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风声鹤唳

“吁——”

“唏律律……”

燕山之中,当一名哨骑打马停在林丹汗的面前,林丹汗也将目光从自己身处河谷四周的山岭之中收回,看向哨骑询问道:“如何?”

“大汗,那条山道没有人发现,不过其它哨骑回禀,南北两条明军常走的山道都有行军的痕迹。”

“从痕迹来看,他们应该向着燕山县赶去,在我们一个时辰前出发的,但大多都是步卒,并且也有明军火炮的炮车痕迹。”

哨骑千户对林丹汗回禀,至于林丹汗听后他则是看了看四周,然后才询问道:

“走那条山道,我们天亮之前能不能赶到大明皇帝前面抵达燕山县?”

“这……恐怕不行。”哨骑千户犹豫着回答,但林丹汗闻言并没有打消自己的念头,而是笃定了朱由校的行军快不起来。

“朱由校不比朱由检,他行军快不起来,我们就算不能在他抵达燕山之前拦住他,也能在他抵达安匠镇前拦住他。”

“只要拦住他,再向他开出条件,这个舍不得权力的大明皇帝总会给我们金银珠宝的。”

说罢,林丹汗举起马鞭,再黑夜里下令:“按照原定的路线出发,注意避开明军哨骑。”

“是!”

四周将领闻言,纷纷指挥军队向着原定的山道冲去,而与此同时,在又经过了两个时辰的南撤后,魏忠贤和魏良卿护着朱由校撤到了距离大定宫四十里的鸡鸣镇。

白日里游猎就骑马跑了二十多里的朱由校本就疲惫,又连夜赶了六十里路,眼下腹中早已饥肠辘辘。

魏忠贤见状,强行命鸡鸣镇的总旗官打开镇堡城门,带着五百锦衣卫和百来名庖厨进入了集镇之中。

镇上皇店的物资被征调,管理此镇的镇长也受令在镇内强行买了数百家禽和百来头猪羊。

由于仪鸾卫人太多,因此他们奉命在城外结车阵固守,而朱由校则是带着朱慈燃进入了鸡鸣镇。

镇长张士德是燕山出身的正九品官员,对于皇帝亲临,他果断让出了镇上的镇衙。

占地不过三百来平的集镇衙门很是寒酸,但眼下朱由校只想好好坐一下,吃口热乎的饱饭。

锦衣卫接管了整个鸡鸣镇,驻扎此地的燕山营兵马负责协助守城。

忙了大半天,等朱由校屁股终于坐在集镇衙门会厅主位的时候,已经是丑时一刻(1:15)了。

深夜黑暗,好在四月的燕山夜晚不算寒冷,因此朱由校和朱慈燃都没有感冒。

或许是太过疲惫,朱由校和朱慈燃父子坐着坐着就打起了盹。

魏忠贤见状,连忙让人把后院打理干净,换上了干净的被褥后,这才安排了他们父子前去休息。

两父子一躺到床上床上,没多久就陷入了梦乡,而魏忠贤看着他们睡着,便轻手轻脚的关上了门。

只是在他走出后院的时候,他的侄子魏良卿却一脸焦虑道:

“叔父,眼下理应赶路才是,不如给万岁和殿下安排马车南下?”

“反正修了府道,马车走起来也不难受。”

“荒谬!”听到自家侄子的话,魏忠贤厉色道:

“万岁如此疲惫,如何赶得了路?”

“更何况此地距离燕山县只有不到四十里,勤王兵马很快就会抵达,何须让万岁受这苦?”

“好了,此事无须再议……”魏忠贤一摆衣袖便转身离去,显然他也累得不轻,现在只想找个地方睡觉。

见状,魏良卿虽然无奈,但也只能应下。

北方昼长夜短,但到了夏季却也天亮得很早。

朱由校睡得很浅,当察觉到屋内有些灰亮的时候,他便强撑着因睡眠不足而头疼的身体起身,对着门口开口道:

“来人!”

“万岁……”

魏良卿一直守在门口,他没想到皇帝只睡了两个时辰不到就起床了。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朱由校捏着眉心询问,魏良卿闻言也隔着门作揖回应:“寅时七刻(4:45)左右。”

“膳食准备好了吗?”朱由校感受腹中饥饿,又想到北虏叩关的事情,始终觉得关外不能久留,因此准备吃了饭就继续赶路。

“已经准备好了,只等万岁传膳。”魏良卿回应,而朱由校也起身道:“传膳吧。”

说罢、他也不管自己的形象有些狼藉,而是走到门口打开了门,并对低着头的魏良卿吩咐道:

“叫太子起来用膳,今日一定要返回京城。”

“臣……领旨!”魏良卿连忙应下,随后吩咐人去叫醒朱慈燃和魏忠贤,紧接着让人传膳会厅。

之后,魏良卿为朱由校带路返回会厅,而会厅上的桌子也摆好了饭菜。

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胡辣醋腰子,蒸鲜鱼,羊肉水晶饺,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豆汤,泡茶……

看着五荤二汤一主食的搭配,朱由校倒也没有说什么简陋的话,而是坐下来后便开始动筷了。

这种时候他顾不得礼节,只想忙完之后赶紧撤回京城。

倒是在他吃的时候,朱慈燃也被人叫醒,浑浑噩噩的来到会厅,机械式的用膳。

至于魏忠贤则是半天没有出现,直到朱由校用膳结束后他才姗姗来迟。

“好了,启程吧。”

吃完饭擦了擦嘴巴,朱由校不管还没有吃上一口饭的魏忠贤,便牵着朱慈燃的手在魏良卿的护卫下离去。

魏忠贤本来就没睡好,一看皇帝不等自己吃饭就走,嘴里立马发苦。

本想吃点桌上的残羹剩饭,却发现这两父子把东西吃了个精光,只留了一点菜汤。

“厂公,这是魏指挥使让给您留的饭菜。”

魏忠贤正心里发苦,好在旁边的一名净军端来了简单的三菜一汤。

“这小子倒是有心,还记得咱家……”

忍不住夸了一句魏良卿,魏忠贤也不管这简陋的饭食,埋头便三下五除二的胡吃海塞的起来。

等他擦干净嘴巴走出鸡鸣镇的时候,朱由校和朱慈燃已经乘坐魏良卿找来的马车,向南边走了三里远。

魏忠贤见状,只得带领剩下的人骑马追了上去。

倒是朱由校和朱慈燃,虽然勉强提起力气吃饭上车,但随着马车在府道上行驶而响起的马蹄声不断对其催眠,二人还是靠在车上陷入了梦乡。

随着天色越来越亮,二人也越睡越深,直到……

“吁——”

忽的、马车停下,朱由校被惊醒,朱慈燃倒是迷糊着睁开了眼睛,但仅是翻了一个身,他便继续陷入了梦乡。

朱由校看了他一眼,然后打开车窗,对马车不远处正在和麾下千户交谈的魏良卿询问道:“怎么停下了?走了多远?”

魏良卿见朱由校醒了,连忙骑马来到马车旁作揖:“行了三十里,只有十二里就抵达大定宫了。”

“不过前方的塘骑说见到了拱卫营的骑兵,但燕山县没有拱卫营骑兵,因此臣让大军停下,等探明前方人马再继续赶路。”

“嗯……”朱由校闻言微微颌首,随后关上了车窗。

过了约一刻钟,远方传来了轰隆的马蹄声,而魏良卿也带着仪鸾卫的骑兵戒备了起来。

数百骑兵从平坦的河谷拐角冲出,打着的旗号是密云营的旗号。

见状,魏良卿松了一口气,而这数百骑兵也在大军阵前停下,紧接着一名身着参将甲胄的参将策马来到阵前,魏良卿也策马靠了上去。

“密云营参将金𫓽,敢问魏指挥使,万岁龙体圣安乎?”

“万岁龙体尚安,敢问金参将,密云营剩余兵马在哪?燕山县状况如何?中宫殿下回京乎?”

金𫓽与魏良卿隔着十几步作揖相互交换情报,而金𫓽听到皇帝无事也松了一口气,紧接着作揖道:

“中宫殿下与皇嗣、诸位娘娘皆乘火车返京,燕山县眼下守军不足百人,大定宫仅有五百锦衣卫,请魏指挥使代末将通传,末将求见万岁。”

“请金参将稍等,本官这就派人去通传。”

魏良卿回应,随后派身边千户去通传去了。

千户将消息传回给了朱由校,朱由校自然不会拒绝接见金𫓽,因为他记得金𫓽是金铉的弟弟。

金铉是直臣,那他唯一的弟弟金𫓽即便不是直臣,却也不太可能是佞臣,因为金铉的家风不错。

在朱由校的点头下,金𫓽很快就和魏良卿策马来到马车前,随后二人翻身下马走到了车旁。

朱由校看了看金𫓽,不得不说他与他哥哥金铉长相差不多,阔鼻宽脸,浓眉长目一脸忠臣之象。

“臣密云参将金𫓽叩见万岁,请万岁上马疾驰安匠镇,臣会留守燕山县,接应各部的同时,组织各部兵马为万岁断后拒敌。”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金𫓽见到朱由校后的第一件事情是下跪行礼,第二件事情就是直言不讳的给出了朱由校南撤建议。

他这话放在其它时候没有问题,可眼下朱由校不确定上直拱卫营是否都能如他这般忠心,因此便迟疑了起来。

见朱由校迟疑,本就没有睡好的魏忠贤怒不可遏,指着金𫓽便骂道:

“你一小小参将,怎么会清楚该如何南撤?魏指挥使尚未开口,你便在这里胡说八道。”

“再敢妄言霍乱军心,先打你三十鞭子,好让伱知道逾越之罪该如何处罚。”

魏忠贤一开口,便帮朱由校解决了如何回答金𫓽的问题,而朱由校见状,也假装生气对魏忠贤骂道:

“金参将是为了朕的安危才逾越出言,你何德何能敢出言谩骂?”

“奴婢死罪!”听到朱由校骂自己,魏忠贤连忙装出一副害怕的模样,而朱由校也没有管他,而是对金𫓽笑着安抚道:

“金参将所言很对,但眼下局势不明,各条山道又有拱卫营前来支援。”

“吾若是灰溜溜撤回京城,恐怕不妥,不如等中宫回京派出皇城飞熊、龙虎两卫兵马接应,再行南下如何?”

朱由校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又何尝不知道现在应该快点突围?可问题是他眼下并不相信上直的拱卫营。

张嫣已经带着他的几个孩子回了京城,如果她们安全回京,并且掌控了局势,那朱由校也可以确定南撤回京没有危险,因此在拱卫营的拱卫下南撤。

如果张嫣她们回京之后掌控不了局势,京城之中有人控制他们,那朱由校就不能南撤,而是应该乖乖在燕山县呆着,同时传召朱由检回京。

想到这里,朱由校当即对魏忠贤道:“派出八百里加急,传齐王来大定宫护驾。”

“另外向京城加急传令,命王安和曹化淳带飞熊、龙虎两卫兵马救驾。”

“再令各拱卫营扼守山道,防备北虏,除皇城三卫和密云营以外的兵马不得靠近燕山县三十里。”

朱由校一席话说出,魏忠贤当即站了起来应下,随后去操办他的指令。

同时,金𫓽和魏良卿也反应过来了,并非是金𫓽的建议不行,而是眼下皇帝对上直拱卫营不信任。

即便是金𫓽,如果不是有着金铉的这一层关系在,恐怕朱由校也会让他带兵驻扎得远远地。

对于朱由校来说,两千仪鸾卫和三千密云营守大定宫绰绰有余,即便是北虏举兵十万前来,大定宫也能坚守十天半个月。

这点时间,足够他看清北直隶和关外的局势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也合上了车窗,而魏良卿和金𫓽见状,只能无奈的护卫着朱由校南下。

最终,在卯时七刻(6:45)的时候,朱由校他们抵达了大定宫。

可在他下车的时候,金𫓽却还是硬着头皮建议道:“万岁,大定宫城墙低矮,不好防守,不如前往山下的燕山县?”

“呵呵……卿爱护吾,吾自知,然北虏据此地四百里有余,移驾燕山则多此一举尔……”

朱由校笑着安抚金𫓽,但金𫓽清楚,皇帝还是不放心,因此才不愿意进入燕山县。

说白了,燕山县除了知县是东林党人外,其它上下官员都是燕山派官员,朱由校在不明到底是谁想害自己,而燕山派官员嫌疑最大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去燕山派官员管理的城池里驻扎。

大定宫的城墙虽然不高,但除非林丹汗的骑兵可以飞渡四百里河谷,不然这两丈的城墙足够用了。

因此,朱由校带着笑意进入了大定宫,前往了自己的清泉宫休息。

至于朱慈燃也因为一路的劳累和不安而浑浑噩噩,来到大定宫后便回到了自己的春和宫休息。

见状,魏良卿和金𫓽也无奈,只得分了一下防守的区域。

金𫓽带密云营守大定宫外廷,魏良卿带仪鸾卫的两千骑兵守内廷。

好在眼下妃嫔都离去,除了几十名宫女外,内廷没有其它女眷,因此兵马驻扎地没有太多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金𫓽还是向燕山县要来了一万斤火药和五千枚石弹。

大定宫的火炮有二百门,加上库存的火药和石弹,足够打四个时辰。

四个时辰,如果皇帝下令,那各拱卫营就是爬也爬到大定宫了。

做完这些安排,金𫓽才真正的放心下来。

由于一夜没有休息,匆忙交接了防务后,他便去朱由检长春宫门口的耳房休息去了。

不仅是他,魏良卿、魏忠贤等人也纷纷休息,整个大定宫的五千兵马也累得不轻,只能轮换着休息了起来。

倒是在他们休息的时候,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张嫣等人乘坐的火车也在辰时抵达了京城北站的火车站。

没有进入车站,张嫣就透过玻璃看到了月台上的文武百官,而当车子停稳后,张嫣也没有急忙下车,而是让仪鸾卫传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十三名主要官员进入火车。

仪鸾卫下了车,给众人议事腾出了一节车厢,顾秉谦等十三人走了上去,但却没有见到张嫣。

过了一刻钟,张嫣才顶着和平常没什么区别的模样,牵着朱慈焴和朱慈炅出现在了车厢内。

“殿下千岁……”

见到三人出现,顾秉谦等人纷纷起身行礼,张嫣见状也微微颔首,气定神闲地坐在了车厢内的一个位置上,对顾秉谦等人询问道:

“北虏叩关消息抵达后,顾阁老和诸位有什么安排吗?”

“臣已经派出飞熊卫和怀柔营、昌平营、蓟州营前往支援,并传书通知齐王殿下。”

顾秉谦一开口便把功劳抢了个光,但眼下没有人和他计较,而是都在等着张嫣的反应。

倒是张嫣闻言波澜不惊,强装着镇定道:“这次的事情,等万岁回来再说吧。”

“臣等领懿旨……”顾秉谦等人闻言作揖回礼,而张嫣见内阁和六部、都察院都这么听话,顿时也就松了一口气,随后才道:

“让百官散去吧,稍后我会和两位殿下走安定门和玄武门入内廷的。”

“臣等告退……”闻言的顾秉谦众人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带人退出了车厢。

之后他们遣散百官,而百官听说有两位皇子返京,顿时也心里安定了大半,纷纷松了一口气离开。

至于张嫣,她则是按照她说的一样,带人走安定门,入玄武门后返回了坤宁宫。

她本以为内廷会出些什么事,但事情并没有发展地那么恶劣,即便平日里跋扈的客氏都低调了不少。

倒是回宫之后,张嫣自己还是有些不太心安,因此把朱慈焴、朱慈炅留在了自己的坤宁宫,并命人去齐王府传唤齐王府袁禧嫔。

“让我进宫?”

齐王府存心殿内,当袁禧嫔听到皇后传自己进宫的时候,她心里立马就有些不安了起来。

她毕竟是齐王妃,北虏叩关的事情,第一时间就有人告诉她了,不过王府内的留守武将都让宫女传话安抚了她,说齐王府比皇宫还安全,让她别出府去。

她不是傻子,开平府的二十个上直拱卫营把北虏放进了开平府,甚至威胁到了皇帝的安危,这种情况下,齐王府的下属官员是嫌疑最大的。

这种时候,皇后回来的第一件事是传自己入宫,会不会是这件事情和自家王爷有关?

“应该不会……”

袁禧嫔想到了自家王爷平日里那对权力和皇位并不热衷的模样,心里不免安定了些。

不过一想到要入宫,她还是有些不安,因此传来了曹化淳和王承恩,并且在二人抵达后,她当即开门见山地说道:

“中宫传我入宫,你们怎么看?”

王承恩和曹化淳闻言对视了一眼,随后曹化淳站出一步说道:“娘娘尽可放心入宫,中宫殿下应该不会为难娘娘的。”

曹化淳心里很清楚,不管事情和自家殿下有没有关系,张嫣都没有资格惩处袁禧嫔。

且不提京城还有大兴营和宛平营驻守,就今日刚刚抵达天津,身边还有两万多兵马的黄龙就不是好相与的。

袁禧嫔要是受了不该受的气,恐怕以黄龙的暴脾气,他会立马上疏给内阁,质问内阁怎么管的京城。

在曹化淳看来,张嫣说白了就是不信任内廷能保护好她和朱慈焴等人,所以让袁禧嫔入宫陪着她。

袁禧嫔毕竟是自家殿下的正妃,不管是五军都督府还是燕山派,亦或者是文官,总之不管有谁想害张嫣和皇嗣,但袁禧嫔在的话,他们都会投鼠忌器,因此张嫣让袁禧嫔进宫,只是为了求一张“护身符”罢了。

因此曹化淳并不担心袁禧嫔的安危,而是为她解释道:

“中宫殿下兴许是受了惊,想让娘娘入宫陪陪罢了。”

“那就好……”见曹化淳都这么说,袁禧嫔松了一口气,随后便安排人送她入宫。

也正如曹化淳预料的一样,袁禧嫔入了坤宁宫后,张嫣立马就从偏殿走出来迎接起了她,并牵着她的手卖惨道:

“这宫里虽说安全,但这次事情有些凶险,我回来后便睡不着觉,因此便向妹妹寻求安慰了。”

“姐姐放心……”见张嫣找自己来是为了这个,袁禧嫔也松了一口气。

二人相伴入了偏殿,随后便在这冷清的皇宫之中互相安慰了起来……

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248章 寇可往 我亦可往第29章 御马监的家底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第683章 后记(三)永昌新政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152章 布局朝鲜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卫第242章 攻心为上第329章 风雨欲来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299章 齐王返京第263章 俺叫李定国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诸藩积怨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579章 山雨欲来第623章 理念不合第59章 御马监裁军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57章 解决兵员第381章 朱由校站台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534章 宗藩局势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55章 抵达燕山大营第621章 英雄出少年第300章 三娘子案爆发第402章 南次亚的大乱斗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466章 终末第78章 叶向高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76章 浙党势大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66章 终末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1章 巡视盔甲厂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607章 师徒相悖第65章 帝者不怒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畴第448章 灭亡前的狂欢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620章 国债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圣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334章 试探建虏第254章 狼山之战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234章 南洋自古以来第700章 后记(二十)隆武新年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215章 炮击老奴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532章 蒙古西迁第3章 难兄难弟第20章 索要羽林三卫第313章 诸藩分地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609章 秋风起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642章 反明同盟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164章 事毕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193章 以势压诸王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466章 终末第412章 开发东北第212章 合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