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再议盐政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今天搬家,在忙,不会平白无故的召见自己,当下,钟进卫不敢怠慢,带着五名东厂护卫前往紫禁城觐见皇上。

来到文华殿后,发现里面除了崇祯皇帝之外,还有东厂提督王承恩,户部尚书毕自严,甚至还有内阁辅臣温体仁都在。

崇祯皇帝现在已经明白当前的内阁中,温体仁是能干实事的,又清正廉洁,一心奉公,没有其他人的小心思。所以他已经开始自觉的遇事,就把温体仁叫过来一起商量了。

钟进卫看这些人,猜测应该是盐政的事情。

果然,钟进卫行礼完毕后,崇祯皇帝开口对他说道:“钟师傅,盐政革新之事,我和诸位臣工已商量过了。他们对你的盐政看法颇觉新奇,尚有一些疑问想询问于你。”

“哦,谁有问题,请说。”钟进卫一点意见都没有。

盐政一直是户部尚书直管的,对于此事,毕自严一直比较头疼。自从袁世振去职之后,盐税上交户部国库的数额是逐年下降。

毕自严甚至都打算向崇祯皇帝上疏建议重启袁世振来打理两淮盐政,以补国库连年亏空。

但没想一大早就被崇祯皇帝叫来议事,说的就是盐政革新之事。毕自严先看了奏章,然后又在王承恩的解释之下,对盐政的两次革新,都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对官盐价格下跌,不仅有利于国家,还有利于百姓的观念,更是新奇,却又不得不承认有道理。

毕自严自从当了大明的管家之后,连年的亏损愁得他的头发都白了。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都是因为国库亏空,拨不出军饷而死。

一方面是连年战争的军费不断增长,另外一方面大明北方地区灾害连连,收不上税,甚至需要减税赈灾,还有朝廷内的东林党人不断为“民”请命,革除各项税收。这户部尚书真不是人当的,这话,户部尚书正妻的耳朵都要听出茧子来了。

现在对毕自严来说,只要有人能提议增加国库收入的,他一概双手双脚支持。

眼下既然皇上准备革新盐政,提高国库收入和百姓的生活水平,他自然是高兴万分,恨不得立刻实施。但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是有疑问。

崇祯皇帝就把当事人钟进卫给召了来,当面问比较靠谱。

毕自严看着钟进卫,诚恳地问道:“中兴伯,你说的这个加大食盐产量之法是不错,可你说按盐丁所献产量分级奖励,这个如果奖励,朝廷没钱啊!”

果然是户部尚书,一开口就是和钱有关的。

钟进卫听了一愣,还真是,自己倒没有考虑过这事。

钟进卫试着回答道:“记账如何,等收到了盐税后,再拿出来兑换给盐丁?”

温体仁插话了:“中兴伯,你初次实行这个奖励措施,首先就是要立信。昔日商鞅之政,还需先百金重奖城门搬木之人。你要是采取记账赊欠方式,盐丁怕是不会信。”还是温体仁的从政经验丰富,一下就揪出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

毕自严站自己角度,补充道:“就算盐丁能信朝廷会兑现承诺,但等收到盐税后,再去付给盐丁银钱,这盐税怕也是所剩无几了。”毕自严自然知道这个法子真要实行的话,到时候食盐产量的爆增是显而易见的。

钟进卫一听还有这么多不利因素,只好放弃了记账的方式,又低头想了起来。

忽然,他想起,后世旅游的时候,有员工内部票的事情,脑中灵光一闪,有了。

于是,钟进卫兴奋的一拍自己的脑门道:“我有办法了。”

崇祯皇帝一直在关注几个臣子的对话,希望能尽快解决完问题,把盐政革新付之实施,国库能早点收到大把大把的银子,挤死为富不仁的大盐商和私盐贩子。

但见户部尚书的一个问题,都好像解决不了,急得不行,正准备问话的时候,听钟进卫说有了,连忙道:“钟师傅,有何主意,快快道来。”

钟进卫呵呵一笑,向崇祯皇帝拱手一礼道:“朝廷可以用盐作为奖励,设定奖励等级后,给盐丁出具食盐使用证明,相当于盐引吧,盐丁可以合法的拥有这部分盐,自己用或者卖都可以。这样既解决了朝廷没钱兑换奖励的无奈,也让盐丁有利可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顺带着还能恶心下大盐商和私盐贩子。”

殿内众人细细一思钟进卫的提议,觉得在目前处境下,这应该是唯一可行的法子,也不用费朝廷一个铜板,只是开张证明的事而已。

殿内人等都同意了这个做法,那么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

“中兴伯,第二个问题,如果用开中法,以粮换盐引,则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存量盐引和新盐引的兑换先后问题;其二,中兴伯所建议之法是想把盐利从旧有大盐商手中夺过来,可若是大盐商也以粮换盐,岂不是仍然无法夺其利?”

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家都习惯的把目光看向钟进卫,看这位足智多谋的中兴伯如何解决。

钟进卫思量了下,说道:“可以以朝廷急需之名,鼓励商人把粮食送往灾区,东北战区,边军之地兑换盐引。因此,此盐引就要马上兑现,商人才有动力。当然,朝廷言而有信,旧有盐引也是要兑换的,可以打破盐引次序,按照新旧盐引一半一半兑换掉。另外由于加大了食盐产量,朝廷进行估算后,可以承诺多久时间内把所有盐引兑换完毕,过期作废。”

最后一句话听得众人一怔,过期作废。这也要有?毕自严问出了大家的疑惑。

钟进卫笑笑,解释道:“等以后产量增加了,可能就需要大量仓库来保存食盐,而不是现在这样的,食盐不够兑换。而建大量的仓库来保存食盐,会花一大笔开支,维护也需要成本。到那时候,有些盐商觉得盐引随时可以兑换都不缺食盐,就不急着兑换,放在官仓,等用了再来兑,白白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另外,过期不兑换的还有一个好处。”

“还有何好处?”没想崇祯皇帝和毕自严异口同声的问道,文华殿内呵呵笑成一片,让殿内的气氛更是融洽。崇祯皇帝一点不满都没有,只要能解决问题,朕都喜欢。

钟进卫也不卖关子了,道:“过期不兑换,说明朝廷有底气兑换所有盐引,商人就有了信心。现在他们不就是缺对朝廷能不能兑换盐引的信心嘛。”

“但过期不兑换,也可能是朝廷没盐可兑而过了期限怎么办?”崇祯皇帝这下没有抢先问了,让主理盐政的户部尚书问话。

钟进卫满不在乎的道:“那就盐引加倍,管盐的官革职。”

除了崇祯皇帝外,其他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这也够狠的。崇祯皇帝却很喜欢,够自信,够魄力。

钟进卫在一边解释道:“不如此,不显得朝廷的底气;不如此,不足以让产盐的官员尽心尽职。”

这么一说,大家倒觉得这点也是很有必要了。说实话,现在朝廷在各方面的信誉都不咋的,如此加以重视倒也合情合理。

“至于第二个问题嘛,可以去除粮食兑换盐引的数量限制,就是只要老百姓自家有余粮,都可以拿去兑换盐引,只要够盐引的数目就成,但数目太小的话还是不好。当然,以往的大盐商要以粮换盐,也没问题,欢迎。朝廷要的就是大量粮食来救灾和作为军资打建虏。其实,他们还不得不这么做。”

“何解?”这次是崇祯皇帝问了,他很关心大盐商的问题。

第476章 论证新军第636章 研究蒸汽机的最佳人选第729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第498章 藩王会议(8)第569章 汉奸是最大祸害第137章 得意建虏第61章 布告第415章 大明央行的必要性第770章 绝了最后的希望第668章 明军等死吧第18章 算计第197章 不抛弃也不放弃第364章 龙子龙孙第674章 留人质安军心第597章 胜利者第613章 怕了侯爷第164章 定期体检第648章 吐血第309章 前功尽弃第563章 郑芝龙的惊诧第592章 明军太凶残了第225章 再访教坊司第633章 一口茶水喷了出来第251章 打赌第693章 葡萄牙人的妥协第76章 个人所得税第66章 汰兵第210章 反腐难啊第152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第250章 红衣大炮第815章 改土归流第225章 商人逐利第269章 阻击建虏第815章 改土归流第772章 高瞻远瞩第16章 面圣第556章 就是本官放得火第428章 关宁现状第226章 能环保就环保第154章 已有改观第515章 持久战第712章 流放罪囚要慎重第228章 建虏细作第444章 皆大欢喜第744章 狙击手部队第250章 红衣大炮第567章 烦恼第745章 个人魅力不够么第572章 各有算计第7章 变故第415章 大明央行的必要性第132章 开民智第441章 票号之议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491章 藩王会议(1)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863章 有无学问第830章 真正的效果第750章 祖大寿的愿望第271章 为什么而战第419章 大明烟草的危害第107章 乔迁之喜第509章 绑架范文程么第38章 两策之论第340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第95章 脱险第830章 真正的效果第460章 冰棍第300章 宣传第824章 市舶司困境第167章 纸币定样第496章 藩王会议(6)第773章 皇太极的遗愿第266章 屠城第715章 追债第344章 白杆军现第839章 我爱故我在第136章 京师风暴第848章 不愧为隆武帝第15章 偷鸡不着第360章 灾情第212章 昌黎解围第82章 你家出大事了第429章 到家不得入第175章 小民的看法第191章 都是以权谋财第537章 猪头参将第441章 票号之议第240章 献女邀宠第225章 再访教坊司第178章 官官相护第806章 执着第759章 急转直下第818章 虎头蛇尾第700章 布局交趾第683章 没船真不方便第736章 大明的优势第34章 阎应芳第10章 遇刺第305章 辽东汉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