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走山访水

“又想要权,又想兄友弟恭……哪有这么容易……”

“轰隆隆——”

天启十三年腊月初七,伴随着洪承畴的呢喃声,远处也传来了轰隆的爆炸声。

洪承畴抬头,此刻他站在一处高山上,而山下是一片田野,远处则是正在不断爆破的山体。

至他接管麓川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里,他将云南的劳改工分成两半,一百余万修建昆占铁路,一百余万配合麓川的七十余万修建昆明至陇川,再到麓川南部西海县(仰光),随后沿海北上到底马撒府(阿萨姆)的铁路。

这条铁路全长五千三百里,其中需要穿山越岭的路线就足足有九百余里。

这样的铁路,修建难度是很大,不过只要修好了,那他洪承畴的功劳簿上就会被史官狠狠记上一笔。

一百七十余万人修建的昆陇铁路,麓川铁路若真的算起时间,实际上已经三年半了。

三年半的时间,铁路从昆明修抵陇川,又从陇川修到了妙当,全程五千三百多里的铁路,至今已经修通一千二百里。

这么看来,似乎还有四千一百里,有些遥遥无期。

这些信件大相庭径,说白了就是要加深贸易合作,同时拒绝了朱由检提议的出售美洲殖民地的事情。

徐霞客说完,他盯着朱由检的表情,却发现朱由检只是一愣,随后便苦笑摇头了起来。

战争的最后,以西班牙为首的天主教联盟惨胜,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一种结果。

“天启十一年六月初九,下官与阎知府分别,当时南昆仑监察使司只有两个破旧集镇,分别在东昆仑和南昆仑两府,等下官回程时已经是天启十二年的七月十七。”

“不高兴?”洪承畴摇了摇头:“你太小看殿下了。”

总的来说,朱由检没有骗他们,唐国的情况和朱由检描述的差不多,在此地就藩的唯一弊端就是粮食问题。

这时,他们也驾车来到了天津的火车站。

伴随着十七万老兵退役、转业,不算直属皇帝的皇城三卫和孝陵卫,五军都督府眼下的兵力是二十六卫二百营,七十五万一千八百人。

【水泥……】

每年一万人迁移唐国,那唐国只需要保证每年开垦十万亩耕地,就能保障耕种一年、休耕育肥一年,让土地可持续的用下去。

“因此纸面上看来,这三省的汉丁并未减少多少。”

“环游世界?!”

“如此以来,大概获利六百余万两白银。”官员闻言作揖回应,洪承畴却喝了一口茶:“留下一半,剩下的一半连同赋税送往京城。”

“这会不会让万岁和殿下不高兴?”

根据今年九月南昆仑监察使司发往小西洋监察使司,再由小西洋监察使司派人传递回京城的消息来看。

望着码头上列阵整齐的数千兵马,以及远在兵马之后的数万百姓人群,徐霞客心里止不住的高兴,尤其是当他看到了一辆马车,和马车之后的“齐王”旌旗后,他更是激动的快步走下船梯。

不过即便有化肥,在需要堆肥、育肥的情况下,唐国的土地注定了不能保证持续耕种,必须在某些时刻休耕来育肥田地。

对此,朱由检倒不觉得奇怪,反正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朱由检叹了一口气,想到了非洲的气候环境,不免摇了摇头。

大明的步铳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从南洋到印度厮当无往不利,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欧洲各国不可能的没有注意到。

为此,朱由检已经准备筹备太原、西安、昆明、金陵等四处军械所,但等它们能投产,恐怕已经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

自从朱由检决定诸藩海外就藩后,就还给了藩王任免藩国官员的权力,因此各国长史基本都是各藩国主事人信任的人,唐国也不例外。

等到大明彻底消化了现在的疆域,那时候才是对外大规模动武的时候。

大明要做的是在欧洲陷入三十年战争泥潭的同时,把地盘先打下来,然后让诸藩和欧洲打擂台,自己则是安心发展。

“欧罗巴那边有什么奇闻轶事吗?”

洪承畴估计,只要再给他六年时间,他就能把剩下的四千一百里完工。

“东昆仑府虽然是一座大岛,但颜知府经营得当,在东部兴起一县六镇,并使用岛上土人开垦水田,种植水稻。”

“经略,文册汇总好了。”

直到一个时辰后,一名官员策马上山,并交来了一本文册,洪承畴才回神看起了文册。

按照以往大明开垦田地,第四年才是正常亩产来说,明年利未亚田地的亩产应该可以达到一石,第四年能达到一石半乃至两石的程度。

徐霞客看着朱由检,真情实感的解释道:“此次下西洋就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第三次下西洋若是环游世界,恐怕又得花四五年。”

来到马车前,徐霞客没有忘记朱由检不喜欢跪礼的事情,老实的躬身作揖。

只不过,当他们在这里观看的同时,一支庞大的船队也抵达了北直隶的天津港。

“回来了……”

不过,接下来的四千一百里中,除了不足百里需要搭桥穿洞的路程外,其它四千里都是在平原、丘陵修建。

朱由检笑着吩咐徐霞客,让徐霞客不免有些感动。

等两场宗教战争打完,恐怕汉人已经占据了世界主导地位,大部分的亚洲、非洲、澳洲、美洲都将会出现许多汉人国家,欧洲人再想争抢,已经不可能了。

【开垦荒田二百二十四万六千余亩,分发熟田八百八十九万四千余亩,未分发熟田九百二十六万亩,迁入汉民三十四万四千七百人。】

如果和朱由检说的一样,那不管当地的雨林有多么肥沃,但只要开垦为耕地,无需五年,土地就会因为大雨冲刷而营养流失,最后导致彻底荒废。

“倒也是……”朱聿键微微颌首表示认可,毕竟他们手中的银子不多,能迁移的百姓也不过只有十几万人罢了。

然而,让朱由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

按照五军都督府的奏疏来看,眼下上直十六卫,海军十二卫,皇城三卫,以及北军都督府的乌斯藏三营、河西十二营都已经装备了后膛枪。

“你这两年回家好好做些准备,顺带养养身体,国朝还需要你,你可不能先病倒。”

和他想法一致的,还有剩余各藩的藩王和郡王。

“这前后加起来,下官在海上的时间便已经花费了十年。”

现在大明是以一亿三千多万汉人来消化两千五百多万少民,这个消化过程会有些缓慢,没个几十年,很难让这些人有归属感。

【建设矿场一百二十四处,钢铁厂三处,产铁三万四千吨,钢七百吨。】

虽然成本大,但不至于会遭遇卡脖子的事情。

朱由检觉得徐霞客可能会因此很高兴,所以不免与他在火车上聊了起来。

朱由检想的很简单,那就是自己把该打的仗打了,然后朱由校和朱慈燃两代君王负责维稳就足够。

“十年时间用来看海,下官以为,已经足够了。”

似乎随着时间推移,当洪承畴进入四十岁的时候,他整个人也就不再着急了。

他坐在了椅子上,拿起桌上泡好的茶水抿了一口,木懿也跟了过来坐下。

不过,虽然大明有了十几万后膛枪步兵,但军械局却供应不了太多弹药。

带着下西洋的船队,徐霞客在腊月初三返回了大明天津港,结束了历时二十九个月的第二次下西洋之举。

谷寿一上车,立即就将自己这次下西洋的所见所闻全盘而出。

在徐霞客返回大明的时间里,吴阿衡、阎应元、颜胤绍三人治理地方得体,前后两年共开垦出水田七万三千余亩,水浇田二十六万四千余亩,合计开垦耕地三十三万七千余亩。

朱由检见状,笑着摇了摇头,紧接着想起了南昆仑监察使司的事情,不免问道:“南昆仑监察使司如何了?”

洪承畴说着,走到旁边搭起来的帐篷下。

“礼部侍郎徐霞客,奉旨下西洋归来,参见齐王殿下,恭请殿下安……”

唐藩马车上,前来接人的是唐王世孙朱聿键,而上车的人则是朱聿键倚重的唐国长史。

徐霞客说的东西,和他的从锦衣卫那里得来的消息差不多。

另外还有各类工匠六千人,以及瀛洲的女移民两万人,大明本土的移民四千人。

这件事情不是从这几年开始的,而是从大明打完诸藩就藩战争后,西欧各国就注意到了燧发枪的好处。

“是!”徐霞客激动地笑着上车,与此同时船队的各国长史也纷纷下了船,在码头见到了自家的藩王。

这次天主教和新教国家的三十年战争只会在大明的控制下愈演愈烈,不断拉长时间。

“况且,湖广、江西的移民可不仅仅来了麓川,也有部分去了这三省。”

这么一来,大明的国祚恐怕能达到四百年,因为剩余的土地足够百年兼并。

“没了土司的左右,加上朝廷给少民分发的十亩田地,开设的官学……你以为他们还会造反吗?”

哪怕当地可以开矿,但金银矿的出产是很慢的,除非他们和旧港一样有百万劳改工,不然每年的金银出产量,也不过就是二三十万两。

船梯搭在了码头上,紧接着从船上出现了一名身材消瘦的官员。

“只可惜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的田地少了些……”

“云桂黔三省土司皆被拔除后,当地虽说还是少多汉少,但总体还是以我汉家儿郎为主。”

“地方不错,和您寄给我书信上说的差不多,有金矿,土地肥沃,但是否会因为连续耕种而营养丢失,这不得而知,需要派驻人马耕种才能知道。”

从中亚到阿拉伯半岛,再到红海,利未亚东部,南昆仑监察使司,还有吉国、唐国、淮国三国的就藩地,以及北部的地中海,欧洲西南……

说白了,武器装备就是通过一场场战争来传播的,欧洲人在大明士卒手中的步铳上吃了那么多亏,不学习才是奇怪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个王朝都是大清,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乾隆。

“下官觉得,世间的风景太多,而海上的风景,下官已经用了五年时间。”

“今岁的米粮不错,留下五百万石,剩下的一千四百余万石分两批,一部分卖给南掌,一部分卖给云南、贵州、四川三省。”

这么一来、即便百年以后,唐国人口恐怕也不过百来万,粮食问题根本不需要担心,反正利未亚的昆仑奴很多,在唐国的教导下,他们会开垦耕地的。

徐霞客有些遗憾,但朱由检却一直带着笑意倾听。

“国朝疆域广袤,等第三次下西洋结束,你可以替朝廷、替孤、替万岁、替大明百姓走山访水,记载下国朝壮丽景象。”

眼下大明的铁路建设正在轰轰隆隆的进行着,其目的为的还不是巩固朝廷对边疆的控制。

洪承畴只要能巩固好麓川,那他当上首辅的时间也就指日可待了。

木懿的声音从洪承畴身后响起,随后便见他双手递来一本文册,而这本文册则是洪承畴今年在麓川的战果。

朱由检青睐孙传庭不假,但孙传庭的性格若是成为首辅,那必不得好死。

他接过文册,打开后一目十行的扫视了一眼。

这一过程中,大明宗藩体系下的国家,只要老老实实的苦练内功就足够。

目前顺天军械局的纸壳子弹年产是一千二百万枚,只够十几万后膛枪步兵训练加一次小型作战。

洪承畴带着一抹笑意抚了抚须,眺望着山下正在开垦荒地的劳改工,以及远处不断爆破修路搭桥的工人,心里满意至极。

这并非是说他不再与人攀比,而是他更能摸清楚朱由检的想法。

“很不错!吴监察使和颜、阎两位知府可谓奇才!”徐霞客给出了自己认知中的最高评价,并解释道:

唐国的长史叫做谷寿,是朱聿键在诸藩战争中的得力干将,因此他才会让谷寿作为唐国长史随行下西洋。

“你也不必沮丧,等第三次下西洋回来,日后国朝需要对海外诸藩、南州、旧港能巡查的时候,你便可以驾乘此船来乘风破浪了。”

之前大明的两次下西洋,说白了都是让诸藩愿意就藩,从而减轻大明的负担,因此投入上百万两银子下西洋是正常的。

对此,朱由检也笑着说道:“蒸汽机船也研制成功,两千吨的蒸汽机船会很快投产,不过不能参与第三次下西洋。”

但现在诸藩已经全部就藩成功,那再下西洋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因此徐霞客已经做好了下西洋被告停的准备。

“短暂休整了半个月后,下官带人东归,八月抵达了东昆仑府。”

“也对……”朱由检苦笑道:“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层不变,你看海十年已经很长了。”

也就是说,目前还有五十六万人没有换装成功,按照顺天军械局的生产力,最少还需要八年时间才能完成全员换装。

这些田亩开垦后第一年的亩产只有四十几斤米,第二年就涨到了九十几斤。

因此,稍微想了想后,朱聿键松了一口气,心里做好了让自家弟弟带兵先一步前往唐国的想法。

很快,马车的门也被打开,朱由检在车上一脸笑意的看着徐霞客,摆了摆手:“上车再说。”

“嗯……”洪承畴十分满意的看着文册上各种数额,但木懿却迟疑道:

“经略,虽说今岁移民近三十五万,但其中有十五万都是从云桂黔三省迁移而来。”

二人就这样看着山下劳改工开荒田地,瞅着远处工人爆破修路,十分惬意。

官员得到了指示便退下离开了,而洪承畴和木懿又继续看起了开荒爆破的劳改工们。

“只要操作得当,唐国百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出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

“砰砰砰——”

至于他们不肯吐出来的美洲殖民地,朱由检也有办法让他们让出来。

他很早就想过环游地球,但他也知道这对大明的国力消耗很大。

天主教的惨胜代表了后续新教还是会不断挑起对天主教的战争,继而爆发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这个我知道,不必担心。”朱由检早就通过锦衣卫知道了欧洲在加快燧发枪装备的事情。

“如何?”

结果不曾想,朱由检不仅没有停止下西洋,反而要直接来一场环游世界。

这并非没有改善的可能,比如朱聿键听后,当即就想到了大明眼下正在使用的化肥。

但他这人善于笔墨,嘴巴并不聪明,因此只能以再三作揖来表示感激。

“只是十三个月的时间,南昆仑府便兴起了一县九镇,开垦田亩十二万七千有余。”

太远了控制不到,太近的地方又还没吃透。

他已经通过朱由检给的一些手书和他编撰的书籍知道了地球是椭圆的,既然地球是圆的,那环游地球就不成问题了。

欧洲各国在推进燧发枪的装备,不过大明已经开始逐步换装后膛枪了。

“火车此物,真乃天物啊……”

眼下南昆仑监察使司一共两县十五镇,有兵马四营,合计一万两千人。

朱聿键略微皱眉,见状的谷寿则是作揖:

“殿下,恕下官直言,以眼下唐藩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并不用担心耕地的问题,我们能迁移的人太少,而当地的昆仑奴众多。”

当朱由检说出“环游世界”这四个字的时候,徐霞客第一反应就是震撼,第二反应才是激动。

“下西洋的事情做的不错,你暂时先回家休息休息,天启十五年,大明还需要伱再下一次西洋,不过这次不是去欧洲,而是环游世界。”

马车上的朱由检合上了所有书信,收回了信封里。

“只可惜下官回程时,水稻还没收获,不然恐怕能为殿下和万岁带来一些产自当地的稻米。”

“县城用石砌,砍伐的树木纷纷以我大明的风格建筑府衙、县衙,街道民居,当地已经有了皇店和集市。”

徐霞客出发前已经坐过了火车,但再次乘坐,他还是不免感叹。

说到这里,徐霞客不免眼神迷惘,似乎在回想那一日的所见所闻,不免说道:

因此孙传庭的头上一定会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只能是自己。

不过,相比较他们关心的就藩地问题,齐王府马车上的朱由检却在一边看西班牙费利佩四世、英国查理一世、法国路易十三等国王写给自己和自家哥哥的信。

乾隆在开疆拓土收复西域上值得称赞,但面对欧洲的燧发枪和各类机械却嗤之以鼻,这点是值得反思的。

总之各种见闻被他全盘托出,他也分析了一下唐国就藩在朱由检所画地的利弊。

“下官遵命……”

“为何?”朱由检皱了皱眉,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徐霞客被人威胁了,但……

眼下除了漠北和河中、西域三地还需要大明动武外,大明短期内已经没有了需要动兵的地方。

这其中,唐藩、淮藩、吉藩最引人瞩目,而他们的长史也纷纷上了他们王府各自的马车,见到了阔别两年半的自家藩王、世子。

这些银子发作军饷后,能用来移民的也就几万两,顶多迁移上万人前往唐国罢了。

徐霞客闻言点了点头:“虽然没有了解太多,但下官觉得,他们似乎在加快燧发枪的研制,恐怕与国朝有关。”

当十六声礼炮依次响起,天津港码头也呈现出了一副热闹的景象。

“因此,若是殿下不嫌弃,下官想在陆地上走走看看。”

从明代开始,世界就已经开始连接起来了,例如欧洲人使用大明的商品,大明使用欧洲人的火炮、火绳枪一样。

徐霞客对他作揖摇头道:“殿下,若是第三次下西洋结束,下官反而不想继续巡游大海了。”

“谢殿下成全!”徐霞客闻言,鼻头一酸,他本以为朱由检会生气,因此他已经做好了被罢免的准备。

却不想,朱由检心胸如此豁达,反而为他徐霞客个人的“私欲”想出了借口。

“替大明百姓走山访水,记载大明壮丽景象……”

这样的一句话,他徐霞客何德何能担当得起。

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354章 顶梁柱朱由检第296章 南征北讨内安民生第379章 对内反击第10章 局势艰难第19章 倔老头杨涟第90章 互市贸易的物资第496章 海陆夹击第156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349章 兴大案治大腐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268章 盐茶官营第97章 好皇兄要掀桌子第57章 解决兵员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24章 吾家有弟初长成第133章 谋划山西三镇第478章 农村包围府县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308章 酒税征收第339章 巡抚天下孙传庭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72章 番外(二十) 国策第231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327章 陕西民变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536章 和硕特归顺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431章 风云际变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63章 为戚家军扩军第113章 浙川援辽第3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332章 全陕赤如血第469章 风声鹤唳第509章 兴亡又如何第263章 俺叫李定国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24章 三龙同朝第359章 火烧草津城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286章 欲哭无泪虎蹲兔第404章 暗流涌动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519章 闲来无事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326章 小日子的好日子第441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679章 番外(二十七)天乾盛世第208章 各自出击第374章 火烧倭猪第37章 浙兵戚金第593章 未雨绸缪第37章 浙兵戚金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200章 来自皇兄的彩虹屁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121章 备战第228章 大都督朱由检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9章 忠心耿耿魏进忠第396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459章 男丁死而妇孺上第164章 事毕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466章 终末第540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06章 一墙之隔第280章 贪心的魏忠贤第246章 《明荷南洋条约》签订第695章 后记(十五)绍庆盛世第523章 荆棘第103章 蜂窝煤的火爆第661章 番外(九) 天启三十八年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549章 广州繁会第372章 稳坐钓鱼台第89章 银子不够花第358章 杀倭取赏第489章 摊丁入亩第554章 书不如人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卫第48章 狂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