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官员俸禄

钟进卫想了一会,理了下思路,就抓起毛笔,准备记到纸上。

可写了几个字后,钟进卫还是放弃了,不说写繁体字,就是用毛笔字来写简体字,都力不从心。毫不容易把字写小了点,结果手一抖,一滴墨下去,这张纸就废了。

钟进卫直接把毛笔搁下,问站一边磨墨的李思敏道:“你会写字么?”

李思敏一怔,没想公子会问自己会不会写字。脸色有点微红,不过就这点灯光还看不出她脸色的变化,她低声答道:“奴家没读过书,不会写字。”

阿奇不在,真是啥都不顺手。我决定了,府里所有人都要学会写字。钟进卫心中暗暗决定。

李思敏不会写字,钟进卫写不好字,这晚上的事就先算了,明天再说。

崇祯二年十二月三十日晨,中兴伯爵府里的人,早早开始忙碌起来了。

钟进卫有点认床,也早醒了,想起今天是大年三十,就不再睡懒觉。

梳洗完毕,来到堂前院子的时候,于海宁作为管家,第一个过来见礼。

钟进卫看到于海宁,想起昨晚之事,就问他道:“于叔,你读书认字的吧?”

“是的,公子。”于海宁不知道钟进卫为什么问这个,但也如实回答道。

“好,你把府里所有的人都召集过来,我有话要说。”钟进卫吩咐。

于是,过了一会,所有人都站到了院子里。看着堂前屋檐下,站着六个威风凛凛的东厂番役,拱卫着他们身前的中兴伯,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事情。

等于海宁汇报说人都到齐了之后,钟进卫清了下嗓子,问道:“你们当中读过书,写得字的人举手。”

于海宁举手了,于长俭也慢慢的举起手来,于长俭的儿子也想举手,被他娘打了下去。然后,没然后了,就两个人举手。

钟进卫看看底下这么一大群人,就两个会读书写字,摇摇头,却又在意料之中。

“你们想不想读书识字?”钟进卫大声问道。

底下的人面面相觑,公子这是怎么了,难道要让我们都去读书识字,没听过有那个府上的老爷会这么做的啊。

底下三三两两的响起几声想学的声音,其中以儿童的声音最为响亮。

“你们这一群人,还不如几个小孩子有上进心,想不想学的,大声告诉我。”钟进卫说到后面,大声吼道。

读书,写字,这是成为上等人必备的能力,没有人会不愿意。

“愿意。”这次声音就响了。不过喊完之后,底下有几个大男人不好意思的互相瞅瞅。

“好,于叔。”钟进卫找于海宁。

“在,公子。”于海宁本来就站在前排,听钟进卫找他,就出列答道。

“你来教大家识字。每天教几个,争取把他们都教会能读书写字。”

“这...”于海宁没想到钟进卫不是请先生来教,而是让自己教。他转头看看院子里的男女老少,心里不禁涌出一股荒谬的感觉。

“怎么了,有什么难处吗?”钟进卫不解的问道,每天挤几个小时来教下,应该花不了多少精力吧。

“公子,这么多人,笔墨纸砚,桌凳书籍,都要不少银两,而且,老汉一个人,精力有限,教这么多学生,怕是教不过来。”于海宁诉苦。

“哦,不用你们以前的那种教学。简单的来就是了。只要求能教会他们识字,写字就可以了。想考状元的,单独来跟我申请。”

底下的这群人听公子这么一说,都呵呵的笑了起来,考状元,祖坟上没有这青烟。

“公子,那该如何教呢?”于海宁还是比较困惑。

钟进卫没有回答他的问题,看看底下,发现自己之前收的那个李老四在那边笑得很贱,就直接叫道:“李老四,出来。”

多亏了那些行刑的亲卫看在监军的份上,下手比较轻,李老四的屁股已经好的差不多了。

他见钟进卫叫他,吓了一跳,难道是自己笑的太迷人,把公子的火力吸引过来了。

钟进卫看到越过众人,走到自己面前的李老四道:“你去买一些大木板,嗯,跟门板一样的,不要求多厚,薄薄的一层就可以,一面要光滑,然后用墨汁均匀涂黑。再找一些小木板,就这么大,也一样处理,明白么?”

钟进卫一边说,一边比划着,把黑板的做法说给李老四听。

没想李老四哭丧着脸道:“公子,我不会木匠活。”

“你不会就找人做啊,这件事情你负责,再找几个人帮你扛木板。”钟进卫直接把力气活摊给了他。

然后他又对于海宁说了粉笔的制法,解说完了之后道:“等你们把这些东西搞齐之后,我来示范怎么教,很简单的,于叔你省时省力,他们学的也容易。”

于海宁表示有点不理解,钟进卫就没管他,等示范了之后自然就明白了。他转身对底下的一群人道:“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管男女老少,都认真的学,谁要学得快,我就提拔他出来做事。想不想上进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然后钟进卫就解散了众人。

李老四点了几个人去忙木板的事情,大年三十的,找木板也不容易。

钟进卫把于海宁留住,询问他给多少红包比较好。于海宁一听,认真的对钟进卫说道:“公子,红包能省则省吧,这几天花钱如流水。照这么下去,公子的银两怕会不够花。”

“哦,花了多少?”钟进卫问道。

“眼下本是京师物价飞涨时期,府里各项事物购买的比较多,花费都比平时贵了几倍。公子仁厚,又多雇有家小的随从,现在府里一下多了这么多人口,吃穿用度大了几倍。公子给的银两已经所剩无几了。老汉那的账册,公子可以随时过去核实。”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的贵啊,自己尽心尽力在帮崇祯皇帝解决财政危机,反倒忽略了家里的经济情况。

不过好像不对啊,崇祯皇帝之前说官员的俸禄,只要不攀比,不奢华,就够用的。我也算俭朴的吧,这俸禄的危机就出来了。看来崇祯皇帝说的不对。钟进卫心里想到。

其实钟进卫是要娶媳妇,光给阿奇家的银两就去掉了一年俸禄的一半。

“看来光靠俸禄是不够养家的。”钟进卫自言自语道。

“公子才知道啊,咱们大明的官员,如果真要靠俸禄过活的话,除非只有几口人,那倒是活得滋润。”于海宁一听钟进卫的感概,就介绍起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也只是在本朝立国之初。”

“为什么?”

“因为物价啊,东西是越来越贵。”于海宁说到这里,下意识的左右看看,却又把钟进卫身后东厂的几个人归为一家人而不在警惕范围。

然后跟钟进卫八卦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以前支付官员俸禄的时候,用那个大明宝钞,这东西都一钱不值,发和没发一个样。”

钟进卫听于海宁这么一八卦,就明白了。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定的官员俸禄应该是够大明官员生活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开始上涨,大明宝钞开始贬值,官员家庭人口的增多,才导致了所谓的大明朝的官员俸禄太低而不能过活的情况产生。

钟进卫想想,眼下崇祯朝,物价更高,官员的实际俸禄更低,家庭人口会更多,经济压力会更大,看来把他们的俸禄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这样,后续的很多改革才会少很多阻力。

第439章 开中法救急第381章 八百里秦川第78章 思念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581章 愿为向导第772章 高瞻远瞩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621章 玄虚第811章 繁体和拼音第512章 铁范铸炮第520章 必须建大凌河城第699章 三路齐进打建虏第292章 会师第164章 定期体检第391章 海兰珠第149章 惶恐不安第399章 封建海外第544章 威胁信第821章 状告孙传庭第716章 釜山是大明的了第801章 斗战胜佛第377章 叮嘱第279章 杀奴第138章 永平第717章 冷面孙传庭第279章 杀奴第687章 加速藩王封建第216章 撤军原因第749章 奇怪的中兴侯第151章 期盼第7章 变故第784章 封赏第278章 伏击建虏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280章 意外收获第216章 撤军原因第211章 围剿发泄第292章 会师第729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第755章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第124章 话剧第590章 追是不追第604章 六王议政第684章 凯旋回京第711章 北海道问题第421章 文臣的态度第848章 不愧为隆武帝第663章 摸不着头脑第173章 张母教子第151章 期盼第121章 徐光启第69章 汰兵得行第433章 孙传庭出山第446章 什么样的新军第86章 理想第243章 宝钞隐忧第218章 昌黎战的意义第119章 轻视复社第35章 卢象升第170章 水泥建筑第317章 弱国无外交第797章 李老四的婚事第711章 北海道问题第838章 粮食危机始解第109章 再议盐政第361章 官逼民反第662章 时间就是胜利第655章 困难还是有不少第737章 以大明为首的联合国第41章 不成熟第726章 太不象话了第86章 理想第360章 灾情第670章 战事间隙第480章 明人去过北美否第467章 登莱战报第741章 又到过年时第804章 月儿姑娘第152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第382章 烟草第504章 报纸第588章 偷城第499章 藩王会议(9)第29章 饷银(1)第238章 建虏自大第253章 数学的应用第613章 怕了侯爷第675章 束手无策第684章 凯旋回京第721章 郑芝龙出使日本第229章 下有对策第398章 王朝兴衰事第77章 胡正言第197章 不抛弃也不放弃第507章 阎应元的请求第160章 宦官人生第138章 永平第354章 竞拍第868章 汉语好难学啊第423章 自己儿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