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

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

“经略,果然如您预料的一样,孙传庭继续添火了。”

八月末,当一人的声音在永昌府的山中驿道旁响起,一份关于四川的消息也出现在了洪承畴的手中。

三十六的洪承畴平步青云,面相上也显得十分年轻,看上去不过刚刚而立之年。

他手上拿着的是关于孙传庭惩治夔州府、重庆府贪官污吏的邸报。

邸报上一个个简单的文字,汇成了一串并不平凡的数字。

【论罪官员一百七十五名……】

“可惜了……”

望着邸报,洪承畴把放下,嘴里说着可惜的话。

站在他旁边,木增之子的木懿也恭维道:

“这孙传庭若是给经略写一封信,经略一出手,或许还能把火降下来,眼下他却自己开始拱火了。”

两人送出一批奏疏,随后在干清宫门口不远处闲聊。

“是的万岁,七月以来,孙巡抚在夔州府、重庆府、潼川府、遵义府、泸州府、叙州府、永宁府、顺庆府收拾了大小四百余名贪官污吏,抄出白银七十余万两,米麦一百六十余万石,所有钱粮尽数用在当地赈灾了。”刘若愚老实回答。

“近来顾阁老告病假在家休养了两个月,不知道是不是对这件事不满。”

虽然这样等同于是给满桂添了堵,但下面的人也清楚,如果孙传庭真的重新以经略的身份来西北,那满桂估计是第一个拍手叫好的人。

“瞧这样子,明年说不定会旱情减退也说不定。”

“回万岁,具体情况奴婢不清楚,但听说是有三千多人了,牵扯了五万多人……”

到头来,虽然朱由检是收拾了阉党和不少五党成员,但最终没达到把浙党彻底收拾的局面。

他要做内阁首辅,自然要有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文官势力。

【交趾新复,然洪经略对交趾南人苛刻,此为四不便,臣以为当宽爱当地百姓,以王化服民。】

最少在阉党和魏忠贤这件事情上,朱由检是玩砸了。

“回万岁,琉球府没有这么多粮秣,齐王殿下命人从国帑调三百万两从吕宋、交趾购粮运往了广东,眼下灾民已经吃上赈灾粮秣了。”

“噔……”

“呵呵,倒也是……”朱由校笑着合上了一份奏疏,不过合上之余,他也想起了孙传庭,于是问道:

“这群人……”

不过听到自家弟弟轻轻松松驳回了奏疏后,他便整个人又放松了下来。

“是啊……”刘若愚也有些感叹,而朱由校反问道:“弟弟没什么安排吗?”

“牵扯了多少人?”

“殿下、不给他们个说法,他们恐怕很难消停。”

“像,只不过顾秉谦这条老狗比崔呈秀聪明。”

洪承畴、杨文岳、孙传庭、吴阿衡……

作为被惩处的老狗,这两条老狗估计最能以局外人的身份,看清眼下“顾党”的局势。

如果是以前的他,这样的奏疏他都懒得回复,但眼下经过金铉的直谏,朱由校稍微虚心了不少,因此虽然瞧不上对方,却还是回批道:

官员需要一直换血,党派也是一样,只是这种换血有些耗费执政人的精力了。

刘若愚的一句话让朱由校稍微叹了一口气:

瞧着这份奏疏,朱由检也是无言以对。

【齐王之策,已然万全,汝当饶为之,亦善为之】

东北都不行,那就更别提西北了。

刘若愚的话让朱由校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若是旱情能消退,朝廷倒是能腾出手来收拾建虏了。”

“回万岁,尚未开始,还需要等一场秋雨,钦天监的官员说大概会在九月的中旬开始。”

不过仔细想来,恐怕这也是西北这帮子大老粗脑中,唯一能想出的“妥善”借口了。

没点势力就入阁,最后孙承宗就是他的下场,哪怕入了阁,再有能力也是一个边缘人。

“制造水泥……”朱由校轻轻点头,又询问道:

“孙传庭从去岁开始,一共抓了多少人?”

刘若愚老实回应,紧接着又笑着说起了一些轻松地事情:

得益于朝鲜之役时丁应泰等人的造谣,许多人都以为杨镐和麻贵这个组合打的不行。

阉党和魏忠贤,实际上在证明一件事情。

建虏毕竟让大明收获了几场大败,朱由校一直耿耿于怀也不奇怪,刘若愚心里清楚,因此也笑道:

“明岁旱情若是波及能控制在三省以内,说不定无须万岁您开口,殿下便交上一份“平虏奏疏”了。”

想到这里,满桂只能一脸为难的把奏疏推到了都督府参军的面前:

西宁城内,伴随着曹文诏拍案而起的声音响起,这个为朝廷镇守西陲,和孙传庭共事好几年的武将算是忍不住了。

既然西南有经略,东北也有经略,那西北的经略也必不可缺。

收拾顾党之后,会不会又冒出一个燕山党,也是他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蠲免四川全境赋税,川东灾民又该如何安抚?】

总之在齐王不出手的情况下,孙传庭的退路基本只有两条,要么去西北避难,要么就是写信求援。

结果仔细一看蔚山之战的结果,杨镐和麻贵上疏中,明军真实战死一千多人,伤三千多人,日军之中,他们自己人的记载是六万人中死伤近两万。

“你刚才说孙传庭在四川砍了不少贪官?”

“你看看这顾党,像不像之前的崔呈秀?”

朱由检的手段是很雷厉风行,但党派这玩意消除不了,哪朝哪代都一样。

东北的建虏可是安生了好几年,再不打都要成精了。

王体干询问,魏忠贤作答,二人一副局外人的口吻。

曹文诏清楚自己不能干政,但他也知道孙传庭和普通的文官不一样,他是可以上马领兵作战的人。

最后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这奏疏多番加急下,甚至混合着西北的黄沙,就这样狼狈的出现在了朱由检的案头。

不过,不打也没事,反正他暂时也不想打,总之得声援一下孙传庭,好歹也是以前的同袍。

“是!”参军心知肚明,也跟着一脸为难的抱走奏疏,转而让塘骑八百里加急把奏疏送往五军都督府。

只是他刚刚拍案而起,他弟弟曹文耀立马拦住了他,连声劝阻道:

朱由校将奏疏推到一旁,而刘若愚也点头让人将奏疏发回。

朱由检在动刀子,浙党却也不傻。

把孙传庭调过来,不管是打乌斯藏,还是打西域,打漠北,总之北军都督府能打的地方有很多。

“放任他们在奴儿干五年时间了,听闻他们凭借番薯、蜀黍,已经勉强自给自足了。”

他得想个办法,在入阁前培养点自己的文臣势力。

说罢,朱由校继续处理起了奏疏,而接下来这一份,则是来自贵州贵阳府的奏疏。

他还是觉得孙传庭最后会顶不住压力,而选择向自己三人求援,因为这是对文武平衡影响最小的选择,除非齐王出手。

局势是他自己造成的,有什么后果,他比洪承畴更清楚,况且现在该急的不是他,而是……

可以说,朱由校已经很给袁崇焕面子了。

“难消停就让他们去种树,别没事找事,孙传庭的事情,朝廷会自己看着办。”

至于孙传庭那边的窘境?

北军都督府上疏的事情,着实让朱由校有些紧张,他害怕武将干政。

不管怎么说,他最关键的还是修路,然后把东吁拿下。

反正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西北缺了一个经略,北军都督府诸将请朝廷调一个经略来西北。

反倒是阉党退场,浙党和东林式微,齐王党开始一家独大了起来。

“齐王府那边发给司礼监的奏疏里,好像是牵扯了三千多人,都发配朔方府制造水泥去了。”

高位之人的无心之言也有心,有心之言更有心。

“万岁,要不……休息片刻吧?”

浙党倒了,起来一个东林,东林倒了,起来一个阉党,阉党倒了,又起来一个顾党。

只是冷清归冷清,朱由检很快就适应了这种冷清,低头继续开始处理奏疏了起来。

“就册封杨镐为虞城伯吧。”

望着火炉之中邸报被燃尽的场景,洪承畴对木懿交代了一声,而木懿也老实应下。

刘若愚的话若是让旁人听去,恐怕许多人都会有意见。

朱由校给杨镐这么多年的劳苦功许了一个虞城伯,以文官封伯,他也算是天启朝除熊廷弼外的第二人了。

九月的西宁城风沙大,呼呼的风声吹得嘈杂,搞得曹文诏都有些“耳背”了。

不过满桂也清楚,就算要打,眼下也不是北军都督府打,而是东军都督府和上直都督府要打。

【交趾走陆路入云南不过一千二百余里,绕道走珠水需走水路五千余里,费时费力,多此一举。】

不过事实证明,只要主人不想动刀,那家中的鹰犬再怎么跋扈,也轮不到旁人惩处。

他本想着利用孙传庭的手书来串联孙传庭、吴阿衡、杨文岳来弄出一个小党派,然后四人共同登阁,但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

“唉,下面的人都这么说,我也不能专断独行,这奏疏你让人发往京城吧。”

“今岁的钱粮征收也已经开始了吧?”朱由校一边取出下一本奏疏,一边询问。

这句话的意思是,齐王的策略已经是最好的,伱身为贵阳知府,先踏踏实实的管好贵阳,别扯这些和自己辖地没用的东西。

孙传庭干的什么事,帮的什么人,他不相信京里的人不知道。

现在却因为孙传庭的执拗脾气,这个计划落了个空,他心里自然可惜。

“继续吧……”

朱由检不好把话说的太明,但这话里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塘骑日夜狂奔,最终在九月初五的时候将奏疏送到了五军都督府。

李定国和朱慈燃今日被成德带去都察院了,没了他们两人的陪伴,这殿中倒是有些冷清。

这里面最大的变数是朱由检,或者说是身处高位的人。

“砰!”

朱由校将一支朱笔放在了笔架上,揉捏了一下自己的眉心,显然有些精神疲惫。

【得旨:琉球粮秣调往云南,广东、福建灾民又该如何安抚?】

“是!”

投靠顾党是不可能的,他早就看出来齐王对顾党很不满了,而燕山派他又融不进去。

朱由校问了一句,而刘若愚也颔首回答道:

这么一来、孙传庭没事了,北军都督府有战功捞了,京城那边也消停了,一举三得。

“抓了这么多人,牵扯了这么多人,倒也难怪有这么多人盼着他离开。”

洪承畴收回了目光,将目光放到了驿站旁边那条不足七尺宽的依山驿道上。

【缅甸雄兵数十万,高山密林胜过云贵数倍,若是不修府道而孤军深入,贼寇袭扰粮道,我军如何自处?汝言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

之所以不打,还是因为朝廷的钱粮不足以支撑东北发动大战。

“是,卑职知道怎么回复了。”听到朱由检的话,陆文昭脸上难得露出笑容。

“还是弟弟办事周全,令我放心。”

“这么多?”听到这数额,朱由校吃了一惊。

当朱由校看到这个贵阳知府袁崇焕的奏疏时,第一反应便是“夸夸其谈”。

仔细算来,后续虽然从汉中迁入了不少百姓,但川东百姓一直没有超过两百万。

朱由检帮助朱由校执政,满打满算,也不过九年的时间,九年的时间他已经斗倒好几个党派,好几个人物了。

他作揖之后缓缓退了下去,而朱由检也趁机转头看向了空荡荡的桌椅。

“我要向满都督上疏,请朝廷给西北安排一位经略!”

很快一队塘骑就从西宁城带着一份奏疏跑向了宁夏,没过一天,这奏疏就出现在了宁夏北军都督府内,出现在了满桂的案头上。

“再放任下去,恐怕老奴又要南下叩关了。”

眼下他还年轻,还能挺住,但等他挺不住的时候,恐怕那个时候,大明又要重蹈覆辙了。

看着案头上的五六份奏疏,满桂倍感头疼。

“夸夸其谈……”

“是有些可惜……”洪承畴把邸报丢到了一旁茶火炉中,心里也有些不舒服。

【交趾粮秣走陆路入云南,此为三不便,可走海运,绕珠水前往昆明府。】

【贵阳知府袁崇焕上疏,云贵平缅题】

时局虽然在改变,但政治斗争的节奏却越来越快。

洪承畴和孙传庭、杨文岳、吴阿衡可不一样,他的目标可不是小小的经略,而是内阁首辅。

别人不帮他说话,他曹文诏得帮。

他这边事情模棱两可,但传回宫里的消息却总是有定数的。

“把这奏疏发回去吧,这人想法虽然不错,但大多都是空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毕竟川东地区在大旱开始的时候,就被洪承畴以工代赈,充作军队民夫南下交趾,并且在当地安居乐业了。

在司礼监和内廷的一亩三分地上,王体干和魏忠贤依旧得势。

制造一个容易被控制的黑手套,并让对方背锅下线,这种事情并不简单。

说是顾党,然而顾秉谦也是被下面人架起来烤的人物。

五军都督府留守的将领也没有耽误,在奏疏送抵的下一秒,就让人把奏疏发往了齐王府。

【交趾南人多次反叛,若以王化服民而该民复而又叛,朝廷又该如何自处?】

只要五军都督府不出手,在京朝臣又算得了什么……

“据说是冬月初三从汉城出发,大概冬月十五抵达登州,不过殿下没有令其返京,而是让他先回家过个年,然后准备册封他为伯爵。”

他既没有利用魏忠贤的阉党来团结齐楚浙宣昆五党,也没有一口气把阉党和齐楚浙宣昆五党消灭。

【以臣之遇见,今日南兵食所仰藉者,四川粮尔耳,然道路险阻,此为一不便,臣以为可调琉球粮秣走珠水支援云南。】

刘若愚回答,而朱由校听到后微微颌首表示满意。

坐在养心殿内,经他手处理的奏疏高高一摞,却是再没有一份弹劾孙传庭。

“把这些奏疏都给我驳回,另外告诉满桂,别带头给我瞎胡闹。”

“是……”

所谓的权谋,说白了就是高位之人吩咐一件事,下面绞尽脑汁的去想,去争斗罢了。

“我不干政,我就是单纯觉得西北缺了一个经略。”

朱由校听过朱由检给杨镐的辩罪,也自然清楚万历皇帝在萨尔浒之战里担当的角色,因此自然不会拒绝给杨镐封伯的行为了。

“火药局的事情你去办,选在远离城池的地方。”

有经略代表什么?代表有仗打啊!

这些奏疏有来自西宁的,也有来自肃州的,还有来自朔方和九原、五原的。

“入秋以来,各地下了好几场雨,便是干了三年的陕西、山西都连下了好几场。”

站在旁边的刘若愚见状,想劝朱由校休息休息,然而朱由校却抬手表示不用:

“在我手中的奏疏,不足弟弟手中一半,我若处理这些还要休息,那弟弟又该如何呢?”

自从阉党的崔呈秀在政治上倒台,魏忠贤和王体干也担惊受怕了好一阵。

“……”听到这话,朱由校略微皱眉,他没有立马回应刘若愚,而是低头处理了一份奏疏,然后才岔开话题道:

“杨镐什么时候返京?”

这下好了,原本要收拾浙党,现在却先要收拾膨胀的齐王党,或者说“顾党”了。

【以臣所见,此四不便若是解决,以缅甸之弱,无须开山凿路,只需派大将领兵三万,走陆路直扑缅甸,岁许即刻收复缅甸全境。】

不过在发回后,朱由校又想起了奏疏里面一些内容的事情,因此开口对刘若愚询问道:

魏忠贤、王体干站在养心殿外,刘若愚在殿内伴驾,王安留守司礼监。

“四川更是在孙巡抚惩戒贪官之后,全省下了三日的大雨,连青草都长出来了。”

“老子今天就要上疏,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有用!”

洪承畴眯了眯眼睛,默默在心里给孙传庭延了一段时间。

面对袁崇焕吹嘘三万人马可平缅甸的奏疏,朱由校以“齐王之策,已然万全,汝当饶为之,亦善为之”为结尾。

他可以确定,只要四人形成一个小党派,四人入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他动刀子之前,方从哲就看破了朱由检的想法,姚宗文和施凤来更是在冯铨的指引下瞬间跳反。

“孙传庭巡抚广东之后向朝廷索粮,琉球府的粮秣运去广东没有?”

拿下东吁才是他入阁最关键的垫脚石,先拿下东吁,再组建势力也不会迟到哪里去。

要不要收拾顾党,是放在朱由检面前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

权柄会分裂,分裂之后谁吞下去的多,谁就会成为最大的一只出头鸟。

曹文诏喊完就让人起草奏疏,而曹文耀听到也没有资格阻拦。

在他估计中,估计收拾完东吁,他就差不多可以入阁了,所以留给他的时间也不算多了。

朱由检要给杨镐追伯爵,算是感谢他在萨尔浒一战里,帮万历皇帝背锅,以及他坐镇朝鲜这几年太平无事了。

至于萨尔浒之战,以当时杨镐掌握的兵马数量,权力,钱粮,别说杨镐了,就是把现在的朱由检、洪承畴、孙传庭拉上去也得输,谁上谁都得输。

朱由检抬手将奏疏推向陆文昭,而陆文昭也为难道:

他们这四个人的组合,可不比任何一方势力弱。

他没直接驳回,反而提笔写了这么多东西,已经算是在告诉袁崇焕别好高骛远了。

齐王党不能参加,燕山派加不进去,浙党和东林碰都不能碰,这就让他有些为难了。

“大哥,武不干政啊!再说殿下不是在京城里帮忙拉偏架吗?”

【国内大旱,四川为之疲累,此为二不便,臣以为当蠲免四川全境赋税,与民更始。】

八府之地,一百九十余万人,居然能被人贪墨七十余万两白银,一百六十余万米麦,这如何让人不震惊?

“除了前些日子的安排,近来倒是没有什么安排。”刘若愚先回答了一句,随后又补充道:

“再等等看……”

草草给杨镐定了个伯爵后,朱由校在刘若愚转身准备去吩咐时突然开口道:

“对了,授孙传庭尚方宝剑。”

朱由校的话让刘若愚一愣,不过他很快反映过来,连忙作揖:“是。”

显然,朱由校准备先站台给孙传庭撑腰,而洪承畴的想法注定要失算了……

(本章完)

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82章 土地兼并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562章 嘉峪关头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146章 辽事落幕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182章 螳螂捕蝉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卫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340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第143章 大反攻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69章 满桂到来第25章 古代社会福利机构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170章 时不我待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308章 酒税征收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465章 拂晓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54章 藩王兴 宗室苦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236章 南征北讨(恢复两更)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523章 荆棘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276章 旧港的工业第511章 乱世用重典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433章 残暴嗜杀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165章 强藩反应第252章 投降输一半第222章 西北难题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96章 扶弟魔第280章 贪心的魏忠贤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635章 故友相见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81章 天赋异禀第166章 黄台吉的计划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555章 鼓励造反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76章 浙党势大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435章 齐王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