着的好,还是就由这位祸主自行自乐的好。

张瑚进门的时候,正正见得这个场面。

张璧一手一身的白色粉末,脸上则是不知从哪一处蹭了几团黑黑的东西,一双手颇为卖力地在面前的铜盆里折腾。

一看就是在胡来。

只到底是自己弟弟,又自小得意,难免不叫他多心疼几分,张瑚虽然烦躁,却还是勉强压下心中不耐,上前问道:“这是在做什么?白日间先生布置的功课做完了吗?”

张璧听得声音,仰起头来,见是自家兄长,倒也露出了个笑,道:“我在给大哥做了元宵!”

张瑚听得一愣,脚下已是上前两步。

果然那地上摆着几个小碗,里头一碗黑,一碗红,一碗白,还有一个方才被人挡住了的大碟子,上头放着或大或小,并不怎么成形的元宵。

“我今日课上极听话,先头做了功课,也温了书,晚间吃了一大碗饭,只是听说大哥去了大姐姐那一处,半日也没有回来,我上回在季姐姐那里做了元宵,已是十分会了,现在做给你吃。”张璧细声细气,话说得倒不快,还带着小孩子特有的天真,偏偏是认认真真的模样。

他指着面前那两个小碗道:“大哥不爱吃甜的,我叫他们拿了咸肉同冬笋来。”又指着另一碗道,“大姐姐也是累的,我做了芝麻元宵,明日叫人送去。”

张瑚顿时心中甚慰,只觉得今天没有白跑,这弟弟没有白疼,面上也松了下来,笑着上前道:“做成什么样子了?煮了来我吃一碗。”

又道:“你大姐姐不好吃糯米的,免得要积食。”

下头人连忙去煮了一小碗来。

张璧不肯假人之手,做个元宵如同做耍一般,面是自己团的还罢了,最多是不怎的成型,馅竟也是自己调的,张瑚一口下去,咸得舌头都要腌得硬成火腿,眼泪也险些流出来,偏那张璧还睁着一双大眼睛,甜甜地看着他,又积极指挥一旁的丫头“再去煮一碗大的”。

纵然有张瑚拦着,隔日宫人来看张璧的时候,还是被闹着把元宵带回了宫。

张太后昨日遇得烦心事,一日一夜眉头也没松开,此时却难得地笑了起来,骂道:“这猴子!”

崔用臣也笑,道:“这是心中时时挂着太后,方才如此呢!正是张小公子会做出来的事情!”

又道:“可不好吃的……”

张太后如何肯,道:“煮个样子好看的我来吃一口。”

果然吃了一口。

那料下得足,芝麻也没磨细,糖放得很多,不过张太后年纪大了,很是能吃甜,倒觉得正好。

她吃出了味道,便把碗放下了。

收了弟弟的东西,自然就想起了同个府上做兄长的那一个。

她暂时把心从只会惹祸的儿子身上挪开,放回了两个争气的堂弟身上。

“崔用臣。”

她开口叫道。

崔用臣躬身道:“太后有何分派?”

张太后沉吟了片刻,问道:“你观瑚儿素日所为,若是去管京畿治水,行是不行?”

前日张瑚请差的时候,崔用臣也在,他跟着张太后多年,深知对方性情,是以说话也无什么顾忌,便道:“大公子一心为太后分忧,只是年纪轻了些,若是主持京畿治水,怕是中书会有微词,可若是辅佐他人,更不妥当……”

张太后并不置可否,只慢慢道:“新出之犊,到底锐气足些……难为他有这个心。”

第三百四十九章 嫌弃第八百零五章 讯问(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唬人第六百七十四章 利钱第一百三十七章 意外第二百零五章 虚君第六百零七章 询问第四百三十九章 探路第八百七十九章 阳谋第三百九十八章 准备第五百三十四章 请命第四百五十四章 救援第六百四十六章 待召第八百八十三章 动摇(给书城修仙的加更)第五百三十五章 失防第九百零七章 细观第二百五十八章 木簪番外 授课(六)第九百四十五章 生意第六百五十八章 先兆第一百零一章 情定第三百二十八章 去向第九百二十九章 偷传第三百五十三章 斗殴第一百六十七章 无措第二百六十一章 怪虫第二百四十五章 转变(给madoka1013的加更)第一百八十四章 回馈(给槛外猫猫的加更)第三百六十五章 资质第三百三十九章 顺利第五百七十章 劝慰第五百一十四章 死伤第四百九十四章 插手第五百四十一章 不足第八十三章 救人(五更)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力第三百二十六章 反扑第二百四十九章 差遣第七十八章 偷看第五百四十五章 乘势第八百一十五章 徭役第四百九十一章 水到第九百五十一章 通渠第四百五十一章 提醒第九百二十章 寻访第六百八十三章 老竹第一百七十三章 憨客第七百四十四章 来源第二百八十九章 未了第四百三十九章 探路第二百三十章 起哄第一百四十八章 舌战第二百二十三章 旧识第一百九十章 长兄第八百二十九章 背道第三百一十四章 争议番外 进学(二)第二百三十四章 无题(上)第六百七十四章 利钱第三百五十三章 斗殴第四百二十一章 争产第一百一十九章 半现第五百九十四章 抄剳第一百四十章 得仁第七百三十六章 须发第七百五十三章 飞窜第四百三十八章 代伐第四百四十一章 被动第七百一十九章 证据五百五十一章 两难第四百九十七章 立威第九百一十三章 算学第八百七十五章 背锅第六百六十二章 校验第五百一十五章 斥责第五百四十七章 上城第三十二章 议论第三十六章 说和第一章 卖身第八百一十九章 救人第五百八十一章 无措第三百二十五章 入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暗潮第五百四十四章 长箭第三十一章 相互第六百五十一章 蠢材第六百四十六章 待召第二章 乍闻第六百五十八章 先兆第九百一十六章 熟成第一百七十一章 口渴(给炼炼炼小桃子的加更)第五百零八章 守城第五百七十六章 意外第三百七十五章 劝解第三百四十三章 无盐第七十七章 害怕第十五章 相异第二百三十三章 喝醉第九百五十章 烤鱼第七百一十五章 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