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水陆大会——取经人的冠冕仪式

兑现了之前在地府许下的两个诺言,太宗皇帝紧接着就是筹备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水陆大会”。【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那消个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眼看着事情进展蛮顺利的,不料半路杀出个傅奕【上疏止浮屠】。这个傅奕白做了这么多年小领导了,完全不能领会大老板的意图。太宗皇帝让他【选举高僧,修建佛事】,这可是个无上光荣的美差啊!领导对你多信任啊!可是这个傅奕一点也不知趣,立即上疏说世上根本就没有佛。真是让太宗大跌眼镜!没办法,领导总不能跟你一般见识吧。像个泼妇似的跟你在朝堂比试口水这种活儿,还得交给相关人等。于是,太宗把这个奏折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商议商议。于是,宰相萧瑀出班解围,给了傅奕一个当头棒喝。结果,两个人就在朝堂上辩论起来了,好像傅奕还占了上风。

萧瑀同志虽然识得领导心意,奈何是水平不够啊。太宗皇帝又把张道源和张士衡找来询问。在萧瑀战败的情况下,这个意图就很明显了嘛!于是,二人说了一段废话,言及【三教至尊而不可毁,不可废】。也就是打了个马虎眼,请皇帝圣裁。于是,太宗皇帝就顺这个台阶上高楼了,乾纲独断,一锤定音,决定三教并立。虽然还只是并立,但是佛教终于争得了一席之地,也算是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了。这可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啊!大乘国际股价疯涨数百倍,大盘因此狂飙三万点。这真是,人人建仓个个赚,“不周山下红旗乱”啊!并且,【自此时出了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佛祖的“东扩大计”还有了法律保障。因此,辩论的实质不是要不要弘扬佛教的问题,而是要借此机会做好相关的佛教宣传工作。本来没人在意佛教,现在一场辩论下来大家都注意到这事了。此处化用了“指桑骂槐”之计。

自此,观音传经计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佛教获得了国家法律的明文支持,僧佛的地位都大大提高。借助政府的信誉,这弘扬佛法、争取善信的业务就好做得多了。

名正言顺之后,太宗立即着手“水陆大会”的具体事宜。首先命魏徵与萧瑀、张道源三位【邀请诸佛,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设建道场】。这三个人领了圣旨,立即成立了一套班子,建了一套房子,买了一辆车子,前前后后着实忙活了一阵子。最后,【内中选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这个人正是陈玄奘。

当选理由?【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这恐怕也是魏徵从中操纵的结果。陈光蕊父子的命运与这个魏丞相紧密相连。若说唐僧的根源好,这确是事实。父亲是状元,外公是宰相,可算是官宦人家,背景显赫了。但是,这【德行又高】,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没有看到过任何这方面的报道。在组织上来看,核心决定提拔周围,是从来也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其实,选取唐三藏作为取经人的真正原因就是一个:根源好(皇族后裔)。就是这个原因,菩萨选择了金蝉子转世投他。然后,其他的原因都是因为他是金蝉子转世而设的。真正的选择是在唐僧出生时作出的。现在只不过是找个理由把他从幕后推到台前。所谓德行好、理论强都是胡说八道。从后面的取经经历来看,唐僧德行一般,没什么光辉之处。佛学理论更是一般,经常被悟空教训,这一点也是他们师徒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陆大会”正在筹备阶段,菩萨突然现身,送九环锡杖和锦襕袈裟来了。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水陆大会”之前把袈裟和锡杖送出,而不在取经人选出来之后再送出袈裟和锡杖?这样不是更好更合适吗?因为到现在为止,除了内部人之外,谁也不知道还有取经这回事儿呢。目前为止,选唐玄奘是作为“水陆大会”主持人的,不是作为取经人的。而佛祖说得明白,这两件宝物是给取经人的。因此,可以断定菩萨早就选好唐僧了(取经结束时,功曹揭谛们记录的八十一难目录,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要在取经人选未定之前把宝物送出来,就是要唐僧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果然,当菩萨向唐王点出只有取得大乘佛经才可以超亡度脱的时候,唐王才知道要到西方取经这回事儿。唐王刚开口问及谁人肯领旨西行的时候,唐僧即出班领旨谢恩。唐僧能不出来吗?东西收了,也风光过了,你不出来谁出来?唐僧真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早知道领这两件玩意儿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打死他也不会领受啊。唐僧的命运是被菩萨一步一步算计好了的。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机会,谁让他是金蝉子转世呢?

临走的时候,唐王宝殿上又送出一件宝物紫金钵盂给唐僧。唐僧领了文牒及宝物,由唐王送至关外,即出关西行。这一天正是大唐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前文说过,这里有个“贞观十三年”的重大历史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附录里面说过,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成亲是在贞观十三年,唐僧出生也是在贞观十三年。可是这里说取经也是在贞观十三年开始的,这不是很矛盾吗?唐僧一出生就去取经啦,这还了得。这里是作者写错了吗?附录里,没有照顾到后文的时间安排吗?不像。

附录第一段和第九回第一段,有两句话是一模一样的,【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这个并不是千古名句,为什么在这里重复出现了呢?紧接着这两句,两个时间都出现了,作者不可能注意不到。那么为什么偏偏说不通呢?其实,还有一个时间也是在贞观十三年,那就是菩萨来到长安城选取取经人也是在贞观十三年。这里的重复出现旨在说明一个问题,贞观十三年发生的怪事都与菩萨有关,都是菩萨在暗中操控的,比如名不经传的妙算袁守诚,皇宫闹鬼,太宗魂游地府、死而复生,等等,这一切都在同一个时段发生,难道都是巧合吗?因此,附录里面的贞观十三年是不作数的,只是用来印证这一切都是菩萨操控的,菩萨是在贞观十三年来到长安的。

第26章 献瓜人死而复生,唐王受敲诈第120章 背负青天 (2)第117章 黄金宝塔 (1)第9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1)第58章 真假美猴王——一嘲声东击西”的经典之战 (2)第40章 白骨夫人——为吃唐僧肉而牺牲的第一妖 (2)第113章 玉女心经第48章 车迟斗法——高手过招了无痕 (2)第105章 英雄逐鹿 (4)第42章 奎木狼——玉帝密使 (2)第27章 大相国寺——一笔唐王还不了的债第87章 唐三藏陷空遭劫孙悟空“扶灵”上访 (3)第44章 乌鸡国悟空双中计第49章 车迟斗法——高手过招了无痕 (3)第30章 八十一难何其难第95章 玉华纷争中三个值得怀疑的人与妖 (3)第71章 皇榜背后的另一桩谋杀案 (2)第63章 佛宝舍利子的命运与豪门恩怨 (2)第63章 佛宝舍利子的命运与豪门恩怨 (2)第56章 女儿国情事——特工蝎子精的命运悲剧 (3)第58章 真假美猴王——一嘲声东击西”的经典之战 (2)第71章 皇榜背后的另一桩谋杀案 (2)第41章 奎木狼——玉帝密使 (1)第39章 白骨夫人——为吃唐僧肉而牺牲的第一妖 (1)第59章 真假美猴王——一嘲声东击西”的经典之战 (3)第74章 黄花观的秘密 (2)第37章 五庄观情归何处 (1)第11章 美猴王中计反天庭 (1)第86章 唐三藏陷空遭劫孙悟空“扶灵”上访 (2)第112章 芭蕉情缘 (3)第45章 红孩儿系出名门离恨天 (1)第39章 白骨夫人——为吃唐僧肉而牺牲的第一妖 (1)第69章 皇榜背后的一桩谋杀案 (3)第84章 镇海禅林寺的那一夜 (2)第65章 小雷音寺:解铃还需系铃人 (2)第37章 五庄观情归何处 (1)第62章 佛宝舍利子的命运与豪门恩怨 (1)第74章 黄花观的秘密 (2)第8章 须菩提的神秘面纱 (2)第121章 天上人间 (1)第40章 白骨夫人——为吃唐僧肉而牺牲的第一妖 (2)第10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2)第46章 红孩儿系出名门离恨天 (2)第119章 背负青天 (1)第93章 玉华纷争中三个值得怀疑的人与妖 (1)第6章 孙悟空的前世今生第93章 玉华纷争中三个值得怀疑的人与妖 (1)第36章 莫家庄誓师大会第9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1)第110章 芭蕉情缘 (1)第28章 水陆大会——取经人的冠冕仪式第107章 谁主沉浮 (2)第19章 喋血江州——唐僧的恩怨情仇第88章 灭法国的秘密会晤第22章 经动天下——唐太宗的取经梦第111章 芭蕉情缘 (2)第12章 美猴王中计反天庭 (2)第104章 英雄逐鹿 (3)第98章 天竺迷雾 (1)第81章 八戒巧破“偷天换日”计 (1)第34章 观音禅院里的一把火 (2)第10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2)第50章 通天河灭门惨案 (1)第48章 车迟斗法——高手过招了无痕 (2)第86章 唐三藏陷空遭劫孙悟空“扶灵”上访 (2)第40章 白骨夫人——为吃唐僧肉而牺牲的第一妖 (2)第38章 五庄观情归何处 (2)第56章 女儿国情事——特工蝎子精的命运悲剧 (3)第9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1)第65章 小雷音寺:解铃还需系铃人 (2)第48章 车迟斗法——高手过招了无痕 (2)第78章 真假唐僧 (1)第115章 玉女心经(3)第91章 竹节山背后的战略——农村包围城市 (1)第5章 神仙,还是妖怪? (2)第89章 轻取隐雾山 (1)第55章 女儿国情事——特工蝎子精的命运悲剧 (2)第85章 唐三藏陷空遭劫孙悟空“扶灵”上访 (1)第32章 沙悟净——千古伤心人第73章 黄花观的秘密 (1)第36章 莫家庄誓师大会第114章 玉女心经(2)第12章 美猴王中计反天庭 (2)第45章 红孩儿系出名门离恨天 (1)第10章 李天王的绥靖政策 (2)第44章 乌鸡国悟空双中计第91章 竹节山背后的战略——农村包围城市 (1)第108章 谁主沉浮 (3)第72章 盘丝岭与七仙女第28章 水陆大会——取经人的冠冕仪式第41章 奎木狼——玉帝密使 (1)第33章 观音禅院里的一把火 (1)第69章 皇榜背后的一桩谋杀案 (3)第105章 英雄逐鹿 (4)第16章 蟠桃大会,梅开二度 (2)第79章 真假唐僧 (2)第2章 引言第38章 五庄观情归何处 (2)第58章 真假美猴王——一嘲声东击西”的经典之战 (2)第34章 观音禅院里的一把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