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巡视盔甲厂

第41章 巡视盔甲厂

“这都能吵起来?”

京城内城明时坊、泡子河一侧,朱由检正坐在马车上,听着从宫里加急传来的消息,倍感无语。

他是没想到、杨涟这老头子这么刚,没有移宫案的拥立之功,居然还敢正面怼孙如游。

倒是孙如游,三下两除二就把光禄寺的问题解决,绝对不是因为办事能力强。

明末的官员,在银子上,办成一件事,往往都是为了隐藏后面的事情。

朱由检对陆文昭派来传信的锦衣卫总旗道:

“孙如游是怎么同意光禄寺银子按时押运想法的?”

马车车窗外的锦衣卫总旗一听,便解释道:

“据驻守文华殿的金吾卫所说,好像是杨给事中说要让福建、两广的光禄寺外解银走海运,然后孙阁臣就把光禄寺的问题解决了。”

“原来是这样……”听到这解释,朱由检毕竟不是傻子,他是知道这几个地方海运幸秘的。

以明朝的经济体量,只要能正常税收,哪怕废除了人头税,也能岁入两三千万两,不包括田赋的那种。

“行了、叫盔甲厂的监放内官出来!”

“殿下、前面就是盔甲厂。”

这笔银子是合法合规的,地方官员不需要付出太多,只需要借给商贾和乡绅一定的银子,就能获取数千乃至上万两的利润。

不过、税收改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与其想着收江南的税,倒不如先把卫所给废除了!

朱由检一开口、兵马司守卫就连忙前去通知人去了。

这还只是拖欠漕银的赚钱方式,类似隐瞒茶税、酒税等等各种各样的赚钱方式,更是数不胜数。

这笔钱粮,浙党官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哪怕拖一天,然后交给海商、商贾行商,所能赚取的银子都足有数千两。

朱由检要前往昌平练兵,自然是要带够一些质量过关的盔甲兵器的。

朱由检不想掺和东林党和浙党的恩怨,因为他知道,哪怕眼下东林党是积极的一方,但不久之后它也会变得腐败。

他最好的选择,是让诸多党派内斗,随后一点点的对明朝的税制进行改革。

杨涟这次敢叫福建、两广走海运押解外解银,那么下次就敢叫这几个地方海运押解秋税。

隔着老远,朱由检都没有听到脚步声,就听到了刺耳的嗓音。

也就是说、作为皇帝的人,朱由检想从盔甲厂提多少甲胄,就能提多少甲胄,只要朱由校点头。

“参见五殿下!”

外解银被浙党旗下的几个地方分摊下来后才几万两?秋税田赋才是大头。

“五殿下,奴婢迎接殿下来迟,请殿下恕罪……”

可废除卫所、收税,这些都需要兵权,而一支精锐的军队,所需要的装备必然也是极为精锐的。

两广和福建,江西、南直隶,他们都是依附于浙党之下的地方小乡党。

“站住、什么人!”

正在御马车的曹化淳突然开口,而朱由检也掀开帘子看向了前方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建筑群。

也正因为如此,朱由检才在明日登基大典前赶来了明时坊。

茅元仪见到江南的风气后,便开口“陕川云贵四省不如江南十分之一”

“殿下、这就是盔甲厂监放内官,孙良。”

因此、这些起运的漕银和漕粮,每拖一天,所能赚取的利润都是一笔庞大的数目。

商贾赚的多,自然就贴给当地士绅,美名其曰“润笔银”。

这田赋和正税,几乎是大明六部正税的45%了。

位于内城东南角的明时坊,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盔甲工厂。

这是一笔上百万两银子的税收,可是就被江南官员玩成了朝廷只能拿到几万两。

曹化淳记性很好,为朱由检解释着这人的身份,而朱由检听到后只是微微颔首,不再开口。

见到玉牌的时候,驻守正门的兵马司队长立马跪在了地上,其他十名守卫也纷纷跪下。

这个时候,曹化淳将朱由检的牌子递给了锦衣卫,转身扶着朱由检下车,而锦衣卫也拿着牌子给兵马司守卫示意。

这七个省每年的各种该交该纳的赋税价值在八百万两左右,不过其中有一半是折算的田赋粮食。

一个四十多岁,脑满肠肥的太监,带着一众小太监火急火燎的跑了过来,着急的跪在了青石地板上。

各种火耗下来,能运到京城的能有六百万两价值的银子和粮秣就算不错了。

“是!”

等大小官员吃饱了,所有银两、粮秣北运,到了扬州的运河口后,又要开始面对漕运两岸的贪官胥吏。

真的算起来、应该是白银三百六十余万两,田赋粮八百余万石。

来到盔甲厂正门,由于随行的锦衣卫都换了便服,因此盔甲厂的兵马司守卫立马对他们呵斥了起来。

盔甲厂、又称鞍辔局,这里是大明朝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

曹化淳和王承恩已经告诉过他了,御马监的四卫一营,空饷大半,不少人更是变卖了兵器,而甲胄也年久失修,锈迹斑斑。

这里只是朱由检的第一站,他得先看看盔甲厂到底有多少库存,然后再前往兵仗局和安民厂。

他不可能带着一支没有甲胄的军队训练,所以盔甲厂里的盔甲和兵器就成为他的目标了。

仅浙江一省来说、夏税的正税就是七万两,秋税正税一百一十万两,加派银近四十万,杂项十五万,外解七万,全部加起来,近一百七十九万两。

如朱由检前世所看茅元仪的著书中一样,同时期陕西卖出一部分陈茶就能交出十万两银子补贴榆林镇,而江南明明是饮茶最盛的地方,茶税却只有数万两。

这还只是浙党大本营的浙江,如果加上南直隶、福建,广东、广西、江西……

据《明实录》记载,盔甲厂制造、储藏盔甲、兵器、火药甚多,旧例每三年总记正造盔甲、铳炮等器一万七千余件。

与唐宋不同,明朝不设总管兵器制造的部门,而分别由工部的军器局,宦官系统的兵仗局、盔甲厂、安民厂掌管。

曹化淳见状,微微躬身,随后看向孙良道:

“五殿下前来查看盔甲厂库存,给你们六刻钟的时间,赶紧把地方都检查一遍。”

“是是是!奴婢这就去办!”

听到这话,孙良连忙叩头,随后起身叫人前去检查。

(本章完)

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230章 谋求开疆拓土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495章 复起孙传庭第40章 海运之争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436章 齐王大婚第122章 京中兵马无男儿第380章 是齐王党还是顾党第405章 齐王爱熟妇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468章 京师震动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26章 截胡工部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295章 京城风云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474章 兄弟见面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450章 战前内讧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31章 百万兵马而无一军可用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71章 辽镇败坏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485章 大势所趋第354章 顶梁柱朱由检第53章 领兵要点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655章 番外篇(三) 小国难为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第276章 旧港的工业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591章 狠辣迁移第260章 收复朵甘第68章 海纳百川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150章 大小曹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311章 治蝗和添火第153章 四处调兵第510章 天启通宝发行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437章 揉碎牡丹铺床前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684章 后记(四)白驹过隙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441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第78章 叶向高第613章 故人再见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388章 筹谋基础教育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378章 饥饿的盛世第636章 攻陷坎大哈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649章 自古以来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674章 番外(二十二)粉墨登场第64章 孜孜不倦第96章 扶弟魔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233章 筹备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