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内圣外王

第316章 内圣外王

“第一个就藩地,孟加拉邦……”

“这块地方位于天竺东部的强伽河三角洲,拥有大片的湿地,这地方不不适合耕种,需要向西北出兵六十余里外才有大片城镇人口和耕地。”

“尽管此地地理条件似乎不行,但这一地点被选为就藩地,是经过仔细选择的。”

“这地方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湾,东面九里处有盐湖,可以方便进行晒盐来获取大量食盐。”

“而且,胡格利河流经加尔各答处河面宽阔,河水也深,适合建造港口。”

“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垦为耕地。”

“此地有三个村子,人口三万左右,如果拿下这里,基本就可以养兵上千,作为一个就藩地向北攻掠城镇。”

“北部最近的城池布德万,其中有八万多人口,每年这些人口给莫卧儿缴纳的赋税在大约三千两银子左右。”

“孟加拉邦内十七个城镇,根据北镇抚司的估计,稳定统治后,这接近浙江一省之地的地方,按照三十赋一的税率,能产出八十万石田赋,七万余两税收。”

“现在将对它竞拍,起拍价一万两……”

自然、最后所敛的钱财也是庞大的,仅仅靠拍卖资格,国库净收入五十二万三千五百两银子。

要是这种的行为多来几次,户部岂不是立马富裕起来了?

但汉人王朝,如果大明被推翻,朱氏子孙遭受屠戮,那么其他朱氏子孙就会用这个作为借口,爆发与新王朝的战争。

第二块就藩地,周藩出手,周王朱肃溱用六万两的银子拿下一省之地的就藩地。

“届时如果要诸藩要迁移,岂不是能迁移走数百万人?”

等朱由检拿到这份文册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而文册上所记录的银两也让朱由检高兴的眯了眯眼。

最后,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而且属于落后民族统治先进民族。

这么一来、他倒是更期待之后的竞争了。

朱常洵一直坐的很稳,他在等第三块就藩地,而当第三块就藩地喊出时,他当即举牌道:

“蜀王府,五万两!”

“况且、就算真的迁移数百万人,也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

藩王们对于就藩地的激动程度,远远超过了朱由检和毕自严的估计,最后当就藩地全部卖出时,获得资格的只有二十七位亲王,七十一位郡王。

朱氏子弟有一个天然优点就是,朱元璋是从蒙元手中夺得的天下,而对于汉人来说,即便不齿后世朱氏皇帝,但三王二恪的制度依旧要捡起来。

第二、清朝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较少,对工业化需求较小。

“那唐王世子呢?”朱由校皱眉,他不太喜欢朱硕熿这种宠溺幼子而忽视长子的行为。

毕自严呼吸都灼热了不少,他没想到只是一个名额,就能卖出十万两银子。

首先,缺乏思想基础。当时欧洲刚刚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启蒙思想逐渐普及,这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十七位亲王,七十一位郡王……一百一十三营二哨,看来他们很有银子啊!”

区区五万两银子,相比后续的投入,简直微不足道。

周藩的下场,自然没有人和他怎么竞争,主要还是晋藩和代藩、赵藩等强藩。

“这若是开拓失败,恐怕朝廷这次不仅不赚,反而还要亏本……”

官学和私学被摧毁,仅靠数量稀少的族学,根本不足以让百姓懂得什么事民族大义,民族廉耻和民族屈辱。

当最后一人也撤走的时候,毕自严驱散诸多大汉将军,自己亲自在朱由校旁边的桌前摊开纸条,记录情况。

“人越多,需求就越多,贸易量就越大,朝廷的关税收入也就越多。”

毕自严说着的时候,朱由检也看到了诸藩对兵马调动的申请。

最后、蜀王朱至澍以十万两的价格,拿下了孟加拉邦就藩的资格。

朱由检说着、而毕自严则是担心道:“会不会引起诸藩抵触?”

他请雇拱卫营七营,共计两万一千多人。

第一点的思想问题,这注定和君主专制发生碰撞,朱由检自认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手段。

“眼下国库还有多少银子和粮食?”

“若是这样的灾害持续数年,持续数省,朝廷赈灾赈不过来,那到底是看着百姓饿死,还是把他们送出去?”

不过出乎他和毕自严预料的是,面对这些小藩地,只有七个亲王,以及三十多个郡王下场,并且将九十多块地方全部抢到了手中。

“其他的诸如楚王、周王等藩王也占据诸多田亩,但凡卖出一部分,都能换得数百万两银子。”

“给齐王看吧,吾已经看过了。”

“你算过没有,这一百一十三营二哨抽调后,朝廷能入多少银子?”朱由检打断毕自严的话询问。

正如历史上李自成没有真想崇祯死,也没有弄死朱慈烺,而是给崇祯三个孩子都封王一样。

况且、这一场大案还没有彻底结束,别的不说、单单商贾都没有被收拾完毕。

他们并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入主中原,逐鹿天下。

他想要为自己的小儿子争取一个最大的藩地和藩国,但唐藩虽强,却强不过蜀藩。

朱氏的子孙性命会随着思想解放而保下,不为别的,就单凭朱元璋驱逐鞑虏的功绩,和朱由检、朱由校解放民智。

显然、这两人想要竞争其他藩地,不想和朱至澍硬碰硬。

在询问之余,他拿起筷子对自己桌上的饭菜夹动,并示意毕自严也边吃边说。

明代官学数量到清代,数量不足十分之一,老百姓被牢牢拴在土地上,官员在迂腐地读四书五经,整个国家死气沉沉。

当一切结束后,诸藩也开始起身,有条不紊的登上自己王府的象辂,撤离了太庙。

对于这样的数据,毕自严也作揖道:

“二十七位亲王雇佣七十四营,需要交一千四百八十万两银子,这些银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迁移百姓一事,还是依照齐王殿下所规定的,二十亩一人,百亩一户,一人十两的价格进行迁移。”

清朝为什么没有像西方一样爆发工业革命?

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不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

当他们安定下来后,晋藩、赵藩、代藩、秦藩等诸多亲王也开始对天竺西侧的沿海平原开始下手。

不过、那样的可能,只能说明朱氏子孙连这种没有政治能力的人都对付不了,这么一来、死了也是活该。

太庙前、毕自严说完,用指头大小的木槌打了一下面前人头大小的铜钟。

伴随着铜钟被敲响,毕自严不再说话,而太庙之下的诸多藩王中,率先举起牌子的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名年轻郡王。

三娘子案、爆发至今,牵扯从御马监到五军都督府,再到文官,涉案的田地府邸折色后,银两高达一亿两千万两银子。

至于他本人,则是拿着这本记录好的文册走出了东华门,然后乘坐马车赶往了齐王府。

这第一次叫卖的成功,也让毕自严开始声情并茂的介绍起了第二块和第三块就藩地。

这群家伙朱由检还没有收拾他们,如果不是朝廷的力量还不足以覆盖整个大明,手中书吏和官员数量太少,朱由检早就把他们一锅端了。

因此他想的办法很简单,海外藩王就藩,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华夏基本盘,也是为了保住朱家子孙。

至于藩国力量会不会不够威胁新王朝?这也不用担心。

“此次仅仅就藩名额便收取诸藩银两五十二万三千五百,唯一的问题就是诸藩对于调动兵马的数量有些多……”

“对于这个问题,诸藩可以将请调拨的兵马数量写在纸条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王府藩号,之后诸位就可以离开了。”

“发了军饷俸禄、还有宗室们的俸禄后,眼下还有现银一千九百六十七万四千三百余两银子,太仓在二月份的南粮北调后,还有三百多万石的粮食。”

“数百万人,也不过就是一场大灾罢了。”

“倒也不至于,蜀王府拥田百万,但府内分为诸多郡王,蜀王府能控制的也就几十万亩,其余藩王也是一样。”朱由检解释了一下,随后若有所指的开口:

“不过即便如此,诸多藩王的家产,居然不如三娘子案官员所牵扯的钱财,倒是有趣……”

而当时的清朝正值封建社会的顶峰,建虏疯狂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摧毁宋代、元代、明代遗留的官学、私学。

朱由校见自家弟弟用一个名额,就从三位藩王手中掏出十几万两,当即也有些飘飘然。

“他们能怎么抵触?”朱由检轻笑,并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等他们打下了就藩地,要迁移百姓过去,并且训练自己的兵马,需要购买甲胄火器的时候,这些白条就有用处了。”

在申请中,不出朱由检意外,申请兵马数量最多的,果然是盯上了莫卧儿孟加拉邦的蜀王朱至澍。

“藩王的钱财,大头在这么多年买卖的土地上,诸如蜀王府田亩百万,以眼下成都府田价一亩七两银子来算,便价值七百万两银子。”

其次是周王的五营,福王、晋王、代王、秦王、楚王、赵王的四营。

“朱器圩?”

“建吧……”朱由检没有解释,如果这场大旱真的轻轻松松就结束,他就不需要布置这么多年了。

尽管其中近七成是田地,而田地被朱由检以分地的方式流放到市场中。

见状的诸藩,虽然心中还有很多问题,但纷纷取笔写下了关于自己需要多少兵马的兵力数量。

“现在的问题是,那七十一位郡王中,大致只有雇佣一营的十二名郡王能拿出银子来,剩下的五十九位郡王,都是以资产做抵押,五倍贷款银子来强行开拓就藩地。”

这么一来、他们最小者也有数县之地,辖民十数万,大者有三府之地,辖民数十万。

“江南洪涝倒是在杀了不少犯官后,用抄家所得的二百余万两银子赈了灾。”毕自严回应道:

“只是北方,上次的赈灾钱粮运抵各省后,确实平抑的粮价,但这旱情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那几百万两钱粮,顶多撑到十月。”

当一名郡王开口就三万两银子的时候,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都在想朱器圩是谁。

工业革命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劳动力需求,第二是煤炭供应,第三是市场。

王安解释,而朱由校也微微颔首表示知道了。

别管三娘子案中有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只要朱由检说有,那这人的名字就在上面。

“我知道还有五位亲王和五十二位郡王没有获得就藩地的资格,不过诸位不用生气和着急。”

很简单的一个手段,哪怕藩国力量不足,并且不会挑衅新王朝,但新王朝为了大明经济圈的这个概念,加上日益增加的关税,他们也会为了示好而优待朱氏子孙。

但是仅仅府邸店铺和现银,大明朝已经收入三千多万两现银。

“这倒也是……”毕自严闻言微微颔首表示认同,而朱由检还有别的没有说。

末了毕自严写完,刚准备双手将文册奉上,朱由校却起身道:

“藩王的耕地,户部按照当地的价格购买,不过不给银子,给予迁移百姓、购买军械的白条。”

在这种情况下,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会点头哈腰唯唯诺诺,想要实现政治革新根本不可能。

“是……”毕自严应下,但却依旧没有动筷,直到朱由检抬头带着疑惑地眼神看向他时,他才犹豫道:

“这诸藩就藩之后,即便按照殿下的规定,恐怕也能有田亩万万……”

“四省大旱和江南的洪涝,赈灾如何了?”朱由检低头吃着东西询问。

“泌阳王朱器圩,出价三万两!”

毕自严皱着眉开口,而朱由检也抿了一口酒后说道:

“户部的银子,命人调九百万两送往御马监,由御马监的皇庄对军屯田的百姓收粮,运往太仓和燕山三大仓。”

毕自严的话让朱由检轻笑,他放下了手里的文书道:

“一千七百多万两银子……对他们的家产来说,倒也不算什么。”

第三,清朝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国家长期重农抑商,导致国家缺乏工业发展的动力,所以清朝爆发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很小。

晋商、秦商、齐商、浙商、苏昆等地商贾,以及还有大量的闽商……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元朝这样的蛮夷入主都有汉人百姓为其卖命,但清朝却只有汉人的地主阶级和士绅阶级的缘故。

“蜀王出价十万两,可以要加价的?”

“成交!”见没有人和朱常洵竞争,毕自严立马砸下木槌,钟声响起。

“更何况,把他们送出去也是为了我大明的海外藩国统治稳固,数十年后这数百万人难免不会发展到数千万人。”

朱由检的本意是让郡王占据中南部,更方便小西洋监察使司监督。

第二块和第三块就藩地是从孟加拉邦往南依次南下的土邦,名义上臣服莫卧儿,实际上是自治土邦,攻打起来难度要比莫卧儿的孟加拉邦小。

对此、被安排入座,并且奉上了饭食的毕自严则是端坐着说道:

一言未发看完了全场的朱由校侧头看去,亲眼看着毕自严写完了诸王府的需求。

在现有制度下,这是朱由检能想到从政治和军事上,为数不多能保护藩王和大明皇帝的手段。

只是、相比较朱家的王朝,他更宁愿汉人站起来。

倒是站在朱由校背后的王安小声说道:

“老唐王与唐王世子关系不好,据传还囚禁过唐世子和世孙数年,若不是齐王开口,恐怕还会继续囚禁下去。”

这块地方如果打下,土人数量不下百万,每年的赋税不下三十余万两银子。

“这……”毕自严脸色变得有些犹豫了起来,小心翼翼的试探性问道:

“需要这么多吗?这大旱只要熬过今年应该就没事了……”

“对于接下来的诸藩就藩问题,将进行到第二点,就是关于兵马的调拨问题。”

财大气粗的蜀王朱至澍一开口就拿出了许多郡王一生的家产,而朱常洵和朱肃溱纹丝不动。

如果处死了明朝皇帝和朱氏子孙,那么新的王朝会不会被海外诸多藩王针对?最后爆发经济封锁和战争?

朱由检的若有所指,也让毕自严轻笑道:

“顺带通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衙门,重新修复扩建当地粮仓,每省要有足够储存五百万石粮草的十座大仓。”

“前往利未亚的船队将会在来年的五月回归,而届时他们会带来利未亚适合就藩的地图和情报。”

“万岁、这是老唐王小妾的庶子,听闻老唐王最宠爱他,这次藩王就藩里,老唐王把唐藩的大笔银子都给了他。”

当然、思想也只是一点,除了思想以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当时的中原缺少工业革命爆发的物质条件。

只是这种手段,依旧有很多漏洞。

毕自严没有说完,其实他还想说,诸藩毕竟经常向朝廷献银,而万历年间也拖欠了藩王许多俸禄,藩王们自然没有文官迅猛。

清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地区,主要燃料是木材,而中国的煤炭主要产于北方,运到南方不划算。

三块最适合和大明做生意的藩地成交结束后,剩下的便是天竺中南沿海两岸平原,这些地方被朱由检分成了九十多块地方。

以至于清朝百姓面对侵略者,大部分愚昧的人还拍手叫好,隔岸观火。

说罢、毕自严击钟,而大汉将军们也奉上了纸笔。

只是毕自严毕竟骨子里还是文官,不愿意一边吃一边说,因此只是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抿了一口道:

“十万两!”朱至澍冷笑一声开口,而这一口气提价三万两的模样,瞬间让泌阳王朱器圩不甘坐下了。

“五万两!”

wWW✿ тTk án✿ ¢ 〇

他们既不推翻清朝,也不帮助清朝抵抗汉人,只知道一味地看清朝被欺负,殊不知清朝被欺负了,也会从赋税上转头欺负百姓。

“七万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泌阳王朱器圩咬牙开口,而诸藩之中的唐王朱硕熿也表情不好看。

不过,这些地方小的只有一个镇,大的只有一个县。

“别忘了山东这七年以来的经历,七年大灾,灾前山东百姓近千万,眼下又有多少?不足一半吧?”

“应该差不多……”毕自严若有所思道:

大部分亲王都选择雇佣三两营,而许多郡王则是申请两哨或者三哨,估计这也是他们的极限了。

当然、也有可能朱氏子孙会遇到一个政治能力低下的人攻破京城,把他们全部屠戮。

他要送出去那么多人,让关内变得空虚,本质原因还是要让百姓有钱,然后解放思想,进行工业革命。

只是让他惋惜的是,所有藩王都被财大气粗的蜀藩吓到了,没有人追加价格。

“藩王们毕竟只有藩地的岁入,自然比不得那些贪官污吏,加上许多藩王挥霍无度,自然存不下什么家产。”

从一万两直接叫到五万两,朱常洵倒是很清楚,这块地方的上限也就是这样了,所以直接把价格拉到最高,避免扯皮。

望着最后的数据,朱由检笑呵呵的开口,毫不顾忌如果大明朝抽调一百一十三营的后果是什么。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大明经济圈在,那么藩国和大明任意一方被农民起义推翻,推翻他的政权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

“不会那么容易,别忘了还有耕牛的限制。”朱由检吃了一口菜说道:

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防止皇权旁落,清朝疯狂加强专制统治,大搞文字狱,发明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根本谈不上技术创新。

然而就藩地的拍卖结束只是一个开始,毕自严整理了各藩王报出的价格表,让人送往齐王府后,便继续转身对诸藩道:

“大致……一千七百万两银子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五十九位郡王还欠了朝廷五百四十八万两银子。”

国人不知数学和物理是什么,没有思想基础,自然不会爆发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工业革命。

要知道、汉人和蒙古人不一样,成吉思汗册封这么多子孙出去,没有人能保住他的子孙是因为文化和思想问题。

尽管已经花了不少,但现在的国库内,从来没有那么充实过。

这三个主要问题和五个次要问题,朱由检不用考虑最后一个,因为大明是汉人王朝,可以激发民族BUFF。

“臣领口谕……”毕自严作揖应下,随后眼睁睁看着朱由校坐上大辂离开了太庙。

“因此等藩王就藩成功,变卖所有家产的话,应该还能凑到不少银子。”

或许后世会有人能想到,但在眼下的局面下,朱由检只能选择这条来走。

民智开启后的思想大浪潮,终究会和君主专制制度起冲突。

历史上中原王朝没有这样的先例给朱由检参考,君主专制已经达到顶峰,新的制度只能看朱由检能不能在有生之年想出来了。

他要开启工业革命,还要保住朱家子孙的性命,便只有这么做……

(本章完)

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115章 摊牌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190章 连下三城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76章 浙党势大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179章 出兵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490章 师徒第568章 三龙同朝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620章 国债第652章 齐王东渡(终章)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69章 满桂到来第254章 狼山之战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99章 世事无常态第114章 整顿毕节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419章 筹备犁庭第184章 辽东设省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269章 以宗制藩的国策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507章 乌合之众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25章 古代社会福利机构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370章 商女不知亡国恨第528章 稳中向好第687章 后记(七)太平腐败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325章 天启八年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0章 谋划草原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95章 藩王质问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69章 满桂到来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376章 心力交瘁第336章 仕途诱惑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663章 番外篇(十一) 金玉其外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132章 波流涌动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273章 争权攘利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