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官学开办

第399章 官学开办

“铛……铛……铛……”

“啪啪啪啪——”

三月初一,这本该是丝工祭祀嫘祖、兴蚕事的日子,然而由于北直隶官学的开学,这天成了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卯时的晨钟刚刚作响,北直隶城镇的之中,各家各户便踩点纷纷挂上了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为自家的孩子庆祝了起来。

“娘!我饿……”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拖着一个滚轮式的书箱,站在自家院子门口,委屈巴巴的往院里看去。

一妇人闻声,火急火燎的走出院子,将手里的白布包往孩童的胸口一塞,急切的催促道:

“路上吃、今日不能迟到!”

“喔……”小屁孩吸了吸鼻涕,然后拉了拉自己头顶的虎头帽,就拖着空空如也的书箱朝着南城宣北坊的官学走去。

当然,如果是整个教室整齐的朗读,那就能听得十分清楚了。

比起银行,他更关心官学。

当然,也不是所有卫所军户都是地痞流氓,他们更多是兼职做些小生意小买卖,有卖面的、卖糖的、卖包儿烧饼的。

他倒是没有返回齐王府,而是在宣北坊散起了步。

和燕山学府是一样的,官学内部有操场、跑道、角抵和剑术、弓道等官,也有图书馆,学生宿舍。

不管是子嗣超过十五岁的,还是没有子嗣的,他们都很关心朝廷的这个官学能办多久,会不会像万历年间一样,渐渐办不下去。

这些弊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安问题,一类是卫生问题。

这税到底征没征收是一个问题,又或者是下面的人中饱私囊也是一个问题。

如眼下,在学子们单个在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在木质长廊上的朱由检基本听不教室里的声音。

在朱由检看来,仅仅南直隶一地,就能收取近百万两,更别提浙江和江西这些人口大省了。

宿舍是两层的土木建筑,都做了排污和火墙、地暖等供暖设施。

然而随着东西城的兴建,以及地方卫所军官的举家迁移,京城人口骤然飙升至一百二十万。

朱由检的询问把崔应元问住了,他只能转身叫来了一个专门监视户部官员的锦衣卫千户来询问。

骂了一句,他便拖着书箱小跑进了官学里,而朱由检则是拿着手里的钱币哭笑不得。

“还在这里磨磨蹭蹭,赶紧给老子进官学去!”

一开始这群人还用苦肉计,说自己家里人葬身边关战事,无奈只能乞讨。

尽管百官都清楚朱由检不可能就藩,但他们还是想看看,皇帝会怎么处置这件事。

按照李长庚的话,大概要到六月工场投产,随后发放机器给银行,银行才能办理户口本和存折。

见到自己穿着布面甲的老爹,小屁孩书箱都不管了,松开手直接一下子扑在了男人的腿上。

不过说到底还是朝廷没有重视,另外就是朝廷的掌控速度让地方有恃无恐。

陆文昭十年里被朱由检骂四次,而崔应元十年被陆文昭最少骂了四百次,他清楚眼下陆文昭的地位都有些不保,更别提他了。

“伱才是潮跋(傻子)!”

北直隶七百八十二万余人,仅仅京城内外人口,便占据了北直隶五分之一。

“这算给你赔不是,下了课买个饴糖吃,算是我向你道歉了。”

这样的局面下,许多官员依旧不愿意将子嗣送到官学,显然是觉得官学的教学质量不行。

这七千勋贵子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材,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好事。

到了后来,这群人在朱祁镇复位后,便干脆仗着自己的身份直接强抢。

这些地痞流氓每日不是在外城碰瓷,就是在京城外的道路聚众碰瓷,勒索。

不过等铁路通车,朱由检就能让江南的商贾士绅和官员们活在压抑之中。

“呵……”听到这数目,朱由检轻嗤。

“固定摊贩的话,则是每月需要交二百文的摊位税才能领取商牌。”

崔应元从后方快走上前,双手呈上来一张信纸,看到这张信纸,朱由检都不用想便知道大概是什么内容。

这一百五十六万人口,几乎只有十五万人从事农业,其余人皆是短工、长工、或者各府奴仆。

这么看来,经过了朱由检这十年的反复揉捏,这群勋贵算是彻底认命听话了。

“殿下,有些消息您恐怕得知道……”

这还是紫禁城脚下,若是像东、西、南这三处外城,一个两间门面的二层小楼,花费亦不超过三十两银子,力夫不吃不喝三年就能买下,而工匠只需要一年不到。

委屈和瞪,本来是两个意思,结果这小孩居然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逗得朱由检一笑。

至于京城匠户也兼做小生意,开个小酒店等。

穿着圆领袍的朱由检蹲了下来,帮这小屁孩戴正了虎头帽,随后扶着他站了起来。

等朱由检上船前往齐国,百官就要开始拉拢武将了。

“固定商铺则是按照生意种类,一般来说米麦粮铺都是每个月缴纳一两现银,金银首饰等店铺则是二两现银,其余商铺各不相同。”

即便他们都知道,基础教育是用来对付他们和士绅的,可他们却也毫无办法。

大多人都当笑话来看,因为谁都清楚朱由校的权力尽数系在朱由检身上。

每座官学占地六十余亩,校内建筑可容纳不超过一千人,当然要是有需求,可以利用空地再建设。

朱由检拿出一枚铜币,笑逗着虎皮帽小孩,然而虎皮帽小孩看了朱由检手里的那枚铜币后立马骂道:

慢悠悠走在长廊视察的同时,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询问。

对于户部的管理,这名千户还算熟悉,因此在听到问题后便连忙解释道:

“户部将他们分为流动商贩,固定摊贩和固定商铺,流动商贩需要向衙门每月缴纳五十文流动税,领取商牌才能行商。”

“这……”崔应元有些头疼,尽管他知道这么说会得罪兵马司和刑部,还有地方县衙,但他也知道朱由检对他很不满意。

由于朱慈燃不能固定在官学读书,作为伴读的李定国自然也就不能就读官学了。

因此,即便知道这么说要得罪人,但他还是得说:

“小拿小取的现象自然是有的,这不止是京城,各地的衙役都有这种这种情况,兵马司倒是很少,毕竟他们基本只在主路和城墙巡逻……”

官学只开北直隶,这让南直隶的勋贵急红了眼,因此早在去年腊月消息放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把子弟安排北上了。

大明可以养勋贵,但勋贵总得展现一些价值,哪怕是他们能稳定每年为大明来带数百基层军官,这价值也足够满足朝廷。

算上城外四个集市的人口,总共接近一百万。

朱由检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谈笑风生,路边摊铺的一些商贩也勤恳本分的坐着生意。

但凡他们在天启二年的时候听从朱由检的话,眼下也不会混的这么尴尬,不上不下。

事情也不出他的预料,想要攀龙附凤的、要想作壁上观的人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北直隶官学一千六百余座,而京城内外,仅仅一城便坐拥官学三百八十六座,仅南城便直接坐落九十座,而宣北坊更是坐落八座。

西军和南军距离京城遥远,山高道长,而北军和东军、上直三军又是齐王嫡系,齐王一走,他们就十分尴尬。

知道自己选妃将带来轩然大波,因此朱由检一早便匆忙回了京城,留着朱由校还在南苑行宫赖床。

“这十数两,恐怕是他们俸禄的快两倍了吧?”

朱由检对崔应元提醒了一句,在崔应元应下的同时,他再看了看教室们自我介绍的学子们,随后便转身离开了官学。

低着头、拖着箱子,没走多远,就一头撞在了一个穿着圆领袍的男子身上。

倒是这小孩十分胆大,起身后不但不害怕朱由检身后跟着的一堆人,反而是带着委屈的眼神,“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是!”崔应元连忙应下,而朱由检则是看了一眼宣北坊的官学,旁若无人的走了进去。

每排宿舍楼分上下两层,每排十二间屋,上下二十四间,每间四人,空间四十平,国朝统一标准。

只不过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朝廷为官学推广下了大力气。

银行并没有开业,他只是过去视察了一番,因为制作户口本和存折的工场还在建设。

朱由检很清楚,于是草草一看便将信纸递回给了崔应元:

“把人都查清楚,家世背景,和王安好好交接。”

由于兵马司,刑部衙役的设立,整体上来说,京城的一些弊端正在被更正。

锦衣卫千户老实交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皱眉道:“其他各省呢?”

如朱由检想要从本分的士绅手里购买土地一样,如果士绅愿意卖,朱由检也愿意卖,并且愿意支持他们去利未亚、中亚等海外成为资本。

不过一想到朱慈燃对机械感兴趣的模样,朱由检倒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坏。

“额嗯……”

既然不愿意走,那朱由检就只好赶着他们走了。

只要听话,朱由检就不会收拾他们。

这也不奇怪,如果三代子弟还不能崭露头角,那数量众多的“伯府”顶多也就维持数十年便要跌落阶级。

“哼!”听到这话,朱由检冷哼一声,显然是对各省的消极态度十分不满。

比起小屁孩高兴的模样,总旗官反而狠狠的揉了揉小屁孩的头,笑骂着小屁孩,让他别迟到,赶紧进官学。

北直隶人口不过是南直隶的四分之一,而且城镇化也远远不如南直隶,却交了比南直隶更多城商税。

个人的弓箭、钝剑、马球棍、乐器,还有衣物之类的各种东西,因此个人空间不可能太小。

总之,上学大军吸引了所过之处的所有目光。

勋贵们听话,那大明也不会吝啬每年那几十万两俸禄银。

教室只有一层,使用砖木结构,每间容纳学子三十人,面积六十平,较为宽阔。

仅仅他手中纸张,出现的人名就多达上百,清一色的都是五品以上大员。

若是个人购买房屋,即便是皇城脚下,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四合小院,价格亦不过百二十两,面积约半亩左右。

官学开学前,朱由检就亲自测试过一些教室的隔音。

这些人基本都是在景泰、成化等社会经济上升时期,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夹缝求生的一群人。

这不是官学司财大气粗,而是学子需要放置的东西有很多。

官学内的所有教室,都是按照“回”字型建设,中间的空地约一亩,是放松的地方。

之后五军都督府革新,六军各自征战,许多将领晋升调来京城任职,便也带着家人前来。

五军都督府里,除去齐王,心在皇帝的只有秦戚马三家,而三家又划为两派,即西军和南军。

至眼下,整个京城的城内人口以及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而城外的集镇人口依旧有二十二万。

至于为什么和京营有关,则是因为流氓团体的主力基本上是军户、匠户和卫所兵。

至于朱由检之所以拿着这枚大平钱,也是因为他刚刚从宣北坊的银行走来。

虎皮帽小孩与众多同为宣北坊第一官学的学子们向着官学赶路,不过与其他学子不一样,虎皮帽小孩的父亲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北军都督府伤病退役的总旗官。

如果入了官学,朱由检反倒怕这小子一头栽进物理课,怎么拉都拉不回来。

至于他们之中的一些地痞流氓,则是被兵马司的衙役抓捕,尽数送往了燕山山脉之中的水泥场从事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劳动改造。

对于学子们来说,人均十平确实不大。

要知道北直隶的官员数量多达四万,四万官员有子嗣者近万。

他手里的是铜币大平钱,小孩估计觉得他是在骗人,因为一枚不可能抵十枚。

朱由检也不着急,因为铸币厂每日都在铸币,目前的新币还有些不足。

这一点,倒是让朱由检略微遗憾。

倒是勋贵,他们多少是挨打多了,涨了记性。

走是不可能走,该当乌龟还得当,这便是眼下文官的态度。

“这……”锦衣卫千户犹豫了一下,随后才道:

不过,倘若如果朱由检真的离开就藩,他今日走,明日百官便会弹冠相庆。

“户部虽然这么制定,但两京十九省去年对于此税总计征收不足一百二十万两,其中北直隶和南直隶便上交了三十几万两。”

如眼下,整个北直隶学子近九十八万,而京城一城便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学子数。

没走几步、虎皮帽小孩就看到了自家提早出门的顶梁柱,忍不住拖着书箱跑到了对方跟前:

“爹——”

按照京城的工价,哪怕是最底层的力夫,基本不吃不喝十年就能买得起,而有些技术傍身的工匠,则是只需要三年时间。

因此,当朱由检废除军户和匠户制度后,他们便可以以民户来正大光明的做生意和买卖了。

喇唬的泛滥成灾,基本是在正统年间,京营质量下降以后。

由于墙壁厚度和玻璃窗,以及黑板都建设的差不多,隔音并不算差。

这入学的子弟,基本都是三代子弟。

面对询问,崔应元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不足万人,且大多是勋贵子弟,文臣们大概只有……两千人不到。”

治安问题里,占比最大的无非就是盘踞在京城的地痞流氓。

这些人仗着背靠京营而横行京里,平日里除了和百姓索要面粉、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外,还有酒、糖等非必需品。

在他这里官学很重要,而在其他人眼里,昨夜的消息恐怕才是最值得所有人关心的。

朱由检瞥了一眼从金铺里笑呵呵走出的两名衙役,头也不回的询问崔应元。

书箱的滚轮在宣北坊的西斜大街青砖上轱辘作响,满街拖着书箱的孩童,不过也可以见到一些十四五岁的少年。

一路上、拖着书箱的孩子不少,这都是皇店统一售卖的书箱,总体来说,比背负的书箱要好。

“喔……”小屁孩一大早就挨骂,心里也委屈,脸上也委屈,顶着委屈的脸,只能应了一声后,便拖着箱子就朝着官学走去。

现在看来,在发现二代已经废了后,许多勋贵都将心神放在了三代子弟上。

“送了,七千勋贵子弟里,有近四千便是来自南边。”

“各勋贵,文臣子弟,有多少入学?”

捂着自己的头、其实也没有多疼,但是小屁孩就是觉得疼,因为他认为撞到了东西就会疼……

总的来说还是掌控力度不行,尽管五军都督府在地方驻军,但人数毕竟太少,起不到什么战略性的威慑作用。

如果朝廷能在十天内从北方调兵抵达江南,那江南还敢这样阳奉阴违,那才是找死。

由于今天是开学,而京城又是天子脚下,因此京城兵马司的所有人都提前半时辰上岗,早早的在城里维持起了秩序。

“南边的勋贵没有送子弟北上吗?”朱由检询问了一句,而崔应元的话也没让他失望:

“小拿小取?”朱由检带着质问的语气开口,随后不等崔应元回答便嘲弄道:

“水滴石穿,日复一日的小拿小取,每日即便只拿取数文,一年下来却也能凑出十数两。”

只是他的想法太过超前,注定不会有士绅愿意和他走一条路。

会这样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大明那不成文的规矩,即藩王冠礼婚娶后,大多会被示意就藩。

退役之后,他被五军都督府安排到了京城兵马司担任总旗官,手下管着九十几个人。

一些无聊的百姓打开门,靠在门口,瞧着这“浩浩荡荡”的上学大军,还有的则是打开二楼窗户,趴在窗台望着他们。

宣北坊第一官学有十四排宿舍楼,旁边还有数亩空地,日后可兴建六排楼。

没了这群地痞流氓,京城的治安问题瞬间落实,诸如眼下的南城,曾经是唯一外城,也是最混乱地带的区域,眼下却十分安全太平。

朱由检从来都不想把士绅和勋贵彻底搞死,他要的很简单,就是听话,按照大明的政策走。

“小门生,你若是再叫疼,可真就迟到了……”

“这些杂税,基本归纳为城商税,而宛平和大兴两个县衙,每年能在京城收取十二三万两城商税,北直隶能收取二十万两不到的城商税。”

因此百官基本都猜到了皇帝会怎么做,无非就是下旨说国朝不稳,依旧需要齐王主持大局的话,然后找出一个借口。

“京中衙役,有没有仗势欺民,勒索钱财的现象……”

最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朱慈燃还是得老老实实学各种国学和政治学,战争学。

哪怕是“侯府”和“公府”也撑不了多久,百年之后恐怕只有寥寥数家勋贵,还大多是领着散阶俸禄,而已经去了爵位的散人。

“告诉官学司可以统计一下明年北直隶的入学人数,这条规矩可以保持,每年都根据户籍来提前统计后一年的学子人数。”

明代房价由于朱元璋吸取了宋元两朝教训,因此在官府的控制下,一直不算高。

京城的人口,明代自弘治年间开始便是一直控制在八十万左右,到万历时期,内外城人口飙涨至八十五万。

宿舍如此,教室自然也不可能小到哪里去。

这个借口,可以是天灾,也可以是外敌,反正大致如此。

反观文臣,如果他们一直固步自封,那等滚滚学子参与科举将他们淹没的时候,朱由检也不会生出一丝怜惜。

在纸上,勋贵们大多都是准备攀龙附凤,文臣们大多是想要看戏站队。

这样的人口,不仅让京城粮食难以保障,也带来了许多的治理问题。

朱由检特意了解过,百姓对这些流氓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喇唬”。

朱由检在路过一条长街时,特别注意到了一些衙役会上门一些商铺,心里升起不好预感的同时也对崔应元询问道;

“临街商铺小贩,眼下户部是按照什么规矩在管理他们?”

如官学司收购这六十余亩地,也不过花费五千两银子罢了。

“家主明鉴……”崔应元低着头应下,而朱由检瞥了一眼他,干脆说道:

“你的人不是吃干饭的,朝廷每年花上百万两养南镇抚司,你若是不能拿出有价值的消息回报朝廷,那万岁会怎么想?”

“是……”崔应元汗流浃背,连忙点头:

“卑职即日起就加大对各地的盘查,将这群害群之马绳之于法!”

崔应元卑躬屈膝的回应,而朱由检只是瞥了一眼他,随后便转身继续闲逛了起来。

顾不及擦汗,崔应元便连忙跟了上去……

(本章完)

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443章 风雨前的平静第119章 川兵入沈阳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158章 奢安之乱爆发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第82章 黄口小儿有蛮力第118章 局势大好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150章 大小曹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429章 大婚筹备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301章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小日子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523章 荆棘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619章 大西洋的风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40章 海运之争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409章 苦一苦商人第692章 后记(十二)齐光同尘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155章 亩产八石的番薯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178章 荷兰入侵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603章 抢人大战第65章 帝者不怒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75章 回京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0章 海运之争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492章 直布罗陀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688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第320章 皇兄所在即为家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111章 立场转变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576章 制衡欧洲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365章 南洋风起第163章 齐王党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40章 海运之争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232章 率先中兴的大明财政第361章 废除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