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大势所趋

第485章 大势所趋

“回来了?”

“嗯……”

八月,随着朱辅炬帮忙张李氏安家,他的名声也渐渐在鹿台县地界响亮了起来。

原先一些还在踌躇的遗属也都找他帮忙,因此他忙忙碌碌到了八月二十,才把鹿台县那八家遗属给安置好,不过这么一来,也就耽搁了他自己的事情。

原本商量好约见媒婆,结果事情被朱辅炬耽搁了,因此他的婚事也只能推后了。

“你这收拾东西是要干嘛去?”

望着自家儿子回家后就开始忙里忙外,朱存林好奇询问,但朱辅炬却无奈道:

“九月初四就要收假了,我算了算路程和时间,估计后天一早就要出发。”

“不能晚两天再走?你这忙前忙后的,也是为了都督府办事,他们不能多放你几天假期?”

朱存林一听朱辅炬要走,瞬间就不高兴了起来。

朱辅炬放假四个月,但是有一个月在回家的路上,一个月帮着阵亡将士的遗属安家,现在距离收假还有半个月他又得出发。

细细算下来,朱辅炬在家里的时间也不过一个半月罢了。

朱存林不高兴是正常的,但朱辅炬却不能按照他的话办,只能苦笑道:

“军中人人如此,我今日帮他们,说不准以后也有人帮……”

“嗤!”朱存林‘嗤’了一下嘴,示意他不想听这种不吉利的话。

朱辅炬见状也闭上了嘴,但朱存林却不再说他了,只是埋怨着都督府道:

“这都督府,赏银给的多,也不欠饷,什么都好,就是这遗属安置的事情,怎么就不能安排人来做呢?”

“安排人我们反而不放心。”朱辅炬摇了摇头:

“毕竟是在一个战场流过血的,同袍都信不过,还想信地方的官员,这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

“伱有理,等会你自己和你娘说吧。”见说不过朱辅炬,朱存林只能摇头进了院子。

等朱秦氏买菜回来,瞧着已经被装得满满当当的两辆马车,她立马就试探性问道:“怎么?要走了?”

“嗯,后天一早就要走,不过现在调回了陕西,一年有一个月年假,下次我骑马回来,顶多半个月就能跑个来回,每年能留家半个月。”

朱辅炬解释着,顺带说了些让自家娘亲安心的话。

“那就好,在宁夏当兵也安全……”

朱秦氏倒是没有朱存林那么多事情,只是觉得相比上直,在已经成为腹地的宁夏当兵要安全许多了。

这些日子他看着自家儿子帮着其它遗属忙前忙后的,心里也不免担心他再上战场。

鹿台县去了九个人,就回来她儿子一人,这已经算是祖宗保佑了,谁知道下一次能不能安全回来?

“你要走的话,娘拦不住,就是等会饭后和娘去街上买些东西,趁这两天做些饼子,你走的时候带着去。”

“好!”

朱秦氏和朱辅炬聊了聊天,随后便去厨房忙活去了。

回家的时间总是很短暂,剩下的时间里,朱辅炬和朱秦氏做了些饼子,吃了些家常饭,然后就晃悠着来到了出发的那一天。

朱辅炬驾着两辆马车离开了,朱存林和朱秦氏站在镇子的西门看着他渐渐走远,虽然没有挥手告别,但也一直瞧着他身影消失不见,然后才转身回家。

坐在马车上的朱辅炬也时不时回头,直到看不见家乡,才放下了心思,继续驾车向着宁夏赶去,最终消失在了府道的地平线上……

“嘭!”

在朱辅炬踏上归途的时候,清脆的铳声在几乎同一时刻响起,只不过铳声响起的地方不在大明,而是在遥远的南昆仑府。

天启十一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距离登陆利未亚已经过去了七十二天。

七十二天的时间,利未亚南部的小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破旧的小镇被集中改造,南部为数不多的树木被明军砍伐后,修建出了一座明代风格的集镇。

那被砍伐的树林此刻正被一个个坳黑的昆仑奴清理为耕地,埋在土里的树根和土地之中的碎石不断被清理。

这群昆仑奴,他们本该因为战败而被其他部落杀戮,但阎应元的仁慈拯救了他们。

阎应元答应了他们,只要他们每个人为大明开垦十亩耕地,就可以放他们回自己的部落。

这样的条件对于往往战败就会被杀的昆仑奴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

只是七十二天,阎应元就用船队所带来十分之一的商品,拯救了一万四千多名昆仑奴。

按照要求,他们要为南昆仑监察使司开垦十四万亩耕地,而此刻的他们也是正在这么做的。

当然,一万多人里,难免会有一些别样心思的人,他们有的试图偷窃食物,还有的试图逃跑,但他们都被昆仑县四周的明军骑兵击毙。

大明是很守承诺的,说开垦十亩放人就放人,但如果没有开垦十亩土地试图偷跑,那明军只能送他们去见他们的祖灵了。

“皕亨兄、你说这群人给自己干活不行,给我们干活倒是积极。”

还是集镇的昆仑县门口,一名骑着马的官员对旁边的阎应元闲聊,阎应元同样骑在马背上,用千里镜看着那名被击毙带回的昆仑奴尸体,不由摇了摇头,而旁边的官员也轻嗤道:

“果真蛮夷也,大明救了他们,只需要他们老老实实开垦十亩地就能赎身回家,他们却还想着偷跑。”

“按照这速度,估计腊月前昆仑县能有五万昆仑奴,按照他们的速度,应该能在吴监察使抵达前,粗垦出五万亩耕地。”

粗垦也就是简单的火烧野草为空地,然后将树根、石头从地下挖出。

这样粗垦过后,则是开始堆肥,养地一年后开始耕种。

阎应元这七十几天走访了南利未亚的大部分地区,总的来说这块土地还是比较适合种玉米,水稻和小麦固然更好,但在这块地方雨季、旱季分明。

在雨季,种植小麦和水稻没问题,可是旱季好几个月不下雨,对于水稻这种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来说,影响很大。

不过,这也不是说完全不可以耕种,而是需要建设大量的工程来满足农业用水,例如阎应元就准备再昆仑县四周修建水库和蓄水池,然后耕种小麦和水稻。

昆仑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好、光照长、天灾少、土地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要有足够水源,发展水稻种植应大有作为。

按照阎应元估计,只要有充足的人力,加上小西洋监察使司送来的粮食,他们完全可以以每年几万亩的速度扩张,种植水稻。

“我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十七万石,按照目前昆仑奴的增长数量,我们应该能撑到明岁四月。”

阎应元询问起了粮食的问题,因为这关乎于南昆仑监察使司能驭使多少昆仑奴。

十七万石,这些粮食足够眼下两万多军、民、奴吃一年,但是考虑到昆仑奴增长的速度,估计这批粮食只能支持他们到天启十二年的四月份。

不过还好吴阿衡会在腊月带着船队和新一批的工匠抵达,带来二十几万石粮食。

至于畜力,这就要靠徐霞客了从欧洲带来了。

“明年年底,估计能开垦出三万亩耕地,等吴监察使抵达,也可以向朝廷请求移民了。”

阎应元很清楚,没有移民,大明终究无法长久的统治利未亚。

听闻他的话,旁边的官员也点头应下了。

“北边的矿区怎么样?探查到了吗?”

谈完田地移民的事情,阎应元调转马头,不准备看开垦田地的戏码,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矿区上。

对于他的询问,旁边的官员也笑道:“自然,都找到了,按照这些矿区的规模,恐怕开采一百年也不一定能开采完,最少每年能产出四五万两黄金,十几万两白银。”

“我算是明白殿下为什么要在这万里之遥的地方设立监察使司了,不仅仅是为了监察诸藩,还为了这数之不尽的金银!”

说起黄金白银,这名官员激动的攥紧了马缰,因为这样产量的黄金白银,代表了南昆仑监察使司在大明的地位。

相比较之下,阎应元倒是显得十分淡定。

他乘骑马匹巡视了昆仑县一圈,然后对守备松懈的地方指点,随后才返回了自己那五进五出的监察司衙门。

同样的,也在他返回衙门的时候,万里之外的印度厮当也无比热闹。

“铛铛铛……”

九月的印度厮当潮湿闷热,曾经的亚南城,此刻也改了名字,成为了福国的王都洛阳城。

叮铃作响的港口铃铛响起,随之出现的是一支抵达洛阳港的庞大船队。

当船队抵达港口,并且靠岸放下船梯,前来迎接船队的,是福王世子朱由菘。

或许是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朱由菘虽然看上去还有些鼓鼓囊囊的,但眉宇间总归有了些胆气。

“福王世子朱由菘,代父前来迎接吴监察使。”

当船梯上走下一道熟悉的身影,朱由菘当即对着这人行礼了起来。

这人,便是正在赶往南昆仑的吴阿衡,而此刻的吴阿衡不仅要担负起发展南昆仑的担子,还需要负责将船队之中,诸藩迁移的工匠人口进行交接。

下了船梯,他与朱由菘四目相对,当即回礼:“南昆仑监察使吴阿衡,参见福王世子,这是福王殿下向朝廷递交的迁移文书。”

“按照文书所示,朝廷向福国迁移各类工匠三千四百名,连带其家属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七名,外加上迁移的自耕农两万四千六百人。”

朱常洵终归得了万历皇帝的宠爱,手中的银两也是诸藩之中的佼佼者。

自他就藩以来,他就先后向朱由检递交了三份迁移文书,前后迁移工匠五千多人,家属两万多人,自耕农五万多人。

这近八万百姓的迁出,并不是因为朱常洵想要成为大明对外迁移的头号选手,而是为了他的一己私欲。

自从朱常洵来到印度厮当,并且拿到了福国的兵权和行政权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想着怎么治理国家,而是想着怎么建造自己的福王府。

利用手中的三营兵马和福国三百二十七万土人百姓,这厮几乎踩着《大明会典》的红线建造起了福王宫。

对此,朱由菘虽然时常劝阻,但往往只会遭来朱常洵的呵斥。

时间长了,朱由菘也就懒得说自家父王了。

倒是由于朱常洵的暴虐,许多有本就有反意的土人开始煽动其它土人造反,而对于这些造反,朱由菘只能选择带兵镇压。

不过话说回来,三营九千多兵马,想要统治三百多万人口的福国,不免有些自大,因此朱由菘虽然平叛成功,但福国的三营兵马也死伤不少。

为此,朱常洵只能不情愿的从国内招募移民,给了朝廷足够的迁移银,然后迁移大量百姓前来。

这些百姓抵达后,男丁往往会被委任兵马司和地方官府衙役,以及地方府县的官职。

福国的疆域约十一万平方公里,和后世的浙江差不多大小,但耕地主要聚集在河道和沿海。

卢象升将福国划分为五府三十县,因此福国的九千兵马,实际上只能以三百人的数量分散在三十个县中。

由于语言不通,没有自己人,因此朱常洵治理起国家十分吃力,所以才迁移了大量的百姓,并从中选拔出了不少识字的人作为官员。

时间一长,福国的统治倒也面前稳定了,而目前来说,福国的税收只有两块。

一个是田赋,一个是商税。

福国虽然不大,但耕地却有一千七百多万亩,而他们的田赋也是效仿朱由检在四川实施的新政,采取了废除所有杂项,只收取十赋一的田赋米麦。

这一千七百多万亩耕地,在一年三熟的情况下,亩产基本能保证每亩两石,所以福国在田赋上的岁入是三百四十万石。

至于商税,福国和所有诸藩国一样,商税高度依靠大明在福国境内的皇店,皇店每个月向福国缴纳的商税则是一万四千八百两,一年下来估计能有十七八万两银子。

对于养兵九千的福国来说,每年需要拿出二十万两养兵,十五万两养官,因为他们还需要卖出米麦来换取银子。

能吃下三百四十万石米麦的,只有大明,但由于印度米口感不行,因此福国的米只能以二百文一石的价格出售。

这么算下来,实际上福国每年的结余也能有三四十万两银子,但由于朱常洵的挑嘴,因此他要吃的米都得从大明进口。

除了米以外,还有各种绸缎、瓷器也不用多说。

对于朱常洵这种在大明被限制了十几年的藩王来说,当自己总算能翻身做主人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把以前不敢干的事情全部干了一遍。 Www☢ тт κan☢ ℃O

营造王宫,圈狩猎场,开设御马监为他专门养大明的一些牛羊马匹和牲畜家禽,以此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朱常洵根本就不处理国事,每天只会带着一千兵马去游猎,国事全部丢给了朱由菘,而朱由菘不仅要负责带兵打仗,还要负责处理国事,最后还得负责建造王宫。

可以说,来到福国就藩后,朱常洵是享福了,但朱由菘却比在大明时更累了。

吴阿衡看得出朱由菘的疲惫,一时间不免有些心疼这个福王世子。

他已经去过周国和蜀国,可以说,相比朱常洵的不负责,老周王朱肃溱和周王世子朱恭枵,以及周王世孙朱绍烔等人是确确实实在经营周国。

不仅如此,蜀王朱奉铨也是在确确实实的经营蜀国。

周国、蜀国、福国、楚国、秦国、晋国、赵国这七个强藩之中,目前看来,吴阿衡只觉得周国潜力最大。

朱肃溱三人目前已经将周国六府三十五县安插了周国的宗室子弟,并且以宗室子弟加入军队来扩充军队。

他们没有着急迁移百姓,而是主要迁移一些懂文识字的秀才和工匠,以此来统治周国治下的四百万土人百姓。

按照周国的潜力,哪怕日后它拉出五万大军,吴阿衡也不觉得奇怪。

为了不让周国一家独大,吴阿衡只能对朱由菘提点道:

“世子,虽说有些话不该说,但如此驭民,总归会适得其反的。”

“还是应该多学些经世之道,以免朝纲混乱。”

“谢吴监察使教诲……”朱由菘又何尝不知道不能这么劳民伤财,可离开了大明,朱常洵也就不把其它人放眼里了。

别说他,就算是卢象升来告诫,恐怕也拦不住朱常洵修建宫殿的举动。

卢象升都管不了,他又拿什么来管?

“对了,本官此次前来,不仅仅为了输送工匠移民,还有一件事要和世子商量。”

吴阿衡说起了正事,朱由菘一听当即回礼:“监察使请说。”

“朝廷开设南昆仑监察使司,而建设南昆仑监察使司又需要大量耕地。”吴阿衡说出了南昆仑的事情,继而道:

“人力的话,当地倒是不缺,但是粮食就比较缺乏了。”

“因此,本官想和印度厮当的诸藩签订贸易的契约,南昆仑监察使司每年会向诸藩各国购买一定数量的粮食,总数会一直增长,福国的贸易量暂时定为五万两。”

吴阿衡说出了粮食贸易的事情,而之所以他要和诸藩商讨粮食贸易的事情,也是朱由检的吩咐。

印度厮当的皇店没有实力收购几千万石的稻米,原因是路途太长,皇店无法把粮食运往大明,因此印度厮当的诸藩粮食,大多都是被当地的皇店运往旧港府,然后制成饲料发完大明。

虽说得了几千万石饲料,但每年的支出也是上千万两银子。

这么做,大明从印度厮当获取的银子还是会回流到印度厮当,这并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因此,让不断开采金银矿的南昆仑监察使司来承担一部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感谢监察使,只是这印度厮当的稻米口感不佳,而且从福国运往南昆仑,恐怕稻米半路就发霉了……”

朱由菘有心讨好吴阿衡,以此想让福国日后再朝中有人,因此善意的提醒了起来,但吴阿衡闻言却笑着说道:

“无碍,福国的粮食主要供给东昆仑府,另外霉变的粮食会制成饲料、化肥,这些东西都对南昆仑有用。”

“如此,那福国就却之不恭了。”听到吴阿衡这么说,朱由菘松了一口气。

二人在码头起草了一份贸易契约,然后各自按了手印。

契约的贸易时限是十年,十年后视情况再确定是否签订。

弄完了契约,吴阿衡看向了还在使用冷兵器的福藩兵马,不由善意提醒道:

“世子可以准备一些银子,不出意外的话,过几个月齐王殿下就会让五军都督府售出大量步铳和火炮。”

“谢监察使提醒。”听到吴阿衡提供的好消息,朱由菘松了一口气,而吴阿衡也转头看向了港口。

只见所有工匠百姓已经都下船了,而空船也装上了皇店准备的物资。

“事情既然已经敲定,那本官就不久留了,告辞。”

“监察使慢走”

二人一走一送,朱由菘很快将吴阿衡送回了船上,然后听着耳边的号角声,便亲眼看着这庞大的船队从洛阳港口离去。

也就在他眺望的时候,码头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朱由菘转头看去,果然看见了带着骑兵策马而来的朱常洵。

“父王……”

“吴阿衡那厮走了?”

朱常洵策马而来,朱由菘见状行礼,而他则是看着离去的船队询问朱由菘。

“是走了,另外还签订了粮食的合同,日后南昆仑监察使司会每年向我福国购买五万两的粮食。”

“另外父王,宫殿是否要停一下,吴监察使说朝廷很快就要松开步铳和火炮的贸易了。”

“有了步铳和火炮,我们才能更好地镇压叛乱。”

朱由菘知道自家父亲喜欢听什么话,而朱常洵一听要停下宫殿建设,第一反应就是不行,但一听到可以购买火炮、步铳,他还是一咬牙点了点头:

“你自己安排吧,另外让人写信问问渠儿和桦儿他们什么时候毕业,若是毕业,立马回福国。”

“是……”听到朱常洵的话,朱由菘松了一口气。

在这种事情上,他总归没有糊涂,如果错过了步铳和火炮的购买时间,恐怕周国和蜀国的国力就真的要超过他们了。

朱由菘在想福国九千兵马需要多少步铳和火炮,而朱常洵也准备调转马头回宫,但也就在这时,一个塘骑从远处策马而来,在两父子面前停下,翻身下马。

“禀殿下,南虏出兵劫掠蜀国,蜀国请援!”

(本章完)

第390章 晚明两大人精第580章 齐国募民第15章 千万两军饷的缺口第174章 汉奸该死第240章 收复吕宋第587章 西京繁华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543章 双璧陨落第611章 稳坐山河第551章 皇兄归来第343章 东宫讲师第241章 备战河套第139章 俘获巴约部大妃第11章 噩梦开局第479章 南昆仑监察使司第476章 义释兵权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290章 膨胀的野心第627章 两相对照第330章 贪官晋商 吊民伐罪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298章 大灾不断第164章 事毕第120章 天启元年第288章 炮轰建虏第88章 死太监银钱多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49章 伤心总是离别日第583章 北军西征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7章 可罚不可杀第319章 平安南之役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56章 尽是空饷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77章 野心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590章 子不类父第603章 抢人大战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79章 良臣不可用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229章 漩涡中心的黔国公府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471章 灰头土脸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530章 河西轶闻第651章 千难万难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646章 江水为竭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609章 秋风起第451章 蠢蠢欲动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493章 无法替代的贸易伙伴第244章 复设旧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30章 检在帝心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95章 藩王质问第303章 再苦一苦外人第512章 大国寡民第449章 身前身后皆战场第252章 投降输一半第355章 诸藩战争序幕第96章 扶弟魔第141章 种植番薯三宝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293章 游牧民族的传统手艺第582章 蠢蠢欲动第686章 后记(六)永昌承平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297章 局势复杂第645章 国际局势第570章 悠然自得第274章 钱粮不够用啊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475章 两门三侯四伯爵第24章 百姓的生活收支第68章 海纳百川第199章 朝鲜政变第595章 天灾人祸第227章 改革五军都督府第104章 淮北开端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192章 扫平山东第420章 上直与海军的猫腻第10章 局势艰难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423章 英勇的贱民第75章 回京第542章 局势纷乱第188章 齐王挂帅第306章 徐霞客的利未亚之行第245章 黄龙的野望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