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甘薯疏》

钟进卫和徐光启都是技术性的人物,干实事多过说空话。两人年龄相差老大,又是初次见面,一时之间,两人竟然都相对哑口。

钟进卫作为主人,又是领导,不好让这种尴尬情况继续,就主动说道:“徐大人,新式窑刚建好,要不,我们一起去参观下?”

徐光启一听,立刻来了兴趣,茶也没喝一口,对钟进卫道:“下官遵命。”

钟进卫总觉得两人之间太客气,不过暂时也没法子,就前面领路,带着徐光启去参观刚建好的新式窑。

吴胜大带着全部工匠,在新式窑这边等候多时了。看到钟进卫和一个穿绯袍的大官过来,连忙行礼。

钟进卫让他们不用多礼,介绍了下跟随过来的徐光启之后,就在吴胜大的带领下参观起来。

新式窑并不大,只是属于实验性质的,所以才能在六天内完成。模样也很丑,远看就是一坨米共田上面插着一根草。

和旧式窑不同的地方是,鼓风箱不是直接把空气吹进燃烧室中,而是通过一个双层管道进去。

换句话说,就是出气管道包裹进气管道,由出炉高温废气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最后,废气管道,也就是远看的那根草,把没有价值的废气排到空中。

这管道有点长,新鲜空气越靠近燃烧室方向,受到废气的加热程度就越高,基本就不会降低燃烧室的温度,又补充了新鲜空气燃烧。

加薪室离燃烧室有一定距离,两者之间的通道有分层,在靠近燃烧室一段是一个斜坡,添加火炭的人进入加薪室,打开闸门后,用工具把火炭推进去,上下两层看情况推。保证燃烧室的火炭不堆叠,增加燃烧面积。

燃烧室中间是一个深井,用于排放煤渣用。

徐光启听着介绍,心中恍然大悟,原来提高温度这么简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徐光启对这个冷热气交换热量的管道提出了改进方法,建议改为折叠型的,来回多绕几道,而不是现在这样直直的通道。

那不就是增加接触面积么,钟进卫想着,对徐光启的反应速度也是暗暗佩服。不过这座新式炉就先不改,先用了再说,如果温度不够,再试着改进。

钟进卫在这边想着的时候,徐光启好像忘记了自己正三品的身份,已经在那边跟吴胜大沟通上了。

钟进卫回过神来后,也适时地插话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钟进卫,徐光启和吴胜大三人开始互相讨论起来。总得来说,是徐光启和钟进卫的讨论,遇到事情,问吴胜大的时候,他才说话。

在新式窑里转了一圈出来,钟进卫和徐光启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吴胜大跟着一起出来,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伯,这窑炉现在开始小火各处烧至明早,如果未见损坏的话,就可以正式烧制那水泥了。

钟进卫也很是期待那一刻,叮嘱吴胜大好好照顾这新式窑。然后就和徐光启回到大堂。

此时,天已近傍晚,光线暗了下来。送完王承恩回来的安贵义主动去点亮了烛光。

徐光启坐定身子后,双手抱拳对钟进卫一拱,真心实意地道:“下官对中兴伯的见识之广博,实在佩服,难怪当初皇上会让中兴伯前去宫内授课。”

“哪里,哪里,咱们大明朝,要论学识渊博的话,徐大人是当仁不让的。”钟进卫也真心实意的捧徐光启。

徐光启听了当然不会不高兴,他知道钟进卫是要让自己在这水泥制造上分一份功劳。但他一把年纪了,要不出一点力,白白得一份功劳总是心里过不去,就向钟进卫详细问起水泥制造的流程。

这几天,钟进卫都泡在陶瓷厂,向吴胜大了解到不少烧制陶瓷方面的知识。现在听徐光启问起,他就结合自己和吴胜大那边了解的知识,给徐光启讲解起水泥的烧制过程及关键所在,所说话语显得很专业。

徐光启不自觉地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认真地听着。

待钟进卫讲解完毕后,他皱着眉头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伯,下官觉得如果按此法烧制出水泥的话,产量太低,而且颇费人力,恐水泥本钱太贵而不能大用。”

钟进卫一想也是,不过产量的事情还不急,现在是要先把水泥烧出来再说。

钟进卫还没有说话,徐光启已经在那边建议开了:“如若此窑烧制水泥可行,下官觉得一些地方可以用水力或者风力来进行。如原料的细磨与混合,鼓风也可以由人力改为水力持续不断的进行。”

钟进卫一听,徐光启这么上道,已经有主意来改进一些细节。当下大喜,不负责任地道:“好,那这些事情就托付给你了,等水泥烧制出来后,要你帮忙改进下流程,尽量提高产量。”

徐光启当仁不让的接下了任务,然后,他喝了口刚换上的热茶,有点犹豫地问钟进卫道:“中兴伯,下官想求证一事,不知可否否?”

“请说。”钟进卫好奇地看着眼前这个老头,不知道他想问什么东西,竟然还带着一丝犹豫。

“皇上向下官索要《农政全书》,说是听中兴伯所言下官著有此书。下官想问的是,中兴伯从何得知下官有此书?”徐光启盯着钟进卫,想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事。

“啊,这个,我猜的。”钟进卫耍无赖了,看徐光启这神情,好像这本书还没有出来。

徐光启无语,心道,你猜的,就告诉皇上,这可是欺君啊!这事你也敢做,真够大胆的。

“难道你没有么?”钟进卫试探着问徐光启。

“下官唯实没有这本书。”徐光启无奈地摇摇头。

“那你一共写过那些书或者文章之类的。”钟进卫估摸着徐光启应该是没有整理出书稿。

其实徐光启到死都没有出过一本叫《农政全书》的书,这本书是他的门生陈子龙整理了徐光启留下的书稿后,在徐光启死后六年才出版的。

徐光启捋着长须,想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钟进卫道:“下官写过或译过一些东西,按照次序给中兴伯说说吧。”

“好,好。”钟进卫连忙答应。

“万历三十一年,出《毛诗六贴讲义》四卷,万历三十五年,译《几何原本》六卷及《测量发义》一本,万历三十六年,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等等,刚才你说什么?”钟进卫一听,好像有个敏感词,连忙打断了徐光启。

徐光启被打断,有点意外,不过还是按照中兴伯的要求再说了一次:“有《测量异同》、《甘薯疏》”

“对,就是这个《甘薯疏》,你说的这个甘薯,是不是就是长在土壤里面,大块根茎可食,土上面的是藤状枝叶生长,也可食。”钟进卫说着激动起来了,自己记得后世的红薯,也叫蕃薯,甘薯的名字。这东西可是粮荒必备之物啊。

“中兴伯也知道此物?”徐光启见钟进卫准备地描述出甘薯在地里的情况,不由问道。

钟进卫再也坐不住了,站了起来,走近徐光启,惊喜地问道:“这甘薯在那里可以拿到?”

徐光启有点诧异钟进卫的表现,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下官好吃这蕃薯,来京师赴任的时候带了一些,早已吃完了。”

钟进卫一听,有点失望,怎么能吃完呢。

“听闻中兴伯自海外归来,这甘薯也是传自海外,难不成中兴伯也和下官一样好吃这甘薯不成?”徐光启自动脑补钟进卫刚才激动的原因。

第802章 直升飞机第310章 绝境逢生第309章 前功尽弃第93章 以一敌四第134章 国营企业第433章 孙传庭出山第734章 健美俊俏小郎君第188章 昌黎第二战结束第259章 滦州建虏第778章 战后困境第556章 就是本官放得火第80章 通州路上第62章 义捐第675章 束手无策第402章 做起来难第553章 新军扩编第549章 生员之论第771章 鞠躬尽瘁第182章 虏逼昌黎第353章 忒大的玻璃第218章 昌黎战的意义第807章 得偿所愿第34章 阎应芳第748章 登莱出征第149章 惶恐不安第402章 做起来难第16章 面圣第738章 敢犟嘴就战场见第176章 捷报分析第85章 密谋第613章 怕了侯爷第824章 市舶司困境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546章 朝中有人好办事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10章 遇刺第5章 相信(3)第643章 忘了成立特种部队第93章 以一敌四第19章 中计第56章 纸币第308章 要自救第142章 恶有恶报第496章 藩王会议(6)第795章 粮食危机第316章 雷锋语录第868章 汉语好难学啊第237章 崇祯发了笔横财第341章 不期而遇第258章 战争理念第578章 演戏所带来的好处第857章 展望未来第333章 惊变第783章 隆重出迎第314章 赌约第691章 虽远必诛不是口号第854章 请罪第231章 新的征途第623章 担得起第824章 市舶司困境第258章 战争理念第812章 宗族第737章 以大明为首的联合国第210章 反腐难啊第100章 阎应元的要求第756章 攻陷险关第829章 严打第192章 第二次劝降昌黎第207章 祸福难料第659章 竟然败了第571章 晾他一晾第604章 六王议政第785章 朝廷的困难第399章 封建海外第160章 宦官人生第160章 宦官人生第455章 盐商要反击第721章 郑芝龙出使日本第359章 荣华富贵第289章 战局突变第29章 饷银(1)第677章 赶回京师第318章 范永斗现身第90章 危机四伏第244章 创新没那么难第280章 意外收获第574章 应对第783章 隆重出迎第501章 南京民变第28章 浩劫第638章 产钳第562章 新来的吧第271章 为什么而战第829章 严打第669章 危急万分第832章 万事如意第269章 阻击建虏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318章 范永斗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