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

很快,钟进卫和徐光启出现在殿门外,然后快步走进来。

崇祯皇帝看着钟进卫和徐光启都带着笑容,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肯定是好消息无疑。

钟进卫到达殿中,稍微等了下落后的徐光启,然后一起奏道:“恭喜陛下,水泥烧制成功。”

孙承宗看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听了都乐呵呵的,感觉自己错过什么东西了,连忙问道:“陛下,何为水泥?”

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情,格外的好,孙承宗又是他信任的人,就亲自给他解释起来,包括一条龙计划,前前后后,都给孙承宗说了。

孙承宗一听水泥的功效,马上就联想到辽东筑城计划,如果有此水泥,进度会快不少,筑城就更增一分胜算。

然后又听到后续的一揽子计划,有的他已知道,有的他不知道,此时听崇祯皇帝细细说来,眼前不由得展现出一幅和谐的场面:商人运粮到灾区,老百姓修路换粮,路好了收税,又有国企利润,这些再按照规划用出去,官员,百姓,将士,商人全部皆大欢喜。

当然,那些大盐商,北方粮商,卖西洋玻璃的商人以及西洋人等少数既得利益者,就被孙承宗直接忽略了。

孙承宗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等到崇祯皇帝说完,他连忙问道:“陛下,水泥在哪里?”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温体仁和孙承宗也随着崇祯皇帝的目光看向钟进卫。

钟进卫兴奋地道:“就在午门外。”

崇祯皇帝一听,就想去午门看看。钟进卫知道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连忙出声道:“陛下,臣这里有一小包水泥,其实没什么看的。灰色粉末而已。”

钟进卫说完,就从袖口中拿出一小包水泥,然后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从御座上站起来,走到钟进卫面前,直接展开看。温体仁和孙承宗也围了过来,伸着头看。

确实如钟进卫所说,看不出有啥特别的地方。

钟进卫在一边建议道:“陛下,午门外有一车水泥。可找地方让臣带来的工匠吴胜大,建一处房屋给陛下看看。”

崇祯皇帝把手中的小包水泥随手递给孙承宗,然后对钟进卫道:“好,就在午门处吧,建好了朕带文武百官都去看看。”

然后他又问出一个关心的问题:“钟师傅,那是否可以烧制西洋玻璃了?”

钟进卫点点头:“陛下,臣觉得应该能烧出来了。可以让琉璃厂的工匠过去学习新式窑的建法,然后按照烧制琉璃的特性,新建一座窑炉,烧着看看。”

崇祯皇帝听了道声“好”,然后转向钟进卫一侧的徐光启道:“徐卿,内阁提名你为工部尚书的奏章,朕已经批了。明日早朝,正式公布。而后,你要集中琉璃厂,炼铁坊中经验丰富的工匠一起前去陶瓷厂学习新式窑。”

“是,陛下。”徐光启高兴地答应一声。

“陛下,臣还有个问题。”钟进卫见崇祯皇帝好像有点高兴过头,连忙出声准备泼个冷水。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笑着开起了玩笑:“钟师傅,是要赏赐了?”

“啊,不是。”钟进卫一听,闹个大红脸,连忙转移注意力道:“陛下,新式窑还不成熟,哦,不是,还没成型。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最重要的是,目前的新式窑产量有限,不能达到流水线作业要求。”

“流水线作业?”几个人都听不懂这个名词,脑中都冒出一个问题,由崇祯皇帝问出了他们心中的问题。

钟进卫看看他们,见他们满脸疑惑的表情,奇怪地道:“流水线作业,就是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做出来啊。”

钟进卫一点破,所有人都觉得形象,要真是这样的话,这效率确实很高。

特别是徐光启,他是技术型官,对此更是有所体会。想起自己见过的一些器械,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想马上回去陶瓷厂,研究这个流水线生产的方式。”

崇祯皇帝看着徐光启有这么高的做事积极性,很是高兴,对他摆摆手道:“不急在一时,等明日早朝后你再去不迟。”

钟进卫刚才顺口一说起流水线作业,觉得有必要强调下。毕竟,现在大明的作坊里,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还不能做到流水线作业。以后,社会的发展,流水线作业是趋势。

于是,他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这流水线作业,很重要的。”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如此强调,就认真听着。

“陛下,流水线作业,能明显提高产量。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流水一样,所有步骤都自动,原料进去,成品直接出来,中间不需要干扰,能远远不断的生产。另外一种是,把一个物体拆成很多小件,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个小件,所有人都完成后,成品自然就出来了。”

徐光启若有所思,崇祯皇帝却对第二种有点不以为然:“钟师傅,你这第二种法子,还不如一个人负责一个,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件成品,这多好计算。”

“陛下,错了。您听臣说。”也只有钟进卫会这么说话,也不怕得罪皇帝。

不过崇祯皇帝显然不介意,对钟进卫道:“钟师傅,有何不对?”

“陛下,比如一把枪,如果一个人负责造一把枪的话,他得了解并且熟练每个零件和步骤吧?”钟进卫问崇祯皇帝道。

这不是废话嘛,不懂怎么一个人造枪。崇祯皇帝一边心里想着,一边按照惯例,配合钟进卫,点点头。

“这种工匠不好找,也不好培养吧。还有可能其中一个零件不是他擅长的,会耽搁时间。但臣刚才说的这种,一个人负责一个零件。对比刚才的,就有很多好处。”

“有哪些好处?”崇祯皇帝最喜欢问这句话了。

“第一,一个人只负责一个零件,那么这个人掌握这个零件的时间,比掌握全部零件人的时间要更短吧?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培养吧?”钟进卫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点点头,边上孙承宗和温体仁也在点头,不过被钟进卫直接忽略。

“第二,一个人专门做一个零件,那么这人做这零件的本事是不是会越来越好?其实也不需要他有多好,只需要他按照零件的样本一模一样的做出来就好了。只做这么一个,就比较容易达到这个要求。”

“钟师傅,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崇祯皇帝问道。

“陛下,这在臣的家乡叫做标准件。如果每个人做的零件都是按照样本做出来,那么所有的零件都可以互换。从维护角度来讲,以前可能报废两把枪,现在因为零件都可以互换,就可能只报废一把枪。特别是在战场上,体现在后勤上或者更换的及时性上来讲,这点尤其重要。”

“陛下,臣闻先秦就是如此做的。”温体仁听了钟进卫的解释,就向崇祯皇帝献宝。

孙承宗听钟进卫以枪作为例子,更是心有戚戚,也对崇祯皇帝道:“臣以为中兴伯说的有理。”

徐光启对目前作坊的工作方式是有了解的,已经有一些零件是这么在做了。不过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些零件做起来比较困难,耗时,所以才有专门的工匠做。和钟进卫所讲的概念,相似却又不是。

现在钟进卫强调了这个概念,徐光启像是被人打开了一扇门,门那边是他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发现了又一种做事的方式。

其实说起来,钟进卫只是把后世的一点概念给提了出来。对明朝人来说,并不显得有多高深,就像一层窗户纸,轻轻一捅就破了。就如温度一样,他一说出原因,吴胜大马上就想到怎么去做。

崇祯皇帝听完后就嘱咐徐光启要在工部贯彻这种思想,然后发现钟进卫眼中有血丝,就对钟进卫道:“钟师傅,辛苦了,你先回去好好休息下。明天再和徐卿商量看怎么改进新式窑。”

钟进卫其实是昨晚兴奋,睡不着,起来拉着顾百川和王鹏喝了一会酒,就睡的晚了。

现在他见崇祯皇帝如此关心自己,也乐得回家休息下。有好几天没回去了,顺便回去看看崇祯皇帝给的铺面怎么样。

第135章 与民争利第499章 藩王会议(9)第657章 关宁军的任务第405章 大婚在即第646章 冰封岛屿建虏出击第688章 脑袋被驴踢了第16章 面圣第487章 何以知道贱号第484章 运几船回大明如何第147章 数理化第640章 粮食问题第60章 猛虎出笼第308章 要自救第35章 卢象升第141章 皇帝分赃第841章 暴乳第48章 结账第746章 天津卫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729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第207章 祸福难料第98章 厂卫正式出山第693章 葡萄牙人的妥协第422章 屁股决定脑袋第308章 要自救第274章 建虏人心之恶第805章 义善社第245章 无敌炒股法第324章 己巳之变终章第576章 大灰狼第725章 京师国子监第576章 大灰狼第115章 李老四学数字第434章 大家都来捧场第416章 大明央行的紧迫性第28章 浩劫第451章 可惜了火药技术第398章 王朝兴衰事第509章 绑架范文程么第178章 官官相护第269章 阻击建虏第340章 小心驶得万年船第265章 伏击中兴侯第843章 回京第231章 新的征途第616章 天罗地网第97章 闻报震怒第719章 不能太宅第437章 练兵提上议程第3章 相信(1)第802章 直升飞机第243章 宝钞隐忧第264章 滦州光复第856章 用兵何处第663章 摸不着头脑第86章 理想第852章 对日之策第781章 京师沸腾第578章 暗流涌动第492章 藩王会议(2)第301章 去宣府镇的路上第706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第138章 永平第145章 推荐甘薯第834章 缉私成果第222章 廉洁退休金第734章 健美俊俏小郎君第424章 祖宗基业为重第348章 要翻盘第546章 朝中有人好办事第856章 用兵何处第769章 关注第386章 开封戏曲第215章 盐商的对策第215章 盐商的对策第150章 各方涌动第462章 最可爱的人第301章 去宣府镇的路上第610章 一样大败第695章 心肝疼第508章 要拨款先出力第191章 都是以权谋财第513章 咱是活雷锋第507章 阎应元的请求第108章 挑选护卫第538章 如何天降第798章 收名人上瘾第345章 背水一战第827章 海上缉私队第171章 盐政会议(1)第315章 立威第169章 内阁风波第252章 不甘认输第274章 建虏人心之恶第570章 苦啊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243章 宝钞隐忧第51章 难民营第232章 挽留炮灰第232章 挽留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