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

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

“复起?”

文华殿内、当听到可以换杨镐活下来时,叶向高眼前一亮。

刘一燝也认为,若是将杨镐放到朝鲜去,可能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毕竟当初朝鲜之役,杨镐离开朝鲜那日,朝鲜百姓“遮道号哭”为杨镐送行,朝鲜国王难过得不能自已,“呜咽哽塞,涕泪横流”。

杨镐走后,朝鲜君臣为称颂杨镐之功,给杨镐立碑。

每当有明朝使臣或将领来朝,朝鲜君臣都会询问杨镐的近况,朝鲜建宣武祠,朝鲜国王提出应以杨镐配享,可见杨镐在朝鲜君臣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这样的人调去朝鲜,或许只有已经故去的朝鲜国王李昖才能勉强和他对垒。

至于李珲?比起民心和士大夫的心、他远不如杨镐。

一旦他要搞什么小动作,只要杨镐随便煽动煽动,李珲被废都是轻的。

说罢、他将朱由检所做的事情说了出来,而叶向高听后,最后一块石头也落地了,作揖道:

“齐王高见,如果是这样的话,估计明岁秋收之中,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恐怕就不会抗拒这作物了。”

这一点、就需要锦衣卫做出努力了。

北直隶每年的日照时间在五十到六十天,阴晴不定,主要还是靠夏季和秋季。

玉米就算了,不太适合大规模推广,但番薯和土豆是必然要推广的,尤其是番薯。

九月二十五的午后,他来到了试验田,而田地上已经是光秃秃的一片,负责这块地方的王承恩,在试验田不远处的邬堡门口接待了朱由检。

说到这里、叶向高不由高兴的笑道:“到时候、恐怕我大明百姓,便少有受饥者了。”

“奴婢领命……”魏忠贤作揖回礼,随后让人前去传唤在文华殿办公的叶向高。

他话音落下、王承恩也适当的站出来道:

“殿下、可以去看看盐场去了。”

“玉麦和马铃薯多少?”朱由检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朱由检铁青着脸询问,而王承恩见状,当即翻了翻文册,找到燕山所教习所记录的生长习性后便道:

朱由检听到这安排,心里也挺高兴的。

这样的养殖一旦成型,规模是十分恐怖的。

最后朱由检拿了粮食亩产的文册,随后在曹化淳的帮忙下上马,末了交代了一句王承恩:

一旦种植新作物失败,那么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见叶向高都这么夸赞自家弟弟,朱由校笑了一声,随后对魏忠贤道:

“把哈密上贡的那十匹天马送给弟弟!”

见朱由校这么说,叶向高回礼应下,随后与刘一燝一同,和朱由校又说了一下一些其他的政事,最后二人见事情谈好后便离去了,倒是朱由校在二人走了之后才对朱由检道:

“弟弟让杨镐去朝鲜,如此一来、恐怕朝鲜君臣都会小心翼翼了。”

看完之后,叶向高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但紧接着又反应过来道:

步入盐场之中,或许因为今年气候的反常,少雨的原因,因此盐场的晒盐期比预料的还要长。

“不过如果朝鲜真的和建奴有贸易往来,并且在杨镐的监督下断绝了贸易,恐怕老奴会引兵前去攻打朝鲜。”

叶向高这时也开口道:“眼下最应该做的,是齐王殿下警惕麾下佃户走漏风声,只要撑到后岁,到时候消息走漏也无碍了。”

如果日照好,一亩盐田一天产盐千斤并不难。以眼下两万亩盐田的规模,明年盐场的产出在三四亿斤左右。

当初的他、是从北直隶和南直隶的众多佃户之中,一村村找来的数万佃户,让他们来永平府耕种。

“那些前来耕种试验田的各处佃户都知道了吗?”朱由检松了一口气,说起了他当初的安排。

朱由检没有说燕山所的事情,因此燕山所是他扳倒文官体系的一把刀。

朱由校在杨镐身边留了钉子,便是十六卫军之一,骁骑卫的一个百户人马,而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叶向高二人皱眉,却依旧深深作揖应下。

“嗯?”听到这话,叶向高翻了翻文册,果然在之后找到了种植的方法不同。

这样的事情,让魏忠贤听着,总有一种蛋蛋的忧伤……

眼下的他们、亲眼见证了番薯和土豆的成长,而这三百七十五万石的作物,足够种满数百万亩御马监的田地。

朱由校看着这二人都同意了,便看了一眼朱由检,随后道:

因此、推广番薯是必然,但禁止番薯出关也是必然。

这么想着、他紧赶慢赶,终于在两天后的九月二十八这一天回到了京城,并前往了养心殿,将试验田的文册交给了好皇兄。

朱由检可以看到在铲盐放入推车,随后将粗盐推往卤煮区的民夫们。

说到这里、朱由检脸上也露出了高兴,并对王承恩道:

“番薯给满桂留一点,大宁三卫的耕地有限,正好用来种植番薯,主粮可以等贩粮结束,去湖广、四川购买,明年开春后运粮前往。”

想到这里、叶向高和刘一燝纷纷作揖道:“臣以为、齐王之言可行。”

“调给御马监!”朱由校听到三大营连养马都能养死,果然如叶向高所想一样,要所有军马调给御马监。

叶向高退下后,朱由检就开始对朱由校说培育军马,改善马种质量的事情。

眼下的文官们虽然知道燕山所,但只以为是朱由检训练新卒的地方,并不知道里面在接受教育。

“去吧去吧……”朱由校一门心思都在自己弟弟的问题上了,随意摆了摆手。

“万岁,兵部覆总督京营陈良弼疏言,原额三大营马二万一千二百五十匹,万历四十八年倒死一千七百九十三匹,您看……”

“奴婢会转告陆指挥使的。”曹化淳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作为一个福建人,叶向高可以说早就见过番薯和马铃薯了,因此他决然道:

“万岁、此事断然不可能!”

这点便是朱由检所不了解的了,在没有改进品种的年代,玉米的产量还不如谷子,和高粱差不多。

“不想殿下弄来这么多种子,一下子种植数十万亩,耕种得利。”

甚至因为这些新兴粮食流入市场后,米麦等粮食的价格会降低,让更多人能吃得起饭。

“哈哈!弟弟大功一件,该赏!”

于是乎、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御马监支出的银子如流水般,而天津沿海也被填土建造船厂,一座座庞大的船坞拔地而起。

他指着民夫开口道:“这些民夫工钱几何?”

“承恩、留下十万亩试验田就可以,其他的田地发给当地的百姓,收为御马监佃户。”

当叶向高急匆匆赶来时,朱由校便让人将文册递给了对方。

不过在应下后,叶向高又拿出了另一份奏疏道:

“玉麦上田可收二百一十斤左右,中田一百八,下田一百五。”

哪怕没有击败,但北方的市场,哪怕保持五文一斤的私盐价格,也能收入一百四十多万两,每提高一文的盐价,便能多收入几十万两。

“麦122斤、蜀黍(高粱)175斤、豆126斤、谷224斤、玉麦184斤、番薯1245斤,马铃薯(土豆)458斤。”

北直隶、山西等地的万余锦衣卫,只要懈怠,就会给老奴可趁之机。

“奴婢领命!”王承恩心里也高兴的紧,除了他,还有骁骑卫、锦衣卫等人也是纷纷诧异。

不过对此、朱由校却很开心的笑着对叶向高道:

“阁老所言,与弟弟所说一样,因此弟弟早就做了准备。”

“老臣生长于福建,上次辞官归乡后,便回家见到了有人耕种此二等作物,但番薯也不过是亩产二三石,马铃薯不过亩产半石罢了。”

这么多私盐,足够摧毁整个北方五省的私盐贩子了。

“况且,老奴若是只得到少量作物种子也无用,需要花数年时间才能培育到足够百万亩耕地耕种的种子。”

曹化淳扶着朱由检下马,而王承恩也凑上来道:

“殿下、这些作物都已经收在各地的邬堡之中,永平府被圈出来的百万亩试验田都丰收了。”

不得不说、贩卖私盐确实暴利,尤其是像朱由检这样贩盐的规模,更是前无仅有。

“唯一需要在意的便是,有没有那么多人,可以教导数以千万记的百姓耕种新作物。”

在文册上,将两种作物有可能遇到的病害、以及种植方法,预防病害方法都说了出来。

此刻、秋收已经结束,而与此同时,永平府南部的试验田也全面收获。

得知这个消息的朱由检,当即便在骁骑、锦衣卫等数百人的拱卫下,朝着永平府赶去。

“这点叶阁老不用担心。”朱由检开口道:

提高盐价会苦了百姓,朱由检知道,但他手里只要有银子,就可以发银子搞道路、驿站、水渠等民用基建,再把银子发到百姓手上,循环经济。

说罢、朱由检又说了一下建造船坞和武装商船的事情。

“唉……”朱由检心中叹了一口气,心中十分无奈。

“如果以此方法传下去,以百姓自主,朝廷推波助澜,恐怕不用五六年,就能让大明百姓都知道番薯之利!”

数百万佃户,哪怕一人只养四五只家禽,一两头猪,那规模也是极为庞大的。

哪怕只能让粮食增产十几斤,几斤,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更何况还可以搞杂交家禽牲畜。

“倒也没有那么夸张……”朱由检苦笑,他可是知道大明接下来要面对什么样的局面。

加上没改良后的玉米是喜温的作物,注定无法承担开发东北的重任。

王承恩见状,当即从怀中拿出了一份文册道:

“燕山所的学子和教习们,会在开春后前往各地教导他们种植。”

这一路上、他在想如何提高粮食亩产。

“好像是四公六母……”魏忠贤尴尬一笑,而叶向高也咳嗽道:

逻辑之严谨、流程之完整,自然要比用种寻常蔬菜方式的福建百姓更合理。

但如果是民间风气导致的传播,百姓比谁都种的热情。

强制让百姓种新作物,百姓是难以接受的。

“那是因为种植的方法不对。”朱由检抢先对叶向高解释道:

“叶阁老可以仔细看看这书上的耕种方法,可是与福建百姓不同?”

他本来以为玉米和土豆会是主力,却不想在这个时代,玉米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番薯和土豆。

因此、在朱由检接下来视察邬堡粮仓的时候,所有人都伸着头眺望粮仓,恨不得用眼睛把番薯、马铃薯上的泥巴都看得一清二楚。

“嗯……”闻言,朱由检颔首,随后带人向着海边的盐场赶去。

“番薯倒是比起我大明大多数作物都抗旱耐寒,土豆最不耐寒,但十分抗旱,玉米比土豆耐寒,但抗旱不如番薯和土豆。”

对于缺粮的后金来说,要是其麾下三百万亩耕地种上番薯,那么完全就可以让百姓吃番薯,士卒吃米面。

好不容易逛完了整个邬堡,朱由检又想到番薯所带来的影响,于是对曹化淳道:

“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必不可落入后金手中。”

想到这里、朱由检转身便准备离开盐场,王承恩和曹化淳也带着骁骑卫和锦衣卫护送。

王承恩见状,便翻到了记载三宝的一页,指着说道:

天马即汗血宝马,如果是十匹公马,完全就可以拿来做种马,改善马种质量。

他原本以为玉米会是其中主力,但现在看来、玉米完全比不上番薯和马铃薯。

“明岁收获后,孤会让锦衣卫出银子,将一些熟练的老农带往其他三省之地,教导他们耕种后,以一日二十文的工钱付账,送他们回家。”

现在把京营的马调来,那手头的军马就富裕多了,估计等裁撤了山西三镇之后,就能让四骑卫达到一人四马的配置了。

“嗯!”朱由校也严肃着点了点头,明白其中的关联。

他合上了文册,对魏忠贤道:“去宣叶阁老前来。”

“让各地拱卫营兵马前来接应百姓回家,顺带押运土豆、番薯、玉麦给百姓,只要他们愿意耕种,便可以自取种粮。”

“马铃薯上田可收六百四,中田四百五,下田三百二”

朱由校虽然不明白要建造那么多大船干嘛,但一想到是自家弟弟所决定的事情,还是微微颔首认可了。

到时候粮食危机对对方来说就不再是危机,并且进攻也就更肆无忌惮了。

大部分的农民没有入城打工的资格,也没有那么多工作给他们,因此他们只能守着田地。

他们成了规模,御马监养军的成本就会降低,而他们的种植事情一经传开,便会向四周蔓延。

以朝廷付出财力来牵头,朱由检就不信,不能搞出一些优良的品种。

以大明眼下的土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只要传开,就基本不会有风调雨顺的年景下,还会出现百姓饿死的景象。

农民是执拗的,他们执拗的只种植自己了解的作物,这并不是傻,而是他们的抗风险性太低了。

“番薯三十万亩,产二百四十万石,玉麦四十万亩,产四十七万石,马铃薯三十万亩,产八十八万石。”

“亩产八石?亩产三石?”

等他们反应过来也没用了,眼下即将渡过第一年,只要第一年渡过,燕山所的孩童学子们都识字,那么第二年的教育就简单多了。

“对了哥哥。”朱由检侧目看向自家皇兄道:

“臣弟以为,此物不可流传北虏、西番、建虏等地,一旦他们获得番薯,人口和实力都会剧增。”

“百万亩耕地,出产多少粮食?”朱由检对王承恩询问,而王承恩翻了翻文册道:

“日后燕山所的学子扩充后,这片试验田会用上的。”

“当年南洋百姓将番薯传回,百姓足足花了数年时间才培育出千余亩的种藤,直到如今,二十几年过去,该物也不过流传在福建一省之地。”

叶向高一头雾水的翻看着文册,当见到亩产八石的番薯、以及亩产三石的马铃薯记录后,几乎屏住了呼吸。

搞杂交水稻没技术和条件,但筛选良种,培育良种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当他抬头看向了自家弟弟,随后见到对方严肃的模样后,才知道了这事情不是说笑。

御马监眼下多次互市,加上缴获巴约部军马,数量是增加了不少,但军马依旧不足四万,连装备两个骑卫军都做不到。

他们大部分都是农家子弟,自然知道亩产八石的番薯和亩产近三石的马铃薯一旦传开,天下会变成怎样的局面。

“咳咳、既然事情说了,那么番薯一事还希望齐王殿下上心,万岁,老臣先告退了。”

经过几个月的扩充,盐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几千亩,已经发展到了两万亩,延绵海岸线二百里的程度。

“回殿下……”王承恩作揖回礼道:

“一日三十五文,整个盐场有一千二百民夫,算上一些卤煮的原料,每月盐场支出三千七百余两,收获盐三千余万斤,去了盐场,运输,皇店成本,获利十四万两左右。”

眼下只要把数万佃户放回去,并且宣传让御马监的百姓种植,那么御马监的养殖官场,还有百姓之间就可以在种植主食的同时,用番薯来圈养牲畜了。

“既然如此、便复起杨镐、李如柏、李如桢三人,复起杨镐为礼部侍郎,开春后巡查朝鲜,居于汉城,再派骁骑卫一百户护送他前往朝鲜,担当其护卫。”

“试验田就种植番薯,还有少量土豆和玉米、水稻、麦子、蜀黍就行。”

“番薯上田可收一千四百余斤,中田一千二余斤,下田八百斤。”

“天马?公的母的?!”朱由检一听,顿时眼前一亮。

“目前应该还有半个多月的晒盐时间,再往下便应该要下雪了。”

“百万亩地,共产出三百七十五万石。”王承恩看着这文册上的亩产,心里乐开了花,说道:

“番薯和土豆若是推广,恐怕大明会迎来盛世!”

“奴婢领命。”王承恩作揖回礼,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踏上了回京城的路程。

时间在消耗、一点一点的来到了九月下旬。

番薯再厉害,也不可能在大旱之下无水而生长,该有的饥荒一个都不会少的,关键还是得看到时候大明的调度能力是否提升……

只要牢牢占据北方私盐市场,朱由检也就可以开始稍微提价,然后谋求击溃南方私盐市场了。

“此作物如果由朝廷推广,恐怕百姓难以信服……”

“这三种作物,谁耐寒,谁抗旱?”

王承恩的指出,让朱由检一时间精神恍惚。

不过也还好、有了番薯和土豆,大明对大旱的抗性增加了不少。

朱由校这话,让朱由检笑着回应道:“老奴若是敢大举出兵,也便是我辽东将士收回抚顺和铁岭、开原的时候了!”

番薯的可怕之处,便是亩产高,可在地窖的恒温环境下,存放半年之久。

养心殿内,当朱由校看到文册上的各种记录,他第一反应就是“夸大其词”。

这些文官没有能力制止数百万佃户的孩子去燕山所就学,就无法阻挡农家子弟的崛起。

“各种粮食的亩产如何?”朱由检拍了拍曳撒上的灰,高兴的询问。

“臣遵旨……”

说到这里、王承恩笑着道:

“殿下您不知道、百姓们知道番薯产量的时候都高兴坏了,按照殿下您所传授的《番薯十用》,一些百姓已经开始食用烤番薯了。”

只是这种忧伤没有持续太久,便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被打破。

“八百里加急!”

喊叫声忽的出现,随后满头汗水的陆文昭便带着李若涟、崔应元二人直接走入干清宫,面朝养心殿跪下,大声道:

“万岁、殿下!八百里加急,水西宣抚司同知安邦彦、永宁宣慰使奢崇明,水东宣慰使宋万化约定十月五日起兵七万造反,贵州西南上百土司纷纷响应,西南战事将起!”

下午四点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173章 国事艰难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51章 勋贵亦是蛀虫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622章 燕山倾倒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189章 千骑卷平冈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8章 红丸案后续爆发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508章 恒河以东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13章 恐怖的辽响数量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281章 暗流蛰伏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92章 点醒杨涟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581章 各家愁苦各家欢第451章 蠢蠢欲动第407章 积谗磨骨朱由检第112章 落幕第108章 缉拿抄家第56章 尽是空饷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681章 后记(一)新时代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427章 四下无人第597章 废奴运动第143章 大反攻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698章 后记(十八)武狩内战第144章 北沙河血战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411章 先灭建虏方可安内第150章 大小曹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608章 相互试探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169章 歼灭奢崇明第67章 戚金练兵第74章 百事艰难第454章 引君入瓮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80章 少年纵马第371章 风高亮节杨文岳第473章 齐国五年计划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507章 乌合之众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353章 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