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盐茶国营

第278章 盐茶国营

“万岁同意了、如何?”

五军都督府内,伴随着陆文昭将消息带来,坐在主位的孙应元和满桂两人紧皱眉头。

“若是万岁诚心,我们倒是安全了,最少二十年内安全……”

满桂不自觉的搓着指尖,显然有些焦虑。

对于他的话,孙应元和陆文昭也不约而同的颔首。

二十年、这是朱慈燃成长的时间,显然他们虽然相信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兄友弟恭,但并不相信朱由检和朱慈燃的叔侄和睦。

毕竟……大明的叔侄就没有和睦的例子。

朱元璋朱文正、朱棣朱允炆、朱高煦朱瞻基、朱常洵朱由校……

日后说不准还会加上自家殿下和未来的太子。

毕竟朱由校最少还有兄长的身份在,但朱慈燃就可以说全方面被朱由检压制了。

山东更是一连三年没有好好消停了,人祸、天灾把山东祸害的不轻。

旧港沿海容易开垦的耕地面积超过三亿亩,次一等的也有四五亿亩。

陕南近二百万百姓,到时候将会陆续的迁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数量在朱由检估算来看,不会超过一千万,甚至只有六七百万。

以百姓自己的抗灾害能力,顶多能抗住半年或者一年,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了。

兴修水利,随后开垦耕地,最后在农闲时,要在主要的干渠栽植树木,从大同府北、一直围绕大青山、阴山、狼山、贺兰山栽植树木。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绝大部分不是他们懒,而是他们没有一个能保障自己生活的工作。

孙应元这句话可以说拿捏住了朱由检的性格,朱由检太重情义,如果诸将退一步,那即便是之后朱由校亲自出手,他也会站出来劝解朱由校。

看着这三处地方的人口数量,田亩总数,朱由检微微颔首。

不仅如此、百姓们也被禁止砍伐树木,而是烧蜂窝煤。

这一举动让陕南的百姓眼红,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朝廷没有针对陕南的政策。

“是!”千户作揖回礼,随后便派人去找毕自严。

“殿下准备定多少?”毕自严并没有觉得朱由检做的不妥,而是询问他想要制定的盐价。

“殿下、要迁多少山东饥民迁往辽东?这些被迁之人的田地,这个……”顾秉谦开口询问,主要是在觊觎饥民手里的田地。

但在朱由检自己看来,他最大的功绩,是移民……

“变相来说,也是会流到百姓手中。”

不管是修建铁轨还是水泥路,又或者是水利工程,或者为一些地方的百姓翻修房屋,总之在养活百姓的同时,还让地方环境变好,才是朱由检要做的。

“下官告退……”顾秉谦很识趣的离开,而朱由检也在他走后,当即提笔对沈廷扬进行了回信。

“我会让沈廷扬调动皇店的货船、商船,从山东登莱两地将山东饥民迁往辽东,户部结余的粮食里,再调三百万石给辽东,剩下的就交给御马监补足就行。”

“如此一来,每年的盐税就能达到七百到一千万两之间。”

旧港耕地一年三熟,亩产三、四石,哪怕只精垦一年,第二年立马种地,亩产也最少能有七八斗,不会像辽东和琉球一样亩产低下。

只是五年的时间,朱由检通过军屯田和向外迁移、开垦的手段,居然查出了大量田亩和人口。

十七世纪的漠南还有不少“湖泊”,种植树木对于当地还不算太晚。

陕西的受灾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估计,达到了三百七十多万。

他到底是不是诚心的要宽恕诸将?这是关键的问题。

在他们离开的同时、顾秉谦也带着一份文册找到了齐王府内的朱由检。

可即便是次一等的,依旧要比大宁府好开垦,尤其是南海府(爪哇岛)。

朱由检眼下掌握着三娘子的账目,上面记载了秦、晋两地商贾,还有大量官员的犯罪记录。

朱由检没有一竿子打死,哪怕他知道这样做,比较方便收税,也可以杜绝民间倒卖官盐。

一想到后世一亿的山东人,在这个时代只有八百万不到,朱由检就忍不住叹息,随后才开口道:

到最后众人的结局,最惨也就不过是前往齐国罢了。

【辽东人口四百六十四万四千三百零九人,田亩一千五百二十一万四……】

【琉球人口一百九十二万三千一百人,田亩四百二十七万九……】

【旧港人口八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三人,田亩一千六百五十五万五千……】

不过相较于北方,南方两淮的盐商和江南的茶商,布商、矿商数量众多,掌握的资源也最多,而包庇他们的官员胥吏也数不胜数。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写完了回信,然后派人将回信快马加鞭的送往南洋。

【是岁天下户口田赋之数、官民田土八百二十二万四千五百二十一顷三十二亩八厘九毫,人户一千七百二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六户,人口八千六百三十七万七前一百人。】

不过好消息是,在迁移了大量人口后,陕北六府的百姓在孙传庭的布置下,得到了一人六亩的待遇。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万人迁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对于他们的安置,孙传庭是根据朱由检当初留下来的政策执行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门口的锦衣卫开口询问道:

不过、调动的前提是留下两千万石供当地土著吃的粮食。

孙应元一开口,众人便都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只要好好开垦了旧港,再收复安南,到时候就可以把旧港的粮食运往安南,把安南的运往两广,把两广的运往东南,以此类推。

虽然过了两百年,但按照各省的情况来看,四川人口也顶多就是翻四倍了。

对于最后的旧港人口为什么只有八十一万多,朱由检很清楚原因。

对此、朱由检也不假思索道:

“就以农户的收入来计算,按照每省一人只有三亩地来算,盐价应该是粮食一百分之一的价格。”

发地这种事情可以,但问题在小冰河大旱下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但眼下的情况可不是一两年的灾害,所以为了活命,百姓只能追逐救济粮而走。

这个手段和方法、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而他往下看后,眉头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因此、就这么看来、盐茶的国营提价似乎可以放上正轨了。

朱由检说完,便静静等待了毕自严的回答,而毕自严想了想,只能皱眉道:

“这样的盐价,恐怕百姓会争先购买私盐。”

朱由检的眉头再度皱紧了一些,差不多是能摸清楚这些商贾和士绅、胥吏的想法。

不过、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大明拿下南洋前就已经迁移的华人,只有六十万不到的移民属于去年和今年迁移的成果。

小冰河大旱下,朱由检得把类似山西和河南这种受灾严重的地方变成固定的工人家庭。

听到朱由检的新政策,顾秉谦小心翼翼的提出想法,而朱由检则是波澜不惊道:

“我知道、你只管这么办就行,再按照原来的口粮标准,大明朝一年也迁不了多少百姓,你只管办,百姓自己会选择迁移。”

尽管朱由检知道,这样做有些不道德,但是为了大明和百姓都能活下去,他只能这么做。

“着手一下扫北的事情吧,既然要选择暂时蛰伏,我们还是不要太过掺和朝堂的事情。”

首先就是迁移九十二万百姓前往河西屯垦,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万陕北百姓,依旧在广袤的陕北进行耕种。

不过这还不是他最大的功绩,或许在百官看来,他最大的功绩是整顿了大明的军备,将大明财政岁入拔高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巅峰。

想要用六百万汉人统治一千万其他民族,在不采取暴力的手段下是很难的,好在大明需要他们的劳动力……

他不出手,估计还得再吃四五十年。

但即便如此、旧港也能拿出上千万石粮食,算上去年调拨的粮食,和今年调拨的粮食,旧港应该能凑足一千五百万石。

朱由检的话,说的是农闲,实际上主要还是针对大灾后的饥民、难民们。

用银子买粮食去赈灾,以工赈灾。

“四石按照粮价来算,便入一两九钱,所以北直隶的盐价应该是十九文一斤。”

“回殿下、一共七百七十五万人左右,具体的无法统计。”顾秉谦办事效率倒是快,山东的饥民数量很快就被他让人统计了大概。

朱由检眯了眯眼睛,随后对顾秉谦道:“你退下吧。”

“利未亚的事情,让黄龙好好派人探索吧。”

泰昌元年时、大明不过七百四十三万顷,人户九百五十多万,人口五千一百六十多万。

相比较泰昌元年,朱由检五年时间将大明真实人口查出了三千四百多万人,通过征战和查补、开垦,将大明田亩增加了八千多万亩田地。

先统一国营,帮助大明和百姓熬过这未来的十九年,然后在慢慢分出私营市场,最后形成国营、私营和谐竞争的局面。

不过、陕南的政策,朱由检一开始就定好的,孙传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抚了一下百姓们。

这话说的有些难听,但是事实。

“寻常百姓一人一年,也不过食用三斤盐,因此北直隶的百姓每年在盐上的支出是五十七文。”

“殿下、发完俸禄和军饷,还有调往旧港、琉球府的二百万石粮外,还结余四百七十六万余石麦。”顾秉谦谄媚的回礼,并开口回应。

眼下山东大饥根本就没有饿死多少人,就证明了许多东西。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往下翻,随后翻到了孙传庭对其他受灾百姓的安置方案。

“……”听到盐商和茶商没有动静,朱由检眉头一皱。

哪里给吃的就去哪里,不去的结果就是在明年秋收前被饿死。

二十年后的朱由检也不过三十六,正直壮年,谁能知道到时候的朱慈燃会怎么想。

盐商和茶商不敢动是正常的,毕竟朝廷在各地都有兵马,谁敢鼓动百姓,谁就是第一个死。

想了想,朱由检对锦衣卫说道:“去请户部的毕尚书来商议两司的事情。”

“得先把钢铁的事情解决。”

到时候他们依旧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如果朱由检前往齐国,满桂他们都对他有自信,齐国能在几十年内和大明对等。

“是……”顾秉谦笑着应下,也不在乎被迁移人的想法。

毕竟眼下的山东百姓,说是饥民,实际上和“牲畜”没有区别。

其次就是,朱由检通过分发军屯田获得了不少地方上的人心,变相增加了两商鼓动百姓的成本。

在这种问题上、孙应元却突然有了答案,他表情凝重着分析道:

“不管万岁的心思是什么,只要我们退一步,那即便之后万岁要动手,殿下也不会坐视我们被屠戮。”

不过、眼下说那些太远了,要说还是得说朱由校的态度问题。

“殿下……这么一来、恐怕主动迁移的百姓没有多少了。”

朱由检的话三分真七分假,真的在于大明在发放军饷和俸禄后,确实没有太多粮食可供大规模迁移了。

到了齐国,朱由检还是会让他们在利未亚用“赶苗拓业”的手段征战。

沿海一省一省的通过海运迁移,内陆则是靠马车,大明总能熬过去。

毕竟东吁和安南的人口加在一起,最少也有一千万之多。

旱情之下,朝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用有限的粮食救更多的人。

“得加大旧港的迁移力度才行,哪怕按照十亩一个人的水平,也还要迁移八十几万人,更别说开垦速度了……”

“各地盐商,茶商没有什么举动吗?”

假的在于,他说百姓会自己选择这点。

今年大明在旧港收获了近五千万石粮食,除了已经迁移在南洋百姓手中的一千八百多万石不能收取外,其他粮食都可以随意调动。

随后、三人各自离开了五军都督府。

他还需要等一年,等扫北之战结束,燕山第二批学子毕业,到时候就是一口气把北方盐商和茶商、以及众多官员解决的时候。

“旧港必须要好好开发……”

四川的百姓,在朱由检的计划里,一旦遭遇大灾,那就是无条件的往云南、东吁缅甸、安南三地迁移。

朱由检是不想每年大风的时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经吃了五年了,着实吃不下去了。

至于说百姓选择,实际上是百姓根本没得选。

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辽东这个时候反倒稍微安稳一点,所以他才迁移百姓去辽东。

将秸秆用铲子插进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规格,这是朱由检在扶贫干部群里,和西北扶贫干部学习的知识,非常好用。

朱由检削减了开垦新地百姓的口粮,而这一削减,便将迁移百姓的生活从小康拉到了温饱的水平。

“私盐的事情我会让巡检司去打击,总归不会占据市场太大的份额。”朱由检回应道:

“这些银子收上来也不代表不流动,而是要以募工的方式,在农闲时候由朝廷牵头进行修建道路、沟渠、堤坝。”

朱由检喃喃自语,随后抬头看向了顾秉谦:“户部的钱粮拨发之后还有多少?”

如果拥有了旧港和安南、河套的大明都熬不过去,那世界其他国家就更别提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便对顾秉谦说道:

“山东饥民数量有多少统计出来了吗?”

“应该是在等我出征……”

这段时间的诡异气氛压得众人都喘不过气来,就当好好休息了。

至于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检只能依靠秸秆的防风带固定沙土了。

听了他的话,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后拿起了桌上沈廷扬让人送来的军报。

但是这个东西现在不能动,最主要的就是朱由检手下没有那么多人手接管他们被处理后的市场和官位。

眼下已经天启五年,从泰昌元年到今年,朱由检可以感觉到的是灾害越来越多,并且范围越来越大。

至于后世所谓的什么屠川六万万、六千万,大多都是无稽之谈……

不过、毕自严毕竟在六部办案,而六部在内城,齐王府在东城,所以耽误了不少时间。

满桂他们也对自己有自信,只要有足够的人口,他们完全可以把大半个利未亚打下来。

不过、朱由检不怕他们搞手段,就怕他们不搞。

抄家北方顶多让大明回血一两年,但如果能把官商勾结的大量江南官员、商贾、士绅、胥吏解决,朱由检就可以着手推动也“盐铁矿茶”国营的政策了。

茶商虽然不如盐商,但资产的规模也不算小。

长长的天启五年总汇交到了朱由检的手上,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大明的田地和人口问题。

在之前他就告诉过沈廷扬,旧港不用统计当地土人的数量,因此这里报上来的都是汉民。

他的回信内容很简单,那就是不管消耗多少耗材,旧港必须在明年年底,精垦五百万亩耕地,之后每年都如此。

朱由检根本不怕盐商和茶商,说白了所谓的商贾,在面对军队和强大的中央集权下,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罢了。

只是眼下,南北盐商和茶商都没有动静,就好像被收割的利益不是他们的一样。

他的统计手段也是用按人头发粮票的模式进行的,因此算的还比较准确。

虽然百姓们主要的任务是种地,不能专心种树,但毕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数。

这七百七十五万人,基本上也就是山东百姓的大致人口数量了。

哪怕把六百万全部迁走,朱由检都觉得不够。

搞了手段,锦衣卫也就能直接动手了,而不搞手段,锦衣卫还需要自己去调查证据。

不过、大明盐商数百家,每家资产少则数万两,多则上百万两,加上数量众多的私盐贩子,这群家伙如果能被抄家,国库也就能充盈不少了。

今年的蝗灾,如果没有朱由检积极上疏调粮,没有袁可立统筹有序,任由百姓发展,那发展到“人相食”都不奇怪。

不过对于山东饥民的田地,朱由检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能迁移多少迁移多少,最少不能少于二百万人,至于他们手中的田地……”

“如、北直隶亩产二石,三亩便收入六石,交了御马监和朝廷的粮食,平均百姓能有四石二斗的收入。”

安排了旧港之后,朱由检又看了看了一眼孙传庭让人送来的军报。

孙传庭首先说了一些朵甘的事情,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迁移到了河西镇番一带放牧屯垦,而他和徐光启迁移了十七万受灾的百姓前往朵甘一些宜居的河谷。

“告诉他们,官府发耕牛和农具粮食,他们前往辽东后,每人两斤米一天,从今日开始,各地迁移百姓也是如此。”

【半麦四百三十万八十二石……】

满桂开口,决定了他们这群人的立场,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样的立场是暂时的,但总比争锋相对要好。

如此一来,朵甘的汉人占比就高达六成了。

毕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导致明初休养二十六年,四川也不过恢复到了一百六十万的人口。

等毕自严来到齐王府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而朱由检也在见到他的时候,也示意他入座,然后才道:

“我准备将两司的盐价,全部统一售卖给皇店,然后由皇店根据各省百姓收入的状况来定盐价。”

这就是朱由检要进行的初步税收改革,而这一步走好了,大明熬过大旱也就不成问题了。

听到朱由检的询问声,门口的班值锦衣卫千户立马小跑进书房,作揖道:

“没有什么举动,两司已经接管了各地的盐场和茶场。”

只要有一百万工人,就能解决一百万户家庭,而一百万工人对于大明需要的工程,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但如果募的工人太多,大明的财政必然要崩溃,所以必须找到足够多的财源。

只有大明有足够多的银子,才能在旱灾的时候进行东粮西调、南粮北调。

四点还有一更

(本章完)

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76章 浙党势大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403章 明莫战争第253章 复套终战第502章 京中轶事第392章 开幕在即第308章 酒税征收第544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202章 辽东备战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197章 西南援辽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252章 投降输一半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35章 齐王冠礼第18章 国丧第425章 我徂东山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283章 兴京城的垂死野猪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523章 荆棘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450章 战前内讧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99章 争锋相对第502章 京中轶事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654章 番外篇(二)仓中鼠第127章 沈辽大战序幕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121章 备战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26章 截胡工部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67章 戚金练兵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687章 后记(七)太平腐败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31章 百万兵马而无一军可用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93章 大仇得报第71章 辽镇败坏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92章 点醒杨涟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301章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小日子第670章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粮食减产第31章 百万兵马而无一军可用第687章 后记(七)太平腐败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546章 齐王摆烂第85章 孙传庭等人的动向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458章 北山血战第297章 局势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