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

“燃儿,小心点!”

“噢!我知道……”

“嗤!”

“噼里啪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北京皇宫干清宫门口,当朱慈燃在宫门口点燃鞭炮,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小子连滚带爬的跑回了朱由校身边,看着四周人一顿乐呵。

钟鼓声在鞭炮声响起的一瞬间跟随响起,紧接着整个北京城都响起了鞭炮声。

在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里,整个京城不停的有着鞭炮声作响,而这也预示着天启十年的过去,天启十一年的到来。

整个干清宫都热闹了起来,朱由校带着他最喜欢的几个妃嫔,还有朱慈燃等六兄妹,外加上朱由检和袁禧,合计十六人开始了代表团圆的家宴。

还是朱由校亲手打造的那张巨大圆桌,十六人分坐上面,朱由检旁边坐着袁禧嫔和朱由校,朱由校旁边则是张嫣。

对于他们来说,一百亩地已经算是了不得的人物了,虽说李定国跟着齐王殿下,但也不可能弄出一万亩地来种,这便是他们的想法。

“噢对对对!”李大寿被自家媳妇提醒后,立马想到了乡道的事情,于是说道:

在有耕牛的情况下,一个人顶多就能种十亩到三十亩罢了。

李定国解释着,而人头田就是按照人头开垦田地的上限。

李张氏打断了李定国的话,并且话里话外埋怨着朱由检,瞧不上武将和士卒。

“总之朝廷弄出了一种可以让人轻松种地的东西,去的人也只有拔草这点活比较累人了。”

李大寿一边吃饭一边说,李张氏见两父子说的起兴,也不免插一句嘴道:

“前些年,陕西民变的那个事情,不是杀了好多官吗?”

也得亏他跑得及时,因为他走后没过两个时辰,朱慈燃就骑着自行车来找他了。

燕山县下的熟悉小山村中,随着李张氏心疼的声音响起,坐在土墙院内吃饭的李大寿夫妻俩人正看着大口吃饭的李定国,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诸如李大寿他们一家三口在这燕山,实际上全家的上限是六十亩,除非出生新的孩子,不然就是一个人二十亩的上限。

“他没说别的办法么……”李定国觉得尴尬,所以想问问一些好的方面。

只是她这话说的,让李定国有些尴尬。

不过他也不全是吃,这次回家他也是有任务的。

“当时来村里来了一个监察御史,那可是比巡查御史还大两品的官,听说是……”

他也问过朱由检,而朱由检给他的回答是“将士被百姓瞧不上是朝廷的问题,与将士无关”。

反正换做是他,他是不可能去奴儿干的。

“现在和以前有什么区别?”李定国想了解一下以前的大明和现在的大明。

“就是休息一年,明年再读书。”李定国一边扒饭一边咽下解释道:

说着,李大寿不免侥幸道:“幸好我们村的那两个村官没被论罪,他们基本没多收村里的粮食。”

一想到自家儿子去年开口就让好几个村的贪官人头落地,李张氏心里就一顿骄傲。

“我们家就不用了,你们要是去了奴儿干,我去找你们也麻烦。”李定国连忙打断了自家父亲的想法,并拍着胸口道:

“一百亩地算什么,日后我做了将军,给你们买一万亩地。”

“啥时候?以前?还是现在?”李大寿跟不上儿子跳脱的思维。

估计是被朱慈燃缠得够呛,连饭都没吃就跑了。

一听到自家王叔的话,朱慈燃立马跑向了朱由校,但不知朱由校小声说了他些什么,总之他点了点头后却是不闹了。

李定国听到了,也没有反驳自家娘亲,因为这种话他听很多人说过。

“回家了?回陕西了吗?”

治理地方这事情,他想的太简单了。

简陋的院里,只有一间主屋和两间偏房,外加后院的牛棚和柴房。

“奴儿干?那地方去了干嘛?”李大寿来燕山这么多年,也差不多知道奴儿干和辽东的环境有多恶劣了。

“那有人告也有人不告,告的人都是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或者一些巡查御史管不了的大事。”

“当时每户按照人头出钱,一个人十文,说是给巡查御史的路费。”

“说了。”李大寿点了点头,却吐了口口水道:

“嗯,这还是国朝这么多年来,琼州第一次遭遇暴雪。”朱由检回应着,而朱由校闻言也摆手道:

前院的地板是夯实的泥土地,李家三口人坐在木桌前,桌上摆放着一碗鸡肉,一盘炒猪肉,以及一盆水盆羊肉和三个素菜。

这就好像县城里的百姓,大多都是大骂知县是狗官,根本不会去骂府台。

“那能上去告状吗?”李定国觉得有些不太真实,这和他在王府,官学里听到的“廉洁”都察院有所不同。

“现在是风气好了,殿下和万岁仁德,免了徭役,那群狗官才没有借口让我们去服徭役的,不然这府县道的工钱,我们一个子都拿不到。”

朱由检平淡着诉说着新春前,大明百姓遭遇的一些灾情,其中琼州府的暴雪可以说让朱由校都觉得惊诧:

他虽然想知道一些村里的事情,也想知道村里人的需求,但他不想听到全篇都是朝廷负面的话啊……

按照他的猜想,东山村在第三次北伐结束后,应该会有不少人家搬走。

“那两个狗官死的时候,村里的人可高兴了,家家户户凑了一些钱,买了鞭炮在村口放了三天,你爹还让人杀了家里的一头猪。”

当时朱由检都不知道李定国已经骑马跑路,还告诉朱慈燃兴许他出去了。

四周的空气弥漫着点点硫磺味,配合着香气扑鼻的饭菜,让李定国吃得更香了。

“我去镇上,有些衙役说,朱笔的就是冒领。”

“你说说,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嘛?还不如告诉我家定国管用。”

三人六菜,这便是李家过年的配置,虽说比不了此刻同样在吃团圆饭的朱由检等人,但小家小户和乡野味道不是宫里可以尝到的。

这句话李定国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在他懂事的这六年来,他并没有见过曾经的明军是什么模样。

“受了灾便全年蠲免吧,也别分夏税和秋税了。”

眼下虽然没有达到明末小冰河的巅峰期,但实际上全球气温已经下降了一度到两度之间。

“如果谁偷跑去县里报案,抓到就打个半死。”

“但我那天去工地看了,他们明明就把人算上了,不过他们说不算的那天,他们用朱笔记着,其他都是墨笔。”

“不过那时候风声紧,前面一任的两个狗官都让我们不许走出村五里,还抽了一些男丁,免了他们几斗米的田赋,让他们巡村。”

家宴还没开始,众人刚刚坐下,朱慈燃这小子就麻溜的跑到了朱由检旁边,虎头虎脑的询问:“王叔,李定国呢?”

“除了村官,村里还有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吗?”

“是这么说,只是想了想,感觉还是那两个村官比较欺负我们,那个知县和知府,虽然告示说的是他们欺负我们,贪了多少银子,但就是感觉和我们没太大关系。”

只是他们这话让李定国好奇:“之前延安那个贪官县令和知府被抓的时候,村里也这样高兴?”

“他让我们头顶《大明律》去县里,都察院的衙门里报案。”

“他回家过年了,今年你是见不到他了。”

“你这么着急作甚?可以慢点回来的。”

那一场雪灾最远波及广东,而朱由检现在面对的小冰期,实际上已经开始发威了,关外的冬季气候会比后世的冬季气候更加严峻。

“琼州都下雪了?”

在他看来,村里不公平的事情,估计就是前天张家扒了一半田埂,被田家十几个人堵着捶了一顿,然后张家又带人锤了田家一顿。

李定国不好说的太明显,只能这么说。

“没收村里的……”李定国有些尴尬,因为他清楚,村官没收村里的粮食,那大多就是收了朝廷的粮食。

“那些狗官,村里人都没见过,都没见过,能怎么恨他们?还不是骂一句狗官就完事了。”

“这还算好了,那巡查御史还会听我们说说话,算作以前,我们连面都看不到,有些人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就是村正。”

“爹!我们去燕山县避暑好不好?!”

“这数府之地向户部请求免去夏税,我认为这是可以的。”

他所见到的,是经过朱由检革新的新一代明军,他们有俸禄有饷银,有军纪约束。

为此,他只能努力找补,但不等他开口,李张氏却笑道:

他本来以为,把贪官污吏杀了,换一批上来就能干净,却不想来的人还不如之前的那几个村官。

“殿下到时候会按人头发耕牛,只要迁移去奴儿干,都会发上一百亩的人头田。”

也在他们兄弟二人安置了几十万灾民的时候,家宴的菜肴也开始一盘盘的传了上来。

朱由检摇了摇头,回绝了自家哥哥的话,并且说出了战争大概什么时候结束的时间。

“不公平?”李大寿不太懂自家儿子的话,毕竟他和绝大部分村民都是一样的,基本不关心村里的事情,只关心自家的田地。

灭建虏这一战,朱由检没有什么担心的,唯一担心的就是天气问题。

“殿下想让我随他去泰宁府,让我看一看打仗是怎么打的。”

当时的雪灾,朱由检是经历过的,即便事情发生在现代,却依旧造成了上百人死亡,一百六十六万人紧急转移。

李张氏顿了顿,一时间想不起来,而李大寿开口道:“正七品。”

“这乡上和镇里,给我们发的工钱有问题,有些村民做工做到一半,家里有事情要走,他们说不算工钱。”

“嘿……”听到李张氏的话,李大寿也不免有些不好意思的干笑了一下。

“你娘生你的那天,我还在延安城外修桥,等你娘生完你过了三天,才被放回家的。”

“虽说这一仗不难打,但奴儿干之地广袤,从泰宁、亦东河城前往建虏后方的斡朵伦城,都有近两千里路程。”

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检摇了摇头,脸上带着笑意,想起了李定国一放假就背着书包骑马跑回了燕山县的画面。

不过他这么说,倒是让李大寿心动道:“那我们家是不是也得……”

“呵呵……”瞧着自家爹娘的模样,李定国没良心的笑道:

“你们放心好了,跟在殿下身边不危险的,殿下也就是在中军指挥一下而已,我过去长长见识。”

“至于巡查御史,以前的巡查御史吃完了就走,走之前还得要点银钱。”

“那那两个狗官呢?”李定国没想到自家父母都能遇到这种贪官。

倒是朱由校说完后抬头看向朱由检:“弟弟今年三月还有空去避暑吗?”

说到这里,李大寿有些得意,李定国却十分窘迫。

李大寿不敢相信每个人种一百亩地,因为这超过了他的认知。

“没什么事情了。”向了半天,李大寿只能憋出了这句话,倒是李张氏拍了一下他:“你忘记乡道的事情了?”

“……”听到自家父亲的话,李定国不敢相信下面的人还能这么做。

李张氏喋喋不休的说着村官干的坏事,仿佛在他们眼里,贪污几万两银子的知府和知县是普通人,反而是贪污了几十两银子的村官是十恶不赦的恶人。

“那太危险了,就不能商量着不去?”李张氏一听到十一岁的儿子要上战场,立马就着急了起来。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他们用膳的时候,狂奔三日的李定国也抵达了家里,赶上了新年的第一顿饭。

吃着吃着他抬头说道:“爹、娘,殿下让我留级一年。”

只可惜,虽然朱由检一直在提高普通士卒的名声,但大部分大明百姓依旧觉得当兵就是“丘八”,没有读书人高贵。

“怕是时间不够了,臣弟大概三月就要带骁骑卫前往泰宁城,随后统筹各部辎重,准备六月开伐建虏了。”

这一切说白了,就是对于李张氏和李大寿这样的百姓来说,直接剥削他们的人是村官,而非知县和知府,因此他们觉得没有什么。

“为什么没关系?他也贪了我们好多银子啊?”李定国很不解,但李张氏也不解道:

“对!正七品的官!”李张氏激动说道:“当时村里好多其它地方迁移来的人还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官。”

他们这村的人头田基本快分完了,而李定国回来后又看到不少人家生了孩子。

李大寿毕竟是男人,对时局还是比较好奇的,至于李定国则是点了点头:

“等建虏灭了,爹你们准备点钱粮,到时候村里应该会有不少人会迁移去奴儿干。”

“涨什么见识啊……当个丘八有什么用,娘想让你做文曲星,做状元郎。”

“另外,淮安、扬州、徐州、济宁数地遭遇大雨,水漫堤坝,淹没民居三万余处、受灾二十六万余人,百余万亩田稼绝收积泥。”

“可那两个村官干的事情,可都是当着我们的面欺负的,你说村里的人能不恨他们吗?”

让村民找村官去举报贪官污吏,这不就是让村民直接跑到贪官污吏面前说要举报对方么……

说到这里,李大寿不免唏嘘道:“现在是情况好多了,那巡查御史来的时候还会骑着马,穿着官袍绕着村子走一圈。”

“后来我去问,根本就不是徭役,朝廷给了工钱,上面的狗官没给我们,用了徭役做借口罢了。”

“我们这群泥腿子根本见不到他们的面,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们都不知道,只有村正叫每家每户凑钱和准备鸡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来了。”

“等我回去问问殿下。”李定国没有再自作主张,而是准备回去问问朱由检。

“区别就是以前的巡查御史来村里,村里需要村民自己掏出鸡鸭鹅招待,现在就是村里自己招待。”

这个温度变化,或许很多人没有概念,如果真的要扯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后世零八年的雪灾。

“被御马监的人有一次送礼给我们的时候发现了,后面拉到燕山县的菜市口砍头了嘛。”

“留级?什么意思?”李张氏和李大寿愣了愣,听不懂这话。

“他们敢这么做?”李定国惊诧。

李定国感觉被小瞧了,但他也只是笑笑,并没有反驳,而是询问道:

“爹娘,去年贪官被杀之后,后面来的官好些没?”

朱慈燃把李定国底细摸得明明白白的,然而朱由检摇了摇头:“去燕山县去了。”

“有甚不敢的……”李大寿倒是见惯不惯的说道:

“以前家里还在延安的时候,那府上和县上的人叫去干活,咱们家交了徭役的粮食,结果还不是被叫去服了徭役。”

“三日前琼州府受了雪灾,雪厚尺许,儋、万、崖三州十县绝收,三十余万人受灾。”

伴随着朱由校举起酒杯示意家宴开始,众人也纷纷拿起了筷子准备用膳。

虽然他们都知道,这些人贪腐之后还要上下打点,上面的官员也会受利,但他们没见过那些高官,便很难对他们产生对村官、知县的憎恨。

“所以村里的村官贪点钱就贪点好了,我们也不会揭发他们。”

之所以这么规定,是为了防止有些地方人口过多,导致人多地少。

“一万亩地,那得请佃户帮忙打理咯?”李张氏笑着打趣李定国,显然不信他的话。

“算下来,若是不能在九月前灭虏,那恐怕还需要僵持到开春去。”

“是……”朱由检应下,似乎早就知道朱由校会这么安排。

“那监察御史当时还说,谁敢压榨我们,强收税赋,让我们告诉他们,我们问他怎么告诉,他就说让我们告诉村官。”

“殿下让干的事情,哪有商量的道理?”李大寿也愁苦着脸。

“还有的是告隔壁村的事情,反正不会告自己村的事情。”

这不,前日的事情,今日正旦又被朱慈燃提起。

“一百亩?那我们家这种,能开三百亩地?这种得过来?”

这样严峻的极端天气,这么大的自然灾害,结果一共就影响了0.3摄氏度。

“吃慢点吃慢点……”

一个人种一百亩,这让李大寿和李张氏都差点咬到了舌头。

这不,大过年的,两家人都是带着伤过的。

直到晚膳的时候,杨如是才告诉他,李定国已经跑路回家了。

“都察院的人不管管吗?”李定国还是太年轻,居然寄希望于都察院。

“唉……”一听到官员的事情,李大寿摇了摇头:

“好什么啊,听隔壁几个村子的人说,后面来的人更过分,他们的斗能装进去一斗二的粮,比之前的那几个村官还黑。”

“年前我就听说府道上有军队在走动,这一仗打完,估计能安稳一段时间了吧?”

李定国想多知道一些村里的事情,了解百姓的困难,因为这是他在官学里学到的知识。

“那没有。”李张氏否认道:“延安的知府和知县被杀的时候,村里几个延安老家的人就聊了聊,感觉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嗯……”李定国点了点头,陕西民变的事情他当然有印象,尽管他当时还小。

高官贪腐了李大寿他们的银子,但李大寿和高官相互没见过,他们只有利益被侵占的关系。

可村官,他不仅和李大寿他们见过面,还口头、言语、行为上来展示着他是怎么剥削李大寿这群村民的,所以在李大寿他们看来,村官比高官更该死。

“说这些都没用了,算起来咱们村的村官也就任两年了,就是不知道他们走了之后,后面来的村官会不会还这么“廉洁”了。”

李大寿的一句话,把李定国拉回了现实,而他也不再询问自家父母村里的事情,只是埋着头,一个劲的吃饭。

或许今天他所接收的信息,已经让他震惊到麻木了……

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615章 四方纷乱第77章 野心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160章 整顿山西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31章 百万兵马而无一军可用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696章 后记(十六)报团取暖第39章 文官多奸诈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250章 生擒朱由检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620章 国债第21章 清算御马监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1章 当从移宫案始第33章 客氏恼怒第315章 太庙前的分地竞拍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552章 浙江实况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568章 三龙同朝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75章 回京第95章 藩王质问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217章 辽东大捷第292章 哈剌温山之战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128章 锦衣卫革新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109章 五党让利第373章 兵临江户第531章 国事艰难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305章 天启之治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221章 战后功赏第280章 贪心的魏忠贤第183章 黄雀在后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30章 齐国齐州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620章 国债第452章 明金对峙第154章 内部矛盾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568章 三龙同朝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267章 太庙献俘第67章 戚金练兵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360章 天启九年第464章 忠心耿耿刘爱塔第473章 齐国五年计划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361章 废除徭役第516章 拔高标准第309章 小冰河大旱第604章 以身作则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324章 收复交趾第73章 秦氏兄弟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121章 备战第164章 事毕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发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鹡鸰在原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304章 建虏内斗第399章 官学开办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373章 兵临江户第107章 巡抚徐淮第209章 誓杀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