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帝位不稳

“今年大旱确实大大减退,许多地方断了的水源都……”

仲夏宫里,朱由校坐在龙案背后处理奏疏,而在他们面前坐着的是特意从京城赶来汇报事务的顾秉谦、毕自严、温体仁三人。

此刻侃侃而谈的是温体仁,而他在徐光启致仕后,经过朱由检的推举成为了工部尚书,这让刑部的周延儒差点把牙咬碎。

倒是施凤来心里高兴,心想浙党什么都没干就捡了一个工部尚书。

袁可立他们虽然不舒服,但徐光启确实年岁太高,只能让他致仕。

至于顾秉谦,这老狐狸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看戏。

他心里清楚得很,齐王为什么会推举温体仁去做工部尚书?说白了就是因为温体仁遵循“不做不错”的原则。

WWW● тt kΛn● c o

因为大明的大搞基建,所以眼下的工部是钱粮流入流出最多的一个地方。

温体仁不做不错,有事就按照齐王说的做,这是最符合齐王想法的做法,因为温体仁会完完全全的照搬,也不让下面的人更改。

只要他照搬朱由检发下来的政策,下面的人也不改,那出现事情,齐王就怪不到他头上。

顾秉谦说完不再言语,而朱由校则是若有所思的冥想着。

黄龙没造反没割据是因为什么?所有人都很清楚,就是上面有一个齐王压着。

顾秉谦果断表态,而毕自严和温体仁也先后表态,都认为齐王的奏疏没有问题。

如他口中的“至燕山县六个时辰”,还有三年后至太原的十八个时辰……

“这十五万教习,预计腊月底能赶赴各官学,正月初一三省学子报名,二月初一开学,预计还是招收十五岁至七岁的孩童。”

“想要凭这不足一千五百万亩的水浇地,养活这近七百万山西百姓,这确实……”

这种原则,或许会让很多事情变得死板,但齐王眼下要的就是死板。

“果然比起少年老成的齐王,还是万岁要好对付些……”

因此在他镇定过后,他便在想,能不能再用孙传庭来解决其他南方数省的士绅?

陆文昭、孙应元、黄龙三人不止一次的试探过皇权,只是被朱由校安抚下来罢了。

“去岁陕西有民五百万,粮食自然不够吃,而眼下人口锐减,粮食虽说少有不足,但算上河南和四川的调粮,实际上是差不多了。”

总之,眼下大明的政治环境让朱由校觉得很舒服,因此他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

如果把蓝玉这种人放在他的位置上,恐怕连皇帝都只能哄着他,而不像眼下,对朱由校还比较规矩。

“今岁各项支出如何?能结余多少?”朱由校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对此、顾秉谦也毕恭毕敬的回答:

朱由校处理着奏疏,耳朵也一直听着,对温体仁的汇报虽然有些不满,但大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各条铁路的工期都在赶,臣也时常前往监督,各条铁路的路基都已经出了北直隶境内。”

“你们怎么看?”

其他诸将加起来打下的疆域,不足其一个零头。

朱由校还没开口说完一个字,刘若愚拿着几份奏疏走了进来。

朱由校用手指揣摩了这份奏疏许久,半天没有开口,显然不想对这份奏疏圈红。

毕自严带上了对朱由检汇报时的习惯,那就是带上一些小民感受,因为朱由检最喜欢听这种东西。

“足以供应?”朱由校有些不相信,而毕自严胸有成竹:“足以供应。”

忽的,顾秉谦等人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齐王派了戚元辅和戚元弼去印度厮当,而旧港又有南军都督府驻军。

在朱由检看来,除非国家困难的时候,不然只要皇帝不动用国库,怎么用内帑是皇帝自己的事情。

朱由校眯了眯眼,毕自严也继续毕恭毕敬的回答:

“臣看了一下各省今年大概的情况,这其中四川和河南两省足以供应山西、陕西两省。”

话说三分满,毕自严没有继续说下去了。

说到这里,顾秉谦算了算帐:

面对他的预感,毕自严则是侃侃而谈道:

“今岁六月,李邦华与四川七千多名官员奔走半年,又托西军都督府帮忙清查,总算清查四川田亩。”

“齐王上表三人为定远侯,忠州侯,酉阳侯。”

“这自然是不够的……”毕自严心平气和的回答,丝毫没有慌乱。

陆文昭、满桂、孙应元,还有……黄龙!

戚元辅对黄龙的话并不是废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劝诫。

“是……”毕自严作揖回礼,紧接着也继续解释道:

“臣惶恐……”温体仁起身,一边摇头,一边回礼。

这三人是从隆庆、万历年间走来的老将,可以说在目前的五军都督府里,是为数不多受朝廷恩惠大过受齐王恩惠的老将。

许多事情上,他们是站在齐王那边,但如果齐王反叛,那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征讨齐王。

他这谦卑的模样,和旁边“装聋作哑”的毕自严、顾秉谦相比,简直简在帝心。

尽管朱由校知道,自家弟弟给大明皇室留了不少退路,以至于除非是傻子登台,不然都不会伤害皇室,但他心里还是不安。

当然,平常的他也能做到朱由检口中的“不露喜怒于面”,但四川的事情容不得他安定。

抗击荷兰、西班牙,灭柔佛、亚齐、万丹、爪哇、彭亨、丁加卢、苏洛各、巴邻旁,收复南洋,重设旧港。

在这万历年间,四川每年上缴米麦不过百万石,杂项银子一百万两左右,折色最少只有一百四十万两。

“北直隶今年准备调多少粮给山西?”朱由校自然向后靠,双手搭在扶手上,眉头紧锁。

“清缴士绅后,全川耕地,共计二十七万六千余顷,而四川之民不过四百二十五万余人……”

毕自严规规矩矩的回答,但朱由校却紧锁着眉追问:“那这粮食,够山西百姓吃吗?”

“眼下山陕两省水库里的水,足够支撑百姓种上几个月的菜,不至于让大量百姓寻觅野菜。”

“反观山西,按照年初地方黄册的汇报,山西有民六百九十七万,全省虽说有五千二百余万亩耕地,但其中七成都是旱地,只有三成是水浇地。”

“加之御马监调粮得体,常平仓开仓放粮,而地方布政司安置百姓有功,陕西和山西的粮价已经分别下降到了四百文一石和五百文一石。”

“至于其他七条铁路则是一边修建路基,一边铺设铁轨,虽说彻底通车要十五年后,但这十五年间是一段段的通车。”

“南军都督府都督戚金,西军都督府都督秦邦屏,贵州总兵秦邦翰三人请求致仕,告老还乡。”

简单来说,三十八岁的黄龙已经独自灭国二十二,辅助灭国一,为大明打下了约一千二百万平方公里。

只是他虽然清楚,却不能阻止。

是四川百姓勤劳?然后五十年时间里开垦了这么多田地?

自然不是……

对于全民基础教育,他心里并没有很支持,因为他明白教育的同时,百姓也会开民智,而民智一开,很多事情就瞒不住了。

朱由校相信自家弟弟不假,但黄袍加身的事情也不是没有过。

米麦的流向朱由校不担心,因为北直隶,尤其是京城,本来就是吃米麦的大户,每年各地输送的米麦,除了运输九边,便是在京城卖出,平抑粮价。

说到这里,毕自严再度作揖:

如果戚金三人退下去,那新上来的戚元功和秦民屏能不能稳住……

只是他的“出色”,让朱由校将目光放到了顾秉谦身上。

比起朱由检的气场,朱由校的气场弱太多了。

只是他这个念头一出现,他脑海中就出现了自家弟弟的身影。

“户部算过,以四川之田地养四川之民,粮多有余,因此可从四川购粮一千万石押运北上,大概会损耗一成粮。”

如今的朱由校不过二十六岁,与顾秉谦这些一层层在党争中筛选上来的老油条对比,他还是太嫩了。

顾秉谦察觉到了皇帝的目光,也毕恭毕敬的回礼:

“内阁这边,今年矿课司、茶课司、官学司等各司都完成的不错。”

他接过奏疏,只是打开第一本,他的好心情就瞬间沉了下去。

因此,他没有特意的说工期需要几年几年来让皇帝不满或淡然,而是把具体某段路线完工时间说出来。

这一举动被顾秉谦三人看在眼里,心中不免有些高兴。

授予侯爵这种事情,朱由校并不觉得有什么,因为这三人确实有功。

这也是为什么满桂、孙应元比黄龙能力出众,但黄龙却总是能在书信上为主导的缘故。

这或许是三人难得在心里达成默契的一次,而这样的难得,也是建立在他们被朱由检不喜不怒的气场压抑下形成的。

“若是来年山西旱情结束,那山西百姓便能太平了……”

“万岁……”毕自严作揖,然后才回禀道:

“陕西经过几次迁移,到目前为止,省内已经仅有三百八十余万人了,而关中八百里秦川和河套六百里河川一直没有大面积的缺水。”

“臣领命……”毕自严应了下来,而朱由校也放松地看向温体仁:

“铁路的事情如何?”

不过两兄弟性格迥然,朱由检喜欢听的,朱由校却不喜欢、不在意,因此他摆手不耐烦道:

“硬不硬不用管,收归入库,若是明年山陕依旧大旱,便调这批米去两地,降价出售,平抑米价。”

“工部在过去几年修建了大量的堤坝和水库,加固了黄河两岸,又梳理了黄河……”

“内阁估计,明岁的支出会高出三百万两,但“矿酒茶盐市”五司会增收一百万两左右……”

“入秋以来,湖广、南直隶、广东、四川各地旱情尽数减退,雨季更是瓢泼大雨,许许多多河流都续上了,便是山陕二省,也下了几场雨……”

对于他们这些饱经朱由检气场压迫的老油条子来说,回应朱由校的质问,这难度轻轻松松……

因此,这三人的功劳很大,并且……

按照一顷百亩来算,四川共有田二千七百六十多万亩,而仅在五十年以前,张居正新政清查中,四川才仅有一千三百多万亩耕地,而眼下突然翻了两倍不止。

温体仁的嘴皮子确实厉害,他的几番言语下,前几年朱由检和徐光启、王舜鼎几人的功劳,都快变成他的功绩了。

如此看来,朱由检认为开民智是大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件事是朱由校无法阻止的。

按照今年的情况,算上从旧港、印度厮当、瀛洲流入的金银,大明实际上是结余了接近五千万两银子。

“另外,今岁朝廷应该能收上来六千九百万石田赋。”

“你怎么看?”朱由校询问刘若愚,刘若愚闻言也沉默片刻:

“奴婢以为,国朝困难,还需要这三位老将军主持大局。”

这藏匿的可不是小数目,是整整一千四百多万亩耕地,即便按照三十赋一,也能交上来近百万石米麦。

不等顾秉谦等人开口询问,朱由校便看向三人开口道:

“为何?”朱由校质问,毕自严不慌不忙的回答:

“全赖孙传庭清缴不法士绅,而李邦华查田有功。”

也就是说,在这群老将眼里,皇帝大过齐王,齐王大过百官。

这些都尤为吸引朱由校,因此连带着朱由校看他都顺眼了不少,难得夸奖了一句:“弟弟选你倒是没有选错……”

之所以朝廷一直不知道,便是赖在那被孙传庭所杀的大小四川士绅身上。

眼下戚金和秦邦屏退下去,即便再上位的人还是秦戚两家的人,但他们却矮了黄龙一头,说事情也没有上一代那么硬气。

只是坐在这里的人,无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精,因此众人虽然听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至于后来上位的言官,基本都是燕山官员,而燕山官员对于皇帝怎么动用内帑也不怎么在意,除非国难的时候他们会上疏请皇帝发内帑,其他时候他们都是忙着纠察百官。

又灭锡兰、贾夫纳、坦焦尔、俱兰、潘地亚、马杜赖、迈索尔、克拉克迪、金吉、毗奢耶那伽罗,比贾普尔、比达尔、戈尔孔达、艾哈迈德内加尔,设立小西洋监察使司。

“按照北直隶、陕西、山西粮价,朝廷出米麦平抑后,岁入的米麦折色应该为一千八百万两,因此全年结余一千三百万两。”

“臣等以为无碍……”

“因此,在渭河、径河、黄河沿岸的近一千八百余万亩耕地一直在耕种。”

可以说朱由检的新政颁布,加上孙传庭的“杀戮”,四川的赋税整整翻了一番还多。

“算上北直隶的粮,路上损耗后,能有一千八百万石运到山西。”

过程中朱由校略有不满,但很快释然,因为他知道刘若愚这么紧张,必然是奏疏内容事关重大。

“……”顾秉谦三人略微皱眉,不知道这次齐王为什么这么安排。

至于秦邦屏和秦邦翰,如果不是他们,沈阳城早就在天启元年被攻破了,沈阳丢失,也就代表辽东半岛丢了一半。

毕自严的话,让朱由校下意识捏紧了扶手,但很快松开。

“此外,河南今岁的御马监和布政司可以收缴六百万石米麦,额外还能购买一千五百万石,这其中可以分出八百万石支援陕西,剩余支援山西。”

“万岁,长春宫命人送来了奏疏……”

这样的结余让朱由校很受用,因为他的内帑今年也结余了二百多万两。

三大殿修葺结束后,朱由校就没有再找户部和御马监要过银子,因为他的内帑足够用。

黄龙的诉求是什么?众人也都明白,但谁都不敢说出来。

不是说他手段不行,而是对比朱由检,他成长速度太慢。

“回万岁,是的……”毕自严先回应,然后再解释:

“赖于秋雨,今年河南、山东、河西、旧港丰收,田赋便交得多一些。”

不管是修燕山的大定宫还是房山的仲夏宫,他都是用自己的内帑,所以没有人说他。

当然,这是因为朱由检把多嘴的言官都给发配的缘故。

当年如果不是戚金,那江南拖欠的赋税根本收不上来,方从哲和孙如游可以拿着拖欠的赋税来一直威胁自己这个天子。

“按照御马监和户部的估计,应该能不费银子的调七百万石前往,过程会损耗三十万石左右。”

如今的黄龙三十八岁,可他的功绩呢?

温体仁很会捡好话说,他心里清楚朱由校的性格,知道这位皇帝天性自由,总希望登高望远。

另外,他也是大明眼下唯一一个有能力割据,并且在割据后和大明打出僵持局面的人。

“这些加上山西水浇地的番薯、马铃薯,应该能稳定粮价。”

另外还有参与灭交趾、抗击莫卧儿,指挥就藩战争……

“科考结束后,官学司会从中选拔十六万官学教习,其中一万留驻北直隶,其余十五万派往山西、陕西、河南任职当地官学。”

戚金、秦邦屏、秦邦翰三人请求致仕,告老还乡,而自家弟弟批准了,并且授予三人侯爵。

“田赋应该能收六千九百万石,官吏坊和五军都督府,兵马司,衙役司,官学司,御马监的开支是二千九百万石,迁移司目前需要一千万石。”

说清楚些,这些田地早就开垦出来了,或许五十年前没有那么多,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只是在他们表态过后,朱由校又开口道:

“……”听着皇帝的话,顾秉谦三人心里总算知道皇帝脸色为什么难看了。

大旱对于农业国家的影响对比出来了,去年大明还负一千多万石米麦,今年就岁入三千万石。

“第二份的调动奏疏,齐王让戚元功担任西军都督府都督,遥领广东总兵,让秦民屏担任南军都督府都督,遥领乌斯藏总兵,你们又是怎么看的?”

处理好一份奏疏,他缓缓抬头看向三位大臣:

“山西的粮价,为何比旱情更严重的陕西高?北直隶不是一直都在调粮接济吗?”

“还有京广铁路工期十二年,但……”

“吾……”

朱由校很关心这些,因为这关乎着他能不能去千里之外游玩,走出北直隶这个限制他的地界。

五军都督府的局面,本就是齐强而皇权弱。

他心里还是比较认可朱由检所说“开民智,抑孔儒”的政策,也认同朱由检所说“王霸道并行”的帝王之术。

“目前已经确定今年能开通的铁路是京门与京津两条铁路,一个预计九月二十通车,一个预计腊月二十五通车。”

一时间,众人的呼吸不免有些急促,再联想到黄龙要进京述职的事情,心里大概有了把握。

尽管他灭的国都不强,但疆域却在那里放着。

“你胸有成竹,吾希望听到你已经把事情安排妥当了。”

朱由校眯了眯眼,最终还是放弃了,并在放弃的同时对毕自严阴沉开口:“继续……”

君臣的回答被顾秉谦三人看在眼里,三人有些好奇奏疏的内容,只不过下一秒朱由校便打开下一份奏疏,心情更沉了。

“例如京嘉铁路、京西铁路和京陇铁路,预计是八年、十三年和十五年完工,但实际上三年后就能从京城直达太原,五年后就能直达西安。”

黄龙的桀骜,但那要看和谁对比。

“今年大约岁入三千二百万两左右,另外五军都督府军饷一千七百万,官吏俸禄七百八十万,兵马司以及衙役一千一百万,官学一百二十万,合计三千七百万两。”

按照朱由检十赋一的新政,明年开始,每年四川都能贡献七百万石米麦,折色最少三百万两。

朱由校不确定,其他南方各省,会不会有这么严重的隐瞒状况,但以他作为皇帝的性格来说,他宁愿相信有……

“这其中又以旧港最为最,不过就是旧港米麦有些硬口,不如中原的米软。”

尽管顾秉谦他们觉得,齐王并不会造反,并且朱由校也这么觉得,但他们不敢确定齐王下面的人会不会裹挟齐王造反。

“十月的恩科也已经在准备着了,今年的恩科分为南北场,分别在北京、南京科考,估计科考人数在三十万人左右……”

“变多了?”朱由校眉头一送,显然这事情让他高兴不少。

“算下来,今岁应该是积欠五百万两,岁入三千万石。”

“其他的几条铁路也类似,京辽铁路工期七年,但一年后就能修通到燕山县,届时万岁只需六个时辰就能抵达大定宫。”

说白了就四个字,“不世之功”。

“以弟弟的性格,怕是不会让我把孙传庭用作这种事情上……”

“说……”朱由校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戚元功子承父业,世袭南军都督府都督,但眼下却被派到了西军都督府去,并且还遥领广东总兵。

同理,秦民屏也应该是兄去弟即才对,怎么被分去了南军?

“难不成……”温体仁和顾秉谦的呼吸有些急促,一时间有一个不太好的想法在他们心里升起。

“秦戚两家之中,恐怕已经有人被拉拢了……”

晚上八点更第二章

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77章 开诚布公第251章 平定土默特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81章 天赋异禀第574章 万事不留人第521章 废衍圣公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578章 待价而沽第545章 社交达人朱慈燃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647章 鲸落万物生第302章 内外有难题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73章 齐国五年计划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203章 晚明全名将阵容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62章 戚家军到来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68章 海纳百川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40章 摸着弟弟过河第518章 时不我待第40章 海运之争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698章 后记(十八)武狩内战第439章 野人与蒙狗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472章 不偏不倚杨文岳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124章 十六卫军十二拱卫营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499章 春光满面洪承畴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131章 小儿腹中藏毒计第92章 点醒杨涟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522章 朝气蓬勃的齐国第235章 筹备南洋第291章 重开西厂 党争不断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129章 杀人诛心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345章 工业革命序幕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镜第564章 西征第32章 百般无奈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685章 后记(五)尧年舜日第495章 复起孙传庭第626章 日新月异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34章 叶向高入阁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456章 八里堡之战第341章 矿产国营第460章 北线无战事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08章 酒税征收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620章 国债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40章 摸着弟弟过河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548章 交趾叛乱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220章 阉党抬头第282章 漠南之主林丹汗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465章 拂晓第699章 后记(十九)平叛援明第164章 事毕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389章 户籍制度和存折制度第275章 叶向高的提议第67章 戚金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