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荆棘

“这西京城恐怕能容纳十万人生活了吧?”

“不止,足够二十万人生活。”

当杨炳文的声音响起,此时他正在与下了马车的金铉漫步在西京城的城墙上。

二人驻足在了一处箭楼前,而他们眼前呈现的,则是一个大半皆是空地的城池。

相比去年只有一个坊的坊市,眼下的西京城扩大了数倍,仅仅城墙便墙高五丈,顶宽四丈,底宽六丈,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

整个城墙的周长为二十里,面积一万六千亩,足够容纳二十万人生活。

尽管看上去那么大,但它仅仅是西京城的皇城,连内城都算不上。

作为皇城,其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

每处门楼有三重,分为闸楼、箭楼、正楼。

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整座城池修建在中轴线上,规划的道路分别是南北走向的朱雀大街,以及东西走向的长安大街,外辅以十二条坊街,六十条长巷。

这些街道目前依旧是土路,但杨炳文可以看得出它们有多么宽大。

“城建的图纸,殿下几次修改,几次推翻,最后根据西京城的特点决定了整座城池的格局。”

金铉动身一边环绕马道行走,一边为杨炳文解释道:“朱雀大街宽六十丈,长安大街宽五十丈,坊街分别二十丈,长巷分别十丈。”

“眼下只修建了皇城,并且只修建了皇城之中的长安坊、朱雀坊和常宁坊、永宁坊等四座坊市。”

“占地六千亩的齐王宫和两千亩的六部、都督府衙门都还没修建,更别提其它坊市了。”

二人说着的时候,也走下了城墙,来到了朱雀大街两侧四个坊市里的朱雀坊。

“朱雀坊主要是民居但也有衙门存在,西京城由淄博县和临淄县组成,淄博县衙门就建立与朱雀坊。”

青砖街道上,两侧是一排排民居,其中无人居住,因此杨炳文和金铉可以肆意穿梭,讲解着各处不同。

西京城内的民居,主要呈“纵三横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

虽然是民居,但坊内建筑整体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是一座大明典型的南方特色的家园林。

杨炳文走过来了许多小院,它们的布局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内雅外秀、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层次渐进。

整个坊市的民居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大明建筑文化与齐国气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这些院子占地都不小于三分吧?”杨炳文站在一处院子里,不由感叹。

“确实是三分院子(184平)。”金铉含着笑意点了点头,杨炳文闻言也苦笑道:“这院子放在大明,便是一些秀才也住不起。”

“那是以前了……”金铉吐出一口浊气,笑着应道:“反正开荒开出那么多木材,而且劳改工只吃粮食,不废银钱,这些院子造价也不过就是几石米钱罢了。”

“那倒也是……”杨炳文微微颌首,算是认可。

二人走出了院子,走在空旷的朱雀坊内,望着空荡荡的坊内,杨炳文也好奇问道:“这些民居,你准备了多少?”

“四个坊市,约两千民居,容纳一万移民不成问题。”金铉回应着,同时又说道:

“不过按照你我刚才的推断,恐怕这些民居要闲置两三年了。”

“倒也不会……”杨炳文摇了摇头:

“家父推断,十六年冬季应该就会迁移第一批移民,按照你刚才所说的十六年田亩数量,差不多可以移民三四万前来齐国,西京城最少可以收容一万。”

“今年我出发时,国朝南涝北旱,百姓受灾严重,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吃树皮草根的情况。”

“朝廷没有赈灾吗?”金铉停下了脚步,皱着眉头看向杨炳文,杨炳文却摇了摇头:

“可以说赈了,但也可以说没赈。”

说着,杨炳文就解释了起来,而金铉一听朝廷的政策,就知道齐王殿下在把百姓往外赶。

“长痛不如短痛,殿下做得对……”

金铉和几年前变了很多,如果放在几年前,他肯定会据理力争,但眼下他已经不再那么理想化了。

大明原两京十三省里,除了云贵、两广、陕川六省外,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人口稠密。

这次的旱情已经足够体现出许多东西了,既然有拖拉机,那向外开垦可开垦的耕地,进而移民实边是必须的,朝廷必须做出取舍,不能又要名声,又要实惠。

“成德和太子如何了?”

放下了民生,金铉开始询问起了杨炳文关于成德和太子朱慈燃的事情。

他上次听说两人的事情还是去年,现在过去一年,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还是比较上心两人关系的,毕竟在他心里成德是挚友,朱慈燃是弟子。

“听闻万岁让太子在都察院学习,不过学了两年,却并没有什么成效,想来也是,毕竟太子也才十二岁。”

杨炳文为朱慈燃开脱,但金铉却皱眉:“怕是太子贪玩罢了。”

显然,作为朱慈燃曾经的老师,金铉很了解朱慈燃的性格,如果没有严师督促,那朱慈燃的散漫性格估计学不了什么东西。

“确实有些散漫贪玩,不过太子倒是常亲近百姓,常体恤民力,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杨炳文笑着和金铉走出了朱雀坊,金铉闻言只能叹了一口气:“散漫也好,最好不会像万岁一样折腾……”

金铉对朱由校的感官确实不好,毕竟在朱由检总督内外国事,为了银子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朱由校却在忙着修宫殿。

三大殿和大定宫,仲夏宫的花费直逼八百万两银子,这八百万两银子放到现在都是能救活许多百姓的巨款,更别提在财政困难的天启前几年了。

在金铉看来,朱慈燃唯一的优点就是性子软,因此在他带朱慈燃看过了民生疾苦后,朱慈燃能了解百姓的不容易,这一点他和她叔叔朱由检相似。

性子软对君王来说不是好事,但对于百姓来说,君王性子软、不折腾就是天大的好事。

似乎意识到说的太多,接下来二人心照不宣的没有再提及政治,只是单纯的讨论齐国的问题。

他们这些对话都被跟在后面的官员记录下来,并且会在杨炳文返回瀛洲后,被送往京城,供朱由检阅览。

不过由于路途遥远,恐怕等送回去的时候,已经是天启十五年三月了。

二人继续聊着齐国,殊不知在同样是齐国大洋彼岸的欧洲正因为大明的干涉而彻底爆发了全面战争。

天启十三年十月,也就是西元1633年11月的时候,由于大明供应的硝石十分充足,西班牙所带领的天主教联盟军在捷克一带击败新教诸侯军队。

至此,捷克阶段的战事以西班牙的全胜告终,然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并不能容忍西班牙再度复活为欧洲霸主,因此在八月,法国与丹麦和瑞典、荷兰、英国组成联盟军,向西班牙人发起进攻。

由于辎重不足,后勤无法保障,西班牙军队败北,继而退出捷克地区。

丹麦军队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节节胜利,瑞典也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2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虽然比瑞典的参战比历史上慢了四年时间,但瑞典军队依旧在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带领下,在布莱登菲尔德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

同时,法国军队也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天主教联盟军作战,这也代表着三十年战争进入了全欧混战阶段。

不仅如此,当时间进入天启十四年后,瑞法联军在三月占领美因茨,在四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

天主教联盟军统帅华伦斯坦在五月与瑞法联军进行吕岑会战,双方没有像历史一样发展,这次天主教联盟军的军队依托充足的火药和瑞法联军打成了平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也没有在战场阵亡,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

不过,陆地虽然陷入了僵持阶段,但随着徐霞客带领船队离开,英国和荷兰的军舰犹如鬣狗般在海上寻觅西班牙商船,一时间西班牙的航道受到了严重威胁。

由于美洲的白银黄金无法流入西班牙,西班牙也就无法使用金银和大明贸易,因此费利佩四世准备向大明商议在美洲进行贸易,但他还没有决定是否要这么做。

一时间,这些各种情报被徐霞客留在欧洲的北镇抚司锦衣卫所收集,通过信鸽发往了大明。

信鸽带着消息抵达南昆仑,又前往小西洋,最后才通过小西洋抵达麓川的西海港,然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了京城。

看似很简短的一个流程,却足足耗费了五个多月,等消息送到朱由检手上的时候,已经是天启十四年的十月了。

“在美洲贸易倒是可以,但海上打不赢,他的航道怎么保障?难不成想让国朝的皇店船只跨越西洋把硝石送给他?”

身处十月的承运殿内,朱由检皱着眉头看着锦衣卫从欧洲收取来的各种情报,一时间便是连他也有些混乱。

丹麦和瑞典延后加入战争,法国提前加入战争,西班牙没有打输吕岑之战,古斯塔夫二世也没有战死疆场。

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能对战场造成多大的影响?这不用别人说,朱由检也知道,毕竟他本身就是大明最能打的将领。

历史上,正是因为吕岑会战中作为国王加主帅的古斯塔夫二世阵亡,才导致了瑞典的线列步兵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也因为战败和养寇自重而受到猜忌。

现在古斯塔夫二世没死,华伦斯坦勉强能与其对峙,那欧洲的局势就很有意思了。

西班牙虽然还能再陆地上保持战争优势,但航道上的硝石一旦中断,其火药产能会倒退回六年前。

没有了大明的硝石,西班牙就不可能制造出大量火药,在火力上绝对打不过新教联盟军。

只要大明不插手,西班牙会和历史上一样,连续被法国、丹麦、瑞典的军队击败,并且遭遇内部的农民起义,葡萄牙独立等恶性事件,最后在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战败,不得已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战争。

这些事情说起来很短,但实际上却用了十四年的时间。

总的来说,欧洲三十年战争已经打了一半,如果大明助力西班牙,西班牙有可能打赢三十年战争,继而三十年战争会延长,并且欧洲还会爆发第二次三十年战争。

如果大明不支持西班牙,那他顶多凭借眼下的优势,比历史上晚败亡几年罢了。

让西班牙获胜和惨败都不是朱由检想要的,他要的是西班牙惨胜,并割让在美利益给齐国。

不过,惨胜归惨胜,朱由检对西班牙的要求是分阶段的。

眼下西班牙在战争中陷入僵持,朱由检要做的是让西班牙继续战败,继而爆发危机感,然后割让北美的殖民地给大明。

只有完成这个目标,朱由检才会帮助西班牙,让它重新主导欧洲战场。

只要利用好西班牙,让其主导欧洲战场,再贩卖一些大明淘汰的军舰、火炮给西班牙,让其击败英国和荷兰的海上舰队,从而得到大西洋的海权,那朱由检就可以继而像英法、荷兰等国交涉,从他们手中得到北美和中美的殖民地。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就可以转而扶持英法和荷兰,同时让英法怂恿葡萄牙独立。

这事情一旦成功,那葡萄牙独立之后,朱由检可以和葡萄牙交涉来获得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继而渗透南美。

再往后就是不断地让英法压制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让西班牙不得不撤出南美。

作为条件,大明会将所有淘汰军舰都卖给西班牙,同时中断对英法、荷兰、葡萄牙的资助,让西班牙以丢失美洲殖民地为战争胜利的条件。

没了美洲,即便欧洲战争打赢了,西班牙也顶多成为一个封建体制下的农牧国家。

天主教虽然可以短暂胜利,但新教联盟也不会一直承认失败,第二次因为宗教而起的战争还是会爆发。

只要大明和藩国们不直接出兵干涉欧洲战争,欧洲的那些君主就不会想到全球政治上去,顶多停留在欧洲政治的阶段。

等他们把第二次宗教战争打完,齐国和诸藩早就在美洲和利未亚南部站稳脚跟了。

这种时候就算是欧洲达成了一个名义上的联盟,也不足以对大明宗藩体系构成威胁。

整个计划的实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其中从欧洲殖民者中抢回属于齐国的美洲殖民地,就需要大概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

当然,如果朱由检不高兴,他也可以选择在就藩后带兵横扫美洲,让西班牙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但是直面齐国的军事力量后,欧洲各国很有可能回意识到齐国和大明宗藩体系的军事实力,继而选择停战,并且形成一个欧洲联盟。

朱由检之所以要一步步来,就是温水煮青蛙,让欧洲各国觉得大明吃不下美洲,所以才没有直接动用武力,不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军事压力。

如果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大明的军事压力,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经济压力,那他们不停战反而有些奇怪了。

软刀子割肉才是最疼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意识到,想让西班牙让出北美和中美的殖民地,齐国必须得拿出像样的军事实力。

这股力量不能让西班牙感到恐惧,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无所谓,只能让他们感到压力,并且不能过重。

想到这里,站在承运殿窗口的朱由检拿起了另一本文册。

这是齐国天启十三年送来的文册,朱由检虽然还没有收到十四年的文册,但大概也能判断出齐国现在的情况。

“按照机械的数量,等到明年年底,应该最少能有五十万亩耕地,养活十七八万人应该不成问题。”

“金银矿和煤矿的出产也稳定在了六万两左右,养军队还是有些吃力,需要齐王府的支援。”

朱由检推算着齐国的情况,随后才转身对王承恩下令说道:

“以齐王府的名义,于天启十五年六月初一向山东、河南、北直隶、南直隶、浙江、江西等两京四省招募齐国军队。”

“暂时定为五营兵马,应募者、分发田地百亩。”

“天启十五年年底兵马先行,十六年底,其家眷举家迁移齐国。”

“奴婢领命……”王承恩先是应下,然后才询问道:“殿下,为何不继续用国朝的兵马驻扎齐国?”

“眼下如果招募五营兵马,那算上其家人,恐怕最少有八九万人马,齐国能承受得住那么多人吗?”

“况且,五营兵马,按照年俸十五两的军饷和五两的伙食支出,王府最少得支出三十万两银子。”

“您的俸禄和齐国的岁入,恐怕只能维持七年左右……”

王承恩有些担心,但朱由检却摇头道:“七年的时间足够了。”

“齐国的金银矿开采还没有步入正轨,等当地步入正轨,一年三四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并不算多。”

“算上我的俸禄,还有对齐国和大明的贸易,差不多可以做到收支平衡。”

朱由检算的很清楚,十六年年底才移民,他们要到十七年四五月才能抵达齐国,即便用上蒸汽轮船,也最快在二月抵达齐国。

大明的第二批工业区在天启十五年投产后,齐国能得到的拖拉机数量也会增长,到了十七年,齐国应该有不少于一百万亩耕地。

按照每户百亩的情况来说,大概还有五十几万亩的耕地缺额。

不过这没事,因为机械进度不够,大明还有人力可用。

“让杨文岳在明年输送十万劳改工前往齐国开垦耕地,十六年派二十万劳改工前往。”

“告诉金铉,让劳改工先解决树木和石头,然后用机械深耕,这样能提升开垦的速度。”

朱由检对王承恩交代着,王承恩也对他的命令全部应下。

做完这一切,朱由检才询问起了票拟的事情:“票拟的情况如何了?”

“赞成的有三万票,反对的有两万多票,弃权的有六十三万票,还有十四万官员没有决定弃权还是赞成、反对。”

王承恩的回应让朱由检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下,但紧接着还是不免有些担心。

六十三万弃权,这说明有六十三万恩科学子想要留在大明,因此干不出赞成废除衍圣公的事情。

六十三万接受了燕山教育的官员,若是自己走了,自家哥哥能斗得过他们吗?

自己那个天性散漫的大侄子,又能指挥得动五军都督府的那群新生武将们吗?

想到这里,朱由检背负着手,眉头紧皱的走到窗前。

他看着京城的漫天大雪,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看来,得加快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入阁事宜了……”

第323章 拿下郑主第262章 任重道远第668章 番外(十六) 侄不忍叔第414章 兄弟之争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539章 好景不长第629章 调教家兄第2章 最毒妇人心第564章 西征第143章 大反攻第87章 一团乱局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638章 交趾逸事第391章 谋国先谋身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75章 回京第210章 我粗鄙也第525章 培养大侄子第342章 乱国之人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65章 拂晓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561章 破屋太子第364章 上元佳节第191章 生擒徐鸿儒第614章 且进且退第351章 悯农者厌农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66章 泛江南势力第70章 真实的满清八旗第363章 《平缅事宜》第96章 扶弟魔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123章 天子阅兵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第368章 暹罗求救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275章 叶向高的提议第137章 训喀喇沁第265章 病来如山倒第442章 心慈手软洪督师第470章 精打细算虎墩兔第401章 天降正义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206章 杀辽商第529章 为兄消瘦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585章 收复西域第367章 八个心眼的颜思齐第598章 纸币金本位第577章 五国会谈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04章 建虏内斗第168章 监国琐事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586章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第425章 我徂东山第550章 治戎为长李定国第194章 诸王认怂第150章 大小曹第80章 少年纵马第101章 视察火器第691章 后记(十一)五反三正第575章 天无二日第690章 后记(十)绍庆新风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616章 债多不压身第151章 西南风紧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261章 天灾不断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161章 投石问路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207章 杀建虏赏百银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02章 齐国繁华第23章 兵部又来要银子了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444章 抓贪官不如杀胥吏第138章 直捣巴约部第175章 兵权才是道理第490章 师徒第172章 诸事繁杂第255章 狂飙六百里第535章 欣欣向荣第356章 印度洋的风第526章 粮食就是民心第247章 狗不能喂太饱第338章 家国和睦第350章 庙堂争锋第671章 番外(十九)皇储第639章 齐国新春第446章 天启第三次北伐(犁庭扫穴)第95章 藩王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