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工匠的春天要到了

钟进卫想了下,又对徐光启说道:“徐大人,我给你一个建议,以后如果组织工匠们议事,讨论技术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形式。另外,最好还有奖励。比如每次开会,在会议纪要里面记录建议时,写上提出建议人的名字,方便统计。谁提的多,提的好,就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明文制度,让工匠们都知道,工匠们下次议事就会主动地进行讨论。”

“下官明白了,下官会在工部范围进行推广。”徐光启看着手中的这叠厚厚的记录,回答钟进卫道。

“徐大人,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做?”钟进卫看徐光启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就问起他的下一步打算。

“中兴伯,下官是这么想的。根据这些建议以及下官的一些经验,下官打算挑选一个有流水的地方,重新建造水泥厂,琉璃厂和炼钢厂。下官想着可以利用水力进行一些步骤的自动处理,尝试着中兴伯所说的流水线作业。”

“好,对了,我昨日在城外看到那些汰兵下来无处可去的难民,闲着无事,不如把他们都安排了进行一些纯劳力的工作,比如,开采原料等的体力劳动,把水泥的产量尽量先提高起来。还可以修一条示范路给朝中大臣看看,让他们认识到水泥的优势。你看怎么样?”钟进卫把自己的想法也提了出来。

徐光启点点头:“下官也有这个打算,水泥厂准备立刻扩建,琉璃厂和炼钢厂的新式窑先建个小的,实验没问题了,再开始提高产量。”

“好,那一切就拜托徐大人了。”钟进卫又开始当甩手掌柜。

这些原本就是工部尚书该管之事,徐光启自然没得推托,他点点头道:“下官应该的,只是,事情太多,下官还得处理工部诸多杂事,怕是忙不过来啊。”

钟进卫听了,看看老迈的徐光启,一拍自己的脑门,道:“我都忘记徐大人的年龄了,你可以提拔一些人来帮你,如果不方便的,你把名单给我,我去给皇上提。”

“这倒不必,只是下官知道的一些人,都只擅长一方面,并且是火器方面。没有一个能在工部所属方面博闻多才,各方面都有了解,都懂一些的人。”徐光启说道。

钟进卫眼珠一转,脑海中一过滤,想到一个,就对徐光启道:“我这里倒有一个人选,可以供徐大人参考。”

“哦,是谁,中兴伯推荐的人,肯定是极好的。”徐光启对钟进卫的见识是由衷地佩服,他推荐的人肯定不错,就连忙问钟进卫。

“他叫宋应星,江西人,好像是个举人,多次考进士不中。其他的就不清楚了。”钟进卫对《天工开物》的作者,了解的就这么多了。

“不清楚?那中兴伯如何得知其才?”徐光启对举人多次落第这种事并不怎么上心,因为他自己都有过这个经历,只是对钟进卫说不清楚其他细节感到不解。

钟进卫老遇到这种问题,开始还想着怎么解释比较合理,后来就直接赖皮了,这次也不例外:“忘记了,不知道是和皇上聊天的时候,还是和王承恩王公公聊天的时候,知道的。徐大人,你可以面试啊,觉得可以就用,不可以就让他回家好了。”

听到钟进卫这回答,一边的安贵义心道:中兴伯又在胡诌了,干爹啥时候知道有宋应星这么个人,从来没听干爹说过。

徐光启不是很满意钟进卫这个答复,想再问清楚。

钟进卫一见不妙,急中生智,连忙伸了个懒腰,打个哈欠,然后道:“时辰不早了,耽搁徐大人休息了,真是不应该。还望徐大人保重身体,大明的工匠们还在等你领导呢。”

钟进卫说完后,转身问安贵义道:“徐大人的住处,都安排妥当了么?一定要保暖,徐大人年纪大了,受不得寒。”

安贵义连忙道:“早已安排好了,一切都有考虑,请中兴伯放心。”

徐光启的工部尚书身份,就能让安贵义不敢怠慢。

“那就送徐大人去歇息吧。”钟进卫吩咐完安贵义,然后又对徐光启道:“徐大人,明天早上见。”

说完,向徐光启拱拱手,从大堂败退走人。

徐光启从头到尾没有来及说一句话,看着钟进卫匆匆而去的背影,微笑着摇摇头,这中兴伯,还真有个性。

再说陶瓷工匠们从大堂退下来,回到住处,纷纷给自家婆娘孩子吹嘘,刚才怎么在大堂上舌战群匠,赢得中兴伯和工部尚书的赞誉。然后从怀里掏出被压扁的糕点,说是中兴伯赏的,很美味,特意给你们拿回来吃的。

婆娘和孩子们一边吃着糕点,一边崇拜自己的丈夫。年前还衣不遮体,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这过了年,马上就变了。眼看这日子越来越好过了,真心希望能长久下去。

工匠们从中兴伯和工部尚书的话语里,能听出来,这种日子不会昙花一现。现在大官都看重有本事的工匠,能动脑筋,积极发言的人,一定会被他们赏识。自己要努力表现,给自己,给孩子都争取一个好的环境。

陶瓷工匠们一边暗下决心,一边搂着老婆孩子入睡的时候,崇祯皇帝还没有睡觉,正在批阅奏章。

御案上的奏章是按重要程度堆放的,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说明重要的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崇祯皇帝松了口气,伸了个懒腰,拿起一本,准备一口气全部批完剩余的奏章。

但崇祯皇帝并没有如愿,第一本奏章就出了问题。他看着面前的奏章,眉头皱了起来,过了一会,吩咐道:“去把温阁老叫来。”

今日的随堂太监正是安贵义所说的那位郑之惠,他犹豫了下,躬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这夜色已深,温阁老早已回家歇息了,您看是否要连夜开宫门去请温阁老?”

崇祯皇帝一听,才醒悟过来时辰已是不早。这事还没必要急到这份上,于是,他摇了下头,道:“算了,你看看这奏章。”

说完,把面前的奏章拿起来,递给闻言来到身边的郑之惠。

崇祯皇帝看郑之惠在认真地看,就身子略微后仰,靠在御椅后背,换了个姿势,比较舒服,享受了会,然后问道:“你来说说看,温阁老这奏章上说的是什么意思。朕让他去看看,递上辞呈的两人,到底有没有病到不能再做事。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这奏章怎么说不清楚呢,到底是能还是不能?”

郑之惠很快就看完了,想了下,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奴婢看温阁老的意思,像是也没把握这两人的身体到底有没有病,病到什么程度。”

“什么,你说这两人是装病?”崇祯皇帝一听,“呼”地一下坐直了身体,看着郑之惠的眼睛问道。

“奴婢不敢,只是根据温阁老的奏章猜测。”郑之惠连忙解释道。

崇祯皇帝知道郑之惠的本事,对各类奏章的把握很有一手。这从当初自己出“事君能致其身”这样一道八股文题目,他能丝毫不犹豫,正确破题,一挥而就的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崇祯皇帝想着,按照郑之惠这么说,是这两人有其他原因才上的辞呈。他想了下,吩咐道:“传王承恩过来见朕。”

“是,陛下。”郑之惠这下没有多话,退了下去,吩咐外面的内侍去传王承恩。

王承恩虽然在宫外也有自己的住宅,但并不经常去,基本都在宫里住。听闻陛下深夜传见,连忙赶过来。

“陛下,需要奴婢去做什么事,奴婢马上就去办。”王承恩匆匆赶来,向崇祯皇帝请示。

崇祯皇帝把奏章又丢给王承恩看了看,然后道:“大伴,你派番役去查查,看这两人到底在玩什么把戏,有什么缘由。”

“是,陛下,奴婢明日就让他们去查个清楚。”王承恩说完,看看崇祯皇帝,又说道:“陛下,时辰不早,该歇息了。”

“朕知道,你下去吧,朕批完剩下这几份奏章。”崇祯皇帝还是坚持着习惯,要把今日的奏章都批完才休息。

第496章 藩王会议(6)第829章 严打第766章 垂死挣扎第127章 侯府对持第33章 苏醒第855章 雇佣兵第211章 围剿发泄第710章 大明的航母编队第655章 困难还是有不少第737章 以大明为首的联合国第618章 忧心第270章 战前分派任务第107章 乔迁之喜第596章 城破第123章 解析裹脚第397章 唐王勤王事第776章 问罪左良玉第159章 各有心思第72章 比对第227章 投石报信第489章 命运的改变第562章 新来的吧第673章 退回海州城第545章 是胜是败第427章 大明皇家研究院第741章 又到过年时第440章 登莱出击第150章 各方涌动第463章 孝之大小第181章 昌黎动员第574章 应对第180章 三法独立第166章 海盗问题第749章 奇怪的中兴侯第588章 偷城第47章 物价第627章 剃发易服第178章 官官相护第702章 兵仗局的任务第539章 战后第715章 追债第480章 明人去过北美否第636章 研究蒸汽机的最佳人选第343章 众星云集第731章 哥萨克第575章 作茧自缚第537章 猪头参将第645章 这一年第57章 货币第443章 中兴侯的鬼点子多第247章 思海战第101章 论盐政第678章 东西方战船的差距第594章 陷阱第640章 粮食问题第148章 教育部第778章 战后困境第409章 微服私访第38章 两策之论第439章 开中法救急第690章 建虏求和第659章 竟然败了第348章 要翻盘第374章 巡抚衙门第724章 四小请战第594章 陷阱第232章 挽留炮灰第257章 大军开拔第660章 包了饺子第364章 龙子龙孙第27章 蓟州第389章 要解决宗室问题第508章 要拨款先出力第650章 军备情况第783章 隆重出迎第729章 读书人的第二条出路第231章 百姓视角第592章 明军太凶残了第245章 无敌炒股法第236章 水泥商机第675章 束手无策第437章 练兵提上议程第95章 脱险第547章 有喜了第500章 扫尾小会第667章 攻势受挫第461章 剃发易服第859章 蒙古生变第231章 百姓视角第333章 惊变第804章 月儿姑娘第695章 心肝疼第414章 大明中央银行第826章 两份银第524章 全力以赴第363章 四小入虎穴第214章 万人敌第710章 大明的航母编队第157章 贪心不足第284章 清水明月关的危机