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盐碱地
盐碱,是兰考的“三害”之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自然灾害。
根据兰考除“三害”调查小组的调查,兰考全县有二十六万多亩盐碱地。为了治理盐碱,焦裕禄跑了许多地方考察调查,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亲自进行试验,了解土地的盐碱程度,和群众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在调查研究中,焦裕禄积累了不少有关盐碱的知识,各种盐碱的性质他都了如指掌。此外,他还花费了许多心血搞试验,向老农求教,向专家请教,想方设法把盐碱变为良田。
有一次,焦裕禄到郭庄去,突然发现这里的盐碱地里种着棉花,且长势喜人,在荒凉的盐碱地里倍增可爱之色。焦裕禄心里既疑惑又高兴,便赶紧找到当地的一位社员问清原由。原来,这里地势比较高,碱堆积不起来,再说一下雨,就冲走了碱,故而土壤适合农作物生产,庄稼得以成活并茁壮成长。
为了验证那位社员的话,焦裕禄毫不犹豫地从地里抓起一把土,放进嘴里尝了尝,连说:“嗯,是不太咸,不太咸。”
还有一次,焦裕禄到秦寨大队调查盐碱地的情况。秦寨是兰考有名的老碱窝,庄稼长势一直不怎么好,当地的人民经常颗粒无收。
这天,焦裕禄顶着烈日,行走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心里一直
在思考着,到底该用什么法子改变这种状况。渐渐地,他走到了秦寨大队的地界,抬眼一看,眼前出现了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顿时沉重的心情轻松了许多。这个崭新的世界是这样的:褐红色的淤泥上,长满了各色碧绿的蔬菜,有茄子、小葱、小白菜、辣椒等。这片蔬菜地虽然不大,可绿油油的样子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欢喜。这样的景象,令整日在盐碱地上奔波的焦裕禄,仿佛在沙漠中见到了绿洲,希望油然而生。
焦裕禄站在地边,入神地看着一株株蔬菜,不仅发出一声赞叹:“哟,这块碱地的菜,长得真不错!”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菜地,不仅让焦裕禄心生欢喜,更是疑惑重重。他快步走到秦寨村,打算找个人问问清楚。
当焦裕禄走进秦寨村的时候,发现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老人留在家里,没见一个壮劳力。他找到一位老大娘,问道:“大娘,你们村里的人都到哪去了?”老大娘告诉他,村里的劳力都去翻地去了。
翻地?这可是件新鲜事。
焦裕禄走出村子,朝老大娘所指的方向走去,放眼望去,村东头一派热闹的景象:秦寨的男男女女们,顶着烈日骄阳,挥动着手中的工具,深翻土地,干得热火朝天。看着看着,焦裕禄闲不住了,也加入到翻淤泥的大军中,跟大家一起把壕沟
底下两三米下面的红淤泥翻到上面,盖在盐碱地上。这下,焦裕禄明白了,刚才经过的那片菜地,就是这么培育起来的。
看来,翻淤泥压碱地的法子真不错。
焦裕禄回县委后,立即将秦寨村的这个办法推广开去,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秦寨村,一起来消灭“盐碱”这个大危害。
在焦裕禄的领导下,兰考人民在治理“三害”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至1963年底,兰考全县造林2万多亩,育苗近800亩,植树146万株,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到1964年1月,全县新挖和疏通较大河道160条,完成土方200多万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河道14条,配套河道147条,基本恢复了兰考境内水域的自然流系。同时,经核查,全县共改造盐碱地9万亩,其中深翻压碱地近1.5万多亩,盖沙压碱地3000多亩,冲沟躲碱、起碱、刮碱、种耐碱作物、多施有效肥料、降低地下水分的土地有7万亩。全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也提高了兰考的粮食产量。1963年粮食总产量4000多万公斤,比1962年增产1000多万公斤,增长37%。此外,家禽、家畜业发展也很快,增长75%。
昔日以逃荒、要饭闻名的兰考县,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奋发的精神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