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授课(中)

听得是顾延章在课上问的话,才让儿子半夜不睡跑去看农书,杨太后倒是松了一口气。

换做旁人,哪怕黄昭亮、董希颜、陈灏之流,她都会多几个心眼,可这一回是顾延章,实在叫人生不出多少怀疑。

这人不群不党不说,实在是太好支使了,上头分派什么,他就用心做什么。旁人做出一二分的事情,都要四处嚷嚷,他却是做出了十分的功绩,也只安安静静的。

杨太后也读过几年书,略一思索,想着这应当顾延章是怕小皇帝不知人间疾苦,防他闹出那等“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是以叫他知晓农种。

回想顾延章任崇政殿说书这许久以来,不同于其余几位大臣、大儒,虽然也教授各色道理、经义,可往往别出心裁,能得意外之获。

她前头朝政甚多,知道了来龙去脉,便没有再把此事放在心上,只嘱咐下头人要盯着赵昉,莫要像头天那般熬到深夜也不去睡。

且不说杨太后这一处,只以为小皇帝乃是得了顾延章教学,欲要了解农时、农事,此乃正道,并不值得去管。

谁知才过得数日,却听赵昉殿中宫人来回,说这一位小皇帝自回殿之后,日日翻阅农书,先头还是叫人把相关书目送得过来,后来索性自己跑去了集贤馆,自下午翻书翻到晚间,有一两天,甚至险些误了晚膳时辰。

赵昉从来都勤力得很,遇上崇政殿中的先生也好、校场上的师傅也罢,旁人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不仅用心,而且努力。可杨太后与他做了这许久的母子,她把这儿子放在心上,其实还是琢磨出一点其他味道来——

赵昉学课也好、学武也罢,其实对事情本身并无什么太大的兴趣。

他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复杂,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其中有夙愿得偿的欣喜,更有“不得不”的忍耐,是以每日的功课都是按着进度完成,先生布置什么,他就做什么,纵然偶有赶超,却从不会像今次这般废寝忘食。

难道他的真心志向,竟是在这农事之上?

这推测实在太过于匪夷所思,杨太后一时也有点不敢相信。

再紧急的政事也比不过儿子重要。

问清楚此时正正是顾延章在授课,杨太后一刻也不愿意多等,一下子站了起来,对着一旁的崔用臣道:“叫崇政殿的人莫要一惊一乍的,我要去瞧一眼。”

垂拱殿与崇政殿相间并不太远,没用多少功夫,一行人就到了地方。

外头的宫人早得了分派,见得杨太后,连忙轻轻把门让开,将她引到了内殿边上一处屏风后头。

殿中的顾延章正与赵昉交谈,自然没有留意到此处的动静。

杨太后站在屏风,屏气细听,透过缝隙处引颈而望。

前头顾延章手里拿着几张纸,慢慢地翻看,那纸上头写满了字迹。

一旁的崔用臣用气音提醒道:“顾公事手上拿着的,乃是陛下这几日所做功课。”

杨太后还没来得及问话,已是听得前头赵昉道:“我按着先生所说,翻查了昭文馆与集贤馆中所有能找到的与农事有关的文书,通读摘录之后,才得了这一份东西,不知那张璧做成了什么模样?”

即便他的语气已是十分克制,杨太后还是自里头听出了几分跃跃欲试。

她心里有些发酸。

明明自家已是把杨度叫进来伴读,可那侄儿不争气,不是今日头疼,便是明日脑热,隔个三五日,便要告病一回,与赵昉也说不到、玩不到一处去。

倒是那太皇太后家的小儿张璧,不知为何,却是同赵昉极为投缘。

这个便宜儿子,有事情想着张璧,没事情也想着张璧,眼下做个功课,还想着要与张璧比较。

那张家小儿,也不见得比度儿好到哪里去啊!

不过垂帘久了,杨太后对娘家的倚靠之心也淡了不少——没几个中用的人,扶都扶不起来的,实在没法多花心思,叫他们能享一日清闲富贵,便算是走了运道。

她这一处酸水还未来得及多泛,便见得顾延章自桌上的一个匣子里头取了份东西出来,递给赵昉道:“这是张璧做的,你且看看你二人成文之法,其中可有不同。”

赵昉接了,埋头看了起来。

杨太后站在一旁,离得虽然不是很远,却也不近,她看不到那纸上究竟写了什么,简直急得那心同给猫抓了一般。

过了好一会儿,只听顾延章复又问道:“这两份五谷稼穑之法,你觉得孰优孰劣?”

赵昉沉默了一会,才有些不甘不愿地道:“张璧做得比我好。”

“好在哪一处?”

赵昉道:“他做得细,一样是种稻谷,我只在书上抄录了气节并种植防害,可他却连做何事要费多少工,什么地要种什么东西,都写得十分清楚。”

说到此处,赵昉已是忍不住又问道:“先生,一般是翻查书册,为何我做出的东西,竟是比不得张璧?”

杨太后早已自崔用臣口中得知,顾延章布置的功课,乃是叫赵昉自各色农书当中寻出稼穑之法,当做自己就是一名京畿之地的农人,欲要种植“稻、梁、菽、麦、黍、稷”五谷,自年初至年末,应要如何行事。

如此题目,按道理赵昉必是站在上风,毕竟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三馆当中所藏宗卷书册之数,实在乃是世间最多、最全,而赵昉比张璧年岁既长两三载,虽是资质稍逊,可读书识事之能,确实领先后者许多。

这般简单的查阅、摘录之事,赵昉竟然自行认输,还比不过张璧,杨太后一时有些不敢相信。

“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三馆贮藏图籍,数量、种类俱是世间无双,只不知其中如何分类?”顾延章问道。

赵昉道:“乃是以甲丁、干支,按种类、著书者而分。”

顾延章再问道:“如此分类之法,你在其中寻出农书难也不难?”

赵昉道:“并不难,所有农书,俱在一齐。”

顾延章道:“其中农书多为谁人所著,写的又是何事,是否和于京畿之地季候、土地?”

第七百三十一章 赌棍番外 进学(一十三)第七百七十二章 莫名第六百六十五章 外出第二百五十九章 席间第四百七十二章 着急第八百五十七章 水匮第四百零二章 探究第三百五十二章 流程第二百零二章 可怜第九百三十七章 赎买第九百五十二章 神工第九百六十四章 诏书第一百六十章 知彼(月票700+)第七百零九章 商议第一百六十七章 无措第三百六十章 闭门第一百三十二章 问话第五百二十六章 民望第五百六十八章 尴尬第二百六十一章 怪虫第八十二章 突遇(四更)第五百六十七章 台阶第九百一十九章 省工第三百八十四章 急召第八百八十六章 引荐第二百三十七章 未雨第一百六十七章 无措第三百零八章 出路第九百三十二章 暴露(补更)第八百零九章 手帕第四百八十一章 所图第五百六十九章 拘囿第四百五十五章 私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马脚第八百一十七章 献策第六十一章 解决第三百九十五章 乍悟第八百七十二章 鼓掌第八百零六章 讯问(四)第八百五十四章 笔仗第四百二十五章 推测第六百一十九章 为祸第八百五十四章 笔仗第一百零六章 正经第八百七十九章 阳谋第八百一十七章 献策第八百七十九章 阳谋第二百五十九章 席间第四百零八章 礼物第三百二十五章 入京第七章 指点第一百六十八章 得偿第五百六十章 回本第七百三十三章 玉佩番外 进学(一十二)第八百二十章 后续第四百六十四章 匆忙第四百五十三章 突变第五百八十一章 无措第三百八十章 炊饼第一百九十二章 性情第五百三十五章 失防第八百二十六章 误会第四百八十七章 作呕第四百八十六章 发现第八百七十九章 阳谋第四百九十七章 立威第六百三十章 筹划第六百九十三章 旧情第三十二章 议论第六百一十二章 制衡第四百九十章 意外第一百九十八章 惊醒番外 进学(一十一)第七百一十章 冷嘲第六十四章 消息第一百六十九章 绝望第六百九十七章 怀璧第九章 心疼第七百五十九章 求药第六百零二章 历牌(上)第七百零三章 求见番外 进学(七)第二百五十六章 整理第五十八章 教女第八百五十四章 笔仗第一百五十三章 忐忑第六百四十五章 抱怨第三百七十四章 和尚第二十六章 吃纸第二百七十七章 谆谆番外 授课(一)第八百零五章 讯问(三)第七百四十四章 来源第八百五十二章 因材第六百九十章 问话(上)第十四章 惊疑第三百九十三章 调兵第三百二十一章 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