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民风在变

忠诚伯大婚完全就是李四私人的事情。和什么军国大事一点儿关系也扯不上,可随着大婚的完成,还是有许多人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慨:赴死军后继有人了。

尤其是在赴死军内部,对于大帅婚事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大帅要是不成亲,仿佛就感觉缺少了点儿至关重要的东西。随着婚事的完成,这种莫名其妙的忧虑也就很自然的烟消云散了。

这些赴死军内部的将士们,其实并不关心大帅婚后的生活是否和美,只是朦朦胧胧的认为大帅的婚事,尤其是娥子的婚事是一个必然,是一个让人很放心的必然。

李四和长平公主之间的婚事,完全就是政治交易,这个大家都看的明明白白,也不拿这个当一回子事情。关键是娥子,毕竟从娥子的出身来看,是典型的赴死军子弟,而且是属于那种非常接近核心的内部子弟。娥子这丫头大字不认几个,军国大事什么的更是一点儿没有一点儿,不可能成为什么贤内助。可是这一切都不要紧,只要她是赴死军内部的人就足够了。

大帅没有把婚事作为筹码或者垫脚石,没有以联姻的方式联合某个势力。这就说明了大帅对于赴死军的未来具有绝对的信心,不管用什么眼光来看,大帅本人始终认为赴死军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借助外力的地步。

更有一点让大家放心的就是娥子的身份了。

娥子就是属于那种典型的赴死军老人,无论老路还是路涧,都是护村队时代的元勋,从这一点儿上来看,大帅还是相当倚重以前的老弟兄们的。

随着新式火器军的建成,大帅把很大的精力和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新军建设之中。新式火器军队必将成为中坚力量,这一点就是傻子也能看出来,这让天干地支各营都有一种危机感。尤其是在这次北伐之中,使用的还是天干地支各营,而大征这个重头戏则是由新军充当主力。很多人都在猜想,这次缴清鞑子残余的战争就是叉子兵的最后使命,是一次华丽的谢幕,从此以后,叉子兵很可能成为地方驻守部队……

而大帅的婚姻就是对这种忧虑的一个有力反击:赴死军中的元老们依旧和以前一样,是赴死军中的绝对精锐。

尤其是在迅速扫清山海关以及左右各屯之后,大帅对程子栋的斥责,更让北伐大军的士气爆棚。大帅给程子栋的书信,语气是何等严厉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个好事情。

真要是温言勉励几句,再说几句“大军辛苦”之类的话语,弟兄们可就没有这么高昂的士气了。四个月之内荡清黑龙江流域的外敌。并且就地驻扎,后续还有两个营头的火器新军过来增援,这是什么意思?

在这种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清剿那些俄人零散的哥萨克骑兵,根本就用不到这样的大军。而大帅宁可让大军在外消耗银钱,也不做撤回关外的举动,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什么。

后续的还有两个营头的新军,新军的建制比叉子兵大的多,这么多的兵力驻扎在外,是要干什么,已经不必说了。

程子栋也在私下里和营官级别的军官们透露过,此次北伐的任务根本就不是清剿鞑子的残余这么简单,那只是一个前提和铺垫。别的不说,现在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帅还在增兵,为的就是继续北伐。北伐就是大征的一部分……

这些个故意透露出来的“机密”不可能保密,仅仅一是晚上的时间就等于是晓谕全军了:此次北伐还没有正式开始,所需要的就是叉子兵这样的精锐,所以北线不需要如何庞大的兵力,只要有一支能打敢战的精锐就足够了。为了能够让北伐精锐心无旁骛的进取,大帅正在联络蒙古各部,让这些蒙古人马作为北伐的策应,只要稳固了黑龙江的阴面之后,最迟到明年开春儿,真正的战争立刻展开,有的是立功的机会。

所以大军以很快的速度再次北进,沿途还碰到不少从深山老林子里钻出来的旗人。

自从赴死军开赴过来之后,不少的旗人都躲进了深山,现如今鲁识字那边正招揽旗人。躲藏在深山之中也不是长久之计。如今的赴死军已经停止了屠杀,又有鲁识字这个大救星的光环照耀着,四下里的旗人奔走相告……

这些从深山跑出来准备投靠鲁识字的旗人,一见到赴死军,立刻就满是惊惧的远远躲开,战战兢兢的等着这些人马过去。程子栋已经领会了大帅的意思,也不怎么为难这些惊弓之鸟,真要是继续追杀的话,他们就是跑的再快,还能快的过前哨骑兵?

在鲁识字已经少量满洲战兵的带领下,庞大的人群正以缓慢的速度往大甸子方向移动,这是女真人的发源地,是老家。那里还有其他一些女真的小部落,同时也有一些其他民族出没,就是那些个胆子大的汉人老客也时常光顾。

一百多年以前,大明朝还在大甸子附近设置了卫所,并有少量官兵,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各族的族兵,名义上是在大明版图之内也归属大明朝的管辖,其实自治的程度很高。

经历了战乱和屠杀之后的人们,把鲁识字看成了全部的希望,尤其是精神上的依赖,已经到了非他不可的地步。少量的满洲战兵虽然还是甲胄齐全并且保持了建制,其实已经不再归属于那些旧有的满洲贵族。现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和平民都是一个德行,谁也没有能力约束和指挥这些战兵,有鉴于鲁识字的个人威望和实际需要,满洲战兵已经成为鲁识字个人的力量……

虽然赴死军对这些的屠杀是结束了,可沿途的汉民不管这些,小规模的袭击从来就没有断过,就是那些赴死军新设的地方官吏也处处刁难。平添了许多麻烦。

不过鲁识字总能以个人能力保证队伍的整体安全,保证迁徙的顺利。

如此艰苦漫长的迁徙,对于鲁识字本人来说,就是一个灾难。身体条件本来就已经不允许,这么一连串的磨难之后,早已经是心力交瘁,身体状况堪忧。

那些个满洲战兵做了个简陋的“轿子”,抬着鲁识字行走,虽然每天都是紧赶慢赶,最多也就是四十里的路程而已。

轿子里的咳嗽声让人心悸,这些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唯恐鲁识字体力不支,这个大救星一旦倒下,可就全完了。

以最古老的方式祈祷,希望上天能够保有乌里彦平安无恙……

虽然已经把迁徙的速度降的极低,鲁识字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的恶化下去,整夜整夜的咳嗽,人也愈发消瘦的厉害,活似一具能够走动的骨头架子……

不管这个鲁识字如何的弱不禁风,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满人之王,不论世俗的管理指挥还是精神上的依赖寄托,他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

一直到乌里彦的女人赶了上来,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相对于鲁识字的慈悲宽容,林千金对这些人可没有什么感情,说话也是不假辞色,毫不客气的在旗人之中寻找最好的医药和食物,保证鲁识字个人的身体状况。

这些也不算个什么,旗人反而欢喜万分,看到停着大肚子的林千金叉着腰吆喝,愈发的是欣慰了:乌里彦有了后人,乌里彦的精神就会传承下去,会保佑族人千秋万代平安康乐……

“女真之主!”长平公主面带微笑的说道:“忠诚伯这一个软硬兼具的方子真是绝妙,女真各部的崛起没有几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再有鲁识字这么个人物镇着,也许只要二十年最多三十年,就能把女真各部和其他小族融入进来……”

对于鲁识字的这个最终归宿,李四也说不上到底是好还是坏。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这是大势的需要。

在李四的心目中,鲁识字其实算是个牺牲品,只不过这种牺牲是一个需要罢了。

可以预见,有了鲁识字这个人,在未来的时间里,那些部族会逐渐的往这边靠拢,再加上其他手段,也用不太过长久的时间,就会成为这个民族的一部分。在这之间。鲁识字本人已经是女真各部的最高领袖,他的意思具有绝对权威,而且是那种超出民族界限的权威。就算是鲁识字不在了,他那个精神领袖的地位和他的精神也会延续百年,外界再怎么剧烈的动荡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无论女真内部诞生什么样的实力派,也不管有什么样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出世,都无法与鲁识字抗衡,因为他已经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世俗的统治中,更重要的是已经彻底统治了人们的精神。

民族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时间来弥合,总体来说,这已经不算是一个问题了。

女真之主这样结局或许不是鲁识字真心想要的东西,可赴死军需要他这么做,他别无选择。一旦赴死军需要的话,鲁识字就还是赴死军中的一名叉子兵,这才是他真正的根子,才是真正的最终归宿……

二人正说着,外面的死狗就已经奔了进来,气喘吁吁的大叫:“亲爹,亲爹,西边的紧急军情……”

一听是西边过来的军情,李四腾的站起身来……

这个军情不是西征大军指挥官路涧送过来,而是吴三桂的奏报:

“我国朝以宽容之心,视四方蛮夷者为子久矣。教化泽被,广哺恩德。然蛮夷者不思感啼,反以恶行相加……我国朝通有无余缺之帮队,竟不得通,更有掠其货伤其人之惨事,实为禽兽暴行,不以薄惩,难知天威……”

和西夷通商的事情,虽然官方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可民间一直都在做着。用丝绸、茶叶等物交易亦里巴里的美酒、珠玉等货物,这种事情由来已久。

伴随着商业行为的进行,漫长的路途之中总有是会有许多山贼盗匪,这些贼人民族成分很杂,虽然说确实是亦里巴里的子民,可里头未必就没有汉奸了。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一些个杀人越货的惨剧也不算个什么。

在这种荒凉偏僻的地方,山贼击杀商队的行为实在不新鲜,确实也让许多商人望而却步。但是巨大而又丰厚的利润仍然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于是乎,碰到山贼,被抢被杀都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事情古来有之,谁也不会真正在意。

可吴三桂忽然就拿这种事情大做文章,分明就是随意扯出来的一个战争借口而已。如今万事俱备,战争已经是如箭在弦的必然,所缺少的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已。

对于这种小事情,李四从来也不关心。大举入侵的计划早就有了,等的就是这么一偶尔事件。就算没有这个突发事件,也会制造一个出来。

虽然这种事情和亦里巴里王朝扯不上什么关系,可就是栽赃也要栽到他们头上。至于抢掠商队这种事情到底是山贼干的还是受到了亦里巴里官府的指使,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李四和吴三桂一样,都需要战争。

从这个情报的言辞和日期上来看,早就突进到边境的吴三桂很可能已经动手了。李四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场入侵的战争变得合理合法,披上一层光鲜的外表而已。

因为吴三桂入侵亦里巴里只是大战的前奏,作为主力的赴死军还有一系列的扩张计划,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入侵的黑脸皮事件,可也得变成红脸儿的“正义之举”嘛。

可以想象,吴三桂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个表明上的工夫。从事件上推算,吴三桂早就动手了,处心积虑的准备之下,肯定是进展神速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才让后面民众知道战争的发生,无非就是遮一下脸面而已。

李四也知道吴三桂所说的“薄惩”到底是什么,肯定是掠人财、占人城、灭人国的行径,不过后方可不能这么说,最起码还是要把这种侵略扩张美化一下的。

这些旁枝末节的事情可以交给下边的文案去做,以他们的卓然文采一定可以把这场战争润色成大义凛然的样子,吴三桂的军队也就是正义的问罪之师,到时候用李四的名义一发,下面再推波助澜,就算是对民众有了交代了。

果然,没有过多少时候,忠诚伯的讨逆雄文就出来了。

在这篇讨逆文中,亦里巴里完全就是以怨报德的丑恶嘴脸,是以残酷刑法压榨当地民众的暴政之朝。赴死军已经数次周知其严苛,然无知蛮夷不仅不思悔改,反而愈发的变本加厉,致使生灵无着民不聊生。亦里巴里百姓忍无可忍,终于致书国朝,愿意归附王化,以解倒悬之急……

不管怎么说吧,也不分吴三桂还是忠诚伯,都是解民倒悬的仁义之师,都是把亦里巴里归入大明版图的功勋……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搅和成苍的,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本事从来就是某些读书人的专长,雄文一出,不仅热血激昂,而且义正词严。

这边的官方文章一出,民间也就有许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为忠诚伯的雄文寻找论据,翻遍了史书典籍,终于从《汉书》和《唐书》中找到依据:西域都护府和现在的亦里巴里沾边儿,那个时候还派遣过地方官驻扎过军队呢。亦里巴里早就在版图之内,是中华的固有领土,如今大帅兴义师伐无道,实在是理直气壮的很……

虽然也有很多人明白这次的大征的真实兴致,可赴死军方面对民间的言论控制的极严,尤其是地方上都是赴死军的人手,怎么也不会出现自己打自己脸的事情。

如此一来,江南那边就显得尴尬了。

朝廷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一直就没有表明过态度,甚至还暗示不会支持赴死军大征这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对外扩张。可现在不光是赴死军,就是吴三桂也跟着这么干了,而且还是赴死军的先锋,走在了李四的前头……

地方实力派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可终究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礼敬和归属,现在可好,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来,朝廷这边儿还不知道应该做何反应呢。

姚明恭很无奈的说道:“好在吴三桂和李四还知道找个借口,知道把大征说成是解民倒悬的义举,知道要挑起个讨逆的幌子,要是他们直接宣战的话,朝廷的脸面可就都落到脚底下了……”

对外宣战这种事情,绝对是朝廷的首尾,要是连这个都被地方藩镇给“代言”了,朝廷可就真的是毫无威信可言了。

小皇帝反而没有这么悲观,在他看来,大征这种扩张版图的事情,对于大明朝来说就是好事儿。尤其是这样的少年天子,总有一个拔剑四顾的梦想。扣除这些不怎么实际的因素,现在赴死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对外扩张上,对于整个江南也不是坏事儿。

最起码朝廷可以暂时放心了,因为赴死军已经是在北方西方这两个战线上囤积了重兵,不可能再有心力对江南有什么想法儿。

“万岁,”杨廷麟可没有姚明恭那么乐观,赴死军那边的动静他知道的比别人要多一些,也从李四口中听到过一耳朵半耳朵的消息,综合眼下的形势,已经能够大致判断出赴死军未来的动向了:“亦里巴里,虽然也算有些幅员,可地瘠民穷,人口军队远无法与我大名相提并论。吴三桂的手中既有关宁精锐,又有归附的满洲战兵,处心积虑之下,可轻取亦里巴里……”

“吴三桂军力不弱,当可轻易攻占亦里巴里。赴死军的实力远胜吴三桂,为何还要跟在吴三桂身后?忠诚伯费这么大的力气,所图者大呀。”杨廷麟说道:“前番我与忠诚伯会面,曾提及此事,我看忠诚伯的大征规模之大,远超我等想象,朝廷里当有所准备才是。”

“臣愚见,吴三桂征讨亦里巴里,不过是个前哨,赴死军大征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这些个想法,老成谋国的学官们也有了共识,赴死军肯定还有大战,李四的目光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弹丸之地的亦里巴里,其目标是什么已经呼之欲出了。

“赴死军大战,举兵于域外,当不会如市井传言那般出现兵连祸结之惨状,无论对于朝廷还是对于江南,都有利益不少,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对于白食帝国,朝廷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只是知道那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帝国,有些十分广阔的国土,除此之外,也就是知道些一鳞半爪的过时消息而已。

赴死军挑起的战争,已经刺激了江南各地的工、商发展。在民间,那些个唯利是图的商贾和工户对赴死军的大征极有兴趣,正通过各种渠道想要在这里头分一杯羹呢。

就是一向反对此举的东林人,也在一夜之间转了风向,开始为大征歌功颂德,这里头还是受了利益的驱使罢了。

民间极力赞同大征,甚至试图通过种种手段鼓动朝廷也参与到其中,这才是老学官们不愿意看到的:不管怎么样,大征的影响都应该控制在朝廷实际掌握范围之外,不能为李四的大征所左右,更加不能沦为李四的帮手,这是一个君臣主次的大节问题,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可民间不管这些。

江南风气本就开放,尤其是受到逐利思想的冲击,眼看着一批又一批大商贾大工户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声明不显的小人物迅速暴富,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老爷,说不眼红那都是假的。

现在的江南,连一向清高的文人都成了孔方兄的走狗,别人也就更加没有了心里上的障碍。

一切都朝着银子看,只要能赚来银子,就是有本事就是有出息。只要腰包里有钱,也没有人管你这钱是怎么来的,就会成为人上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现在的江南,笑贫不笑娼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很多自以为清高的名士一面大声疾呼着世风日下,一面走门子托关系的想着在奴隶贩子那边入个股份分点儿红利……

现在的江南,不管干什么都是一窝蜂,只要听说有什么来钱的门路,呼啦抄就上去一大帮子人,也不管是亏了还是赚了,先干起来再说……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文风鼎盛的江南,已经进入了一个看似秩序,其实十分混乱的时代。各种思想互相冲击,各种杂七杂八的学说都有人追捧。同样一件事情,就有人说的如同臭狗屎一般不堪,可还是这件事务,照样有人捧着如同香馍馍,给个金饼子都不换……

尤其是东林人,出于利益的需要,随便拉起什么虎皮就能当大旗,昨天还被东林众人批的臭大街的观点,明天就可能成为他们的金科玉律……

钱谦益钱老大人,好歹也是东林领袖地方风望,还担这朝廷的官职,虽然是不值一提的闲官儿,可好歹也是吃朝廷俸禄的,统领群伦的人物。可就在前几天,被人爆出来入股了浙西的奴隶贩运……

当时真把钱老大人吓坏了,这种事情被人揭开了,如此清清白白做人的文人领袖竟然和贩卖奴隶这种勾当扯上了关系,绝对是最大的丑闻,几十年的名声还要不要?以后还怎么做文人领袖?

钱老大人正要急赤白脸的解释和掩盖这个丑闻,却发现人们的反应平平,根本就不拿这个事情当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

一看这个架势,钱老大人反而不怕了,做出很潇洒的样子,很是干脆的承认了这件子事情:不就贩奴么?有什么呀?当世的风云人物挨着个的数,哪个不和这事情沾边儿?贩运奴隶和贩运牲口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口外贩运牛羊就没事儿,为什么我入股贩运奴隶就得偷偷摸摸了?

这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既非是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也不是大肆侵吞国家钱财中饱私囊,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如此一来,钱谦益老大人可就真的成了香饽饽了。

但凡是做诸如贩运奴隶这种勾当的,都得是有钱有势的人物,这些人物在地方上都是有名有姓提的起来的。以前做的时候,心里总是感觉这种事情不是什么光彩的勾当,偷偷摸摸赚钱也就是了,哪个敢正大光明的去做?

可如今不一样了,连文人领袖都是同行了,还有什么可遮遮掩掩的?索性放的干脆一些,大大方方的做了起来。

没过多少日子,钱老大人办寿宴,那可真叫是一个热闹。

钱谦益的学生们都是新晋的文人,送来的寿力也多是书画古玩之类的雅致之物。

更有不少奴隶贩子感激老大人为他们正名的情分,也凑了过来,送过来的寿礼也俗不可耐,直接就把黄白之物给弄到了这种“大雅之堂”上来了。

于是乎,国朝栋梁文人学子,和奴隶贩子等济济一堂把手言欢,真是热闹到家了。

对于这种事情的看法,还是秉承了江南一贯的传统,有击节叫好的,更有大声叫骂的。

叫好的理由简单的很,读书人也是人,也是吃五谷杂粮拉屎放屁的俗人,是人就需要银子,只要不犯法不亏德,能在读书的同时把银子赚到手,那才是真本事。以前多少年了,这些个书生就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仅把自己读成了书呆子,更是家里读的家徒四壁穷困潦倒。要是能取个功名什么的,也好好说。可绝大部分人至死都是白丁之身,岂不是白白耽误了一辈子?

那些个大骂的则更简单了,读书人是圣人门徒,自然是要有个清高的样子。现如今的民风本就逐利,读书人再不想法子正一正这股子歪风邪气,这世道可就真的是不可救药了。如今连文人领袖都成了求财之辈,还有什么气节忠义可言?

不管是击掌叫好的还是破口大骂的,都不可能影响到什么,也不可能为了这个事情耽误自己的生活。吃饭穿衣要钱,娃娃婆姨也要钱,哪一个是能离开银子的?有关心这些身外之事的闲工夫还不如多赚几个铜板更实惠呢……

由此可见,江南的风气已经变化到了什么程度。

与此同时,朝廷里头还有个大事儿。

兴武小皇帝也算是中兴之主了,按照年岁来说,早就到了婚配的时候,如今天下大定,皇帝大婚的事情也就来了。

经过前期的筹备和斟选,皇帝已经圈选了,准备册立皇妃。

虽然说只是个妃子,可这也算是皇帝是发妻,只要不出什么意外,用不了几年,就可以立后。

郑过大人是户部福建清吏司的郎中,从五品的官职,他家的千金被选中了。

母仪天下的皇后,肯定是要仔细斟酌详细考较。按照小皇帝本人的意思,这个发妻的人选是另有其人。可老学官们极力赞同郑家千金,一大票老学官轮番上阵,软磨硬泡,终于使得兴武小皇帝“欣然应允”。

老学官们认同这个郑家大小姐的原因说出来都好笑:因为郑过的女儿,也就是未来的皇后是所有圈选女子当中长的最丑的。

按照老学官的一致看法,其他几个女子长的太过“妖冶”,分明就媚惑君上之相,自然是不可取的。只有给皇帝找个丑陋一点儿的老婆,皇帝才不会沉迷美色,才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头。

刘理顺当时就说了,而且完全是出于为国家社稷为皇帝君王考虑的角度:“后者,母仪天下统领后宫,重德而轻色,是为首选,本朝太祖立后马氏,也是这么个意思。皇后貌丑,一来可安后宫,免有宫闱之乱,圣上可安心朝政,再者也是警示后世子孙,切切不可沉迷酒色荒废朝政……”

“其实立郑过之女还有一个好处,这个郑过和郑芝龙郑芝凤有血缘姻亲,这也是拉拢郑家的意思。万岁立一女子,而收福建,其中利益……”

当时的郑家,虽然还没有到后期那样深厚的实力,也是足以影响福建局面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还谈不上什么民族英雄,更多的还是象走私船队或者干脆就是海盗。拉拢起来也不算太困难。

要说这些老学官,确实是为这个国家和小皇帝考虑的,只不过他们实在是考虑太多了,简直就是包揽了一切,让小皇帝有苦难言,还不得不接受。在老学官们看来,皇帝立后可不是市井人家娶媳妇那么简单,这里头最优先考虑的还是利害二字。能够和福建郑家这样的地方实力派联姻,对南都方面也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大婚,可皇帝的诏书已经下了,让福建清吏司的郑过来南都,这个意思已经明显,基本就算是敲定了。

就算是未来的国丈来到南都,基本就是是走走过场,不管这事情成与不成,郑过父女二人都有赏赐。要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郑家还有些比较有分量的人过来,无非是借着这个机会商议真正的利益取舍而已。

若是郑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向朝廷靠拢的话,就是郑过的女儿长的比夜叉还要恐怖,这门婚事也肯定能成。

只要南都朝廷能和福建郑家取得一定程度的默契和联合,朝廷的实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到时候隐隐已经开始背离朝廷而逐渐倒向赴死军的两浙,就得重新考虑立场。甚至可以把这种影响往东南的两广延伸,于老学官们来说,这样的诱惑力无法拒绝。

无论放在哪朝哪代,这种事情都是举世瞩目的,虽然郑家人还在路上,已经有很多老百姓听说了消息,尤其是南都的百姓,早就知道的一清二楚。

皇帝大婚,花费弥巨,自然是要国库出钱的。可婚前婚后的各种赏赐,还是需要小皇帝自己掏腰包。小皇帝没有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趁着这个机会,很多人就动起了心思。

到了这个时候,钱谦益钱老大人的门路就能用上了,很轻易的凑出了三万两白花花的现银,算是报效的银子。这种报效的讲究可就大了,虽然说是子民报效心切,可还是谋求的商业利益,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得到某种政策上的好处。

可这事情终究是没有办成,报效的银子根本就没有递上去,直接就被老学官们给拒了。

姚明恭一听说是那些奴隶贩子的银子,气的破口大骂:“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嘴脸,这种人还想在万岁大婚里头掺和,分明就是要万岁身上泼脏水,哼,想也不要想了……”

第22章 实力与实力的较量第206章 闹学第185章 古今辉映第114章 车轮比天高第24章 我不管你的身份有多高第196章 生死之间(3)第188章 其实早就注定了第115章 骡子不瞎第22章 实力与实力的较量第178章 大帅的评语第51章 人心呀,看清楚了再说第127章 何谓英雄?看这里第135章 群丑跳梁一帜独出第1章 崇祯年间的烟民第183章 内部隐患第142章 里里外外第40章 什么叫做强呢?第187章 都谈利益第93章 冬瓜蘸黑酱,杀器呀第163章 恨滔天血满地第56章 他不是大善人第110章 拼图完成第159章 说金风道雨露第120章 逆风扛大旗第67章 该杀就杀第一次亲密接触第220章 苦难尽头是苦难第29章 我想要你的权利第93章 冬瓜蘸黑酱,杀器呀第34章 该咋过还咋过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开第173章 金无足赤第66章 血对血,牙对牙第188章 其实早就注定了第128章 倾尽全力最后一击第23章 狰容初露第19章 战场纪律第213章 没有君子第221章 大火末日第77章 真是久仰了第159章 说金风道雨露第208章 凌驾其上第167章 牛鬼蛇神蕴真莲第106章 有唱高调的就有下黑手的第23章 狰容初露第46章 小小逆流第212章 代价第215章 连环炮第55章 这回可是真的发了第140章 仗义每多屠狗辈第164章 识字了吧第28章 我也想是真的第33章 山寨版战略家第14章 早就想赌了第60章 大忠臣呀我是第127章 何谓英雄?看这里第2章 发财才是硬道理第166章 都在想一鸣惊人第215章 连环炮第86章 预备,放第154章颓局大振第150章 有名为七杀第99章 裙带关系不好使第47章 其实激烈的战斗并不存在第208章 凌驾其上第71章 灾难贫穷的地带第一波第189章 记的回来第18章 利益和野心的结合第197章 利益的选择第19章 战场纪律第11章 情窦初开,绝对是情窦初开第86章 预备,放第154章颓局大振第39章 大年初一头一天第139章 铁索连舟的效果第74章 该胆大的时候没有胆大第47章 其实激烈的战斗并不存在第15章 检验蝴蝶第72章 胆子大的都能包天了第69章 打跑了劫匪我就是抢劫的第84章 这里的人们很好战第69章 打跑了劫匪我就是抢劫的第26章第4章 不想发财的是傻子第114章 车轮比天高第160章 潸然泪下第19章 战场纪律第122章 大幕拉开第184章 鬼过清明人过关第142章 里里外外第43章 最后的君王第7章 波澜虽小影响深远第201章 渗透之前第162章 宁静的太多了第35章 皇帝家也不富裕呀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26章第65章 杀奴第58章 乱象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