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奥匈帝国的本钱

“如果战争在1年以后爆发的话,那么我们届时可以拥有4艘正规舰队航空母舰,其中1艘是1.8万吨级的西里西亚号航空母舰,(它的同级舰波西米亚号在地中海战沉。)另外3艘则是劳登勋爵级航空母舰。分别为劳等勋爵号、奥地利号和匈牙利号。在战列舰方面,我们将有三艘新式战列舰,它们都是联合力量级的战列舰,分别为联合力量号、欧根亲王号和特格霍夫号。航空巡洋舰一共有4艘,分别为爱琴海号、亚得里亚海号、伊奥尼亚海号以及地中海号。这些力量将构成奥匈帝国舰队力量的中坚。”霍尔迪恭敬的向奥皇汇报到。

虽然奥匈帝国海军在意大利战争中遭到了两次战败。被击沉一艘航空母舰,但是不幸中的万幸是,另外一艘被重创的航空母舰劳登勋爵号最终幸存下来,体现出了装甲航空母舰强大的生命力,这艘战舰在船坞中待了5个月后重新加入了奥匈舰队并且继续担任旗舰角色。而另外一艘战舰则更为传奇,这艘战舰就是航空巡洋舰爱琴海号,这个倒霉的孩子在贝达夜战中被两艘意大利重巡洋舰一顿暴揍损失惨重,猛烈的炮火甚至引燃了船上的航空燃油。机库的火势一度失控,不少地方都被烧成了空架子,但是谁也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这艘战舰最终被保存了下来!拉到船厂后经过1年左右的维修和改进重新服役。让人不由的赞叹这艘船的运气真是太好了!

这几年奥匈帝国海军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抛去在战争中已经舾装的奥地利号航空母舰,这几年只开工了1艘新的舰队航母。战列舰和航空巡洋舰也各只增加了1艘。和德国相比。奥匈帝国是一个纯粹的陆上强国,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打算在海上用掉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到现在奥匈帝国海上力量感到有些捉襟见肘了!考虑到维修保养和其它的情况,长时间战争中上能保证一半战舰在海上游弋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奥匈帝国最多在印度洋上维持一个双航母战斗群的规模。

虽然看起来现在的奥匈帝国能维持德国海军一半的主力舰规模已经很不错了。单纯从眼前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和德国不同的是,目前奥匈帝国没有新的航空母舰和主力舰在船台上建造,而德国不一样,目前德国的船厂并没有闲着,在完工了两艘欧罗巴级航空母舰之后,德国人又开始为新的航空母舰的建造做准备,而奥匈帝国连新航母的计划都没有!也就是说目前是两国海军差距最小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奥匈帝国打算趁着这个时间点来和德国人好好做一次交易。

“说说你对未来伊朗战局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计划。”费迪南说道。

“总体上来看,协约国和华夏舰队直接介入这场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伊朗和意大利相比还是太弱了。意大利可以为各国舰队提供各种补给,有良好的军港和防御设施还有较为强大的空军。而伊朗不具备这些因素。没有基地和较强的工业支持的话,对方的舰队根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战斗力。”

“至于英国人吗,印度倒是可以有供大舰队长期作战的港口和各种补给,但是可惜的是英国人这回十分消极,他们不会冒着全面开战的危险来帮助伊朗的。所以对方即使有舰队参战规模也肯定不会大。我们唯一需要忌惮的就是协约国和华夏为伊朗筹建的那支舰队。对方有两艘航空母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海上决战能力。”霍尔迪想了想说道。

“刚才你提到了大舰队补给问题,这支挂着伊朗国旗的舰队规模同样不小。那么他们的补给问题如何解决?”费迪南皱了皱眉头说道。

“怎么说呢,这支舰队规模并不算很大,我所说的大规模舰队是指拥有德国公海舰队三分之一以上的规模。”霍尔迪擦了把冷汗说道。“对方虽然有两艘航空母舰,但是其它战舰数量很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偏重白天攻击的不均衡舰队,他们没有战列舰提供可靠的夜战能力,巡洋舰数量只有3艘。驱逐舰仅仅够维持舰队防空和反潜的最低标准。满打满算也就5艘主力舰。从吨位上来说不过是当年公海舰队的一支分队而已。”

“华夏这设计这些战舰的时候其航程本来就超过了一般情况下印度洋作战的需要,而维持这样一个小舰队的燃油消耗的话。最多3艘高速邮轮就足够了,而且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印度洋都控制起来。德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攻击伊朗南部沿海的陆上目标,一开始的话恐怕不会对这支舰队太过上心,毕竟虽然这支舰队挂着伊朗海军的名字,但是什么时候完工交付伊朗海军都没准,最终这支舰队和意大利海军那样被对方接手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现在他们还在舾装。什么时候完成还是没准的事情。”霍尔迪回答道。

“如果,这支舰队出现在海上的话,土耳其人的海军能将其摧毁吗?我们的舰队能将其摧毁吗?”费迪南想了一会突然说道。和德国海军一起攻击陆上目标在他看来是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毕竟依靠德国航空兵巨大的数量优势早晚可以抹平协约国在伊朗的航空力量。但是对于那些在海上游弋的航母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机动性太可怕了,当年土耳其海军最终也没能消灭意大利海军的那两艘巡洋舰,最终不过是将其逐出战区而已。如果奥匈可以解决这个麻烦的话,那么无疑在伊朗问题上可以分一杯羹!

“三艘劳登勋爵级航空母舰和至少两艘航空巡洋舰!还有远洋侦察机、潜艇以及伪装侦察船。有这些力量的话,我们至少可以保证将对方排除在主要交通线之外。”霍尔迪皱了皱眉头说道。而他对面的君王对此并不满意。

“这就是说,我们需要集中全部舰队才有可能将其彻底击毁?对方只是两艘中型舰队航空母舰。载机量也就在150架上下。而三艘航空母舰和同等数量的航空巡洋舰加在一起可有310架左右的飞机了。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费迪南语气中的不满已经十分明显了。

“对方也有一艘航空巡洋舰,陛下。”霍尔迪首先提醒了一下对方。“在大洋中和对手作战的关键不是在对攻阶段。而是搜索。两艘航空巡洋舰的任务就是在舰队外围100KM左右的位置展开一条警戒线,然后派遣飞机进行搜索。并且尽量阻止对方机群穿过封锁线探知我方主力舰队的位置。”

“而在随后的攻击阶段。我们三艘航空母舰上的270架左右的飞机一次只能释放出一半左右的飞机,120架飞机看起来数量很多,但是考虑到两艘新航母上的飞行员都是新人。而且我们的攻击机还未开始更新换代,所以攻击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如果对方全力防御,使用英国飞行员和飞机的话,那么对于我们的低速攻击机将是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失去这次机会的话,考虑到飞机的航程问题,他们有可能快速向反方向撤离,我们想要再追上他们恐怕就会很难了。如果他们逃掉了。他们最糟糕的结果无非是到协约国殖民地驻泊然后解除武装,再被伊朗的盟友接收。”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和他们第一次交手中就将其彻底摧毁,3艘航母和2艘航空巡洋舰已经是最低标准了,如果可以,在确定对方方位后,我们最好能先偷偷跟踪,然后联合盟国舰队一起行动。”霍尔迪想了想补充道。作为奥匈帝国海军的原来。他是少数几个可以不太顾及皇帝颜面的存在。霍尔迪的计划还是偏向于保守,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找准机会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好吧,就先这样吧。”费迪南对霍尔迪的计划并没有做出表态。而是示意对方可以先下去了。不过在内心深处。他还是很失望的。但是没关系,除了海军之外,奥匈帝国的陆军在他看来也是可以依靠的。按照他私下里的说法。即使奥匈帝国陆军再次,也总比土耳其人强多了吧。

对于海军来说奥匈帝国并不是放在第一位。但是对于陆军来说,自诩为一流陆军强国的奥匈帝国可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尤其是在意大利内战中。奥匈帝国北线陆军的崩溃更是深深的刺激了这位志大才疏的君王。而在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内部也对这场战争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数年的准备和运作,奥匈帝国陆军内部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战的能力,而伊朗战争将是证明他们能力的试金石。相对于比较保守的海军来说,陆军计划有更强的攻击性!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意大利的惨败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让帝国陆军蒙受了一定的损失,面子上更是难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奥匈帝国从这次惨败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至少他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知道在目前的国力和体质下,奥匈帝国应该应有什么样的陆军才有效率,才比较现实。

奥匈帝国知道,自己的工业和财力根本无法支持自己搞出一支类似德国的强悍陆军。如果说德国陆军的力量支柱是强悍的装甲部队、强有力的远程火炮以及大量配发的机枪的话。那么奥匈帝国的陆军购成则是有限的装甲部队,一定数量的远程火炮加大量的迫击炮,再加上只能算凑合的步兵装备。

坦克作为一个诞生于一战的新式武器,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在陆军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意大利战场中双方坦克之间的厮杀更是让人意识到了这种武器的强悍,但是可惜的是,奥匈帝国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财力上来说和装甲军团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说技术,倒不是说奥匈帝国无法提供强悍的火炮和装甲,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动力系统。奥匈帝国可没有德国的迈巴赫发动机。虽然他们努力试着研发新的发动机,但是性能和稳定性一直都很难让陆军方面满意。而在财力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是德国的4号坦克的造价和维护费用,对于奥匈帝国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更不要说德国人私下里正在设计的虎式坦克了。

对于奥匈帝国。德国还是很慷慨的,毕竟是同盟国中的二把手。在一次私下会面中,兴登堡明确表示可以给奥匈帝国转让4号坦克的生产技术。但是奥匈帝国在经过一番研究后,还是认为单纯的4号坦克对于奥匈来说并不适用。原因很简单,在德国人眼中,4号这种级别的坦克在未来的战争中将逐渐变成大路货。遇上难啃的硬骨头的话自然有虎式及其衍生型坦克对抗。所以对于一种中型坦克而言,德国人强调的是火力、防御和机动性之间的均衡。

但是奥匈帝国不一样,30吨级别的坦克已经接近奥匈帝国技术和经济能承受的极限了。也就是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奥匈帝国不太可能装备更重的坦克了。所以说。无论奥匈帝国装甲部队碰上的是中坦还是重坦,都只能用30吨级别的坦克去死磕。所以奥匈帝国的要求很简单,不求有多高的机动性,也不求防护多么均衡。但是至少你能把对面的坦克捅穿吧!

按照道理来说,那奥匈帝国生产坦克歼击车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这种点了防御专长,进攻比较悲催的东东并不能取代坦克在装甲部队中的作用。装甲部队本身就是要勇于进攻的,而不仅仅是作为救火队。于是乎,奥匈帝国决定另起炉灶。自己搞一款适合奥匈部队需要的坦克。而在此之前,奥匈帝国只能以德国的三号坦克及其衍生型再加上少量的4号坦克来渡过这段过渡期。

到目前为止这款坦克的图纸设定已经完成,采用的布局方式是较为少见的动力前置布局方式,在车体中后部有一个巨大的炮塔。可以容纳更大口径的火炮。考虑到这种布局方式在散热方面可能会有些问题。所以他的动力并不高。机动性也比较差。但是作为补偿,除了强悍的火力之外,它的正面防护可以用不错来形容。车体侧面前部防护也不错。但是后半部分和车体后面以及下部的防御就只能用差劲来形容了。这款被命名为弗里茨型坦克成为了奥匈帝国未来制式坦克,至于说设计是否成功。那就只能交给战争来检验了。

奥匈帝国和德国装甲部队的差距除了坦克构成不同外,最重要的方面是奥匈帝国没有足够的财力来为坦克配属各种辅助战车。这种情况比历史上的苏联也大大不如,德国人可以给坦克配属步兵战车、半履带输送车来搭载步兵。苏联虽然是用坦克来输送人员,但是至少能凑出足够的ISU和SU这些支援战场。奥匈帝国就差了一些,不仅没有给坦克配步兵战车的计划,甚至就连支援车辆数量都比较稀少。所以在德国人眼中,奥匈帝国的装甲部队构成十分畸形。

至于支援火力的问题吗。这个位面的奥匈帝国从国力上来说还远不如历史上的苏联,所以他们的支援火力只能业必须选择以迫击炮和榴弹炮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火力投射量,也许有人问了,要是对方远程火炮压制怎么办。那么答案只有两个,一个是用更大口径射程较远的榴弹炮来压制对方较小口径的加农炮,而另外一个答案则是感觉想办法转移阵地或者把炮兵掩体弄得坚固一些吧!如果这支部队运气比较好的话,倒是可以配上一些105MM加农炮,不过这东西想要和远程火炮比射程可是困难一些,倒是打坦克更顺手。

在轻武器方向,奥匈帝国士兵对于自己手中的曼利夏步枪还是很满意的,作为一款直拉步枪,这款步枪的射速是相当不错的,可以和李恩菲尔德步枪拼一把射速了。考虑到近战的问题,奥匈帝国也装备了冲锋枪。可以看做奥匈版的MP44。至于机枪方面,奥匈帝国没有使用德国人的MG系列机枪而是使用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捷克式机枪。

“虽然在1战结束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和世界第一流的陆军强国相比肩,甚至于和法国相比我们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拥有足够数量的兵员,但是却没有足以武装这支部队的武器和资金。尤其是在后勤方面,我们和对手有极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运输方式依然是以骡马化为主。这样的后勤补给方式极大的限制了战线的长度,而且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欧洲和北非作战时,这种情况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要把力量投入到遥远的中东,恐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德国人的陆上运输能力也并不是那么充裕。伊朗和土耳其直接几乎没有铁路连接,只有公路。所以想要让德国人的汽车帮我们解决运输问题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为了保证我们在中东的部队不被脆弱的后勤压垮。我们必须限制部队的规模。根据陆军的计算,我们在中东派遣的部队不应该超过10万人。”施拉格说道。

“十万人吗?这个数量有些少吧?战斗力可以保证吗?”费迪南有些犹豫的说道。这个数字和他心中的估计差距有点大。

“在伊朗,除了一些要点之外,双方不可能构筑类似欧洲战场上那样延绵不断的堑壕和工事体系。因为伊朗面积太大,而双方投入的兵力又相对较少。双方的作战方式将是以机动作战为主。少量的高机动性部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为了保证机动性就需要大量的运输车辆提供补给,而重武器也必须实现自行化,最次也必须配齐足够的牵引车。我们需要为中东远征军提供远超过正常额度数倍的各种车辆.而且考虑到远洋运输中的损耗,我们还要打出一定余量。单纯为了能让这支军队拥有足够的机动性和火力,我们都要从其它部队抽调装备。10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几乎已经是我们目前的极限了。”施拉格说道。

在奥匈帝国陆军高层心中,这次战争要改变外界对于奥匈帝国装备落后,机动性差的认知。在其它列强眼中,奥匈帝国陆军不过是一只蠢笨的狗熊,虽然军队数量很多,但是反应迟缓、战斗力低下。当他们在堑壕中防御的时候还算比较有战斗力,但是当离开堑壕发动进攻的时候,奥匈陆军糟糕的后勤保障和五花八门的装备是他们第二大敌人。

而在这一次行动中,奥匈帝国陆军尽可能的统一采用新式装备,并且尽量多的为部队配上足够多的补给和运输车辆。并且学习了德国人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战时后勤保障体系。除此之外,作为施拉格曾经的战友,参加过意大利内战的胡贝少将将担任他的参谋长,以便提高奥匈陆军的机动作战能力。

在奥匈帝国清理了若干家底终于拿出了一支还算可以的陆军以及海军后,德奥两国开始就双方的合作问题展开磋商,对于这个抢着来捡便宜的盟友,德国人非常复杂,一方面德国知道奥匈加入后一定会分掉自己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利益。但是另外一方面,德国人又很难拒绝这个建议,土耳其人的战斗力实在堪忧,而德国力量确实不那么富余。在纠结之下,德国人同意了奥匈帝国进驻两河流域的德军基地,但是是否让他们上阵还要看情况,如果德土两国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话,自然就不需要奥匈了,如果不行的话,再让奥匈陆军当预备队吧。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ranky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936章 旗鱼凶猛第318章 制定计划第1299章 爆发第294章 进京第230章 不完美的落幕第780章 优化策略第86章 清日海军(三)第1370章 更好的选择第177章 战争新阶段第331章 杨用霖的决断第1087章 大战略第1244章 奥匈帝国的本钱第573章 我们需要一个结果第668章 倾斜的天平第1420章 海基VS陆基2第1288章 划过黎明的长剑第1177章 空军的野望第700章 加里曼丹岛第950章 妥协和重建信任第941章 困局第1075章 钢铁风暴第765章 反潜战第1391章 杀戮盛宴第257章 郁闷的俄国人第1010章 谈判第1239章 海空争端第1226章 伊朗整军计划第297章 规划第1134章 进攻开始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248章 战争爆发第152章 最后的资金!第116章 英国人来了第74章 自动武器的搭配第636章 三宝垄外海第178章 遭遇战第675章 堵回去第164章 丰岛海战(四)第181章 糜烂的战局第36章 把船卖到北洋去第1409章 南大西洋之战第791章 导火索第278章 托尔金来了第1166章 空中压制第1155章 交锋1第1151章 北线局势第426章 多方算计第1343章 猫捉老鼠第1011章 背叛和抉择第473章 巨兽的末日第533章 别看不起旧货!第449章 反攻第937章 箭在弦上第321章 纽波特纽斯第1208章 航母编组计划第1344章 长脚汤姆第551章 集团军规划第507章 蒸汽轮机和重油第618章 战争倒计时第1172章 夜之魇第585章 速度很重要吗?第400章 内乱开始第1263章 辽阔大西洋第529章 美国人的算盘第232章 战与和第961章 崩溃第158章 陆军战略第987章 不死不休第268章 就北洋舰队的终结第1357章 盲目乐观2第533章 别看不起旧货!第48章 徐杰的回国规划(一)第1221章 英国和伊朗第790章 生来就是死对头第728章 经验教训第640章 装甲长龙第607章 远东大海上的盛宴第1529章 胜利的曙光?第1245章 战争临近第101章 江南制造总局第320章 北洋舰队的新旗舰第549章 论坦克的可行性第800章 最后的疯狂第840章 傻眼了第228章 扫荡第1050章 无与伦比的暴怒级航母2第221章 各怀心思第1102章 谋划第1046章 德国陆军的战略2第646章 鏖战第1301章 全力施为1第70章 绝路第849章 英国和日本第1381章 圣纳泽尔之殇第657章 扫荡第904章 交换第181章 糜烂的战局第421章 异变第1123章 新的阶段第763章 中英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