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为兄消瘦

“近来北直隶的物价,因赈济山西、陕西而上涨约两成,民间颇有怨声,认为是朝廷发行的天启通宝所导致的物价上涨。”

“殿下……这货币的发行,是否需要停一停……”

七月的承运殿内,当朱由检正因为天气燥热而略微烦躁的时候,李长庚的话,和他递上来的奏疏,则让他略微有些不高兴。

殿内,李长庚坐在椅子上,等待着朱由检的开口,而朱由检则是拿着手中关于物价的奏疏在皱眉。

【至六月三十,北直隶米价每石六百文,水鸡十五文,鱼虾十七文,鹅值钱二百余文,鸡五十余文,猪肉每斤值钱三十余文,食盐二十文,麸糠每石二百文,香油……】

这一本关于物价的奏疏,让朱由检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旱情带来的变化。

他没有记错的话,天启元年他在燕山练兵时,每石米也不过五百五十文,水鸡和鱼虾更是六七文,猪肉每斤二十一二文,麸糠也不过百五十文一石。

这么算起来,关于肉的物价基本都上涨了三成到五成,尤其是便宜的鱼虾更是上涨到了十七文。

当年他可是用鱼虾来给腾骧四卫充作肉食的,就现在这价格,要是拿鱼虾给明军充作肉食,那非得把大明朝吃垮了不可。

“渔价怎么这么高了?”朱由检放下了奏疏,心里清楚沿海百姓靠的就是吃鱼,如果渔价贵了,他们就只能吃继续吃米了。

“南北运粮耗费极大,许多船只都被征调去运粮,不然根本不足以让各省米价维持在眼下的价格。”

“皇店的渔船合计三万八千余艘,吨位超过五百吨的都被征调了,只有不到一万三千艘在海上打渔。”

“加上近年来冬季变长,渔民在冬季时只能往深海而去,渔价自然降不下来。”

“按照户部的统计,国朝内外渔家几近二十万家,大部分居于江南、两广、交趾、旧港,只有不到三成属北直隶和辽东、瀛洲。”

“瀛洲渔价便宜,但辽东和北直隶渔价却十分昂贵。”

“若是……”

“好了。”朱由检打断了李长庚的话,他只需要大概知道为什么渔价飙涨就可以了。

渔价飙涨他并不奇怪,毕竟按照历史走向,如果没有朱由检大力发展海贸和渔业,那崇祯年间北直隶的渔价可是能达到二十余文一斤鱼的程度。

眼下渔价虽然涨了,但总归来说是因为其它肉价太贵导致。

如果真的是百姓连鱼虾都吃不起,那米价涨幅不会才有这么一点。

“山西的移民情况如何了?”朱由检询问起了山西移民的事情,不过不是问李长庚,而是问角落里的王承恩。

“开年以来迁移平阳府、泽州、沁州、潞安府等地百姓三十余万人,按照今年入夏以来,山西南部滴雨未下的情况,估计下半年还能迁走二十万人。”

王承恩翻找了一下迁移司的奏疏,找到后回应起了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微微颌首:

“也就是说,眼下山西的人口数只有不到五百万了?”

“回殿下,确实如此……”王承恩作揖回礼,朱由检也看向李长庚:“山西的物价有降下来的情况吗?”

“回殿下,比起去岁,约下降一到两成,主要还是因为大同、太原和辽州、汾州降了雨,田里有了粮食,百姓人心安定所至。”

李长庚回答着朱由检的询问,并进一步对各省物价做了一个汇总:

“陕西、河西、四川三省的物价,眼下全靠麓川、山东、湖广等地的铁路转运物资来维持,和去岁没有什么变化。”

“米价上,陕西每石米六百文,河西每石米七百文,四川每石米四百八十文左右,山西则是降低到了七百六十文左右。”

大明的百姓收入,这几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了朱由检分军屯田那一年的收入,但物价比起当年可是上涨了四五成。

唯一能得到控制的只有米价,但以大明眼下的工业体量也很难控制下来。

如果蒸汽轮船、拖拉机的数量能翻十几倍,那倒是有可能让大明北方恢复到天启四年的米价。

现在大明的尴尬之处在于运力不足和开垦速度不够快,以至于东北耕地开发过慢,旧港、麓川、交趾三省多余的粮食运不出。

交趾三省米价基本都在每石三百文左右,并且米价还在随着当地劳改工不断开垦新的田地而渐渐降低。

长此以往下去,即便三省米价降到每石二百文,朱由检都不觉得奇怪。

提高运力这种事情不是朱由检脑袋一拍就能提高的,大明可没有那么多熟练的技工给他用。

因此面对物价的飙升,朱由检除了干着急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今年第二批工业区完成后,立马开启第三批工业区和第四批工业区的投建。”

朱由检对着王承恩下令,同时也对李长庚说道:“金融司调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给军备院建设第四批工业区。”

“下官领命……”李长庚应了下来,而朱由检则是在推算第四批工业区什么时候能全部投产。

大明的工业区建设以三年为单位,往往一个工业区全部投产后,第二个工业区会紧跟而上。

在银子的猛砸,和官学学子成为工人的背景下,下一个工业区往往是上一个工业区三倍的产值和产量。

例如眼下,随着第二批工业区在年底全部投产,大明的六年工业产能是每年两千四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七千二百台工业蒸汽机和两万四千台农用拖拉机。

大型高压蒸汽机基本都是作用于轮船、火车,工业蒸汽机则是投入各类工厂,至于拖拉机则不用多说。

除去每年需要送往齐国的三分之一外,留在大明的机器数量分别是一千六百、四千八百和一万六千。

火车车头还在不断地组装使用,不过每年的使用量也就在四五百左右,因此剩下的都可以用作轮船。

“天津船厂的技工在成熟后,可以派往其它几大船厂,第四批工业区也可以考虑在沿海和四川、湖广、江南布置了。”

“除去火车所需的机器,其它机器一律投入蒸汽轮船的建设。”

大明的蒸汽轮船,实际上就是木质的蒸汽轮船,想要建造钢铁的蒸汽轮船,目前大明的技术还达不到。

不管是焊接技术还是钢铁产量,大明都达不到用钢铁来建造船只的水准。

目前全力建设铁路,就已经消耗了大明七成以上的钢铁,想要制造钢铁的蒸汽机船,要么就是降低铁路建设的速度,要么就是提高钢铁产量。

前者朱由检不可能做,所以只能等着工业不断投产,继而增长的钢铁产量。

按照现在的速度,天启十八年就能等来第三批工业区,所有机械数量增长三倍,天启二十一年迎来第四批工业区,再度增长三倍。

如果朱由检天启二十四年才就藩,那他可以看到第五批工业区全部投产。

届时,大明的工业产能将达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甚至更高。

每年仅凭机械就能开垦上千万亩耕地,只需要两千万农民,就能将大明九亿多亩耕地种植、收割。

不过到那个时候,大明的耕地恐怕远远不止这个数量。

朱由检还在畅想未来,李长庚却见没有什么事情,作揖告退。

王承恩看着他离开,过了片刻才开口说道:“殿下,今年的拖拉机送往齐国后,齐国的拖拉机数量就能达到两万一千余台了。”

“后年齐国的工业区也能投产,年产六千台拖拉机,国朝这边是不是……”

“继续。”朱由检瞥了一眼王承恩,王承恩却脸色为难道:“按照机械的价格,王府的存银已经不足百万两了,顶多明年就要花光。”

王承恩说出了他为什么询问是否要停下运输的原因,因为朱由检曾说过,大明运出去齐国的东西,齐国都得支付金银才能运走。

这么一来、齐国的工业化速度自然很快,但齐王府的存银却消耗得更快。

朱由检花银子大手大脚惯了,往往心思都在国库上,没怎么关注过自家的齐王府库。

经过王承恩这一提醒,他才发现自己的齐王府库居然也要空了。

正常来说,齐王府的收入就是朱由检的那十几万两俸禄,然后再加上朱由检挂名打仗后的战后缴获、赏银分成。

不过这几年朱由检一直没有打仗,也没有挂名打仗,因此齐王府的收入自然就只有那十几万两的俸禄,加上齐国那边金铉命人开采的金银了。

齐国那边的金银矿开采速度一直上不去,总结下来还是劳改工不足,另外火药产量没有上去。

只要朱由检批准,当齐国的金银产能也会提高。

“让金铉放开手脚开采金银,瀛洲的劳改工,他也可以视情况调用,至于移民的事情,今年只接受工匠及其家属的移民。”

“火药的事情,也让金铉自己看着办,总之我每年要见到上百万两银子的产出。”

“奴婢领命……”王承恩闻言应下,但过后他还是说道:“即便有百万两产出,恐怕也承受不起每年数万台机械的运往。”

“承受不起?”朱由检嘴角一挑:“我这国不是为自己监的,是为皇兄监的。”

“既然眼下府里没银子用了,那作为哥哥,皇兄总不可能坐视不管吧?”

“你让人跑一趟,就说齐王府难以为继,请万岁发二百万两内帑作为膳食银。”

“二百万两膳食银?!”王承恩瞪大了眼睛,谁家一年吃二百万两膳食啊,哪怕天天抱着鱼翅熊掌啃也吃不完啊。

“嗯,二百万两膳食银。”朱由检端起旁边的茶杯抿了一口,看着还在发愣的王承恩,不免笑道:“愣着干嘛?快去啊……”

“诶……奴婢领命。”王承恩被朱由检的声音叫回了现实。

带着一丝窘迫,他走出了承运殿,然后以自己的口吻写了一本哭穷的奏疏,托了一个太监送往大定宫。

他千叮咛万嘱咐,让这太监千万不能好奇打开奏疏,不然就要了他的脑袋。

太监被吓了一跳,连忙点头答应,随后带着一队锦衣卫出了京城,策马向大定宫奔去。

虽然火车已经修通了,但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依旧要比火车快上许多。

赶在天黑前,王承恩所写的奏疏被送抵了大定宫。

满地木屑的大定宫避暑殿内,身材有些肥胖的朱由校正坐在椅子上,一边吃着应季的水果,一边手里拿着一本《游记》观看。

这游记的作者,不出意外便是朱由校的好大儿朱慈燃了。

他这几个月一直在看朱慈燃的游记,感受着从朱慈燃出发时的意气风发,到山西饥民时的无可奈何,再到陕西稍微贫苦的自我感叹……

朱由校总能在朱慈燃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下的变化,而眼下,朱慈燃即将抵达河西的嘉峪关。

三万里道路,十个月的时间显然已经走不完了,毕竟眼下朱慈燃已经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但他只走了不到四千五百里路。

相比较他,朱由校也一直在看徐霞客的游记,而徐霞客比朱慈燃还慢,目前才刚刚进入河西地界。

“十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了,燃哥儿得探访民生,弟弟应该多增加些时间才是。”

朱由校看着已经过去五个月的时间,他不免自顾自的抱怨了一下自家弟弟给朱慈燃的时间太少。

“奴婢也觉得,按照这速度来看,应该给两年时间才足够走完全程。”

魏忠贤献媚的附和,朱由校听着很受用,而此时王体干也走进了大定宫,作揖道:

“万岁,齐王府来了一份奏疏,是齐王以私家身份发来的。”

“私家身份?快!拿上来!”一听到这奏疏是以私家身份发来的,朱由校担心这是朱由检要就藩的奏疏,不免着急了起来。

王体干不敢怠慢,赶紧上前双手递过了奏疏,而朱由校也连忙打开阅览了起来。

当他发现这奏疏不是就藩奏疏时,他松了一口气,但他看到奏疏中说齐王府难以为继的时候,他又担心了起来。

只是,所有的担忧都在他看到“乞皇兄拨内帑二百万两膳食银”的这行字时荡然无存,不仅仅是荡然无存,朱由校差点血压升高。

“二百万两膳食银?!”

他几乎在破音的边缘,而他的话也让王体干和魏忠贤目瞪口呆。

二百万两?吃龙肉也没这么贵吧?这都够让二十几万百姓顿顿吃肉吃一年了。

什么膳食银,这分明就是抢银子!

“……”朱由校的手都在抖,他以为他摆脱了户部就舒坦了,却不想这回又来了一个吃大户的弟弟。

二百万两银子……他的内帑一年岁入才四百二十几万两。

“万岁……要不……婉拒一下齐王殿下?”魏忠贤虽然没看内容,但他看得出朱由校脸上的肉疼。

他试探性的询问,但朱由校却眼角抽搐的抬手:“不……不必……给他便是。”

“可眼下内帑拿不出二百万两啊……”魏忠贤有些窘迫,但朱由校的下一句话就让他滴血了。

“停止华阳宫和瀚海宫的修建,等秋收之后筹措二百万两银子给齐王府。”

“……”魏忠贤心在滴血,要知道华阳宫和瀚海宫,这两座宫殿的修建,他最少能赚一万两银子。

现在宫殿停了,他的银子也得打水漂了。

“是……奴婢领命。”心里哀嚎的魏忠贤,最终只能似哭似笑的作揖应下,而朱由校也抖了抖手上的奏疏:

“另外告诉承恩,让他把齐王府每天吃的东西给我列个单子,顺带告诉弟弟,给燃哥儿再放一年的假。”

王承恩和朱由检的笔迹很像,但朱由校一眼就能认出这奏疏出自王承恩之手。

他说让王承恩列个单子,明显是在逗弄王承恩,而给朱慈燃放假才是他的目的。

“奴婢领命。”王体干连忙应下,而旁边的魏忠贤已经精神恍惚了。

把奏疏放在一旁,朱由校才摸了摸自己肥胖的下巴。

他心里清楚,自己这副模样如果被自家弟弟看到,指不定要被自家弟弟埋汰成什么模样,因此减肥成为了他接下来的话题。

“即日起,避暑殿膳食银削减至每日十两,再转告弟弟,就说朕殚精竭虑,衣带渐宽人消瘦,膳食银已经削无可削,望弟弟替朕多吃一些。”

“额……奴婢领旨……”王体干不知道说些什么,有些语塞,过了片刻才连忙应下。

很快,趁着夜色,奏疏被批回,在第二日京城城门大开的同时送抵了齐王府。

彼时的朱由检刚刚从袁禧嫔的床上下来,婉拒了袁禧嫔说多休息的话后,便洗漱准备前往承运殿。

在他刚洗完脸的时候,便看到曹化淳一脸古怪的走进了存心殿。

“殿下,这是万岁批回的奏疏。”

曹化淳古怪的双手递上奏疏,朱由检也用毛巾擦了擦手上的水珠,接过奏疏打开了起来。

当他看到朱由校批准的圈红时不由一乐,再看到朱由校所说的什么“衣带渐宽人消瘦”的话时,脑海里不由响起了正旦节那天朱慈燃的话。

“我爹给人一种他受了委屈的感觉,但实际上我听我娘说,他在大定宫和仲夏宫玩的不亦乐乎。”

想起朱慈燃的这句话,朱由检立马就笑了出来:“这对父子……”

他没细说,而是往下看了看,在看到朱由校让自己帮他多吃点的时候,朱由检就知道,这厮是在哭穷,生怕自己下次又找上他。

不过自家哥哥,不宰白不宰。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合上了奏疏,对曹化淳笑道:“这下未来八九年的机械银有了。”

“有是有了,但殿下您这样,是不是有些太欺负万岁了?”曹化淳小心翼翼的开口,朱由检却白了他一眼:

“你真该好好去大定宫住几天,看看我那好哥哥到底是衣带渐宽人消瘦,还是腰间玉带紧的喘不过气。”

“每日十两银子的膳食银,都足够买一头牛来吃了。”

“担心他,你不如担心一下今日午时我们的膳食。”

朱由检说着曹化淳,曹化淳却知道这只是调侃,因此不免笑道:“若是殿下想,承运殿也能按照每日十两银子来做三膳。”

“伱明知道我说的是调侃。”朱由检正在被女官们换衣服,因此对曹化淳的调侃很是无奈。

“奴婢也是……”曹化淳笑着回了一礼。

倒是在二人调侃时,袁禧嫔也穿着中衣走出了寝宫,听到了两人的对话。

“殿下的膳食银确实该提高一下了,王院使说过,殿下长期劳累,得补补身子。”

袁禧嫔接过了女官手里的活,替朱由检穿衣。

她的话让曹化淳忍不住点头,因为朱由检的膳食银确实太少了。

“每日一两二钱,每顿四百文,这已经不少了。”

朱由检带着抹笑意,低头看着为自己更衣的袁禧嫔,在他看来,自己的膳食银确实不少。

每天一两二钱,一年下来就是四百多两,这样的膳食标准,朱由检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多的他也吃不了太多。

“四百文是不少,但您是齐王殿下,不能吃的连京中的一些富商都不如吧?”

袁禧嫔为朱由检穿好了衣服,女官也抬来了椅子让他坐下。

袁禧嫔抱怨的同时,也在为朱由检梳理头发,束发戴冠。

“齐王又如何?还不是血肉之躯。”

“百姓吃得,我就吃不得了?”朱由检笑着安慰袁禧嫔:“若不是你一直让我多吃些,我倒是想像燃哥儿《游记》中所写的一样,时不时来几日野菜拌稀粥。”

“殿下要是那样吃,那后宫里的诸位姐妹和孩子怕是连荤腥都不敢沾了。”

袁禧嫔为朱由检束发戴冠,朱由检见她停下举动,也站起了身,转身不顾众人的目光抱了抱她:

“那就得齐王妃多安抚一下他们了,别把孤的妃嫔和子嗣们饿到。”

说罢、朱由检趁着袁禧嫔害羞,转身带着曹化淳走出了存心殿。

等袁禧嫔回过神来,她只能对着朱由检的背影埋怨:

“不顾自己身子,日后难受了,殿下可别让我伺候。”

话虽这么说,但袁禧嫔身边的女官都知道,要是齐王难受了,恐怕齐王妃得寸步不离的伺候着,因此众人不免低头笑了笑。

第388章 筹谋基础教育第568章 三龙同朝第317章 旱情不断第280章 贪心的魏忠贤第270章 吹响革新的号角第105章 士绅贪婪第35章 魏忠贤的献媚第181章 裁撤辽镇第487章 苦练内功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458章 北山血战第161章 投石问路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517章 走山访水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议第453章 硝烟四起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48章 新人胜旧人第567章 兽穷则啮第126章 御马监变化第497章 白骨露野第426章 帝位不稳第462章 哥舒夜带刀第494章 喜讯不喜第596章 今岁打老虎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416章 骄兵悍将第455章 天时地利人不和第99章 争锋相对第477章 良心难安朱由检第116章 吸血虫的勋贵第83章 老粗鄙的熊廷弼第312章 筹备南征第101章 视察火器第225章 第两百二十四 革新勋贵第488章 江南不偏安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256章 三娘子留下的走私罪证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卫第18章 国丧第218章 犁庭扫穴第643章 百姓赖安第617章 暗手明了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458章 北山血战第37章 浙兵戚金第362章 未老先衰朱由检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584章 风吹到西州第148章 东林想变法第447章 建虏北狩第415章 南征北讨敢当先第165章 强藩反应第162章 宗室问题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553章 藏民致富第157章 群臣逼宫第588章 远洋归来第400章 南亚困局第12章 伸手锦衣卫第44章 听墙角的起居注官第482章 小民营生第398章 齐王选妃第587章 西京繁华第632章 齐王待我第677章 番外(二十五)旧时代第337章 多方云动第486章 发兵平缅第612章 金铉返京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186章 明金布局第556章 惶恐滩头第266章 多方震动第75章 回京第61章 高标准养军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26章 截胡工部第47章 国之柱梁孙传庭 忠心耿耿洪承畴第515章 名将陨落第318章 兵不血刃第480章 战后疾苦第524章 老谋深算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321章 外战内旱第559章 零丁洋里第693章 后记(十三)工农罢工第675章 番外(二十三)北倭南缅第243章 自取其辱的土默特第364章 上元佳节第502章 京中轶事第335章 能查而不可查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86章 上架感言第481章 扬帆起航第285章 生擒朱由检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亚欧战争第149章 闯王来了第547章 商贸繁荣第94章 新朝第一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