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监国琐事

第168章 监国琐事

“砸!”

嘭——

同一天、在朱由检知道自己被骗的同时,随着一声大喊,几十名壮汉挥动铁锤,砸在了一个木桩上。

木桩被砸入凹处,瞬间触发机关,几十把重达百斤的铁闸刀飞出,在一瞬间斩断了一排排绳索。

伴随着最后一根绳索的断开,忽的“轰隆”声出现。

十四艘大船没有了束缚,纷纷顺着滑道滑落,最后一头栽入河道中。

战船栽入河道掀起的水花让人心中一震,紧接着在看到十四艘船都稳固的停在河道中央后,船坞的所有人都鼓掌了起来。

“让人上去操纵这些大船,去水军三卫的码头,给水军三卫的将士看看!”

熟悉的声音响起,是朱由校正在发号令,而船坞工匠们纷纷按照他的话登上了十四艘大小不一的货船。

不过虽然是货船,但如果仔细看去,可以看到甲板的左右两侧有数量较少的炮口和炮台。

毕竟是十七世纪初,海上的海盗数量可不少,尽管是商船,但保持一定的战斗力还是必要的。

朱由校摸了摸下巴,他不知道大明需要这船有多少,也不知道这玩意是朱由检为了移民大琉球准备的,还以为这玩意是为了运粮和运兵去辽东。

就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来说,算上隐户也不会超过一亿人,却达到了三千多万两的税收。

曹化淳大声的喊着,而距离最近的将领纷纷跟着大喊了起来。

他这句话一出,水军卫和横海卫、龙江卫的三卫军官便拿起了脖子上挂着的木哨,用力的吹了起来。

这些加起来是多少来着?

倒是朱由校,在他走后,挺有闲情雅致的在天津北塘一带闲逛了起来。

“咳咳……既然是弟弟的心意,那我就接受了吧。”

“恭迎天子!”

这个时候,朱由校也让魏忠贤准备了马车,随后在一千龙虎卫骑兵的护送下,向着南边的水军三卫营地赶去。

“几百万两?”

【官民田土共七百四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九顷八十三亩……米二千一百四十九万三千五百六十三石……麦四百三十万八十二石,御马监积欠米麦计二百二十八万六千七百石七斗】

总数二万六千多的囚犯,也算为大明开拓做出贡献了。

至于处理完他们,朱由检转头处理吏部和户部的奏疏。

他是被朱由检派来的,本以为没有人主持商船下水,结果没想到皇帝没有生病,居然偷跑来了天津。

咆哮声从勖勤宫内传来,站在门口的陆文昭缩了缩脖子,看向了旁边的卢剑星,而卢剑星也耸了耸肩。

“额……”听到朱由校要扣外廷文臣吃饭地方的银子,魏忠贤老老实实退下了。

“咳咳……过些日子,我会让承恩送三百万两来内帑的。”尴尬回应了一句,朱由检又继续低头处理奏疏了起来。

各种钞、纱、盐运等等看得人眼睛迷糊,但朱由检很快将它们加在一起,最后得了一个准确数据。

说到这里、掌事尴尬笑道:“但是齐王殿下说了,商船和日后的战船,所用火炮都必须是燕山军械所的,因此还没有装备……”

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觉得算了。

看上去虽然有些杂乱,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不动如山的队伍了。

“呵呵……”客氏笑了笑,尽管心底对大冬天来海边吹冷风很不舒服,但还是对朱由校恭维道:

至于刑部的奏疏,朱由检基本上都是把需要流放的犯人,根据地区划定了流放的地方。

朱由检再次一挥大笔,就这样、山东佥事张春就被调到了西宁担任兵备道。

“丢去烧地龙!”

这波效果直接拉满,估计连弹劾他的言官、御史、文臣、武将,都没能想到,自己的弹劾奏疏会被弹劾对象给看到处理。

朱由检一打开第一份奏疏,便看到了这是户部尚书汪应蛟让人送来的年末奏疏。

二千料的三艘商船长度是十六丈长,五丈三尺宽,六斤炮四位,四斤炮八位,载重五千石。

“叽叽歪歪的……”

显然、自家殿下是被京城这群文臣气的不轻。

但这玩意……是辎重船。

说白了、他不信任工部的手艺,边防军备,一定要由盔甲厂和燕山军械所打造,以免工部吃回扣。

清朝那种敲骨吸髓的收税方法不可取,真按照那种收,晚清百姓照片就是日后大明百姓的模样。

“哔哔!”

“三十那天我再回去。”

不过由于是下水日,因此没有装备什么东西。

他看着吏部的奏疏,对于不熟的人,尽量还是同意。

“是不是该裁撤京营了……”

目前他得罪文臣已经比较狠了,财政问题也在一点点改善,再把勋贵得罪死,有点得不偿失。

不过说起来、自家这个齐王殿下,处理奏疏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在他退下之际,一脸懵逼的曹化淳也来到了水军三卫。

这一刻、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尽管没有经历过训练,但是当所有人都开始喊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节奏感。

他们眺望着大海,而远处缓缓驶来的,便是十四艘大小不一的商船。

“下官遵旨……”掌事闻言作揖应下,而朱由校见他应下,也看向了甲板之下,港口上站列整齐的近两万水军三卫将士和辅兵。

倒是知道这些船作用的朱由校拍了拍围栏,随后对掌事道:

“我看这船弄得不错,如果试水三个月没有问题,那你们就继续造船,下一批……”

在这二人之后,朱由检还看到了不少眼熟的人,其中还有崇祯对不起的一些人,比如陈新甲这种。

不过两个半时辰,居然已经处理好了两百二十三份奏疏,平均半柱香的时间处理一份。

“太常寺少卿董应举,这家伙不错,做太常寺少卿太可惜了,去山西做知府吧。”

“这……”曹化淳想了想,随后尴尬道:“好像并不缺什么东西。”

他本来以为,自家弟弟应该没了银子,所以想趁着天下赋税收上来,给自家弟弟拨笔银子。

这些人,朱由检基本都给他们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朱由校感受着一切,随后喊了一声曹化淳,曹化淳也上前一步回应。

大明眼下的人口数量,正常征税来说,应该在三千五百万到四千五百万两之间浮动。

等停下后,朱由校让人放下船梯,他登船上了最大的三千料(925吨)商船,在甲板上走着的时候,船坞的掌事也上前对他说道:

“十分威武。”曹化淳恭维着回应,而朱由校见状,便把他要求造船的事情告诉了曹化淳,末了问了一句道:“弟弟是怎么交代你的?”

礼部想要张灯结彩的奏疏,全部驳回,并写下大概的具体用度,表明用不了这么多银子。

得、曹化淳这话,让朱由校完全就没有了帮忙的地步,因此他只能道:

“既然这样的话,那你就回京城帮我谢谢弟弟吧。”

三百四十六万两,七百二十六万石粮食……

如果要比较的话,把田赋按北直隶的五百文一石粮食折色,合计应该就是三千零七十五万两,等同于康熙二十四年的赋税。

曹化淳从后方赶来,而朱由校见到后则是笑道:“化淳啊,伱看看这些船如何?”

“贩粮一事,眼下筹措多少钱粮了?够不够御马监花?”

“这件事情我就为弟弟做主了,银子从内帑拨出,反正也就几万两银子,大不了从大庖厨里扣。”

想着、朱由检大笔一挥,直接将他调任大同知府,兼任保安州兵备道。

王体干汗颜的从地上捡起奏疏,小心翼翼的安慰着,而朱由检却道:

朱由校虚张声势的说着,随后感觉良心上有些过不去,便开口道:

这第二批造船数目的吨位,达到了惊人的十二万料,接近同时代西方的4.9万吨。

“奴婢领命……”听到皇帝居然要四天后才回去,曹化淳也没有办法,只能应下,随后离开了水军三卫,带人赶回京城。

等九边的事情结束,再对京营和天下卫所动手,就显得轻松许多了。

“嗯?”朱由校皱了皱眉道:“弟弟之前就和我书信说过,若是造船成功,可以继续造更大的货船,等积累了经验,明岁再用柚木制造战船。”

看着这税收,朱由检倒是很满意,不管怎么说,就这税收,估计天启二年也不会欠饷了。

曹化淳见到这一幕,便知道皇帝是在观摩大军,因此走到了皇帝身后,对着军港上的所有指挥官道:

“所有人、立定!”

也就是说、就眼下的这十四艘武装商船,可载货量是四万七千石。

“额……”朱由校顿时觉得有些口干舌燥。

如果将这批军屯田按照三十赋一的农业税来进行收税,那么收入只有一百多万两银子。

云贵两广、湖广等地犯人,全部发配云南的永昌府,也就是后世的德宏、保山一代。

这时、魏忠贤突然开口道:“船厂的事情,是不是让齐王殿下自己看着办?”

【是岁、天下户口田赋之数户九百八十三万五千四百二十六户口,五千一百六十五万五千四百五十九口……】

握着手里的暖手炉,朱由校感觉鼻子冻得有些难受,不过当看到越来越近的十四艘商船时,他心底也升起了自豪感。

“哈哈!”听到这句夸奖,朱由校笑着双手叉腰,静静的看着这十几艘商船进入了早早为他们准备好的港口内。

一时间、万岁之声络绎不绝,而朱由校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兵部的索饷、军械兵器、马价银等等奏疏,朱由检会直接批红,但末了补充一句,让燕山军械所打造军械下发。

“万岁……”

出乎意料的是吏部的奏疏已经被处理完了,剩下的便是户部和地方官员的了。

距离较远的没有听到,但是见到身旁的战友立定,也一个跟着一个的立定了起来。

“万岁的手艺,这船自然是差不了。”

说到这里、掌事也解释了朱由检所定下的火炮制度。

“不过齐王殿下说,这十五个炮位会装备二十斤炮和十斤炮。”

吏部的奏疏倒没有什么,主要是人事升迁,而处理这个,朱由检的兴趣倒是挺大的。

面对皇帝的询问,曹化淳回应道:

要是这群大爷真的被弄出来,那吕宋的西班牙和南洋的荷兰估计要连夜结婚。

“真冷啊……”

结果现在好了、反倒是对方一张口就要调三百万两银子给自己。

“京通二仓内有米麦一千三百余万石,不过清点之后,还得押送辽东镇二百三十四万石,西北四镇六百二十五万石。”

合着十天的脑瘫奏疏都被他碰上了,最要命的是,其中有一百五十四份都是弹劾他的。

合着为了回来之后也能舒舒服服,朱由校是把自家弟弟往死里坑了。

也因此、看着十四艘武装商船的水军三卫将士们,还以为这就是他们的战船,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就是搞后勤的。

“弟弟缺不缺什么东西?或者御马监缺不缺?”

“今岁近两千六百万石米麦,眼下有多少运到京通二仓了?”朱由检看向王体干,而对方也作揖回应道:

“回殿下,两京十三省,已经有两京七省运抵京通二仓了,剩余六省分别是湖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

朱由校大手一挥,直接就下令让人将三千料大船扩大到了二十支,另外不一定能造出来的四千料、五千料大船也是不眨眼的让人使劲造。

“……”听到这,朱由检绷不住了,合着自己刚才批复批的很爽,结果已经把大明今年的赋税花了七七八八了。

目前还缺的、就是京营明年的军饷,外加辽东镇明年的军饷,锦衣卫明年的俸禄,文臣明年的俸禄了。

一千料的商船是十丈长,三丈三尺宽,六斤炮四位,四斤炮六位,载重两千五百石。

“哈哈!果然,弟弟想的比我想的还要多。”朱由校笑着对魏忠贤道:

“看到了吧,我还是想的小气了。”说罢、他看向船坞掌事道:

“按照弟弟的话,造三千料三十艘,四千、五千、六千料各十艘。”

位置上的朱由检爆了一句粗口,旁边的王体干也是一脸无奈。

或者说、他喜欢的,是自家弟弟一手训练的近代式军队。

这些加上加派银,一共是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

在期间,他也遭到了几个眼熟的名字。

“是的万岁……”曹化淳笑着回应道:“殿下说了,等贩完之后,调三百万两前往内帑。”

“客巴巴!你看,这是吾设计……咳咳!吾和弟弟设计出的大船!”

“殿下说、若是三千料的商船没问题了,那就制造三十艘先用着,然后研制四千料、五千料、乃至六千料的商船。”

在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中,十四艘大小不一的商船开始驶出河道,向着十里外的水军三卫营地赶去。

“山东佥事张春,这人也不错,应该是在己巳之变里收复了永平,可以调到甘肃和梅之焕作伴。”

朱由校对旁边刚刚下马车,在魏忠贤扶着走来的客氏自豪的说着话,就好像想要家长夸赞的孩子一般。

当他们赶到水军三卫的营地时,便被早就知道的三卫指挥使让人放行,而水军三卫的士卒,已经在军港附近,将码头围的水泄不通了。

等他把这些人安排完了,东宫庖厨也将一叠叠的菜肴送到了桌子上。

对此、朱由校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点头,随后对其他船说道:“那些小船呢?”

打开一份奏疏,朱由检又看到了一个在骂自己的人,撇头一看,哟、居然还是老熟人姚宗文。

这么短时间处理这么多奏疏,也难怪会气的连连爆粗口。

“这群家伙就不知道开源节流!开源节流!开源节流吗?!!”

“万岁……”

但是农业的田赋收多了,对于百姓的负担又过于沉重。

“批了白银四百二十九万三千六百两,米麦八百六十万五千石……”

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大明文臣的脑瘫程度。

处理之余,他脑中过了一遍大明的情况。

之所以眼下达到了三千万两银子的税收,是因为今年秋收的两千五百万亩军屯田,是按照三七的征收法。

“让御膳房给我搞个胡椒醋鲜虾,火贲羊腿,鹅肉巴子,外加一碗豆腐汤,一碗米饭就行。”

急促的两声木哨声响起,声音传播开来,当即所有正兵纷纷立定。

“化淳……”

这些奏疏、已经是被处理了两百多份的结果,而一切的根源都是从朱由校十天前就积攒下来的。

“我就在这里一边吃,一边处理。”朱由检说着,便拿起了下一份奏疏,继续看了起来。

看着大明的田赋,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不过对于末尾御马监的积欠,他也只是一笑而之。

中原、西北的囚犯,全被他发配到了甘肃,东南的和山西、北直隶的,清一色发配大宁。

看着这万年不变,甚至越变越少的人口汇报,朱由检白了一眼,低头埋了一口饭,继续往下看去。

因此、朱由校想了想,由自己开口,如果说的太少,恐怕会被人笑话,于是抬了抬下巴道:

“再造三千料大船二十艘,四千料十艘,五千料四艘,由内帑拨银!”

“万岁,此船有四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船长十八丈,宽六丈,有数层甲板,左右各有七个炮位,正面一个炮位,载重七千石。”

“回万岁,已经够了,等全部贩出,再买湖广、四川的粮送到北直隶后,应该能结余几百万两。”曹化淳毕恭毕敬的回答,而朱由校闻言猛地回头:

朱由检见状,起身抓起五六本奏疏,就走到了正厅的餐桌旁,坐下后一边吃,一边处理奏疏。

“奴婢回去?”曹化淳愣了愣,随后作揖道:“万岁不回去吗?”

算上御马监,今年大明朝的田赋应该在四千一百万石,外加折色的现银一千零二十五万两白银。

要知道、今年的内帑收入才四百二十四万两左右,等同于御马监直接拨了大半个内帑收入给自己。

朱由校根本不知道,如果按照一百年后,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准,这就是二十艘五级风帆巡航舰,十五艘三级风帆战列舰……

当需要支出的数目一被算出来,当即就打起了勋贵的主意。

“这么说、所剩不多啊……”朱由检吧唧了一下嘴,低头继续看。

至于吏部的索要俸禄的奏疏,朱由检并没有因为和文官不对付就搪塞,而是答应发放去岁和今岁的俸禄,两年一共是一百七十六万四千余两。

“我刚才批了多少银两和米麦出去?”朱由检侧头看向王体干,王体干汗颜之余回应道:

朱由校下了马车,三卫指挥使当即前来作揖行礼,却被他挥手示意不用。

他就喜欢看这种画面,相较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军队之中的风气才是他喜欢的。

一时间、他都想到自家殿下吃瘪的表情了。

“回万岁……”掌事看了一眼朱由校所指的其他商船,一一介绍了起来。

想到此处,吃好了饭的朱由检放下奏疏,捏了捏眉心,只觉得有些头晕。

他是玩的不亦乐乎,倒是朱由检……

这还只是载货量,实际上如果按照它们的火炮配置来说,完全不输于眼下水军三卫的训练船。

“不了不了,吾还想在天津再阅大军,就暂时……”朱由校本想说明天再回去,但最后一想京城里的烦人事情,最后一咬牙,直接道:

“监国?监个屁!”

“还不错……”

用每年七十几万两支出的京营把勋贵暂时稳住,还是一笔较为划算的支出的。

这种时候,就体现了跑操立定的重要性。

坐在书桌后的朱由检,面前时堆积如山的三百多份奏疏。

他脑中有一个大概的处置方向,工部的奏疏,还有地方官员想用官银兴修水利,修补城墙、道路的奏疏全部批红。

此刻的朱由检、就好像一头吭哧吭哧干活的老黄牛,一边被气,一边骂街,一边还得处理奏疏。

朱由检忽的心虚了起来,脑中过了一遍后,大概算出了一笔数目。

就现在来看,自己已经批了西北四镇明年的军饷,四镇加辽东镇的粮食,以及文臣两年积欠的俸禄了。

朱由检把奏疏往旁边一丢,都懒得看姚宗文这个键盘侠的奏疏。

“殿下、要不还是休息一下吧,该用午膳了。”

六部加五寺、以及内帑的收入,今年一共收了754万9742两。

“至于木料、就命登莱船厂,把阴干的木料北运给你们吧!”

所以、朱由检才准备让大明国营盐铁茶酒、甚至日后的马六甲以东贸易,都将是明朝国营。

私人贸易可以做,从马六甲买商品,价格低于其他各国人20%,然后出海去马六甲以西慢慢跑去。

反正只要这些东西国营,哪怕日后百姓也会因为各种商品国营的附加税而窘迫,但却不会饿死人了。

之后再怎么做,才能提升百姓生活和精神,还是得等走到了那一步再说……

(本章完)

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368章 暹罗求救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209章 誓杀腐儒第40章 海运之争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252章 投降输一半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483章 反向输出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565章 父债子偿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8章 初尝权力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413章 建虏惶恐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第10章 局势艰难第697章 后记(十七)武狩极盛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76章 浙党势大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440章 筹备犁庭(加更 感谢XuS大佬的盟主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100章 皇帝即弈棋手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80章 少年纵马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395章 银行试点序幕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682章 后记(二)帝崩第31章 百万兵马而无一军可用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