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齐国五年计划

“昨日午后,各营兵马围剿,虎墩兔撤离开平府,带着兵马往斡难河撤去,各营兵马救回百姓货物无数。”

“粗略估算,此役北虏掳掠国朝人口千余人,牛羊不下三万,一镇十七村被劫掠,近三十二万亩耕地被战马践踏,颗粒无收,被劫粮秣近十万石,国朝损失不下七十万两白银……”

四月初七,当锦衣卫监察司的卢剑星带着最新的军情来到朱由检面前时,朱由检正在吉林县和熊廷弼商议怎么建设关外三省。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人听了发火,而大明所遭受的损失更是让吉林县衙内的众人脸上无光。

林丹汗劫掠开平府的事情,让朝廷对移民许诺的泰宁三府安全无忧的话成了一句空话。

这样的事情发生后,除非大明把漠北彻底肃清,不然开平府就有战争威胁的因素,大部分百姓迁移都不会考虑这地。

当然,最让人脸上无光的还是皇帝被围这件事情。

尽管说因为各部兵马救援,导致林丹汗只围困了大定宫不过两三刻钟的时间,但对于大明来说,也绝对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岂有此理!”

“殿下!末将建议对北虏犁庭扫穴,以偿此仇!”

“殿下!末将……”

县衙会厅上,坐在高位的朱由检还发话,会厅上的众将便都怒不可遏的咆哮了起来。

熊廷弼虽然老迈,但还是作揖道:“殿下,此仇不报,国朝无光。”

“若殿下不嫌弃,老夫只需领贺世贤、尤世功两人,再提领九千铁骑,装备天启十一式步枪,即刻荡平漠北!”

“老小子……”听到熊廷弼的话,孙应元和曹文诏差点憋不住笑。

当神策卫一己之力击毙近五万建虏的消息传开之后,各军参将、指挥使纷纷眼热起了天启十一式步枪。

九千装备天启十一式步枪的骑兵,只要配三匹战马,两匹驮马,就可以满足日行一百二十里,单兵子弹五百发,口粮淡水一个月。

一个月,单兵五百发子弹,九千骑兵就是四百五十万发子弹。

别说灭北虏了,只要粮食淡水足够,就是把漠西的瓦剌和叶尔羌灭了都足够了。

这也可以看出,天启十一式出现后,大明实际是已经有了碾压世界各国的实力,限制大明的只剩下了后勤。

不过,诸将嘴上说的很好,但朱由检却无奈道:“你们倒是想的好,但子弹生产可是需要时间的。”

“九千骑兵的弹药,最少需要一年才能生产出来。”

“至于你们说的步枪,最少也需要三个月才能生产出足够装备三营的步枪。”

“你们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朱由检摇着头说出这些话,随后才对林丹汗入寇的事情做了一个总结:

“林丹汗入寇之事,乃上直拱卫营防务有缺所致,事情我会回去和万岁商量,这个伱们就不用管了。”

朱由检嘴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清楚,做这件事情的不是五军都督府就是文官和燕山派。

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就各种得出的情况来看,都像是在栽赃燕山派。

无他,手段过于稚嫩,像极了燕山派的风格。

然而如果是燕山派做的,那密云营早就有人开大定宫门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金𫓽,只要有一个人不是,那大定宫就守不下来。

至于五军都督府也不可能,因为这件事情一旦爆发,就是他们第一个背锅,正如眼下一样,泰宁三府的三十个拱卫营都遭受了牵连,估计所有人都忐忑不安的等着安排。

朱由检比较相信的,是燕山派中的少部分人在做,或者是文官栽赃陷害燕山派。

怀疑前者很简单,正如他所想的一样,如果燕山派齐心协力的做这件事,朱由校根本活不下来。

怀疑后者更正常,就眼下的局势来看,燕山派和五军都督府被打压之后,文官三党是获利最大的势力。

不过,这些东西都不是朱由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说白了,还是因为他朱由检人在大明,因此燕山派不死心,五军都督府也不死心,文臣也一直被压制,想着挑拨离间。

然而,朱由校和朱由检的信任还在,两者不约而同的达成了一种暂时搁置这件事的默契。

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很简单,查案就是了,能查出多少是多少,该杀杀,该流放就流放。

只是即便如此,这样的事情日后也还是会以其它方式的模样重演。

要解决的不是他们,而是朱由校和朱由检自己的问题。

想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朱由检去就藩,就这样。

因此朱由检想做的,就是早点把该收复的疆域收复,把藩王的就藩地稳定好,把齐国开发好,把对于大明来说不安分的因素全部外调到齐国。

在大明,他们是不安因素,但到了齐国,他们就是帮助齐国开疆拓土的人才。

朱由检一直在等着杨文岳的消息,只要杨文岳的消息发来,他就可以着手开始准备建设齐国,然后等着齐国开发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着手就藩了。

朱由检想走,因为他是能感觉到一件事情的。

他的好皇兄朱由校正在随着几个孩子的不断长大,而面对更复杂的局势。

如果有一天袁禧嫔等人也怀孕,那他朱由检呢?

若是孩子长大,都想着去争抢皇位,那他又该怎么办?

是杀了那群想扶持世子的人,还是杀了世子,又或者是杀了皇嗣?

朱由检不想留在大明,这片土地上遗留了五千年遗留的各种问题,充斥着大量的勾心斗角。

去齐国,以一个新生势力去齐国,不敢说齐国会比大明更好,但最少在朱由检有生之年,齐国不会有大明那么复杂的局势,也不用他那么操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由检渐渐厌倦了和文官妥协,和士绅豪强勾心斗角。

他不能造反,但他可以去一个新的地方,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向了桌上的厚厚图纸。

这些图纸都是朱由检绘画出来的大明风格城建图纸,地面建筑是各种不超过三层楼的民居,以大明的建筑风格,配合现代的排污、供暖,道路建设。

“好了!”看着桌上的图纸,朱由检言归正传的看向会厅内的熊廷弼等人,伸出手拍了拍桌上的图纸。

“我让锦衣卫的人算过了,按照图纸的建设,一座容纳一千人的村庄,造价是一千五百两银子。”

“容纳一万人的集镇,造价是二万四千两,容纳十万人的县城则是三十万两。”

“对关外三省四十四县,五百集镇,一万村庄,以及府道、县道的建设用银是四千万两,大概会分成十年建设周期,由南向北,每年户部会投入四百万两银子。”

朱由检一开口,大明每年的财政支出又去了四百万两。

“这一战的升迁,有的等我回去后和万岁商量,但是临时的调动如下。”

说着,朱由检深呼吸一口气道:“任郭桑岱为东海总兵,尤世功为北山总兵,贺世贤为漠东总兵。”

“任熊廷弼为漠东布政使,倪元璐为东海布政使,范景文为北山布政使。”

朱由检忽的提拔了两个东林党官员为布政使,尽管这两省眼下不行,但没有人会小瞧两省布政使司权力。

熊廷弼情商不行,但他能大概知道,这是朱由检在为朱由校亲政做准备。

范景文和倪元璐这两人他清楚,是东林之中那种十分愚忠的人,如果他们两个担任北山、东海布政使,而这两省日后又发展了起来,那朱由校就有了这两省作为财政保障。

“看来殿下是真的想去就藩了……”

熊廷弼在心底叹了一口气,而朱由检也继续说道:

“百姓迁移北上的事情,现在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等到秋收之后,南方各省粮食北运,届时就可以让百姓带着粮票北上移民了。”

“现有的熟地按照每人十亩发放,没有熟地的就发耕牛和骡马,这次缴获了建虏二十几万匹骡马耕牛,三省有这实力。”

朱由检这么说,但他心里清楚,只要等工业区全面建设好,那么接下来就是应该以村为集体进行迁移,发放拖拉机来取代部分畜力了。

不过就眼下来说,想要满足日后关外三省近两千万人口的胃口,大明那年产六千台拖拉机的产量还远远不够。

哪怕之后不断地投产,恐怕也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大明想要全面进入工业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点上,齐国和诸多藩国或许会先大明一步进入全面工业化。

不过大明的体量在这里,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让半数国土进入工业化并不困难。

想到这里,朱由检想起了齐国的建设。

在杨炳文没有回来之前,他无法着手齐国建设。

倒是军备院的工业区里,眼下已经堆放了三千多台蒸汽拖拉机,一旦杨炳文他们回来,那朱由检就可以着手准备先遣队了。

朱由检甚至已经想好了先遣队的阵容,那就是黄龙加金铉。

黄龙管军,金铉管政,煤炭的事情不用担心,西海岸有几大煤矿产区,完全没有欧洲人染指。

三千多台蒸汽机可以在一年时间里开垦三四万亩熟地,配合瀛洲劳改工在西海岸北部地区开采煤炭,齐国的建设会很快。

朱由检准备按照每年三分之一的数量,把三种蒸汽机送往齐国,帮助齐国扎根北亚墨利加。

至于派遣的兵马,朱由检准备派遣两营兵马和黄龙、金铉一起过去。

这点兵马数量,对于大明的压力不会太大。

等到第二年,随着蒸汽机数量增长,当地耕地会突破十万亩,因此第三年开始就可以迁移百姓过去了。

从军中选一些愿意去齐国的人,带着他们的家眷一起过去,分发熟地,按照每人五十到一百亩来分发耕地。

按照朱由检的预计,差不多差不多在天启二十年以前,大明会彻底统治南北亚墨利加,人口会达到两百万左右,耕地达到八百万亩,内循环后的经济岁入能达到五十万两银子,算上外贸能达到一百万两左右的程度。

那时候的朱由检三十岁,只要他愿意的话,他已经可以就藩齐国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让熊廷弼计算一下这次战死将士们的抚恤银河抚恤田,还有赏银和伤残退役的情况。

他要在四月十五前往燕山县,因此留在吉林县的时间只有七八天了。

闻言的熊廷弼等人也保证了会很快禀报,而朱由检听到这话便下去休息去了。

只是在他走后,熊廷弼他们又针对步枪的事情讨论了起来,显然兴趣都很大。

这样的平静持续了几天,京城那边没有谁再搞事,燕山那边也显得很平静,朱由检所处的东北更不用说。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直到四月十五,朱由检才坐上了马车,在骁骑卫的护送下前往燕山县。

同样的,身处辽东的袁应泰早在建虏覆灭之后开始了号召百姓前往关外耕种,而许多早就卖田观望的百姓纷纷拖家带口的踏上了闯北道路。

这样的闯北队伍不在少数,以至于朱由检在南下时可以看到从广宁、大宁、沈阳、辽阳等府百姓不断北上。

“噔……”

李定国关上了车窗,转过头来看向车内的朱由检:“殿下,这建虏覆灭之后,辽东果然热闹了许多。”

“怎么?今天的百姓还是很多吗?”

今日是前往燕山县的第三日,四月十八。

随着朱由检他们来到了大宁府北部的官道,沿途是正在修建的铁路路基和劳作工人,以及不断迁移北上的百姓。

“嗯!还是很多。”李定国回应着,并进一步对朱由检问道:

“殿下,接下来应该要发放拖拉机给百姓了吧?听说拖拉机的年产已经到三千台了。”

李定国看了不少来往御马监和军备院的奏疏,自然知道六大工业区的产量。

“还不行,得再等两年……”朱由检一边处理着奏疏,一边头也不抬的回应,但李定国还是自顾自问着:“殿下,您真的不收拾虎墩兔吗?”

“丧家之犬,等泰宁府安定些,点一部兵马就能扫平,不用上心……”

朱由检说的轻描淡写,估计林丹汗听了能吐血。

他把朱由检当做最大对手,朱由检把他当成了随处可见的小瘪三……

“驾!驾……吁……”

当朱由检和李定国轻描淡写怎么对付林丹汗的时候,马车外靠近了一队策马而来的塘骑。

刘效祖听到这声音,当即打开了车窗,而车外的塘骑也连忙下马,一路小跑跟上马车,将军情递上。

刘效祖看了一眼,便关上车窗,双手转递军情道:“殿下,是杨布政使从瀛洲令人八百里加急的军情。”

“嗯?”听到是杨文岳的让人送来的军情,朱由检带着期待接过,而军情打开的一瞬间,里面的内容就让朱由检的脸上挂上了笑意。

“杨炳文返回瀛洲了,这是他的手书,你可以看看。”

朱由检把手书递给李定国,李定国却狐疑道:“殿下您不看吗?”

“我看不看都差不多,你念给我听吧。”朱由检心里比谁都清楚北亚墨利加的优点和缺点,看不看都不影响他就藩此地。

“是……”听到朱由检这么说,李定国当即开始诵读。

在他的诵读过程中,朱由检也闭着眼睛听着。

总的来说,北亚墨利加的情况,和朱由检估计的情况差不多,唯一有区别的就是由于大明拿下了南洋和印度厮当,导致西班牙少了两块殖民地的反哺。

虽然贸易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国内的人却少了几个迁移的地方,所以此刻中美洲的西班牙人口,比起历史上的这个时期,要多了差不多四万多人。

多了人,驻军自然也就多了。

眼下西班牙在北亚墨利加和南亚墨利加的军队数量在两万人左右,控制着当地近百万人口,不断地从利未亚购买黑奴来开发当地的银矿与大明进行贸易。

就这点来看,朱由检要下文章很简单,他完全可以中断大明和西班牙的硝石贸易,让西班牙的压力增加,不得不调美洲兵马去支援欧洲。

这种时候,如果齐国突然屯兵几万在西班牙的新西班牙总督区北部,趁机开出贸易和购买殖民地的条件,或许西班牙会忍不住松口。

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除非欧洲给西班牙的压力很大,同时齐国也给西班牙带来很大压力,不然西班牙不会认可这种条件。

“先等等看……”

朱由检不愿意直接和西班牙开战,或者是说现在的他不愿意。

原因很简单,有了拖拉机后,西海岸足够齐国消化十几年,而瞧这态势,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恐怕会升级成为四十年战争。

“谁强打压谁,谁弱就帮谁”这就是朱由检想做的事情。

历史上西班牙被打成那副德行,都能坚持到一六四八年,没有理由在大明硝石贸易的帮扶下,它会提早的结束战争,除非其它几个国家灭亡。

眼下是天启十一年,西历一六三十一年,算下来,差不多就是小冰河期结束的时候,齐国能吃下整个西海岸,并且是完全实控的那一种。

这种时候,朱由检完全可以向着欧洲的“英法葡荷”四国提出条件。

例如,用充足的硝石和军火、布匹贸易购买四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如果他们不同意,就加大对西班牙的投入,让西班牙给足他们压力。

如果他们同意了,那很好,朱由检可以中止对西班牙的贸易,把贸易额交给这四个国家,然后利用这四个国家打压西班牙。

在荷兰和葡萄牙闹独立,英法出兵的情况下,西班牙能抗住多久另说。

这种时候,如果他还不答应齐国购买其麾下殖民地的话,朱由检不介意把到时候大明淘汰的一批火炮卖给英法荷葡四国。

几千、数万门燕山五斤炮和数百万斤硝石一旦投入四国,不管是陆地还是海上,西班牙都没有胜算。

等海路被断绝,陆地上也是且战且退的时候,朱由检不相信西班牙能挺住。

如果到时候他愿意把美洲殖民地打包卖给齐国,那朱由检也可以趁机用淘汰的老式火炮抵债,让大明的老式火炮和鸟铳、步铳在欧洲战场大放异彩。

如果到时候西班牙还是不愿意,那朱由检就只好出兵覆灭它在美洲的殖民地了。

至于葡萄牙和英法、荷兰愿不愿意出售殖民地,朱由检想都不用想。

荷兰和葡萄牙肯定会卖,如果他们不卖,那就是筹码不够,朱由检可以支持他们独立。

只要他们承认殖民地归齐国,那朱由检就可以出兵接收了,西班牙在美洲的力量不足,是不敢和齐国起冲突的。

总之,不管怎么做,让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持续下去,并且不断保持各国平衡,才是朱由检在就藩之后要做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不能直接打西班牙,这则是因为眼下的大明处于小冰河期,在对欧洲的贸易量上,西班牙占据了很大的占比。

要打西班牙,得先一步步的加大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占比,或者做好几年不和西班牙贸易往来的准备。

不做贸易,这说上去很简单轻松,但少做一年生意,大明就得少赚几十上百万两银子,就会有几万、十几万的百姓没有工作。

朱由检没有那么急,在他的计划里,齐国的各项进程的各个时间,基本都是卡着的。

等齐国实控西海岸的时候,就是驱逐欧洲人的时候,等驱逐欧洲人的时候,就是迁移瀛洲大量劳改工为齐国铁路发光发热的时候。

十九世纪的老美花了六年时间和一万五千工人,通车了三千公里的太平洋铁路,那齐国可以用十五万,一百五十万瀛洲劳改工,花费六十年时间建造一条贯穿南北亚墨利加,长达两万多公里的“南北铁路”。

总而言之,所有的计划都是一环扣一环,包括日后齐国的研究院,朱由检也准备从燕山带走充足的科研人才。

不管怎么说,朱由检还是很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见证齐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因此,在知道杨炳文回来,并且留守北亚墨利加的兵马也开始构建营地,那他身为齐王,差不多也要开始为自己的藩国做准备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拿出了一本空白的文册,提笔在文册的封面写下了六个大字。

“齐国五年计划……”

第233章 筹备复套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445章 文治武功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573章 燕山不满第271章 一群虫豸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48章 狂揽人才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115章 摊牌第457章 斩首上万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76章 浙党势大第171章 战争泥潭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644章 恨弟不成齐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38章 皇兄就是拿来坑的第259章 内安外扩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卫第434章 人丁凋零齐王府第150章 大小曹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387章 明贬实保第187章 白莲教造反第609章 秋风起第513章 天启十三年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467章 林丹汗叩关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10章 局势艰难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58章 勇卫营虎将孙应元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294章 扫北大捷第424章 敌军非但不投降第461章 积怨满山川第417章 争相斗艳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572章 帝临南京第289章 北上东出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159章 稳住辽东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26章 截胡工部第346章 晚明科学家王徽第258章 河西见闻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366章 诸藩战争开打第226章 收拾内贼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185章 中原动荡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314章 贫者越贫,富则越富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332章 全陕赤如血第77章 野心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饱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238章 罢黜百官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278章 盐茶国营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177章 朝鲜太上皇杨镐第563章 庙堂新气象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316章 内圣外王第698章 后记(十八)武狩内战第310章 三娘子案再起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301章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小日子第7章 可罚不可杀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558章 岭北寻衅第205章 战事打响第694章 后记(十四)摩刘之乱第410章 工业投产第507章 乌合之众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265章 病来如山倒第569章 中秋佳节第566章 故人再见第422章 均贫富论第130章 调兵援辽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393章 审判孙传庭第428章 一正两贵三平妃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328章 官逼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